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谁愿永生(弗雷迪·莫库里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彼得·弗里斯通//大卫·埃文斯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本传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作者彼得·弗里斯通是追随弗雷迪十二年,直至送弗雷迪体面辞世的私人助理,他也是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顾问。弗里斯通细心照顾弗雷迪的饮食起居,是弗雷迪最亲密的朋友之一,本书的原版副标题为“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写的私密回忆录”。弗里斯通的回忆录没有见解独到的音乐批评,所述之事看似琐碎且语言平实,但饱含深情,娓娓道来,充满了不为外人所知的生动细节,让世人看到了摇滚巨星弗雷迪有别于常人但又能为你我所理解共情的“人”的一面。
作者简介
陈震,1976年秋出生于江苏靖江,玩过摇滚,做过医生,教过英语,进过机关,现为自由译者。译有《我是你的男人》《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放任自流的时光》《犹太警察工会》《布鲁斯往事:巴迪·盖伊自传》等。
目录
译序 华丽背后,神之暗面
序言
人物名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译后记
序言
华丽背后,神之暗面
他的故事要从1946年9月
5日说起。那一天,在东非
的英属桑给巴尔岛,一个信
仰拜火教的波斯人后裔家庭
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
在印度度过了大部分童年时
光,八岁时被送去就读英式
寄宿男校。十七岁那年,由
于桑给巴尔革命爆发,他跟
随自记事起就与他聚少离多
的父母搬到英国定居,进入
伊灵美术学院主修平面设计
,并逐步走上音乐之路。这
个有着独特成长经历的亚裔
男孩,正是日后英国传奇乐
队“皇后”的灵魂人物弗雷迪
?莫库里。
拥有高亢璀璨的华丽声
线,以及横跨四个八度宽广
音域的弗雷迪是个天生的歌
者,而上天赋予他的不仅是
一副好歌喉。会让许多人感
到惊讶的是,皇后乐队最伟
大的歌曲中竟然有一大部分
是由弗雷迪包办了词曲创作
!这其中就包括《波西米亚
狂想曲》《我们是冠军》《
杀手皇后》《我的挚爱》《
找个人来爱》《那疯狂的小
东西就是爱》,等等。对于
很多集毕生精力于创作上的
词曲作者而言,要是能写出
一首这样的杰作即可感慨不
枉此生,可对他而言,有些
根本就是在短短几分钟内一
挥而就,比如《那疯狂的小
东西就是爱》便是并不擅长
吉他的弗雷迪有次在吉他上
弹了几分钟就谱写出来的。
除了惊人的音乐天赋外
,作为摇滚乐史上第一位死
于艾滋病的摇滚明星,弗雷
迪的性取向、放荡不羁、低
调神秘和英年早逝也为他增
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当人们
看着《拯救生命》演唱会上
他已然脸谱化的小胡子、龅
牙和风骚的走位,听着他高
亢激昂的演唱,感受着他驾
驭十万人的气场,也会禁不
住去想,这个人前光芒万丈
的神,日常生活中究竟是怎
样的一个人?
大多数摇滚明星都行事
高调,擅于炒作话题,但弗
雷迪是个例外。他一生都在
刻意远离公众,过着非常私
人化的生活,因为生活中的
他与舞台上的他判若两人,
极为内向害羞,尤其是在不
熟悉的人面前。他很少接受
纸媒采访,也极少在电视访
谈中亮相。为弗雷迪立传的
传记作家不在少数,然而他
们和弗雷迪从未有过交流,
从未在一起生活,从未目睹
他的创作过程、他与队友的
争吵、他与情人的冲突,乃
至他住的卧室、养的猫咪、
吃的食物……那些隔山打牛
式的传记或多或少带有杜撰
的成分,又怎能让乐迷真正
了解他?
《谁愿永生》不是一本
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传记。一
来它的作者彼得?弗里斯通
并非传记作家或乐评人,而
是弗雷迪生前的私人助理,
一个对其饱含深情的密友,
一个“愿意为他做任何事”的
男人。自1979年开始为弗
雷迪工作时起,彼得和他在
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居住生
活在一起,为其打理一切所
需,直至他最后入土为安方
才离去。二来它并非遵循一
般摇滚传记从出生到死亡大
事记,整合一手采访、二手
资料的传统套路写出。彼得
所做的,是事无巨细地记录
自己陪伴弗雷迪度过的那些
日日夜夜,以及弗雷迪日常
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说,
它是一本写满回忆的私人日
记本,一本十二年里的私人
故事汇;而这些点点滴滴聚
集在一起,则为我们描摹出
弗雷迪的真实轮廓。
关于撰写本书的初衷之
一,彼得坦陈是肩负了“辟
谣”的使命,他觉得自己有
责任把一个真真切切的弗雷
迪展现在人们面前。他在书
中写道:“我写这本书的目
的之一就是为了澄清一些离
奇的流言。弗雷迪的生活总
是被各种流言蜚语所围绕,
而光是批驳其他弗雷迪传记
中各种有意或无意的错误臆
断和不实之词,就足够我写
上满满一本书。可我不想做
出一副学究的样子。在我看
来,要想还世人一个真实的
弗雷迪,最好的办法就是如
实记下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
滴。”
当然,彼得也为我们描
述了弗雷迪广为人知的“神”
的一面,与此同时,他力图
褪下弗雷迪“神”的光环,展
现弗雷迪不为人知的“人”的
一面。
我们在阅读他朴实无华
的文字时,很容易感受到蕴
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看似
琐碎细微,却处处流露着真
情实感。彼得对弗雷迪的描
述是赤裸而坚定的,向外传
递出一种私密的亲切感,丝
毫没有浮夸与掩盖。这本传
记被公认为了解弗雷迪的最
佳读本,如果你能静下心来
细细品读,会发现它带给你
的震撼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彼得眼中,“弗雷迪是这
个世界上最复杂难懂的人之
一”,译完本书后,我对这
句话心有戚戚焉。弗雷迪的
个性到底有多复杂?弗雷迪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彼得通过拼接记忆中的
细节片段给出了答案——我
不得不佩服彼得的记忆力,
多年之后他仍然清清楚楚地
记得关于弗雷迪的一切。曾
经尽在彼得眼中的细节和场
景,诸如弗雷迪的衣食住行
,舞台上及生活中的一举一
动,他设计的每一张封套,
拍摄的每一部MV,他的每
一次猎艳、每一个情人、每
一个密友、每一只猫、每一
件艺术品,甚至去过的每一
家餐厅和每一家同性恋酒吧
……从他的笔端缓缓地流出
。他用笔尖述说着记忆,仿
佛弗雷迪从抽象的符号中复
活,穿过遥远的时空来到我
们身边。听着彼得娓娓道来
,我们得以了解他的个性、
他的
导语
本书是关于“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最私密、真实的一部传记,这位具有惊人的音乐天赋和创作能力的摇滚歌手,曾创作《波西米亚狂想曲》《我们是冠军》《找个人来爱》等在全世界都广受欢迎的歌曲。本书并非传统的摇滚人物传记,而是由弗雷迪生命中最亲密的朋友、担任过他十二年私人助理的彼得·弗里斯通撰写,展现了一个真真切切的弗雷迪,在西方被认为是了解弗雷迪低调神秘的一生的最佳读本。本书为修订版,译者对第一版的译文进行了校改,使译文更为准确。
后记
促成《谁愿永生》再版
的直接因素是2019年3月上
映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
》。这部电影早在十年前就
提上了制作日程,然而在长
达七八年的时间里,主演、
导演、编剧换了一茬又一茬
,几次差点胎死腹中,好在
最终好事多磨,结局意想不
到地完美。我在的小城没有
排片,我去了另一座城市观
影,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
片尾字幕全部滚动完才退场
的——字幕差不多滚到最后
的时候,银幕上出现了一个
我再熟悉不过的名字:
Peter Freestone。非常醒目
,比其他人的名字大出许多
,是片方在向他表示感谢。
直到这时我才知道《谁愿永
生》的作者彼得·弗里斯通
担任了《波西米亚狂想曲》
的顾问。他全程跟组——不
像另外两位顾问布莱恩·梅
、罗杰·泰勒经常开溜——
自始至终都守在片场,电影
里的很多细节能做到“神还
原”,彼得功不可没,尤其
拉米·马雷克的每一个动作
每一句台词都得到了彼得的
指导,可以说他获得奥斯卡
最佳男主角也有彼得的功劳
。甚至片中的很多彩蛋直接
就来自《谁愿永生》。这部
电影引发的轰动效应这里不
再赘述,总之导致早已绝版
的《谁愿永生》洛阳纸贵,
价格足足翻了十多倍。
片中对皇后乐队《拯救
生命》演唱会现场的高度复
刻,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疫情期间,因为要办《四海
聚一家》(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那段
经典现场一时间又引爆了整
个社交媒体,吊足了大家的
胃口,结果等《四海聚一家
》播完后,大家才意识到弗
雷迪奉献的是一场空前绝后
的表演。
十年是一个很奇妙的时
间段。十年前,我接手翻译
《谁愿永生》,花了半年多
交稿。十年后,因为有幸再
版,我逐句对照原文进行校
译,竟然也耗时半年才完工
。当年我是翻译界的新手,
功力有限,这十年来我翻译
了十几本书,水平有了一定
提升,一眼看出当初译文里
的不少硬伤,弄得自己哑然
失笑。除了修订不少误译之
处,我还补译了几处丢落的
地方。
修订自己十年前的译文
,是别有一番感触的,尤其
是再次看到里面那些关于情
爱的描写和观点时。当年碍
于阅历,并没有太多的感受
,然而如今就能读出更多的
东西,有了深深的共鸣。就
像皇后乐队的有些歌曲,也
是上了一定岁数,才真正听
懂了。读过首版的老歌迷,
想必和我一样,十年来生活
和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
我想我们对音乐的爱是不会
变的。至于这几年来新人坑
的歌迷,我想他们看完本书
,回头再去聆听皇后乐队的
歌,会有更多更深的触动。
首版的译者序写于九年
前,如果现在重写译者序,
我的文字会平和许多,不会
再写得那么煽情。但考虑再
三,依然保留了那一篇,因
为它代表着那个阶段我的情
绪。本书首版在弗雷迪逝世
二十周年完成,而再版恰好
在皇后乐队成立五十周年问
世。冥冥中也许是天意。
最后要向我的英国朋友
西蒙·毕夏普和皇后乐队资
深粉丝皇家丽人致上谢意,
感谢你们在校译修订过程中
提供的帮助。同时也要感谢
再版的出版人沈卫娟老师,
你让我有机会更正之前译本
的错译之处,我这个处女座
心里终于踏实了。
陈震2020年4月
精彩页
第一章
故事得从1973年说起。
那一年,我在彩虹屋餐厅第一次见到了弗雷迪,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格外抢眼。彩虹屋餐厅设在一家名叫碧芭(Biba)的时装店里,位于伦敦肯辛顿高街的德里和汤姆斯大楼。彩虹屋原本是个装饰艺术风格的舞厅。它的石膏板吊顶有着凹凸有致的层次感,内置制造灯效的机关,能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彩虹屋因此得名。这个天花板让弗雷迪着迷不已,影响了他未来家里的天花板设计。
碧芭里陈列的每一件衣服都令人惊叹,而且它的存货与摆放也在不断更换,是那种就算你什么都不买,也会把每一个角落都逛遍的时装店。那天,我和女友帕米拉·柯蒂斯(Pamela Curtis)在碧芭辛苦地逛了一下午。当我俩走进彩虹屋的时候,弗雷迪和他彼时的女友玛丽·奥斯汀(玛丽当时在碧芭上班)正在里面喝下午茶。尽管我对当代音乐知之甚少,但还是一眼认出了他。1973年的皇后乐队还没那么有名,不过弗雷迪显然已经是英国摇滚乐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弗雷迪魅力四射。他一头黑色长发,身着一袭短狐皮外套,坐在海贝壳形奶油色座椅上,回头率真的很高。当然,我们那会儿没有交集,直到1979年底,我才有缘与他结识。在这六年的时间里,弗雷迪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全世界巡回演出;我则进入皇家芭蕾舞团的戏装部,随团赴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和希腊等国演出,平时在位于科芬园的英国皇家歌剧院①上班。
在讲述更多关于弗雷迪的细节之前,我先说一些自己的情况,并给大家解释一下我是如何来到他身边工作的。我出生在萨里郡的卡苏顿,但六岁时就离开了英国。随后,我和哥哥莱斯利到南印度乌蒂一个叫卢兴顿·霍尔的地方上寄宿学校,在那里度过了五年的时光。乌蒂地处尼尔吉里丘陵的茶园间,是英国殖民者的山中避暑胜地,也是印度托达人的最后家园。顺便提一句,这里也是斯诺克台球的发源地。我父母在加尔各答经营一家旅馆,那是我的家,虽然我每年只在那里住两个月。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很明显,这同弗雷迪的生活轨迹有些相似。但起码一年我有三个月能见到父母,因为五月份他们会过来,和我们兄弟俩共度复活节假期。
十一岁那年,我们举家搬回了英格兰。我们本打算在英国度半年假就回印度的,可在伯父的劝说下,父亲决定不回去了。我当时就不满这个决定,并耿耿于怀了多年,但是我得承认,如果我们当初回了印度,这本书也就不会存在了。在北肯辛顿的艾萨克.牛顿现代中学就读期间,同当时的很多孩子一样,我在周末勤工俭学——先是帮送奶工送牛奶,后来去皇后大道怀特利百货的地下特价区做周末主管。怀特利那时还是百货商店,如今已发展成购物中心。
后来我从怀特利跳槽到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取得普通教育证书后,我从兼职转为全职,同时也在思考这辈子应该做什么。塞尔福里奇启动了一个宴会管理项目,我成了团队的第一个雇员。那是一份典型的朝九晚五式的工作,下班后的夜晚我感到百无聊赖,直到一个同事建议我晚上和他一起去皇家歌剧院打零工。自1975年4月22日起,我开始帮男声合唱团准备服装,由此凑巧赶上剧院上演威尔第的著名歌剧《游唱诗人》——《爱情乘着玫瑰色的翅膀》是剧中的一首咏叹调。多位歌唱家参演其中,包括伟大的女高音蒙特塞拉特·卡巴耶,她亦是本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在艾萨克·牛顿现代中学时,我总是边听立体声收音电唱机里的瓦格纳序曲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那是一种结合了留声机和收音机的播放设备,在那个年代极为风靡。我没有值得称道的唱片收藏,对流行音乐也缺乏感觉,不过我痴迷于古典音乐,尽管我也说不上这种痴迷因何而来。现在想来,瓦格纳的作品确实鼓舞人心、颇具戏剧性并且充满激情,甚至激励我试图写出伊妮德·布莱顿(Enid Blyton)的《五伙伴历险记》(The Famous Five)式的作品。很显然,我的生活早就需要一点额外的情趣。
我在塞尔福里奇百货晋升到宴会承办人的目标日渐动摇,没过多久,天平就倾向皇家歌剧院一边。1977年的演出季伊始,我正式加入了皇家芭蕾舞团戏装部。两年后的10月7日,皇家芭蕾舞团的德里克·迪恩和韦恩·伊格林在圣马丁巷的伦敦大剧院举办了一场慈善晚会,旨在为威斯敏斯特市智障儿童协会募款。彼时弗雷迪正处在职业生涯早期的巅峰,韦恩·伊格林邀请他担任压轴芭蕾舞表演的特邀嘉宾。百代唱片(皇后乐队所属的唱片公司)主席约瑟夫·洛克伍德爵士推动了此事,身为皇家芭蕾舞团董事会成员的他把弗雷迪介绍给了韦恩。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