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身边的易经思维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王建平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中国人的思维基础、日常用语,很多能在《易经》中找到依据。本书试图对中国人的部分易经思维进行归纳、分析。
易经思维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分析、论述的易经思维也仅仅是它的一个部分。虽然不是很全面,但致力于揭示易经思维的特点,由小见大,由浅入深,把身边“日用而不知”的易经思维尽量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王建平,1956年10月生,曾任大型国企高管,从事易学研究多年,担任多家企业中国传统文化顾问。
目录
第一章 从“春风吹又生”看生生不息之道
龙的传说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虽死犹生 舍生取义
第二章 从“万物生化”看阴阳相倚之道
阴阳生万物
头痛不医头
有两把刷子
第三章 从“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看谦卑处世之道
满招损
谦受益
节有度
第四章 从“天有不测风云”看居安思危之道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
第五章 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看德行仁义之道
三岁看大
与人为善
积德有后福
第六章 从“身正不怕影子斜”看正人君子之道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清心寡欲 坐怀不乱
拥权自重 方能善终
第七章 从“梅花香自苦寒来”看人生磨砺之道
万事开头难
化险成大道
路遥知马力
风雨见彩虹
第八章 从“民不信不立”看信达天下之道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你又变卦了
第九章 从“不偏不倚”看中正和合之道
居中方能得正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中不中?中!
第十章 从“笑一笑,十年少”看乐天知命之道
知足者常乐
有爱就有乐/13l
情绪是心魔
第十一章 从“真人不露相”看韬光养晦之道
磨刀不误砍柴工
大丈夫能屈能伸
木秀于林易被摧
第十二章 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看顺天应人之道
天意不可违
冬至大过年
大道法自然
第十三章 从“神机妙算”看合理预测之道
万变不离其宗
一叶知秋
借东风
第十四章 从“简简单单才是真”看大道至简之道
简易变易不易
越高级越简单
简由心生
第十五章 从“左右逢源”看睿智处世之道
难得糊涂
聪明反被聪明误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后记
序言
《易经》是一部古老
而神秘的书,广为人知,
被称作群经之首、文化之
源。民间普遍认为《易经
》只是算卦、看风水的书
,其实不然。在《周易·
系辞上》中有一句话:“
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
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
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就是,一阴一阳对立、互
根、转化,运动不息就是
道,这个道就是规律,老
百姓每天都在应用阴阳之
道,却不一定认识它,而
认识到这种规律之大道的
人就更少之又少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概括
了《易经》全部的秘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易
经》打造了中国人的思维
模式和思维习惯。正是有
了《易经》的影响,我们
中国人的思维直到今天还
是“阴阳鱼”式的、S型的
,从来不会直来直去,而
是讲究迂回进入、张弛有
度、过犹不及、以退为进
、物极必反、内方外圆…
…这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它汇
集了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
精华。
2019年5月,习近平主
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指
出,自古以来,中华文明
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
在应时而变中不断升华,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
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
滋养。中国的造纸术、火
药、印刷术、指南针、天
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
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
发展进程。从历史上的佛
教东传、“伊儒会通”,到
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
和社会主义思想传人中国
,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
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
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
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
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
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
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
认为,中国人的观念中,
三个人一起走路,“中间”
为大;说“不三不四”,就
是说你“不仁不义”;最深
奥的是,中国人认为“阴
阳”是一个东西,不可分
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西方人认为,“阴阳”
是两个东西,你就是你,
我就是我。中国人认为,
《论语》就是“家常便饭”
的日常道理,《墨子》是
底层的道理,《庄子》是
中层的道理,《孔子》是
上层的道理。什么叫“持
经达变”?原则是不能“变”
,方法是一定要“变”。所
以,《易经》可能是最高
明的辩证理论。
中国人总是把任何东
西都分成“三段”,如“上、
中、下”“左、中、右”“昨
天、今天、明天”“过去、
现在、将来”。
《易经》的思维方式
告诉我们,所有是非对错
都是有条件的。在不同的
情况之下,对与错随时会
发生变化。运用《易经》
的思维方式,才能妥善地
处理好生活中所遇到的问
题。
什么是易经思维?有
人问:“到底有没有鬼?”
回答说:“有。”问他:“你
怎么知道有鬼?”他答:“
大家都说有鬼,所以当然
有鬼。”如果回答说:“没
有。”问他:“为什么没有
鬼?”他答:“他们都说没
有鬼,所以就没有鬼。”
这是一分法,是全盘肯定
或否定的思维方式。二分
法的思维方式是,到底有
没有鬼?经过判断,坚持
说有,或者说没有,这是
是非分明的二分法思维。
三分法的思维方式是,到
底有没有鬼?有没有标准
答案?有,当然有标准答
案。心中有鬼,就有鬼;
心中没鬼,根本就没有鬼
。什么鬼?就是疑神疑鬼
。这才是中国人的思维方
式,也就是易经思维。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
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
我说的是实话,对方却生
气了;明明我是一片好心
,对方却对我有意见。
有人举了这么一个例
子:儿媳妇买了只鸡,熬
了一锅很香的香菇鸡汤。
汤煮好了,她很高兴,就
大声地问婆婆:“妈,您
要不要喝香菇鸡汤呢?”
婆婆心想:“糟糕了,我
回答说要,丢儿子的脸,
好像我这个婆婆从来没有
喝过这么香的汤似的;我
说不要,他们小两口就喝
光了,我就没得喝了,那
也不行。”这个婆婆不好
吭声,就坐在那里生闷气
,儿媳妇不得其解,也开
始生气。问题在哪里呢?
儿媳妇压根就不应该问婆
婆喝不喝。“您要不要喝
香菇鸡汤呢?”这句话是
不能问的,这是不敬的。
要怎么办?儿媳妇要
把汤盛好了,端到婆婆面
前,说:“妈,我不知道
这个汤好不好喝,因为我
没有经验,您喝喝看,点
评点评。”让婆婆很有面
子,她才会喝。如果让婆
婆没有面子,她宁可不喝
。很多年轻媳妇不懂,所
以才会拼命怪婆婆脾气不
好、架子大。
这就是易经思维的典
型应用。中国人专门听你
没有说出来的话。“把二
看成二”和“把二看成三”最
大的区别是二分法和三分
法,这是中国人与外国人
最大的不同。是与非、对
与错,在一些时候有用,
但中国的先祖发现,这世
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有
时候不是说你对我就错,
你错我就对,它永远是黑
中有白、白中有黑的。所
以古圣先贤早已教育我们
要用三分法,比如“三才
之道”“三生万物”。这个“
三”,就是除了太极的阴
与阳之外还有太极的
导语
《易经》是一部古老而神秘的书,广为人知,被称作群经之首、文化之源。易经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它汇集了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华。
为了更多体现“日用”和“身边”的易经思维,本书列举和剖析了大量经典故事,使读者有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受。
后记
我的《每周学一个易
经故事》一书出版后,我
有些意犹未尽。一些与《
易经》有关的东西时常在
脑海中浮现,特别是我看
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
日常交往时,总是那么熟
练地运用易经思维,信手
拈来,毫不费力,就像吃
饭时,使用筷子那样自如
、妥帖。《易经》经过数
千年的流传,它的思想、
原理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
的头脑中,已融人中国人
的血液。于是,我产生了
一个想法,将人们平时不
太经意的易经思维提炼出
来,进行归纳分析,这是
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很
值得试一试。
对“我们身边的易经思
维”这样一个课题,如何
去提炼?怎样来归纳?用
一种什么方式进行分析?
我思考了相当长的时间,
最终确定以现在这样的形
式呈现给读者。为了更多
体现“日用”和“身边”的易
经思维,本书列举和剖析
了大量经典故事,使读者
有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受。
如果先读过《每周学一个
易经故事》一书,对《易
经》卦爻有一个基本的了
解,在读本书时就会更顺
畅一些。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
南怀瑾先生、曾仕强先生
、刘大钧先生、张其成先
生、郦波先生、寇方墀女
士等相关著作,还参考了
网络上有关文章。
如果将易经思维比作
浩瀚的大海,本书也仅仅
是从大海中采撷了十五朵
浪花,希望能触摸到大海
跳动的脉搏,感受到小小
的浪花卷起的智慧波浪。
本书的创作过程得到
了易学专家及学者朋友的
指导,也得到了身边许多
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唐小
军先生为本书签题了书名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
谢!特别要感谢奕博老师
的精心指导和帮助!
精彩页
我们常会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美大地的无限生机,赞叹那一望无际的野草在春风吹拂下茁壮生长的壮观景象。这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正是易经思想的具体反映。《周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知道,乾卦是《易经》中的第一卦,它代表天,天的特性就是刚健有力。
在“天行健”“自强不息”思想的影响下,刚健有为、勤劳勇敢、鞠躬尽瘁、舍生取义的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这也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龙的传说
乾为天,乾卦的每一爻说的都是龙。一说是每一爻是一条龙,共六条龙;另一说是一条龙在六个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不管是一条龙还是六条龙,乾卦是讲龙的卦,这是显而易见的。
龙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龙的活动空间几乎是无限的,能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龙的形象大多数是飞龙、腾龙或奔龙,这些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势不可挡。
用龙的刚健、强壮和无所不能来体现“自强不息”,再贴切不过。自古以来,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龙的形象不仅在人们的身边,且已深深融人人们的血液。乾为天,天为龙,龙应天。自强不息、永不停顿是龙的精神,人们取其形,聚其神,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图腾。千百年来,人们对龙五体投地,尊崇之极。
龙图腾形成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时代。据史书记载,华夏始祖伏羲曾在黄河一带目睹一只龙首马身的异兽,有感而发,于是发明了八卦,并且从此将龙作为部落标记,号称“龙师”。由此,我们就明白为什么《易经》第一卦乾卦的每一爻都在讲龙。
每个中国人都希望自己成龙,自己未能成龙就寄希望于儿女,所谓“望子成龙”。希望把龙的刚健、睿智、豪气、本领接纳于身,融入于体。
“龙的传人”是中国人的自称。龙的形成表现了古代民族发展的聚合过程,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常引以为豪。
在《易经》中,乾和天为一体,天与龙也无法分开。历朝历代的君王都自封为“真龙天子”;他们的身体称为“龙体”;他们的衣服称为“龙袍”,上面绣有九条龙;他们坐的椅子叫“龙椅”。在北京故宫里,单是太和殿,就装饰有一万三千多条龙。
描写龙的形象、精神、能力等的文章,自古以来不胜枚举。唐代文学家、政治家韩愈的《龙说》一文更为独树一帜。该文不长,不妨一起来欣赏。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日龙,云从之矣。
上文大意是:
龙吐气为云,云原来并不是由龙赋予其神灵,但因为龙吐气变成云并乘之,而致使云变化莫测。它能够在宇宙中任何空间飞行,甚至接近日月,遮住它们的光芒。它能驱动雷电,化作雨雪,神奇无比,形成万条江河,流过大山峡谷。云,是多么神奇啊!
是龙的能力使云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其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多么奇怪,龙所凭借的,正是它自己造就的云。
《易经》上说:“云从龙。”那么,既然叫作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韩愈这篇文章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以龙喻君王,以云喻臣子,阐述君王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全文借龙的云而言志,直抒情怀,意表忠心,充分反映韩愈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及他对朝廷的不二忠心。同时,又把《易经》所说的“云从龙”解释得透彻到位,令人信服。
我们且不去详尽分析和探讨《龙说》的风格和意义,单从韩愈对龙的描写,就可以看出他对《易经》的崇拜。韩愈借事说易,借易抒情,借情表心,足见其文字能力、文学造诣、易学功底非常人所能及。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