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中山与杨杏佛/孙中山与他的秘书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任维波//陈宁骏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建南京临时政府。年仅19岁的杨杏佛担任秘书处收发组组长,虽然仅有三个多月时间,但杨杏佛深为孙中山“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所感染,在他年轻的心里埋下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种子,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从此,无论身在何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驱使着杨杏佛不断奋斗。本书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六个篇章,展现了杨杏佛在孙中山精神影响下英勇奋斗的历程。
作者简介
陈宁骏,笔名骏辰,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多年。文字常见于《人民政协报》《文史知识》《文史天地》《文史春秋》《文史精华》《钟山风雨》等报刊,著有《解密总统府》《玩转总统府》《汪伪国民政府旧址史话》《蒋介石在大陆的那些事儿》《民国名嫒的婚姻大事》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敬佩孙中山 加入同盟会
一 艰苦童年
二 求学上海
三 向往革命
四 赶赴武昌
五 中山回国
第二章 初见孙中山 加入秘书处
一 中山就职
二 缺席典礼
三 人值秘书
四 担当“窗口”
五 共同进退
六 南社斗争
第三章 践行中山愿 出国寻科学
一 出国留学
二 创办《科学》
三 姐弟恋情
四 实业救国
五 学成归国
第四章 追随孙中山 任职大帅府
一 五四风云
二 家庭冲突
三 教学生涯
四 南下广州
五 随行北上
六 随侍左右
第五章 筹建中山陵 安葬孙中山
一 葬事筹备
二 筹建伟陵
三 奠基风波
四 奉安任职
五 迎榇奉安
第六章 继承中山志 维民权遇难
一 左派中坚
二 教育救国
三 夫妻离婚
四 保障民权
五 遇害身亡
六 英名永存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
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
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
大先驱,他一生以革命为
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
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
的贡献。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
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
和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
战乱频发,民生凋敝。孙
中山目睹山河破碎、生灵
涂炭,誓言“亟拯斯民于
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高扬反对专制统治的旗
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
业。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
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广泛
联合革命力量,连续发动
武装起义,为推进民主革
命四处奔走、大声疾呼。
杨杏佛深受孙中山革命思
想的影响,早在中学时代
就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启蒙
和民主实践的熏陶,并加
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
盟会,在他年轻的心里埋
下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的远大理想,扣牢了“人
生第一粒扣子”。
1912年1月1日,孙中
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后,杨杏佛在南
京临时政府任秘书处收发
组组长职。虽然与孙中山
密切接触仅三个多月,但
杨杏佛深深为其伟大的人
格魅力所折服,坚定了他
践行孙中山“除去人民的
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
”“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
心做大官”的教导。此后
杨杏佛在孙中山安排下远
赴美国学习科技。
杨杏佛学成归国后,
孜孜不倦,从“科学救国”
到“实业救国”,再到“教
育救国”,为改造中国社
会的落后面貌奔走呼号,
为救国救民上下求索。
1924年,为实现全国统
一和民族复兴伟业,杨杏
佛追随孙中山北上和谈,
一路高呼“打倒帝国主义”
“打倒军阀”的口号。1925
年3月12日,过度劳累的
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病逝

孙中山病逝后,为完
成其归葬南京的遗愿,国
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
葬事筹备处。杨杏佛担任
葬事筹备处干事部主任干
事,负责在南京紫金山筹
建中山陵,几经周折,中
山陵终于建设竣工。
1929年6月1日,国民党
举行奉安大典,孙中山安
葬南京的遗愿得以实现。
孙中山关心民众疾苦
,强调“国家之本,在于
人民”“民生为社会进化的
重心”“人民所做不到的,
我们要替他们去做;人民
没有权利的,我们要替他
们去争”。为争取人民民
主自由权利,完成孙中山
未竟的革命事业,宋庆龄
、蔡元培、杨杏佛发起成
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杨
杏佛任总干事。在极端危
险的情况下,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营救了大批共产党
员和爱国民主人士。国民
党顽固势力无法容忍,暗
杀杨杏佛。
杨杏佛两度担任孙中
山秘书,是孙中山革命理
想的坚定信仰者、三民主
义的坚定执行者。虽不是
中国共产党人,却与中国
共产党人站到一起,为救
国救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
生命。
本书简要介绍了杨杏
佛在孙中山影响下的革命
奋斗历程,也从一个侧面
展现了孙中山伟大的革命
思想,激励人们紧密地团
结起来,把握历史机遇,
担当历史责任,为振兴中
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导语
杨杏佛两度担任孙中山秘书,是孙中山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三民主义的坚定执行者。
本书简要介绍了杨杏佛在孙中山影响下的革命奋斗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孙中山伟大的革命思想,激励人们紧密地团结起来,把握历史机遇,担当历史责任,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杨杏佛为实现孙中山民主共和、振兴中华的革命愿望而奋斗,直至生命终结。
后记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
博物馆是孙中山先生宣誓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组建南京临时政府之地
,自1912年1月1日宣誓
就职,至4月3日离开,孙
中山在此度过了极其不平
凡的94天。在这里,孙中
山先生终结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帝制,建立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一百多年过去了,孙
中山先生的办公室依然矗
立在西花园太平湖畔,仿
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百余年
的风雨沧桑,每年吸引着
海内外数百万观众慕名而
来,孙中山先生穿越时空
的人格魅力,令人震撼。
1912年1月,年仅19岁的
杨杏佛担任民国南京临时
政府秘书处收发组组长,
是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共
事相处的时间虽短,却深
刻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为
实现孙中山民主共和、振
兴中华的革命愿望而奋斗
,直至生命终结。
每念及此,莫不经受
一次心灵的洗礼。中山陵
园管理局孙中山纪念馆邀
约编写“孙中山与他的秘
书们”系列丛书,遂欣然
应约。我们多方翻阅资料
,实地考察,几易其稿,
写就此书。然水平及史料
有限,不足之处,还望专
家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于中山堂
2021年6月1日
精彩页
第一章 敬佩孙中山加入同盟会
杨杏佛出生在江西东北部一个封闭的山城,后随家迁居多地,历经磨难,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在中国公学求学时,接触《民报》,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产生向往和敬佩之情,于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一 艰苦童年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历经列强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等内忧外患,元气大伤,但是经历了30年的喘息之后,国内基本安定,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西方文化与技术流人,新式海陆军得以编练,一大批近代军工企业、民用企业以及新式学校得以创办,还派遣留学生到海外。清廷呈现“同光中兴”的难得太平,仿佛是清王朝崩溃前的回光返照。
位于江西东北部的玉山,是个美丽的小县城。曾经蔓延于此的太平军与清军战火,似乎已消退得难以看出痕迹,农田村庄幽静安宁。初春时节,杏花盛开,空气中迷漫着春天的气息,从远方飞来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鸟语花香中充满着欢声笑语,仿佛传递着外界的消息。
杨家祖籍江西清江,也就是现在的宜春市樟树市。杨杏佛祖父曾在江苏扬州等地任盐官。杨杏佛父亲杨永昌,字景周,早年是徽州的一名狱吏,为人忠厚老实,不善于巴结迎合上级,在那个世风日下的社会总是受到别人欺负,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生计。随着孩子们的陆续出生、长大,杨家的经济愈加拮据,生活更加困难,为了生计举家从徽州迁居到江西玉山。
1893年4月5日,杨杏佛就出生在玉山这座幽静山城的破落小官吏家庭里。杨杏佛的农历生日是二月二十九,正逢观音菩萨诞辰,又值杏花盛开之时,杨母刘氏笃信佛教,给爱子起名“杏佛”,意在期望儿子效法观音,为民除苦济难。杨杏佛是家中第5个孩子,聪明伶俐,格外受到父母喜爱。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光中兴”结束,大清国势更趋衰落。社会动荡,物价上涨,杨家的日子更加艰难,在杨杏佛出生后不久,杨家又迁徙至江苏扬州,后到浙江杭州等地,流离颠簸,备尝艰辛。
1899年,杨杏佛在扬州人私塾读书。与大多数小男孩一样,他生性顽皮好动,酷爱刀枪棍棒,经常省下父母给的零花钱,买些小人马之类的玩具,一一拆散再拼装复原,如此反复,不亦乐乎。
杨杏佛生在赣东北,但习惯称自己为清江人;又因长在扬州,所以语言上全无赣音,而是苏音。幼时杨杏佛师从塾师习作旧体诗词与文言文,从小打下较好的辞章基础。
1905年,杨永昌在杭州典狱官任上因犯人逃跑被判失职,处以徒刑。新春佳节,万家灯火,阖家团聚。12岁的杨杏佛身为家中长子,主动代父坐牢,以换取父亲回家过年。代父坐牢的杨杏佛在狱中对清末社会的黑暗有了初步体验。 父亲出狱失业,加之身体欠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闲居家中。家里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只靠母亲做些针头线脑,维持全家人的生活。看着日夜辛勤劳作的母亲加速苍老,懂事的杨杏佛更加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分担家庭的重任。
街巷里,没有了杨杏佛与同龄少年嬉戏玩耍的身影。杨杏佛白天苦读,晚上回家与母亲一起辛勤劳作,帮助家里渡过难关。父母看着聪明懂事的杨杏佛,心里充满着喜爱与宽慰,亲昵地称他为“五儿”。
杨家光景很是惨淡,生活日益艰难,一家人经常面临断炊的困境。杨杏佛后来用“兄弟四五人,零落已及半”“饥来相驱逐,各向东西散”等诗句,描述家庭的破落。少年杨杏佛思维敏捷,喜欢辩论,有时还做出些滑稽动作,逗乐大家,使贫困的生活多了几分笑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的家境,迁徙的生活,使杨杏佛广泛接触了社会,并对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杨杏佛关心时事,喜欢阅读报刊,在私塾读书时常将《申报》上的一些消息告诉家人,并常以时事内容与姐妹交谈,阐述自己的见解。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于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申报》是第一家由中国人主笔的报纸。登载的新闻“有系乎国计民生”,“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并且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卜都占有重要地位。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