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20年初,中国武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疫之战。 为全面、真实记录这场武汉抗疫的人民战争,疫情期间,作者纪红建在中国作协的统一部署下,逆行采访武汉,深入方舱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等医院,街道、社区、小区、企业、隔离点、派出所、警务室等场所,采访本地及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患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保洁员、超市工作人员等数百人,挖掘真实的抗疫细节,收集武汉方方面面的抗疫故事。 本书记录武汉从无序到有序、从紧张到从容、从“封城”到“解封”的抗疫历程,为艰苦卓绝的武汉抗疫留下一份历史底稿。全书以人民的视角,以贴近人民心声的情感为叙述的基调,用感情充沛的人物形象,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呈现了人民战“疫”的艰辛历程,展现了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克服一切困难,打赢大仗的决心、勇气和力量,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面貌、中国速度、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作品讴歌新时代,树立了新时代的人民英雄群像。 作者简介 纪红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学创作一级。已出版《中国御林军》、《明朝抗倭二百年》、《不孕不育者调查》、《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合著)、《马桑树儿搭灯台——湘西北红色传奇》等长篇报告文学十余部,在《中国作家》、《当代》等发表《哑巴红军传奇》、《人民的记忆》、《走向崇高》、《不朽残碑》等长中短篇报告文学百余万字。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希望杯”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等。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我们没时间流泪 来不及戴防护面罩 我们没时间流泪 月光照耀下的心灵 病毒不相信眼泪 人性的本真 第二章 寂静与火热 分秒必争 极限竞速 生命之舱 白衣战士的守护者 中西医 “组合拳” 人民警察的肩膀 停下与运转 第三章 心痛也不能倒下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生死感慨 心痛也不能倒下 原来谎言也可以如此美丽 希望把那份温暖传递下去 脆弱与坚强 第四章 春天的使者 47街坊:一条街道的缩影 一条街道与一座城 春天的使者 含着眼泪往前冲 战“疫”地图 在心灵深处相遇 第五章 我们一起战斗过 我很幸运,但又心有不甘 我们也是医院的一分子 24小时在岗 心灵导航 冰冷的剪刀,温暖的心灵 不曾停下的脚步 尾声 附录:作者采访的武汉抗疫一线人员名单 参考文献 序言 我是2020年2月26日上午 11点17分从长沙南乘坐高 铁G80次列车,踏上武汉之 旅的。 12点35分,列车到达武 汉。一踏上这片土地,我便 感到寂静与冷清。武汉,这 座常住人口逾1000万的九 省通衢、中国中部地区最大 的都市,这座我熟悉的、满 脑子都是它繁华热闹景象的 城市,此时异常冷清。店面 几乎都关门歇业,街上的车 辆极少,要么是公务车,要 么是运送物资的车辆,或者 是清洁消毒车;街头行人寥 寥,口罩戴得严实,看不清 面容和表情。行色匆匆。随 后,我住进了一家叫“水神 客舍”的宾馆。它位于洪山 区。前临珞喻路,后有秀丽 的东湖风景区,对面是武汉 市科技会展中心,与湖滨花 园酒店为邻。这里同样异常 冷清,窗外叽叽喳喳的小鸟 ,似乎成了我唯一的陪伴。 如此空旷、寂静的大武汉, 令我思绪万千。然而,随着 采访的深人,我发现,这只 是武汉的一种表象,或者说 是面对灾难时这座城市的一 种自我保护。她的内心是温 暖的,十分顽强,十分坚毅 。这里有一片火热的场景, 不分昼夜在上演——千里驰 援的奔跑声,白衣战士匆忙 往来病室的脚步声,社区工 作者耐心安慰居民的话语声 ,治愈出院的患者走出医院 时含着泪花的欢笑声……用 心聆听,武汉的寂静被火热 的沸腾淹没了。这是生命的 沸腾,是全中国的力量在救 助武汉时产生的冲破困境的 巨响。 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刚 到武汉,我采写的重点是方 舱医院和基层派出所,先后 赴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武 昌方舱医院、武钢方舱医院 、汉汽方舱医院,以及武汉 市公安局硚口区分局的宝丰 街派出所、宗关街派出所、 汉中街派出所,江岸区分局 的百步亭派出所,武昌区分 局的中南路警务站等地,采 访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 、志愿者、民警30余人。虽 然我满怀热情和激情,把每 一次采访都当成一次战斗, 经常泪水浸湿了口罩,但事 实上,最开始的采访只能说 是瞎子摸象、管中窥豹,只 捕捉到一个人物、一个故事 或一个场景,或一个细节, 远远构不成一个局部、一个 方面——一是采访不够深入 全面,二是这场战“疫”进程 太快,甚至瞬息万变。记得 采访完四家方舱医院后创作 短文《生命之舱》时,我发 现里面的患者在急剧减少, 有的医院甚至快要清零休舱 了。这种速度完全超出了我 的料想。 这不仅是现实担当,也 是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繁衍 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病 抗争的历史。《中国古代疫 病流行年表》中,1840年 以前有关瘟疫的记录就有 826条,其中不少疫情对我 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过 重要影响。 医疗卫生特别是疫病防 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高度 重视的民生问题。新中国成 立后,全国卫生防疫的体制 机制很快建立起来,天花、 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得到有 效控制,尤其是严重威胁人 民健康的血吸虫病防治取得 重大进展。但送走血吸虫病 、鼠疫等一个个“瘟神”,并 不意味着从此乾坤净朗,预 防和控制传染病是一场持久 战,而新的传染病疫情往往 是突如其来的遭遇战。 其实,人类文明史也是 一部同疾病和灾难进行斗争 的历史。在公元前500年前 后,伴随古老文明中心的发 展,天花、白喉、流感、水 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 迅速地在不同种族、不同肤 色的人群之间传播。近年来 ,全球仍不断受到重大疫情 威胁。传染病的流行不仅危 及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 康,同时也影响人类历史的 发展进程。在与病毒的斗争 中,各国命运相连,没有“ 谁赢谁输”,只有“共赢”“共 输”。正如比尔·盖茨在《1 号现代大流行病将重新定义 这个时代》中所写:“世界 各国正在齐心协力打好这场 战役,这让我们深为感佩。 每一天,我们都在与科学家 们、制药企业的CEO们以及 政府的领导人进行交流,希 望前面谈到的那些创新解决 方案能够早日问世。每一天 ,都有太多的英雄人物值得 敬仰,尤其是那些奋战在一 线的医护工作者们。当世界 最终宣布l号现代大流行病 结束时。我们应该对他们所 有人道一声感谢。” 人类的历史进程永远伴 随疾病的侵袭,不论是 2003年的“非典”疫情,还是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 抑或其他疫情,都给我们敲 响了警钟,提供了重要启示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是 人类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 永恒话题。为了铭记历史, 也为了警示未来,让我们一 起走进湖北、走进武汉,追 踪奋战者坚毅而悲壮的足迹 ,感受细节里的平凡与真实 、笑容与泪水、良知与大爱 、崇高与伟大…… 导语 真实、真切、真感动。作者疫情期间深入现场,真切体会抗疫者的心灵世界,真实书写抗疫的感人故事。 记录武汉从无序到有序、从紧张到从容、从“封城”到“解封”的抗疫历程,为艰苦卓绝的武汉抗疫留下一份历史底稿。 树立了新时代的人民英雄群像。向全世界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面貌、中国速度、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精彩页 新冠病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蔓延,武汉三镇各大医院发热门诊、住院部发热病人迅速增多,医疗资源告急。 这是一场突然爆发的战争,是一场病毒向人类发起的战争,更是一场历史罕见的遭遇战。其特殊之处并不在于病毒的毒性强弱,而是它的未知性,未知情况下的极强传染性。 短暂的震惊和慌乱之后,武汉第一时间以简陋的武器就地构筑防线,和死神赛跑,与病毒抗争,为生命接力…… 来不及戴防护面罩 “这肯定是我职业生涯中,甚至是一生之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生存与死亡,亲情与友情,小家与国家,责任与担当,奉献与索取,医生与患者,过去与未来,我对它们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医生陈广感慨道。 陈广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院区感染科医生。武汉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他主动申请来到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病房。2020年3月23日上午,我来到中法新城院区时,上完夜班的他刚走出ICU病房。看上去,他有些内敛,神色非常平静,就像此时的武汉。 他是“80后”,老家河南许昌。2003年,他考到同济医学院,七年制本硕连读毕业后留在同济医院,后又考上了博士,还在武汉成家立业。他硕士学的是临床医学,没有细分亚专业,博士学的则是传染病学。他知道,传染病是世界常见病、多发病,可迅速传播、流行。比如新中国成立前,霍乱、鼠疫、天花等传染病流行猖獗,一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伤寒、痢疾、疟疾、血吸虫病等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染病的防治,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得到了控制。因为传染病发病及收容减少,部分传染病医院改为综合性医院,部分传染病科则被取消或并人内科,或改为感染科。同济医院的传染病科也改成了感染科,并在中部地区起着引领作用。但作为一名传染病学博士,他很清楚,虽然现在大规模的传染病暴发较少,但一旦发生,就难以根除,并会造成危害。他还认为,把传染病学改成感染病学,并不是轻视传染病,而是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应对传染病。 大概是2019年12月30日,陈广看到了武汉市卫健委向辖区医疗机构发布的《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说,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要求各个医疗机构要及时追踪统计救治情况,并按要求及时上报。第二天,他又听到消息,说国家卫健委派出的专家组已抵达武汉,展开相关检测核实工作。武汉市卫健委发布通报称,已发现27例病例。并提示公众尽量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外出可佩戴口罩。他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现在发热门诊的人越来越多,各科室都派医生援助他们了,我看这个事不是那么简单,必须高度警惕,各自做好防护。”陈广说。他的一个同事接着说:“听说金银潭医院结核病科、艾滋病科都把病人往外转了,能出院的尽量出院,看来这个事挺严重的。”那几天,他们的话题总离不开不明原因肺炎。 采访中,我了解到,2019年12月底。武汉当地的医生便发现了端倪。张继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一位在抗击“非典”时立过三等功的大夫,在12月26日接诊了一对老人。在看患者的胸部CT片时,她发现有些不对劲。当时老太太发烧咳嗽还有点肌痛,做了肺部CT,发现是双肺多发磨玻璃阴影,以肺炎收治住院。进来以后她丈夫也住到张继先他们科室里来了,两个老人CT表现有些类似。有着多年呼吸科临床经验的张继先察觉到,这不是普通的肺炎。同一天,医院又收治了一位有同样症状的患者。张继先把这几位患者的情况向医院做了报告,医院立即上报武汉市江汉区疾控中心。之后两天内,门诊又收治了3位病情相似的患者。12月29日,湖北省卫健委、武汉市卫健委接到报告后,紧急指示市、区疾控中心派人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此时,张继先发现,呼吸科的门诊量连日增长。 对悄悄潜伏前进的“敌人”,陈广他们几乎一无所知,更不要说拿“武器”对抗了。“当时从综合医疗科到呼吸科,很多医生都是暴露的,连口罩都没戴,更不要说其他的防护设备了。”陈广说,“原因很简单,就是对病毒认知的欠缺。没有谁有意欺骗我们,也没有谁会拿生命当儿戏,而是我们的认知对于大自然来说,太渺小了。”P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