一部轻松好看的真实三国故事。
小故事连缀大故事,历史规律贯穿其中,细节处生动,壮阔处恢宏,让读《三国演义》觉得疲惫、看三国史论觉得繁琐的读者们,在轻松有趣中领略一部不走偏门、叙事透彻的三国史。
历史方家写三国,写规律,写探微;热血作者写三国,写战纪,写阵仗。而本书重在写三国,写人性,写情怀,能让读者为曹老板的志气而叹惜,为诸葛丞相的心怀而倾慕,为周公瑾的炫亮而惊艳,为陆大都督的悲凉而心疼……
总之,用一句概括就是:轻松说故事,深入挖人性。
刘雅茹
北京人。发表小说、历史随笔、剧本、散文等逾两百万字。
代表作品:小说《祭语》(1997年《当代》);电影《昨天的哨音》(管虎执导,获1999亚洲电视大奖一等奖第一名);长篇历史随笔《竹林七贤》;长篇历史随笔《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长篇历史小说《风流》。现任北京某出版社编辑。
第一章 前奏:大汉的魔幻怪局
1 谁说只有康熙牛?从东汉那个小娃说起
2 魔幻怪局:那一百年就是转圈儿
3 皇帝的舅舅惹不起:东汉外戚跋扈记
4 第三种人类太惊悚:东汉宦官折腾史
5 这就是“前三国”:一条金环蛇
6 谁才是真心高亮:像个党人才叫牛
7 大汉一去不复返:天要灭你轮回早已注定
第二章 大佬出道
1 第一位大佬:从曹吉利家的暗黑史说起
2 不折腾的男娃不算牛娃:曹吉利的猴儿耍童年
3 其实俺们真是队友:袁绍曹操少年游
4 谁的成长之路不烧脑:洛阳小友成名记
5 求个好评有多难:曹吉利的蹦跶人生
6 据说爷爷也能当知己:曹操和桥玄的爷孙事
7 英雄奸雄大枭雄:你到底算哪只熊
8 五色棒子管天下:曹吉利洛阳当官记
9 乱世碰撞,你拿什么显神通?
10 亦黑亦白才威猛:富春出了个小孙坚
第三章 暴风血虐扫黄巾
1 是谁点爆了这400年乱局
2 做皇帝真心不要太惊悚
3 暴风扫黄巾:真的是天降吉利?
4 暴风扫黄巾:这就是传说中的巨坑?
5 暴风扫黄巾:你跟林冲是同学?
6 暴风扫黄巾:他真的不是打酱油
第四章 谁敢说你不是反贼
1 那年楼桑村究竟发生了什么:小娃刘备的天下梦
2 话说刘关张啊:那一拜俺们真心对得起观众
3 这就是那个天下:谁敢说你不是反贼
4 无处不爆才叫乱世,说不尽的交趾和西羌
5 钱和娱乐一样不能少:汉灵帝刘宏的买卖人生
6 城头月出照凉州:一颗火流星的胜利
7 城头月出照凉州:那一天的汉阳城不该被忘记
8 城头月出照凉州:马超他们家的前生今世
9 我去打黑你买官,吉利父子俩真不是一条道
10 男人的怒吼好惊悍:刘备胖揍督邮的是与非
11 越界攻讨又怎滴:看孙坚威猛定长沙
12“分蛋糕”还是“搞承包”:啥叫改刺史为州牧
第五章 惊天剧变的洛阳城
1 西园校尉的私密事儿:暴发户何进的发迹史
2 崩局前的返照:灵帝刘宏的最后风光
3 嘉德殿中的最后私密:卿才是朕的唯一爱信
4 那场惊天剧变:袁大公子的第一推动力
5 那场惊天剧变:谁说我治不了董卓?
6 那场惊天剧变:何大将军的自决之路
7 那场惊天剧变:宦官公公们的末日终结
8 那场惊天剧变:戏精董卓的夺权路
9 咱家能族人!董卓的“真性情”
10 看董胖当领导:治天下还是过家家
第六章 兄弟们,路在远方!
1 当洛阳城变成了阎罗殿……兄弟,快跑!
2 吕伯奢血案:留着你的锤子吧!
3 出道儿谁比亲兄弟:曹操家的神将天团
轻松说故事,深入挖人
性
一、预谋
这部三国,算是预谋已
久了。
想法一直挺明确:写一
部好看的大三国。小故事连
缀大故事,历史规律贯穿其
中,细节处生动,壮阔处恢
宏,让看《三国演义》累得
慌、看三国史论又头大的读
者们,在轻松有趣之中,领
略一部不走偏门、透透的三
国史。
有位老友问:写三国的
人那么多,你为什么还要写
?
——因为,咱家三国和别
家的不一样。天下下蛋的鸡
那么多,可每只鸡蛋都不同
。
历史方家写三国,写规
律,写探,微.热血作者写
三国,写战纪,写阵仗;咱
家写三国,写人性,写情怀
。让我们一块儿,去为曹老
板的志气叹惜叹惜,为诸葛
丞相的心怀倾慕倾慕,为周
公瑾的炫亮惊艳惊艳,为陆
大都督的悲凉心疼心疼……
总之,预谋如此:
轻松说故事,深入挖人
性。
那历史规律呢,要不要
写?——写!必需的。比如
,我当然得给读者整清楚三
国为什么会出现?东汉为什
么会灭亡?晋朝为什么能统
一?袁绍怎么就那么有人望
?……只有把规律整清,这
部三国才能叫“透”,才是完
整的生鲜活体,而不是一大
箩筐的故事会。
那战纪呢,要不要写?
当然。还是重头戏!本来,
三国这道大餐的主菜,就是
战争和权谋,战纪是最过瘾
的!十轮全局性特大战争,
几十场重量级局部战役,细
节冲突更是数不胜数。三国
本身,就是一部战史。所以
战纪,最是情节紧张、扣人
心弦!
有句话说,三国是个筐
,啥啥都能往里装。哈哈,
那就装一下看看。争取装里
面的每颗果子,都新鲜好看
,滋阴润喉。我澄心静意地
装,您就轻松有趣地尝,也
不失为人生快事之一端吧。
二、和《三国演义》的
关系
先回答:没关系!
这部三国,说的是“真史
”。我每日里琢磨的史料,
是《资治通鉴》《后汉书》
《三国志》《全三国文》《
世说新语》《建康实录》《
汉晋春秋》……还有各种杂
七杂八,总之全不受《演义
》影响。
——很想说的是:其实“
真史”,比“演义”更惊心!
《演义》是文学小说,
老罗已经把历史戏剧化了,
也就是套路了,你想看到的
故事结果,其实作者早都设
计好了。戏本子里的情节么
,总是作者带着读者去实现
某种愿想的。这不,老罗已
经把几百年以来、不只十几
亿的中国人,成功地套路成
了蜀汉的死忠粉。(连我家
的10岁儿子都是。)
但真史——没套路。你永
远想不出,下一步棋,古人
会怎么走。唯其真实,才惊
心动魄!
举一个感触极深的例子
:关于……诸葛亮。
《演义》里,诸葛丞相
的形象,够完美,简直是民
族智慧的化身,用鲁迅先生
的话说,已经像个“妖”了。
所以,从小时候,我就谈不
上喜欢他。他太无瑕,太高
太上,像我这样的普通娃,
哪有资格喜欢这等神圣。他
不能让我产生亲近感,让我
不敢去“爱”,当然,更不敢
有半句微词。
真的喜欢上丞相,是读
了《资治通鉴》和《三国志
》,还研究了一段时间之后
。的确,爱了。在真史里,
我读出了他的各种不易,各
种无奈,他的知其不可为而
为,还有,各种境遇下,那
始终如一的“品”。我已经能
触到他,能感受到他的点点
悲喜。以至于带娃去游秦岭
,驻足子午道前,心情久久
不能平,想,秦岭的猎猎秋
风,正像丞相当年兵出祁山
时的心情吧……
在“真史”里,丞相是有
血有情的,不是神更不是妖
,而是像你我一样的——“
人”。但他,却做出了我们
怎么也做不到的事儿!于是
倾慕和心疼,油然而生。《
演义》让我膜拜于一个符号
,真史,却让我心悦诚服地
喜欢上了一个“真”人。
所以,在这套三国里,
诸葛丞相,不会掐不能算也
没有借东风,但是,他自有
故事,自能动人。甚至有些
桥段,对于《三国演义》的
老读者来说,还是陌生的。
丞相是第一例,类似还
有诸多,比如曹丕,比如关
羽,比如……呃,太多太多
。总之,此三国非彼三国,
终归是那句:没有关系。
三、相关碎碎念
再把重要的几点,一并
念叨念叨。
第一,文字风格。轻松
!戏份比重是:第一说故事
;第二谈规律;第三挖人性
。
第二,读者对象。全体
华人,老少咸宜,哈哈……
第三,说说读者们比较
关心的:适合不适合给娃读
?
答案是——
如果娃已经9岁10岁,有
了一定的历史概念,比如,
他知道,三国前边那个朝代
叫东汉,后边那个朝代叫西
晋,他还知道,夏侯渊跟曹
操一头儿,属魏国;周瑜跟
孙权一头儿,属吴国;赵云
跟刘备一头儿,归蜀国,那
么,可以看!这套三国的主
体是故事,正是娃们最喜闻
乐见。即便讲历史规律的部
分稍显复杂,但话语方式也
是轻松有趣类型,即使不能
尽懂,也可先作熏陶。其实
,我动笔写三国的初衷,就
是希望我家10岁的猴儿也能
爱看!写作当中,常常一章
还没完,他就冲上来,喊着
要第一个读,每每还能看得
很投入。所以,可以让娃一
试,一读,很可能会有意外
的惊喜。
01
谁说只有康熙牛?
从东汉那个小娃说起
这部三国,就从一个小孩开始吧。
如果说三国是棵大树,这个小孩,就是这棵大树的种子;如果说三国是个炸药桶,这个小孩,就是炸药桶最早的导火线。
这娃身份特殊,是位皇帝(能成三国导火线的,自然不能是咱寻常百姓家的铁蛋狗剩了),他名叫刘肇,是东汉第四位天子,史称汉和帝。
虽然刘肇在历史上没啥名气,但他小时候,干过一件极了不起的事,跟后来的千古圣君康熙有一拼!
康熙小时候最出名的,莫过于捉鳌拜的故事,地球人都快知道了:
小康熙计划铲除鳌拜,就招了一帮精壮小孩,天天在宫里玩摔跤。鳌拜可是满洲第一“巴图鲁”,最能打的!小康熙看娃们武艺练得不错了,就暗中布置好,把鳌拜诳进宫来。趁鳌拜不备,突然,这群娃一拥而上,你抓胳膊我压腿,捉大鱼一样,把个鳌拜牢牢按在了地上。大权臣就这么搞定了!小天子的智慧和神勇,也一下成了全中国娃们的楷模。
……的确很牛。但是,在康熙之前1500年,刘肇早就干了这么一桩——他捉了大汉朝的“鳌拜”!
比起康熙,刘肇确实惨了点儿,康熙是千古圣君,名声比打雷都响,可刘肇,却没什么存在感。
不过,在咱们三国的开篇里,刘肇可是第一个重要角色!
——来说说刘肇的故事。时间聚焦:公元88年。
公元88年,小娃刘肇登基当皇帝了。这年,他9岁。
举行仪式的地点,是洛阳皇宫的崇德殿。两千年前的大汉皇宫,可不像咱们紫禁城,红墙金顶亮堂堂,看着就喜庆。那时的皇宫,颜色以灰、棕、黑为主,很森冷威严的。
小刘肇就在崇德殿里登基了。听着大臣们一起高声朝贺,刘肇极度不安。9岁的娃,面对这等阵仗,能有啥反应?除了害怕,还是害怕!
不但场面吓人,周围的人更吓人。刘肇身后,挂着一道珠帘,帘后坐着一个女人,这是窦太后。垂帘听政!在咱古代,如果皇帝年纪小,由他母后挂道帘子,在后面发号施令,是很正常的事。但不正常的是,这位窦太后不是刘肇的亲娘!那刘肇的亲娘在哪儿?早被窦太后害死了。
再往朝堂下面看,那个坐在最高位、神情极度傲慢的大官,是大将军窦宪——窦太后的亲哥哥。
孤儿刘肇,就这么当了皇帝。每天毕恭毕敬地喊窦太后“母后”,可这女人,是他的杀母仇人!每天战兢兢地瞧着窦宪脸色,万事都请大将军做主,只怕大将军一个不开心,一巴掌就把他拍死了……
这就是悲摧小皇帝刘肇的童年。除了没底线的被虐和一个空空的皇位,啥也没有。不过,这只是本故事上集,下集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且看下集故事。
老天没彻底绝了刘肇的路,没爹没娘没亲人,但是,没让他惨到没朋友。
刘肇有朋友,而且不止一个,是一批。当在宫里抓蛐蛐抓不着,坐草窠里大哭时,立刻就有个“朋友”蹦出来,三下五除二就帮他逮住了,还慢声细语地安慰:“陛下不哭,这不,奴才给您抓来啦!”当在外面受了气,想砸宫里的东西还不敢,独个生闷气的时候,立刻又有个“朋友”来安慰,又是劝又是叹的,还陪着他一块掉眼泪……
这些“朋友”是谁?一宦官!(东汉时还没有“太监”这称呼。)他们是刘肇小时候的玩伴,长大以后的知音。他们最懂刘肇的心,还能替他保密,跟他一头儿。
就是这群宦官“朋友”,让刘肇彻底翻了身,雪了恨。
刘肇恨死了窦家(能不恨嘛),比康熙恨鳌拜更狠,于是,行动起来也比康熙更猛。康熙抓鳌拜时,已经快16岁了,刘肇捉窦宪那年,才13岁。
13岁的小孩能干啥?别说,刘肇真就干了。而且,前前后后策划得极度周密。他早就看准了一个人,当然,这人是宦官。
这个宦官名叫郑众,是中常侍兼钩盾令。中常侍相当于皇帝的顾问,那“钩盾令”又是什么官?——主管皇宫里的园林亭台、花草池塘。刘肇少年慧眼,早看出这管花花草草的“太监”不一般,不但有智谋,有毅力,人品还好到不行!真是最优人选!
刘肇早跟郑众贴了心,秘密把大事商议起来。一切布置停当后,大戏开局。
公元92年,13岁的刘肇给窦宪下了一道诏书,让窦宪立刻带领亲信们进宫,他要亲自给他们逐级封赏。(刘肇这是铁了心,要一网打尽!瞧瞧这娃的谋略和胆气!)
小天子这么干,难道窦宪就没一点疑心?还真没有。人太得意了,就难免会发失心疯,窦宪以为,这小孩儿早就被吓破胆了!说不定已经打算把大汉江山让给窦家呢!窦宪毫无顾虑地哈哈大笑,带着手下们进了城。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