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亦师亦友长相伴--父亲叶圣陶/大师家风传承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叶至善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大师·家风·传承”书系,将现当代文学大家的子女书写父母的回忆性文字集结成册,通过子女的视角,展现父辈与子女相处的点滴难忘瞬间,尤其是想展现父辈们与子女相处时的教育观念、处事智慧,体现出家风的濡染和文脉的传承。通过这套书,当下的孩子和家长看到与文学史上记录的不一样的文学大家,走进这些名家名师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别样的家风濡染。在这本《亦师亦友长相伴——父亲叶圣陶》中,编辑出版家叶至善先生为读者写出了叶圣陶这位睿智而智慧的老人不平凡的一生,特别是对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入书写,不但体现了浓浓的父子情,更对家长、老师都很有启发性。
作者简介
叶至善,叶圣陶长子,著名的少儿科普作家、优秀编辑、优秀出版工作者。1945年任开明书店编辑,编辑《开明少年》月刊和其他青少年读物。1952年编《中学生》月刊。1953年转入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任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曾主持编辑《旅行家》和《我们爱科学》杂志。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顾问等职务,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老编辑“伯乐奖”。
目录
七十年前的日记
细数家珍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父亲的希望
父亲给我讲故事
小时候的乐事
三则“叶老”的故事
骄傲的石像
我学作文
《花萼与三叶》重印后记
修改课本的一件标本
父亲的语文教学观
《慈父·良师·益友》序
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成了“白头小三”
父亲为我受了三次惊吓
父亲教我们写作
父亲帮祖母剪指甲
我陪父亲改写小学常识课本
最后的告别
后记 爷爷教我们做人做事 叶小沫
序言
做了父亲
叶圣陶
假若至今还没有儿女
,是不是要与有些人一样
,感到是人生的缺憾,心
头总有这么一个失望牵萦
着呢?
我与妻都说不至于吧
。一些人没有儿女感到缺
憾,因为他们认为儿女是
他们分所应得的,应得而
不得,当然要失望。也许
有人说没有儿女就是没有
给社会尽力,对于种族的
绵延没有尽责任,那是颇
为冠冕堂皇的话,是随后
找来给自己解释的理由,
查问到根底,还是个得不
到应得的不满足之感而已
。我们以为人生的权利固
有多端,而儿女似乎不在
多端之内,所以说不至于

但是儿女早已出生了
,这个设想无从证实。在
有了儿女的今日,设想没
有儿女,自然觉得可以不
感缺憾;倘若今日真个还
没有儿女,也许会感到非
常寂寞、非常惆怅吧。这
是说不定的。
教育是专家的事业,
这句话近来几乎成了口号
,但是这意义仿佛向来被
承认的。然而一为父母就
得兼充专家也是事实。非
专家的专家担起教育的责
任来,大概走两条路:一
是尽许多不必要的心,结
果是“非徒无益,而又害
之”;一是给了个“无所有
”,本应在儿女的生活中
给充实些什么,可是并没
有把该给充实的付与儿女

自家反省,非意识地
走的是后一条路。虽然也
像一般父亲一样,被一家
人用作镇压孩子的偶像,
在没法对付时,就“爹爹
,你看某某!”这样喊出
来;有时被引动了感情,
骂一顿甚至打一顿的事也
有;但是收场往往像两个
孩子争闹似的,说着“你
不那样,我也就不这样”
的话,其意若日彼此再别
说这些,重复和好了吧。
这中间积极的教训之类是
没有的。
不自命为“名父”的,
大多走与我同样的路。
自家就没有什么把握
,一切都在学习试验之中
,怎么能给后一代人预先
把立身处世的道理规定好
了教给他们呢?
学校,我想也不是与
儿女有什么了不起的关系
的。学习一些符号,懂得
一些常识,结交若干朋友
,度过若干岁月,如是而
已。
以前曾经担过忧虑,
因为自家是小学教员出身
,知道小学的情形比较清
楚,以为像个模样的小学
太少了,儿女达到入学年
龄的时候将无处可送。现
在儿女三个都进了学校,
学校也不见特别好,但是
我毫不存勉强迁就的意思

一定要有理想的小学
才把儿女送去,这无异看
儿女作特别珍贵特别柔弱
的花草,所以要保藏在装
着暖气管的玻璃花房里。
特别珍贵么?除了有些国
家的华胄贵族,谁也不肯
对儿女做这样的夸大口吻
。特别柔弱么?那又是心
所不甘,要抵挡得风雨,
经历得霜雪,这才可喜。
——我现在作这样想,自
笑以前的忧虑殊属无谓。
何况世间为生活所限
制,连小学都不得进的多
得很,他们一样要挺直身
躯立定脚跟做人。学校好
坏于人究竟有何等程度的
关系呢?——这样想时,
以前的忧虑尤见得我的浅
陋了。
我这方面既然给了个“
无所有”,学校方面又没
有什么了不起的关系,这
就拦到了角落里,儿女的
生长只有在环境的限制之
内,凭他们自己的心思能
力去应付一切。这里所谓
环境,包括他们所有遭遇
的事和人物,一饮一啄,
一猫一狗,父母教师,街
市田野,都在里头。
做父亲的真欲帮助儿
女仅有一途,就是诱导他
们,让他们锻炼这种心思
能力。若去请教专门的教
育者,当然,他将说出许
多微妙的理论,但是要义
大致也不外乎此。
可是,怎样诱导呢?
我就茫然了。虽然知道应
该往哪一方向走,但是没
有往前走的实力,只得站
在这里,搓着空空的一双
手,与不曾知道方向的并
无两样。我很明白,对儿
女最抱歉的就是这一点,
将来送他们进大学倒没有
多大关系。因为适宜的诱
导是在他们生命的机械里
加添燃料,而送进大学仅
是给他们文凭、地位,以
便剥削他人而已。
他们应付环境不得其
当甚至应付不了的时候,
一定会怅然自失,心里想
,如果父亲早给点儿帮助
,或许不至于这样无所措
吧。这种归咎,我不想躲
避,也没法躲避。
对于儿女也有我的希
望。
一句话而已,希望他
们胜似我。
所谓人间所谓社会虽
然很广漠,总直觉地希望
它有进步。而人是构成人
间社会的。如果后代无异
于前代,那就是站在老地
方没有前进,徒然送去了
一代的时光,已属不妙。
或者更甚一点,竟然“一
代不如一代”,试问人间
社会经得起几回这样的七
折八扣呢?凭这么想,我
希望儿女必须胜似我。
爬上西湖葛岭那样的
山就会气喘,提十斤左右
重的东西走一两里路胳膊
就会酸好几天,我这种身
体是完全不行的。我希望
他们有强壮的身体。
人家问一句话一时会
答不上来,事务当前会十
分茫然,不知怎样处置或
判断,我这种心灵是完全
不行的。我希望他们有明
澈的心灵。
说到职业,现在干的
是笔墨的事,要说那干系
之大,当然可以戴上文化
或教育的高帽子,于是仿
佛觉得并非无聊,但是能
够像工人农人一样,拿出
一件供人家切实应用的东
西来吗?没有!自家却使
用了人家生产的切实应用
的东西,岂非也成了
导语
我们相信流溢于这种文字中的清风正气,远超文学技巧,更有益于世道人心,值得今天的读者在阅读中将其传承。
《亦师亦友长相伴--父亲叶圣陶/大师家风传承书系》收录了《父亲给我讲故事》《骄傲的石像》《照片背后的故事》等文章。
后记
爷爷教我们做人做事
叶小沫
爷爷一生都在从事与
教育有关的工作,都在关
心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
们这些做孙辈的,更是他
那些主张最直接的受益者

早在1930年,爷爷在
《做了父亲》一文中写道

以前曾经担过忧虑,
因为自家是小学教员出身
,知道小学的情形比较清
楚,以为像个模样的小学
太少了,儿女达到入学年
龄的时候将无处可送。现
在儿女三个都进了学校,
学校也不见特别好,但是
我毫不存勉强迁就的意思

一定要有理想的小学
才把儿女送去,这无异看
儿女作特别珍贵特别柔弱
的花草,所以要保藏在装
着暖气管的玻璃花房里。
特别珍贵么?除了有些国
家的华胄贵族,谁也不肯
对儿女做这样的夸大口吻
。特别柔弱么?那又是心
所不甘,要抵挡得风雨,
经历得霜雪,这才可喜。
——我现在作这样想,自
笑以前的忧虑殊属无谓。
原来我们以为,只有
如今的父母才会为儿女的
入学担忧。为了能让他们
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小学
、中学、大学,做父母的
伤透了脑筋,搞得筋疲力
尽。看了这段文字我才知
道,在爷爷做父亲的时候
,儿女入学的问题也曾困
扰过他。与大多数父母不
同的是,爷爷想清楚了应
该如何对待这件事情之后
,就把自己的儿女送进了
普通的学校。他的三个儿
女不仅没有上好的小学、
好的中学,爸爸和叔叔连
大学的门也没有进过。但
是他们从小生活在爷爷身
边,都从他那里学到了一
辈子自学的理念,在干中
学,在学中干,个个都算
得上优秀,个个都成了爷
爷所希望的对社会有用的
人。
在我们兄妹几个的成
长过程中,爷爷和爸爸从
来都没有规定过我们必须
看什么书、背什么文章,
没有要求我们的成绩一定
要排在班上的第几名,一
定要考上什么初中、什么
高中,也没有要求我们一
定要学会哪种技能,更没
有为什么事情非常严厉地
批评过我们。相对成绩来
说,他们更愿意听我们说
说发生在身边和学校里的
事情,我们正在参加的那
些活动,正在看的课外书
和电影。谈话期间他们提
出的一个个问题和建议,
会引导我们多看、多想、
多实践。
小学六年级的暑假,
我和表姐一起到南京的叔
叔家里去玩,那是我们第
一次离开大人结伴远行。
从南京回来后爷爷问我,
知不知道我们坐的是哪条
铁路线上的火车,先后经
过了哪些省份、哪些城市
,有没有发现南方土地的
颜色与北方的不同,北方
地里种的什么,南方地里
种的什么,庄稼长得好不
好,有没有看见什么可以
记下来的人和事。还说,
如果我写出来他很愿意看
一看。那时候我只当是爷
爷在和我聊天,现在想想
他是在给我上地理课,非
常生动也非常深刻。
想想当年爷爷和爸爸
是怎么对待我们的,再看
看现在很苦、很累,被升
学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
孩子们,我很庆幸自己能
有一个快乐、无拘无束、
自由的童年。因为种种原
因,我们下面几个都没能
上大学。爷爷说,上大学
是成才的一条道路,可不
是唯一的道路……不进大
学,要是自己肯学、自己
会学,同样可以成才。所
谓成才,就咱们这个社会
的标准来说,就是成为一
个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
人……这些话,我们一直
牢记在心。
早在1941年,爷爷在
《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
说:“我将特别注意,养
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
‘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
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
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
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
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
的含义……养成小朋友的
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
最切近的事务入手,但硬
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
。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
教他们轻轻地,‘砰’的一
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
人家心思的‘咿呀’声也不
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
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地,
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
每次看到这段文字,
我们的感触都特别深,因
为小的时候爷爷正是这样
教我们的。孩子毕竟是孩
子,即使爷爷给我们讲过
,为了不打扰别人,搬东
西要轻拿轻放,关门不要
发出声音,我们还是常常
会把这些道理忘在脑后。
我曾几次被爷爷叫住,要
我把椅子搬起来重放,把
门开开来重关,反复练习
,直到养成了习惯。
爷爷严于律己,从小
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比如
,每做一件事,只要开了
头就一定坚持到底。他16
岁开始写日记,天天写,
一直写了78年。他做事认
真,小到开个信封、写个
便条,大到读书、写文章
、讲话,时时处处都如此
,决不马虎。他喜欢整洁
,无论什么时候穿戴都清
爽利落,办公桌面总是干
净整齐,经常要用的东西
都有归宿,一拿就到手,
不用找来找去。他做事的
时候总会为别人着想:把
刀剪递给人家的时候,一
定让手柄向着对方,为的
是让人家好接;抄稿子的
时候字写得一笔一画清清
楚楚,为的是不让排字工
人费力去猜;在公共场合
不大声喧哗,为的是不影
响别人的工作和生活……
此外,爷爷的时间观
念很强,每天睡觉、起床
、吃饭、工作都有一定的
时间,这让我们从小就知
道爷爷这会儿在做什么,
精彩页
七十年前的日记
1946年2月,我们家从四川回到上海。开明书店已经租下了北四川路永丰坊底的祥经里做宿舍,把西边尽头的一个楼面和一个亭子间分租给我们家。住处是有了,家具向亲友借了一些,还不够用,于是想到了苏州青石弄三号——听代我们家暂管房屋的亲戚说,那里还留着一些家具。
等新的住处稍稍安排停当,我和弟弟一同去苏州,找着了那位亲戚,由他陪着到滚绣坊青石弄旧居。说“旧居”其实并不确切,那四间瓦房是1935年建造的,那年初冬,我们家从上海搬回故乡苏州,在那所新屋里没住满两年,1937年中秋节后就匆匆离开,走水路由运河到杭州,所以无论从建造的年份说,还是从居住的年头说,都说不上“旧”。离开的时候我们只带走了衣服铺盖等随身需用的东西,说实话没打算回来,把房屋连同剩下的一切都交给了一位老女佣看管——她是不打算走的,她家就住在青石弄口。没想到过了八年半我们还能回来。那位老女佣在沦陷期间去世了,一个伪警察局局长占了这所房屋,作为他丈人的公馆。日本一投降,局长溜了,他的丈人也悄悄地搬走了。那位亲戚才代我们收回了主权。
亲戚用钥匙打开了那把新装上的大锁。推开大门,只见满园衰草还没有一丝儿绿意。原来靠着东墙的一溜葡萄棚连一根柱子也没有了。父亲再三嘱咐我们要看看院子里的树。海棠山茶红梅之类的花树一棵也不剩了。原来三尺来高的一棵日本枫长得高过了我的头顶,屋前一排四棵洋槐只少了一棵,俨然是老树了。所有的树叶都还没有萌发,因此颇显得荒凉。屋子被糟蹋得不算厉害,家具只留下一些既榔檬又不太实用的,像我父亲的大写字台,那一对又高又宽的书橱之类。至于书,我们早听人说过,都上了玄妙观里的旧书摊,有人在那儿买到过作者送给我父亲的签名本。书橱里空空如也,可是弟弟总不死心,他把角角落落都找遍了,没想到在壁橱底层找到了父亲的一叠日记,线装本,大小近乎三十二开本,只是稍长些,每册封面上题着“圣陶日记”四个大字,右上角记着第几册;数了数,一共二十二册,依册次叠着,没有缺漏;翻开第一册第一页来看,知道是父亲过了十六周岁生目的第二天开始写的。这无疑是父亲最早的日记了,留在屋子里的那些东西,还有什么比这一叠日记更可宝贵的呢?我们用包袱包好了,郑重其事地带回上海,告诉父亲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找到了他在年轻时候写的这二十二册日记。
父亲当然也很高兴。八年半前离开苏州的时候,父亲把身边的十几册日记包好扎好,码在箱子底里,一直带在身边,从杭州到绍兴,从绍兴到汉口,到重庆,最后到了乐山,走了几千里路,离火线不能说不远了,没想到结果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烧得连灰也没有留下。更没想到留在旧居壁橱底层的这一叠早年的日记倒历尽劫难,侥幸地保存了下来。可是当时大家都忙,这叠日记被包扎得端端正正放在柜子里,谁也没有工夫翻阅。
直到今年,我和弟弟帮父亲整理旧作,因为要查对一些事实,想起了这二十二册七十年前的日记,才翻出来细读。第一册的开头是父亲自己写的小序:
我之生也以甲午九月三十,以迄昨日,十六周岁矣,而今日为十七岁之第一日。日来于百事之动静变迁,以及师长之朝训夕诲,每清晨卧思,若有所会,而未足云心得也。及下床一有他事则强半忘之,虽于肠角搜索亦难得矣。因思古来贤哲皆有日记,所以记每日所作所思所得种种,我于是亦效之而作日记,而非敢以贤哲自比也。以今日为十七岁之第一日故,即以今日始。且我过失孔多,己而察之,之日记;己而不察,人或告之,亦之日记,庶以求不贰过也。
庚戌十月初一日未记日记前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