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焦虑的大人和不被看见的孩子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柏燕谊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心理学家柏燕谊发现:除了那些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患者来求助之外,更多的是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中有困惑的人来咨询。大家无一例外是被自己内心中的恐惧逼进生命坠落的黑洞——焦虑、惶恐、迷茫、无助,永无止境地不知所措以及由之带来的愤怒,在内蚕食吞噬掉了我们感受幸福和快乐的巨大力量,在外则是表现出了各种拧巴和病态的关系,以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的形式凸显出来。
在本书中,作者以充满哲思和悲悯情怀的文字取代冷冰冰的理论,带领每一位为焦虑所侵袭,于盛嚣中倍感孤独、茫然无助的人们,一点一点滴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去看见、看懂曾经是孩子的自己、复制父母行为模式的无意识与抗拒的愤怒撕扯,洞彻我们深受伴生而来的“死”恐惧,和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完成自我力量的发现与接纳,却又深受关系困扰和痛苦的折磨的真相。让我们恍然明悟:我们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力量,足够创建滋润生命的关系,前提只需要我们去看见——曾经不被看见的内在小孩。
作者简介
柏燕谊
动力学心理咨询师
媒体特约心理专家
心启航公益服务中心主任
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
中央电视台《夜线》《小鬼当家》栏目常驻心理专家
地方卫视《金牌调解》《谢谢你来了》《爱情保卫战》《育儿大作战》《第三调解室》常驻心理专家
2008年至今,个案心理咨询累计超过10000小时,心理公益讲座百场,深度采访心理干预帮助家庭3000多个。
目录
Chapter 1 发现生命的滋养和原动力
弥散性焦虑 
对于自己,你只是个陌生人 
爱的浓度与包装 
出生——“死亡”恐惧的初体验 
情感的滋养与“我”的力量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捕捉爱的浇灌 
解锁与生俱来的智慧与力量 
Chapter 2 焦虑——存在的既定
焦虑是生命的本质
控制与生命力量的被剥夺
“富有”能够治愈焦虑?
家庭中生命力量的博弈
沉浸在焦虑中的父母,只能在孩子身上看见自己的恐惧
人的自恋性
父母的焦虑导致孩子的自我认知的扭曲
自我建构——我是谁,决定了我看到的是什么
Chapter 3 恐惧——对生命的敬畏与渴望
症状是恐惧的表达,也是情感的表达
丛林中的羔羊,无法不恐惧
孩子出现症状是结果,不是原因
原因是孩子对父母的忠诚
原因也是孩子对父母爱的呼唤
切断痛苦模式不断复制的链条
Chapter 4 看见曾经是孩子的自己
最先打败你的是内心的恐惧
与压力共存——忽略它
与压力对抗——彼此纠缠,耗损生命能量
接纳压力——要想走出恐惧,一定先要走进恐惧当中
恐惧的转移与恐惧的投射
心理阉割
警惕自卑者的利剑伤人
成人的自由:选择——焦虑-丧失-责任-孤独
渴望奇迹的人,都在“等待戈多”
内在自我价值的平衡机制
Chapter 5 在关系中被看见
亲密关系中的人需要相互“看见”
亲子关系中的假性亲密关系
存在的确认——妈妈所给予的情感回应
控制者很可能看起来更像受害者
于恐惧当中拯救自己的唯一道路
得到与失去
冰冷关系里的巨大情感力量
成长的印痕
时刻享受着现在,也时刻准备着面对变化
“死亡”恐惧可以拯救我们
Chapter 6 自我的建构——你的世界总是出现你需要的素材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你羡慕嫉妒恨的,是活在过去和未来的自己
俄狄浦斯期冲突——对于父母的忠诚 
孩子总是忠诚于父母内在最强大的力量
你影响孩子的力量是毁灭性的还是建设性的
把内心的力量放在自我建设上来 
家族沉淀的代际创伤 
你的世界总因你的需要而出现你需要的素材 
Chapter 7 在简单、安静中获得滋养和疗愈
认识自己作为人的有限性
谁是你幸福生活的无限责任者
糟糕的职场关系隐喻着家庭关系中所受的伤
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影射了父母内心的恐惧
真正的觉醒源于痛苦
Chapter 8 与自己来一场亲密的邂逅——向内探寻,直视恐惧
孤独与恐惧
恐惧、孤独是人成长中的重要动力来源
做自己内心恐惧优雅的聆听者
后记 “我”永远是,也只有“我”才会是,我们自己人生的承担者
序言
让我们的感觉重新苏醒
过来
在难得清闲的早晨,阅
读着柏燕谊老师这本《焦
虑的大人和不被看见的孩
子》,心情随着她的文字
,逐渐地在安静中涌出许
多的悲伤。
柏老师是一位杰出的心
理工作者,她的专业性可
以从她对书中所举例的许
多孩子的描述里看出来。
柏老师的行文,虽然是短
短的语句,却可以令人感
同身受。这些已经被老师
、父母或同学,乃至我们
的社会,贴上很多类似“坏
孩子”或“笨孩子”这一类标
签的孩子,柏老师对于他
们的内在却有着完全不同
的理解,甚至有些时候孩
子们自己也不清楚这一部
分。
这是一群没有被看见的
孩子。当然,所谓的没有
被看见。并不是指表面上
被忽略,而是表象背后深
层次的意义。一个青少年
急着去打舌洞,除了说他
叛逆或追求时髦,我们能
不能从他让自己的口腔里
永远伴随着一种金属冰冷
的异物感的行为,想象他
有什么原因要这样去做呢
?同样,就算是永远让我
们放心的孩子,他的穿着
终年朴素而得体,这种人
人称为乖巧的表现,对他
自己的内心深处是否有什
么特别意义呢,例如追求
某种安全感?
我们看见一切,但我们
又完全没有看见。我们总
是把我们熟悉的一切,视
为理所当然,也就完全没
有真正地看见了。
这是柏老师在这本书中
一直用心良苦地想让我们
了解但我们却没有真正看
到的,这种以为自己看到
却没有真正看到的行为,
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其实
是充满伤害的,是我们这
个社会一直都没有人好好
去呼吁避免的,也是许多
父母一辈子从来都没意识
到的。所谓大人对孩子的
各种好,恐怕很多时候是
无法想象的对孩子的严重
伤害。
当然,柏老师的这本书
里也提及,还有很多孩子
是父母根本都没有想着花
心思去陪伴的,特别是在
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很多
父母将自己的“养育工作”视
为一种表演,只在有其他
人或社会性的场合里,才
有对孩子的陪伴;在无人
知晓的时候,这些父母似
乎就忘记了孩子的存在。
这样的态度,对孩子的伤
害当然也就更加严重了。
2020年是十分特殊的一
年,疫情像是一种新的混
沌,让全世界的时钟都乱
掉,大家不得不重新开始
寻找秩序。有许许多多的
家庭,全家才几个人而已
,这时候才开始发觉他们
彼此其实并没有真正地相
处过,甚至连最基本的“看
见”都没有。这种情形发生
在父亲和孩子之间,也发
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更
发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
不被看见,成为我们现代
社会家庭日常生活的常态

20世纪80年代初,波士
顿有一群心理学家和精神
分析师合作,开始持续地
研究母亲和襁褓中的婴儿
是如何互动的。他们要求
母亲在与孩子互动的中途
,突然停止做出任何面部
表情,来看看婴儿会有怎
样的反应。当然,基于基
本的伦理,他们也提醒母
亲只要有任何的不安,都
可以随时停止实验。这部
名叫《面部表情停止实验
》的纪录片里,我们可以
看到忽然失去母亲表情互
动的婴儿,一开始是努力
放大他们的声音和动作—
—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让
母亲看见。然而母亲还是
面无表情,婴儿就开始更
加努力地尖叫抗议,以为
这样就可以唤醒母亲了。
但影片里的母亲还是继续
保持着没有表情的状态,
这时婴儿开始发出哭号,
充满了绝望,任何一位母
亲在这一刻都舍不得再继
续这样的实验了。这时候
,婴儿发现母亲重又对他
充满关注,你可以看到他
还是有几秒钟的犹豫,然
后才慢慢恢复原来的愉悦
笑容,开始和母亲继续十
分亲密的互动。
这样的现象,更早以前
英国心理学家兼精神分析
师约翰·鲍比(John Bobby)
也曾经描述过:失去母亲
关注的孩子,他们将会随
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不同的
心理阶段——放大动作、
抗议、绝望,恰是影片里
呈现的状态;如果这个婴
儿还是看到母亲没有任何
回应,或者这种不被母亲
看见的状态持续一年,那
么他就会逐渐变得疏离,
甚至自闭。更可怕的是,
孩子有可能因为这种状态
持续过久,有相当一部分
的反应能力这辈子再也修
补不回来了。鲍比和其他
的心理治疗师一样,也希
望能为这些不被看见而带
着成长创伤的孩子,找到
可以产生治疗效果的修复
方法。关于这种复杂的专
业心理治疗,在这里就不
多谈了。
柏老师一直提醒我们,
千万要避免这种因为不被
看见而带来的伤害。看见
,好像很简单,但柏老师
却在不断地提醒我们——
真正的看见其实是要用心
的。
心理学家喜欢将父母对
孩子的看见称为“镜映”。这
个词是从英文“mirroring”
直接翻译过来的。然而,
我自己以为,“镜映”这两个
字有点不太恰当,显得太
被动了。
在生活里,从孩子呱呱
坠地的那一刻开始,父母
的角色就需要一定的主动
性,也就是除了像镜子一
样照映到孩子的状态以外
,还要再加上一些理解。
但这样的主动,却又不
能强加上自己原来的想法
,必须是从空无的状态出
发。父母对孩子婴儿阶段
的任何动作,乃至长大以
后的举止行为,即便认为
自己已经十分熟悉孩子了
,还是需要继续保持
导语
12年临床心理咨询,10000小时个案积累,3000家庭危机干预指导,10年沉淀厚积薄发
具有代表性和共性的案例回放,引导人们向内探寻,直视恐惧,寻找内在生命的滋养和源动力。
有别于冷冰冰的枯燥理论,作者以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融入生命哲思的审视,具有温度的悲悯情怀,唤醒人们主动探索自我、觉醒内在智慧的意识。
沉浸在焦虑中的父母,只能在孩子身上看见自己的恐惧;每一个焦虑的大人,都曾经是不被看见的孩子。而不被看见的生命,无论能力如何,都是缺损的,不健康的。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生命恶性循环的链条才有可能被斩断。
后记
“我”永远是,也只有“我”
才会是,我们自己人生的
承担者
对于这本书的撰写我觉
得非常有巧合性。2019年
年底,在和我的编辑徐老
师讨论这本书的截稿日期
的时候,我心里给它留出
来的创作时间就是正月初
五开始,一个月内完成。
更年轻一些的时候,工
作总是比生活重要,但随
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随着岁月不断地洗涤我
的情感,在我现在的年纪
,生活和工作不再是一个
对立的关系。我明白了工
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
们去感受自己价值的一种
方式,但那不是对自我核
心价值感的幸福体验的唯
一来源。
虽然工作中获得的幸福
感也经常出现,但是作为
一个人,如果生活里只是
工作,那么对于内心的“我
是谁”这个灵魂拷问,我们
就很容易单纯物质化地完
成对自己的理解。就好像“
我”成了价值的创造者、科
技的发现者、物品的制造
者、奖牌荣誉的拥有者,
成了创造物质价值的一架
机器。这个创造过程,是
我们和自己的思想、勇气
、能力、创造力在一起,
我们完成物质价值创造越
巨大,我们和自己结合得
就越紧密,我们也会更孤
独。
当然,我不是说这些东
西对于一个人内在的体验
是不重要的,对于自我的
建构,那是非常重要的一
部分组成。
但那也只是一部分而已
。对于满足、充实、安全
、幸福的复杂自我体验来
说,仅有物质化的价值证
明,是不够的。
生活另外一部分的重要
构成就是情感关系,在人
们众多的情感关系当中,
父母、夫妻、子女、兄弟
姐妹、朋友同事都在发挥
着对于一个人自我安全感
和价值感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们恐惧丧失,而自己
创造价值的能力通常不会
轻易突然失去,但情感关
系却在人的生活中没有永
恒性和稳定性。这不是说
情感关系不可靠,而是人
生总是那么无常,而我们
无论能力多强,面对生活
的无常,都会显得那么脆
弱。
所以,现在的我对于生
活中的情感关系,只要有
体验的机会,我就会把经
营情感关系的选择放在工
作选择前面。人生苦短,
不论父母、夫妻、孩子,
还是朋友,相伴一段人生
旅途都是不可再来的缘分

于是,虽然期待这本书
的朋友们,都怂恿我把这
个工作放在第一时间完成
,但我依然把它放在了春
节的初五之后。
我家是老北京人,爸爸
是满族人,对于一些古老
的习俗,我们这个家族还
是很重视的。春节就是我
们家族非常重视的一个大
日子。在老北京人心中,
最大限度地把春节压短,
也要从大年三十到过完破
五才算是过节。所以我要
把生命中很重要的情感关
系的体验呵护好,为了我
和我爱的亲人们的缘分,
为了我自己的内心。我想
,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
有物质化的价值证明,有
亲密情感关系的联结,就
基本完成了对于自我理解
的一种建构。
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我
这个无意之中做出的工作
时间安排,却赶上了疫情
。我这本书写的是人们面
对恐惧要“向内探寻,直视
恐惧”,完成真正力量的获
得,而疫情恰好将人们推
入了集体恐惧的境地。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
暂时放下手上创作的书,
通过各种公益讲座、心理
热线去和全国人民一起面
对这次疫情。这也在短时
间里,在如此高浓度的恐
惧环境当中,让我更加坚
信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和方
向都是正确的。
通过各种公益活动,我
发现,在如此铺天盖地的
恐惧袭来的时候,人们以
往因焦虑而产生恐惧的防
御机制都几乎瘫痪,以往
能够支撑自己内心价值感
和安全感的物质化东西都
变得没那么有作用。
随着疫情时间的延长,
随着疾病、死亡的各种信
息的扩散,人们不得不去
面对自身的无力感和命运
的无常,那个和物质化价
值具有相同重要作用的,
但一直以来却被我们忽略
的有价值的东西逐渐成为
人们思考的主题。
那就是,我如何以“我”
来为自己的人生进行承担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参
与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时
发现,人们在恐惧的推动
下能够创造方舱的奇迹,
能够达成与亲人矛盾的和
解,能够激发在无力感和
无常的环境中人类最伟大
的坚强、善良和慈悲。我
也发现在这样的恐惧推动
当中,人们无法逃避自己
内心的焦躁不安的时候,
不去向内探索力量的人们
,不敢直视恐惧的人们,
更多地成了自己和他人生
活的破坏者。
正是这些“看见”,让我
认为我这本书当中的思考
和观点,如果真的成为一
个人的思维模式、成长方
向,那么他就会自然地和
真实的自己相遇,和自己
的力量相遇,进而也会和
智慧、幸福的生活相遇。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
被越来越快速的发展带来
的焦虑所迷惑、淹没、吞
噬。
很多人问我:人为什么
要有思想,就这么难得糊
涂地活着不是很好吗?我
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但请
不要走入一个误区,难得
糊涂是在一个清醒的、有
思想的状态下偶尔的糊涂
,而不是浑浑噩噩、糊涂
地度过一生。
至于思想对于一个人的
价值到底是什么,我想起
一部讲述十字军东征的电
影,捍卫耶路撒冷的男爵
在和另
精彩页
弥散性焦虑
在咨询的过程中,除了一些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患者来求助之外,更多的是在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中有困惑的人来咨询。这十几年的临床咨询工作,加上自己近50年对生命的体会,我发现走进咨询室的来访者,无不是被自己的恐惧逼进生命坠落的黑洞。而黑洞带给人的感受除了坠落的痛苦和恐惧之外,还有飘浮在未知中的惶恐,被各种力量场撕扯的挣扎,没有方向感和永无止境的不知所措,这一切带来的愤怒都在不断吞噬着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能量。
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只要拥有更美丽的脸蛋、更高贵的身份、更多的金钱、更高的地位、更多爱自己围着自己转的情人,就能够让自己内心的惶恐得到安抚,但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旦那些华丽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刺激感消失,我们依旧会被自己莫名其妙的不安——弥散型焦虑搅得无法安睡。
对于自己,你只是个陌生人
不是说爱是让恐惧消退的唯一力量吗?但是很多人不缺亲人、爱人、情人,而焦虑、恐惧却并没有因此而消退。
“柏老师,您是我找的第N位咨询师,我找的前N位老师也和您一样有名气,但他们让我很失望。我关注您很多年了,非常信任仰慕您,您是我最后的希望。”类似这样的话语经常出现在我和来访者的首次见面中。
我们期待着爱与被爱,期待着一个能和我们有爱的互动的人出现。他们的出现是我们遏制恐惧、拯救自己的救命稻草,但事实是,就算我们拥有了老师、恋人、朋友,我们的生活也不会有多少改善,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回到原来的轨道上,甚至出现更多新的问题,导致我们疲于奔命,狼狈不堪。
随着我对心理学和对自己有了更多的理解,我越来越相信,期待世界上有拯救者的朋友们一定会失望的。不是爱不能稀释焦虑、恐惧,而是因为,“对爱的误解”是无法让恐惧消退的。
永无止境的恐惧不仅剥夺了我们良好的睡眠、感受快乐的能力,甚至还把家人、朋友隔离在我们的生活、情感之外,给我们留下抑郁、强迫、焦虑、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等各种令我们无法理解和摆脱的心理、生理问题。
于是,心理咨询师就成了深陷恐惧黑洞的人急需抓住的救命稻草之一。在这之前,他们其实有过很多次获救的机会,之所以没能自救,没能实现逆转,反而频繁造成创伤,是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自己只不过是个陌生人。
不是我们没有遇到真爱,而是我们没有遇到自己。
我们先不去探讨“我是谁”这个终极哲学问题,我只想问你几个问题:
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你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吗?
你拥有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东西的资本是什么?
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属于你的?其中有生命的多吗?
如果你害怕的东西都消失了,你就真的不会恐惧了吗?
你爱过你自己吗?
你爱自己的方式是滋养自己的,还是剥削你自己的?
你看到的别人到底是真实的他,还是你想看到的“他”?
你是在为你的需要买单,还是在为你的欲望买单?
如果上面的问题你都不能确定地回答,那你怎么证明自己是活着的?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