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唢呐班”,即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自发性音乐班社,主要服务于农村民俗奏乐活动,至少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至今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诸多以唢呐班为载体的唢呐艺术被列入“非遗”。 本文利用笔者兼具唢呐班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人”身份,系统述释唢呐班这一与乡村礼俗依附共生的民间音乐班社的习俗惯制,包括艺人种类及性质、乐器形制与技艺传承习惯、搭班规矩和乐班存活方式、曲目功能与音乐形态、音乐表演与民俗关系等,而且将研究重点放在唢呐班近百年活态流变的描述和阐释:唢呐班历史流变分期;唢呐班音乐文化流变,包括物质构成、音乐形态、表演特征、表演队形与空间;唢呐班生存境况流变,包括文化生态环境、运作模式、传承机制、传承类型;唢呐班流变动力与生命活力分析。试图厘清并酬对唢呐班“变成什么样”、“怎样变”、“为什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 研究表明,“活态流变”是唢呐班传承的一个重要规律,唢呐班近百年的活态流变是传统与现代接通、域内与域外融合、内力与外力共推的过程。针对唢呐班在当下所遭遇的西化倾向与传承危机,反思唢呐班的活态流变规律,笔者提出了“五个结合”保护建议。 作者简介 赵宴会,艺术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音乐学院、悉尼音乐学院访问学者。联合国C类组织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含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等。获江苏省民族器乐比赛二等奖、江苏省艺术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江苏音乐“茉莉花奖”音乐理论征集评奖第二名等。以独立或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人民音乐》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编著出版《笛子演奏与教学》《笛子名歌名曲60首》以及光盘(CD)《“知道不知道”——赵宴会笛子独奏专辑》等。多次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交流演出。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苏北唢呐班历史流变 第一节 唢呐班历史追溯与分期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80年代中期的唢呐班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唢呐班 第二章 苏北唢呐班物质构成流变 第一节 20世纪初至80年代中期的物质构成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物质构成 第三章 苏北唢呐班音乐流变 第一节 20世纪初至80年代中期的音乐特征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音乐特征 第四章 苏北唢呐班表演流变 第一节 20世纪初至80年代中期的表演特征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表演特征 第五章 苏北唢呐班生存流变 第一节 生态环境流变 第二节 运作模式流变 第三节 传承机制流变 第六章 苏北唢呐班流变分析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接通 第二节 域内与域外融合 第三节 内力与外力共推 结语:结论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