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以1958年至2018年60年间,在国外播出、在国外获奖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作品为研究文本,从纪录理念、题材内容、形象内涵、表现方法、传播方式五个横向维度,系统梳理不同时期电视纪录片“自塑”国家形象的具体样貌、塑造方法、表现形式、传播途径与接受反馈,立体描绘电视纪录片“自塑”国家形象的历史进程与形象演进。按照历史时间节点具体分为1958-1966“积极发展”中国形象、1967-1977“激情奋进”中国形象、1978-1989“寻根觅路”中国形象、1990-1999“转型求变”中国形象、2000-2018“复兴崛起”中国形象。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电视纪录片“自塑”国家形象的规律、方法与经验,剖析纪录片“自塑”国家形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设性建议与对策,为新时代纪录片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与参照。 作者简介 武新宏,1965年5月出生,河北廊坊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5G+短视频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纪录片、影视艺术和媒介传播,有8年电视媒体从业经历。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等5项,在《艺术百家》《现代传播》《新闻界》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主编)4部,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指导学生创作电视作品有50多部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目录 序 绪论 国家形象塑造之纪录片表达 第一章 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概念及理论 一、国家形象概念及特征 二、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能性 三、纪录片介质变化与研究维度 第二章 完全我者自塑:“积极发展”的中国形象(1958-1966) 一、形塑主体:国家主流媒体 二、题材内容:基于国家利益的有意识选择 三、形象内涵:利于国家发展的积极正面形象 四、形塑方法:单一模式国家话语 五、传播方式:航空单向寄送 六、接受与反馈:喜忧参半与预期反差 七、代表作品分析 第三章 非常我者自塑:“激情奋进”的中国形象(1967-1977) 一、形塑主体:依然国家主流媒体 二、题材内容:非常时期对现实生活的瞭望 三、形象内涵:红色叙事谱写普通人激情奋进的颂歌 四、形塑方法:政治话语叠加生活细节 五、传播方式:航空单向寄送与初探卫星传送 六、接受与反馈:逐渐向好 七、代表作品分析 第四章 反思我者自塑:“寻根觅路”的中国形象(1978-1989) 一、形塑主体:国家电视台携手国外电视媒体 一、题材内容:目光投向历史文化与江河山川 三、形象内涵:壮丽山河映照寻根觅路的中国形象 四、形塑方法:解说+画面与少量同期声 五、传播方式:对外推送与合作拍片 六、接受与反馈:赞美中国历史文化 七、代表作品分析 第五章 引入他者自塑:“转型求变”的中国形象(1990-1999) 一、形塑主体:国家主流媒体与独立制片 二、题材内容:表现中国现实及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三、形象内涵:历史变革中拼搏坚守的中国形象 四、形塑方法:“回归纪实本体”成为主要潮流和模式 五、传播方式:卫星传送与对外销售 六、接受与反馈:从获奖纪录片里认知中国 七、代表作品分析 第六章 多元我者自塑:“复兴崛起”的中国形象(2000-2018) 一、形塑主体:从二元到多元、从综合到专业 二、题材内容:各种题材兼具 三、形象内涵:复兴崛起与自信逐梦 四、形塑方法:多种理念并存 五、传播方式:传统与网络新媒体并驾齐驱 六、接受与反馈:市场化与多元化 七、代表作品分析 第七章 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方法与策略 一、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存在的问题 二、电视纪录片提升塑造国家形象效果的总体策略与路径思考 三、不同类型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具体形式与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导语 本书充分借鉴中外传播学、艺术学尤其是影视研究的各类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凝练自己的新的理念与观点。从理论上将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分为“我者”、“引入他者”的“自塑”,并按照程度、水平划分为“完全我者自塑”、“非常我者自塑”、“反思我者自塑”、“引入他者自塑”、“多元我者自塑”等阶段,这种独特概括,显示出作者在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理论上孜孜以求的巨大努力,相信这些理论成果一定会为该领域的探究留下深刻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