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西西弗神话》法国作者加缪的哲学论著,是其“荒诞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加缪的全部文学作品和哲学随笔当中,“荒诞”是他强调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加缪认为,荒诞诞生于“人类的呼唤与世界非理性的沉默之间的对峙”。 在这本书中,他分析和探问了许多哲学家的思想,比如雅斯贝尔斯、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舍斯托夫,也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文学巨著加以评述,目的都是为了阐发他的“荒诞”概念,并进而指出:“活着,就是经历荒诞。而经历荒诞,首先就是直视它。”他指引我们像西西弗一样认识自己的命运,反抗自己的命运,义无反顾地生活。 作者简介 袁筱一,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法国文学教授,翻译家,文学评论家。1992年以小说《黄昏雨》获得法国青年作家大奖赛第一名。翻译法国文学作品二十余部,其中有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勒·克莱齐奥的《流浪的星星》《非洲人》《看不见的大陆》,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等。 目录 导读 荒诞的推理 荒诞与自杀 荒诞之墙 哲学意义的自杀 荒诞的自由 荒诞之人 唐璜风格 戏剧 征服 荒诞的创造 哲学与小说 基里洛夫 没有明天的创造 西西弗神话 补篇 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 序言 1940年2月,加缪完成了 《局外人》。他在构思下一 部关于“瘟疫或者探险”的小 说,同时也在写后来成为《 西西弗神话》的随笔,主题 是荒诞。而在1942年1月至 2月的手记里,加缪写道:“ 一旦做出了荒诞的结论,愿 意接受这样的人生,人就会 发现意识是世界上最难把持 的东西。所有的状况几乎都 在跟它作对。事关如何在一 个分崩离析的世界里保持清 醒。”这一段话基本可以被 用来作为进入《西西弗神话 》的导语。 加缪是一个很有计划的 人。所谓的“荒诞”三角与“ 反抗”三角并非只是评论界 的一面之词,而是作者本人 的写作计划,主题核心早就 已经定下,内容却可能随着 阅读或者经验的延展而产生 变化。在1942年,这个三 角已经确定。从1941年底 开始,在皮亚的帮助下(因 此我们看到《西西弗神话》 就是“献给帕斯卡·皮亚”的) ,加缪就已经产生了将《局 外人》《卡里古拉》和《西 西弗神话》放在一起出版的 想法。在他看来,三部作品 不仅彼此关联,贡献于同一 个关于荒诞的主题,而且彼 此阐释,也彼此支持。更何 况,最先完成的《局外人》 已经得到了马尔罗的肯定, 他也根据马尔罗的意见做了 一些调整,前景还是很好的 。伽里玛出版社当时在波朗 的强力推荐下,对出版这三 本书的反应也很积极,尽管 在德占期间,需要拿到许可 证和纸张的配额,但是看来 什么也不能阻挡一位将在法 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重 要足迹的年轻作家横空出世 了。 的确,“荒诞”三角的成 熟度容易让我们忘记另一个 事实:那就是在《局外人》 和《西西弗神话》相继出版 的1942年,加缪还只是一 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他 从阿尔及利亚来,虽然父亲 是法国人,但是父亲的早逝 和家境的贫穷让他与法国的 精英教育和主流文学圈没有 任何直接的关系。幸好巴黎 主流文学圈的判断在大部分 时间里没有错——虽然他们 也时不时“看走眼”——条件 具备,他们首先出版了《局 外人》,首印4400册。然 而《西西弗神话》还是在当 时的特殊情况下经历了一些 小波折,因为被要求删去关 于卡夫卡的部分。急于出版 的加缪接受了,代之以关于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 的部分。最终,《西西弗神 话》在1942年的10月出版 ,首印2750册。不过,好 消息是,《局外人》卖得一 直不错,《西西弗神话》出 版之际,又再印了4500册 。 战争结束之后,《西西 弗神话》再版,原来被要求 删去的卡夫卡的这一部分成 了补篇,也仍然是《西西弗 神话》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也是我们现在读到的《 西西弗神话》的通常版本。 因此,除了补篇之外,《西 西弗神话》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关系到荒诞的概 念和推理。第二个部分则是 所谓的“荒诞之人”,是从荒 诞的概念到荒诞的行动(创 造)之间的过渡。第三个部 分就是荒诞的创造,因为“ 创造,就是活过两次”。最 后一部分是西西弗神话,加 缪把荒诞之人放在了西西弗 的肩上,通过这个时时都在 推石头上山,并看着石头滚 落,却依然保持平静的形象 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的尊严。 否则,又如何解释加缪 已经离世六十年后的今天, 人类再次面临命运的巨大考 验时,我们有不堪,有挣扎 ,有怯懦,有痛苦,但我们 也依然没有停下脚步,我们 每一个个体都在为了人类继 续存在下去而努力地活着。 如果看到这一点,加缪应该 也觉得是幸福的吧。因为是 在努力活着的过程中,人类 终于翻转了荒诞命运之牌, 获取了掌握自身命运的自由 。 最后一点想要说明的是 ,如果说《西西弗神话》的 写作和出版是在加缪的严密 计划里,重译《西西弗神话 》却本不在我的计划之中。 《西西弗神话》已经有若干 个版本,仅我读过的就有专 攻法国哲学的杜小真先生的 版本,文字洒脱的李玉民先 生的版本,以及译风严谨、 一向在准确与优美之间应付 自如的郭宏安先生的版本。 这或许也足以证明加缪的魅 力吧:时间流逝,他在他的 种种形式的艺术创造中所提 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值得我们 严肃对待,并且空间之大, 一个译者难以穷尽。我是在 这些年越来越强烈的想要亲 近加缪的愿望中突然受到了 浦睿文化的邀约。中间也曾 想过放弃,但一则有浦睿的 坚持,二则也是想回应加缪 在《西西弗神话》里所说的 “坚持、敏锐是最为恰切的 观察者”。我不知道我的坚 持是否有价值,但希望在此 表达对前面诸个版本的译者 的敬意,因为是他们让我爱 上了加缪,并且懂得了坚持 的可贵。 袁筱一 2020年4月于上海 导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品,影响一代欧洲年轻人的生活启示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的荒诞哲学代表作。 出版近80年,至今畅销不衰。 萨特、福克纳、苏珊·桑塔格、罗兰·巴特等世界顶级文学大师共同推荐。 没有读过《西西弗神话》,就不足以完全理解《局外人》。 法语翻译家、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袁筱一翻译,导读推荐。 国内独家最新译本,重读加缪,进一步理解加缪的不二选择。 活着,就是经历荒诞。而经历荒诞,首先就是直视它。 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每天都在重复?读完《西西弗神话》你就清醒了! 书评(媒体评论) 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 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 的种种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除了加缪以外,我想不 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 爱。 ——苏珊·桑塔格 加缪的作品是从战后混 乱中冒出来的少有的文学之 声,充满既和谐又有分寸的 人道主义声音。 ——《纽约时报》 加缪有着一颗不停探求 与思索的灵魂。 ——福克纳 加缪在20世纪顶住了历 史潮流,独自继承着源远流 长的醒世文学。 ——萨特 精彩页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对生命是否值得经历做出判断,这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做出回答。剩下的,比如说世界是否有三个维度,精神世界究竟是有九个层级还是十二个层级,那都是次要的,是游戏。首先必须回答。如果如尼采所说,一个哲学家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须以身作则,那我们就能够理解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的重要性,因为随之而来的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行为。这些当然都是心灵很容易感受到的,但是必须更加深入,使之在精神中更加清晰起来。 如果要我说,这个问题为什么比其他问题都要迫切,我想应该是因为它所招致的行动。我还从来没见过有谁为了论证世界的本质而赴死的。伽利略手中握有重要的科学真理,但是一旦这真理危及他的生命,他立刻弃若敝屣。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对的。这真理不值得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柴堆上被烧死。究竟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还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这真是无关紧要。直截了当地说,这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但是反过来,我发现有很多人死去,是因为他们认为生命不值得继续。更奇怪的是,还有些人,却是为了支持他们活下去的想法和幻想慷慨赴死(人们所谓的生的理由,往往也是极佳的死的理由)。因而我觉得,生命的意义要比其他问题都来得重要。如何才能回答这一问题呢?所有的关键问题,我想无非是有可能让人赴死的,或是能够无限强化人们对生的热情的,对此,也许只有两种思维方式,拉帕利斯’式的或是堂吉诃德式的。只有介于事实与抒情之间的平衡才能够让我们既富有激情,又不失明晰。在我们的构想中,对于一个如此微不足道又富有悲剧性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传统的、学术性的辩证法应该让位于一种更加简朴的、来自常识与同情的精神态度。 一直以来,我们都只是将自杀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但恰恰相反,我们首先要谈的是个人思想与自杀之问的关系。那是一个在心里默默酝酿的行为,和酝酿一部伟大作品是一样的。而自杀者本人却并不知道。有天晚上,他开了枪,或是跳了河。有一天别人对我说,有个房产经纪人自杀了,他五年前失去了女儿,从此之后变化很大,这件事“毁了他”。也找不到更好的说法了。开始想,就是开始被毁。开始时社会和这事没有多大关系。心里有条虫子在爬。必须找到这条虫子。这一死亡游戏,从面对存在的清晰到逃离光明之境,必须要跟着它,弄懂它。 自杀可以有很多原因,总的说来,最显见的不见得是起到最大作用的。我们很少会在深思熟虑之后再自杀(但这个假设却并不能被排除)。危机的起因往往是不受控制的。报纸上经常说“个人的悲伤”或是“无法医治的疾病”。这些解释当然有效。但是还需要知道,是不是有一天,绝望之人的某位朋友和他讲话时态度冷漠。如果这样。朋友就是有罪的。因为这一行为足以加剧原本悬而未决的所有怨恨和倦怠。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