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纪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措施和效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乡村地区自然的社会组织划分和基层行政体系。即村、集市、乡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的行政分配和结构特色;第二部分考察国家控制乡村的统治体系,涉及保甲监控、里甲税收、社仓等灾荒控制以及乡约等思想控制系统的设置情况;第三部分讨论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乡村对它的回应。本书附录有关里甲、粮仓等制度的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张升,1967年出生,广东省阳春市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在《近代史研究》、《文献》、《文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了《明清宫廷藏书研究》、《王铎年谱》、《<永乐大典>流传与辑佚研究》、《四库全书馆研究》四部专著。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四库学、《永乐大典》和明清文献学。 目录 第一部分 乡村地区的行政划分 第一章 村、集市和乡镇 控制的问题 中国乡村的形态 村庄的物质面貌 乡村集市与城镇 第二章 基层行政组织体系——保甲及里甲 保甲组织 里甲组织 保甲和里甲之间的关系 作为乡村建制的社 第二部分 乡村控制 第三章 治安监控:保甲体系 保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乡村绅士和保甲 保甲体系试评 第四章 乡村税收:里甲体系 里甲在税款摊派和登记中的地位 对里甲体系的总评价 第五章 饥荒控制:社仓及其他粮仓 清朝的粮仓体系 地方粮仓的组织和运行 乡村粮仓体系的衰败 粮仓体系所面临的困难 绅士与乡村粮仓 摘要和结论 第六章 思想控制:乡约及其他制度 乡约宣讲体系 乡饮酒和其他敬老的方法 老民和老农 乡饮酒 祠祀:地方祭祀 乡学 乡村控制的局限 第三部分 控制的效果 第七章 乡村控制的效果 作为社区的乡村 村庄领导 村庄活动 村际活动 村民的合作活动 绅士在村社中的角色 总结 第八章 宗族与乡村控制 宗族与乡村 成员与领导 宗族活动 茶坑——19世纪的一个单族村庄 政府对宗族的控制 宗族组织的衰落 第九章 乡村对控制的回应(一) 乡民的一般特点 乡村环境 西方对乡村环境的冲击 第十章 乡村对控制的回应(二) “良民” “莠民” 西方的冲击 第十一章 总结与余论 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和效果 专制统治的局限 农民的角色 附录一:里甲结构的变式 增式 减式 代式 四级模式 三级模式 两级模式 结论与说明 附录二:清朝以前的粮仓体系 附录三:“耆老” 清朝皇帝世系表 参考书目 索引 译者的话 导语 萧公权教授的著作以无与伦比的方式,完美融合了中西两个伟大的学术传统。 《中国乡村》这部巨著于1960年问世以后,佳评如潮,有人谓此书代表史学界罕见的成熟,亦有人认为乃韦伯出版论述中国社会宗教之书后的最重要作品,更有人建议应列为政治、社会组织、人类学,以及亚洲研究等课程之必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