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主学习力(用行为科学让孩子爱上学习)
分类
作者 黄扬名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担心孩子不爱学习,跟不上同学吗?”面对学习,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很多父母和师长都因囿于迷思而感到焦虑。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家爸爸黄扬名带领读者认识学习是什么,以及大脑是怎么学习的。在介绍原理之外,也规划了34款游戏,结合示范影片,让爸爸妈妈陪孩子轻松玩出学习力。并且在每个章节后面特别设计“单元小任务”做为给家长的学习单,方便爸爸妈妈检核自己的理解,把内容应用在提升孩子的学习上。
接着提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学习(有些可能会让读者非常意外),要让孩子真正乐在其中,养成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有哪些关键性重点。
做为家有二宝的科学奶爸,同时也是逻辑缜密的科学研究者和老师,在书中教大家善用这些因素,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成效。
总归一句话:“行为科学可以改变所有的孩子!”只要搞懂大脑的运作节奏,提升关键能力,让孩子乐在学习,其实一点都不难!
作者简介
黄扬名,英国约克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学术富二代”
博士师从艾伦·巴德利(Alan Baddeley),没错!就是工作记忆模型之父的那个巴德利,认知领域奠基者级别的大师;
博士后师从丽莎·费尔德曼·巴雷特(Lisa Feldman Barrett),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情绪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
爱贝睿家长教练
在爱贝睿(公众号:ibrainbaby)开设儿童注意力、儿童大脑发育课程,得到上万家长的认可。温和又风趣,一口软糯的“台式国语”,每次直播课或现场演讲都圈得一票妈妈粉。
科学奶爸
两个儿子的爸爸,大宝8岁,二宝4岁。在和孩子“斗智斗勇”中积累了丰富的育儿实战经验,自称“没有原则的爸爸”,却时时体察孩子的小心思,给予无条件的情感支持,是孩子成长中的心灵守护神。
目录
前言 破除关于学习的三大误解
第1部分 你真的认识学习吗?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学习很难?
第二章 逼孩子努力,不如给他学习力
第2部分 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力?
第三章 知觉力:学习的触发器
第四章 注意力:保持长时间高效学习的利器
第五章 记忆力:为什么孩子能记住动画细节,却记不住课本知识
第六章 思维力:我们理解世界的底层演算法
第七章 规划能力:让孩子生成自己的学习地图
第3部分 运用行为科学让孩子自主学习
第八章 没有动机,怎么可能学得好
第九章 帮孩子培养一些好习惯,让他们受用一辈子
第十章 管好自己的情绪,学习更高效
第十一章 好的生活习惯,是学习最棒的养分
第十二章 培养学习力是一生的事
写住最后 对于学习的六个建议
附录 单元小任务——表格范例、答案与说明
序言
破除关于学习的三大误

黄扬名
有句话说:“学海无涯,
唯勤是岸。”这句话讲得非
常好,因为学习是一场没有
终点的马拉松赛跑。很多人
离开校园之后,就觉得自己
没有在学习了,这其实是对
学习的误解,或者是一种过
度谦虚的想法。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
首先,很多人误以为只有在
学校里面或是在一个所谓的
“课”当中,才是在学习。事
实上,只要不是每天都做同
样的事,生活一成不变,你
就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像是
有很多人会换公司,虽然担
任同样的职务,也还是要学
习一些在新公司才有的新规
范;即使留在同一家公司,
也可能有职务调动,或是转
任领导层,就必须改变自己
的工作方式。这些都是学习
。更别说,在孩子出生之后
,学着怎么当一位父亲或是
母亲。所以,谁说你没有继
续在学习!
面对学习,特别是孩子
的学习,我想有不少家长囿
于许多误解,导致对孩子的
学习很焦虑。就让我先来破
除大家对于学习的一些误解
吧!
第一个误解:学习在特
定场所按一定规矩展开
提到学习,很多人想到
的是在教室内,有一个老师
在教,学生在学,才是学习
。这可能是源自中文当中的
“学”这个字,最初是指有老
师在一个屋子里教学生数学
、写字。
不过,很久以前我们的
老祖宗对于学习本身的定义
就已广泛,像是其中一个内
涵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
、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
记载了“今天下已定,法令
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士则学习法令辟禁”,里面
的学习,指的就是任何人获
得某项知识的过程,而没有
限定要由一位老师传授给一
位学生。
而英语词典对于“学习
(learn)”的定义是这样的
——通过学习、练习、被教
授以及亲身体验一些事情来
习得知识或技能(to gain
knowledge or skill by
studying, practicing, being
taught, or experiencing
something)。
这些都说明了,学习不
只在教室,不是只有老师教
学生才称得上是在学习。事
实上,只要通过经验的累积
,会造成持续性改变的行为
,都是学习。所以,你摸透
老板的作息,知道哪一天可
以翘班,这是学习;你的孩
子知道每次他哭了,你就会
随他摆布,这也是学习。
也就是说,学习不是只
有在教室里才发生,而是在
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
发生,所以爸爸妈妈应该谨
言慎行,因为你不知道孩子
什么时候会学习你的所作所
为。千万不要以为你没有“
教”孩子的事情,他就不会
学。
我自己有个惨痛的例子
:开车时我很习惯按喇叭,
有一次有辆车突然冲到我的
前方,我都还来不及反应,
就听到从后座传来一个声音
,当时才两岁多的老大说:
“快叭他。”意思是叫我快点
按喇叭。我当时感到有点惊
喜又惭愧,惊喜的是儿子居
然会一些我没有教他的事情
,惭愧的是,我竟然让儿子
学到了自己不好的习惯。
很多人不喜欢爸爸妈妈
教育自己的做法,但在被别
人提醒时,往往才惊觉自己
正在用当年爸爸妈妈对待自
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不仅是
在家庭教育中如此,你在一
家公司待久了,换到另一家
公司,别人有可能从你的做
事风格就判断出你是从哪家
公司转过来的,即使你没有
刻意去学习,也没有意愿学
习,这些“养分”也会通过日
积月累塑造着你。
学习无处不在,也意味
着不只是坐在教室里面,跟
着课本内容逐条朗诵才算学
习。只要让学习者有机会接
收到我们希望他们学习到的
信息,就可以算是学习。在
我念幼儿园的那个年代,大
概从中班开始,老师就在教
我怎么写字、算数,等等;
可是现在大多数幼儿园才不
是如此,基本上孩子去幼儿
园都是在玩,老师“教”全班
孩子的时间仅有早上、下午
各半小时的绘本阅读或是活
动。
……
所以,学习“正确”的知
识,比起学习大量的知识更
为重要。
而什么叫正确的知识?
简单来说,就是对你有最直
接影响的知识。比如:对一
个家庭主妇来说,正确的知
识可能是怎么轻松完成家务
,烹饪美味又健康的饭菜,
还有怎么利用闲暇时间提升
自己的幸福感;对上班族来
说,可能是怎么提升自己的
工作效能、经营自己的人脉
、让自己的薪资翻倍;等等

不过,对每个人来说都
是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掌握
如何高效地学习。
第三个误解:背多分
我相信在大家的求学阶
段,都有过这么一些知识点
:你没有动机想要去搞懂,
或是花了很多时间也没有能
力搞懂,但往往考试的时候
就是会考,许多人都会选择
死记硬背。我也有过这样的
经历,虽然考试过关了,但
是这个知识点在我脑海中没
有留下任何痕迹。
如果你真的想要学习一
个新的知识,死记硬背绝对
是最糟糕的做法。因为死记
硬背只是用语音保存这个知
识,它并没有被赋予意义,
很容易变形而出错。就像中
文同音词很多,如果你只是
重复语音,可能会产生误解
,像是“数目”和“树木”,就
会闹笑话了。此外,用语音
的方式保存知识,很容易受
到干扰,就像你
导语
作者身份正,系出名门,正儿八经的心理学家,同时又是孩子的父亲,还是爱贝睿的讲师。
孩子不爱学习,从来不是孩子的问题!主要是父母,能否在合适的时期,用对方法!
“行为科学可以改变所有孩子!”只要搞懂大脑动作的节奏,找准提升的路径,让孩子“乐”在“学”中,一点儿都不难?
正儿八经的以行为科学为指导基础的科学育儿,区别于简单的基于经验主义的时灵时不灵的家教图书。
后记
对于学习的六个建议
除了前面提到的内容之
外,我还想提供一些综合性
的建议,乍看这些建议可能
都有些反事实,但仔细了解
,你就会发现我为什么会给
这样的建议了。
第一个建议:多考试
是的,我没有讲错,要
多考试。但是这个考试的内
容,必须是考察一个人有没
有把知识弄懂了,这个考试
的好成绩不是靠着死记硬背
就能够达成的。
这是一个美国知名心理
学家做的研究,研究发现,
如果学习搭配考试来检验成
效,最后的学业成绩会有大
幅度的提升。虽然表面上和
国内的做法没什么差异,但
是关键就在于考试是怎么考
的。
举例来说,如果要考察
孩子是不是记得中国各个朝
代的演进,一般就是请孩子
把朝代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好
。这样的考察方式就是很糟
糕的,因为孩子只要死记就
好。那么,应该怎么考?我
们可以针对一个有意义的技
术,问孩子这个技术是怎么
演进的,因为每个技术有对
应的朝代,通过这样的方式
,就可以考察孩子对于中国
朝代的演进是不是有所理解

就像我在家里要知道孩
子有没有学会字怎么写,以
及该怎么使用,我一定不会
用听考的方式,因为这样的
方式太无聊了,而且不能保
证孩子真的知道这个字的用
途。所以这时候我们就会玩
“造词”的游戏,孩子需要把
我们造的词都写出来。过程
中,我就会故意讲出他刚学
会的新词,通过这样的方式
,了解他是不是真的懂了。
把考试跟游戏闯关结合,对
孩子掌握知识来说是非常有
效的,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
在玩一个游戏,而不是在考
试,会比较有动力,也会有
比较好的表现。
同样的,一家公司如果
要考察员工学习新技术的成
效,用选择题、是非题,也
不是最好的做法,因为要正
确回答这些问题,只要被动
地吸取知识就能够达成了。
但是,被动地吸取知识,不
等同于员工真的理解了这些
知识。所以,最好的做法是
给员工一个情境,请员工运
用新学习到的技能来解决这
个问题。
第二个建议:宁愿懒惰
也不要勤快
其实应该要说宁愿懒惰
地精准学习,也不要勤快地
盲目学习。
我来分享一个研究的成
果,这个研究探讨的是记忆
的关联性。在第一个阶段,
人们会看到一连串的类别词
语,像水果、动物等;第二
个阶段中,他们必须回想某
些类别的部分词语;进行到
第三个阶段,他们必须回想
全部学习过的词语。那么我
要问问大家,你觉得哪一种
词语的记忆表现会是最差的

我要告诉大家,答案是
第二种情况中的词语。
用白话解释这个结果就
是,如果你要为了考试做复
习,假如没有时间全部复习
,还不如不要复习,否则效
果会更差。也就是说,要有
好的学习成效,要用对的方
法,否则不仅浪费时间,还
可能会有反效果。
不过,我要提醒大家一
点,这并不是鼓励拿学霸的
笔记或是别人的思维导图来
学习,因为那些毕竟是别人
的思路,不是你的。你如果
没有把别人的思路和自己的
糅在一起,那么恐怕复习也
是一个事倍功半的过程。所
以,可以拿别人整理后的信
息来做参考,但一定要花一
点时间内化这些内容,才能
真的“懒惰”又学得好。
在孩子身上,这件事情
特别容易执行,因为孩子基
本上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
很有效率地把建构好的知识
体系直接交给孩子,让他们
熟悉之后,就能很快速地学
会很多新的知识。但是,这
个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考
量孩子的大脑发育水平,要
提供适当复杂程度的,才是
对孩子真正有帮助的。
第三个建议:善用潜意

我要谈的不是跟弗洛伊
德的口欲期之类的概念有关
的,而是我们要怎么善用自
动思维。人类的行为,有很
大一部分都不是在有十足意
识的状态下完成的,像是一
位开了十年出租车的司机,
你觉得他在停车的时候,还
要算到底方向盘该打几下吗
?他甚至可以快速变换车道
,只因为他眼角可能瞥见有
一个物体朝自己飞过来。
……
那么这项特质对我太太
来说有什么好处呢?有的,
因为比较不擅长语音信息的
处理,使她在视觉信息的处
理上非常高效,她能够跟别
人擦身而过,就知道是否遇
上了自己的朋友。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问题
是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太久
,就该把任务拆解成小的区
块,每个区块所需要的时间
,大概就是你一次能够集中
注意力的时间。这么一来,
你不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也能够如期完成该完成的
任务。所以,关键不是你有
没有缺陷,而是怎么去应对
这些缺陷对你造成的影响。
对于孩子来说,我觉得
家长要判断他们有哪些学习
困难,因为你不知道孩子究
竟是发育比较慢而已,还是
真的有些能力发育异常了。
幼儿园一般会为孩子做发展
评估,我建议爸爸妈妈可以
参考这个评估报告,并且多
跟老师讨论。
而对于开始上学的孩子
,若成绩没有特别差,或是
在学校没有问题行为,一般
来说不会去做发展评估。我
鼓励爸爸妈妈可以定期客观
记录孩子的表现,例如他们
念完一段三百字的文章需要
多久,理解
精彩页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学习很难?
你在教孩子说话或算数时,是不是常常觉得孩子怎么学得这么慢,教了好几次,还是搞不懂1+1=2这样简单的事情?可是你又会很纳闷儿,为什么有时候孩子会讲出一些艰涩的词语,你明明就没有教过他啊!
不仅在孩子身上,成年人也同样会有类似的现象。你自己想想,生活中对有些事物的学习就是很容易,学了一次就会。但如果要学一门新的语言或是一种新的乐器,恐怕就没有那么快了。那么,学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又是如何学习的呢?
学习是什么?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其实和学习的本质息息相关。那学习的本质又是什么?我们先来谈谈什么叫作学习。你可能会觉得谁不懂学习,可是若要定义什么是学习,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教孩子“1+1=2”,教了好多次,你再问他:“1加1等于多少?”他答不出来,那么孩子算是有在学习,还是没有学习呢?
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学会弹钢琴,但是因为手受伤了没办法弹琴,你会说他没有学会弹琴吗?
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是要让大家更全方面地去思考:学习究竟是什么?我在这里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定义:
学习是因为经验的累积而造成行为上持续性改变的结果。
这是我在读硕士时用的一本教科书《学习与行为的准则》(The Principles of Learning and Behavior)里面提到的。其中有两个重点:
(1)学习必须是因为经验的累积而形成的。
(2)学习必须造成行为的持续性改变。
接下来我就分别解释一下这两点是什么意思。
学习是靠经验累积而形成的
首先,学习并不会凭空发生,必须要经过经验的积累。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没学过就会的东西,其实有可能不是凭空而来,只是我们没有察觉到那些事件的发生。
心理学的研究屡屡发现,如果让你看一些快速呈现的图片,虽然你在主观上没有办法分辨,但还是会受到这些事物的影响。比如,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记住某个广告图片,或者某句广告词。所以说,自己没有察觉的经验,还是会对我们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只有在“上课”的时候才会学习,其实孩子的学习是随时都会发生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身教”非常重要。因为孩子随时都在学习,而且是从你身上学习。
科学家从对脑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积累经验的效果。也就是说,每当新学会一件事物,你的大脑就会有细微的变化。这在低等动物中也有体现。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的研究发现,重复学习会造成生物神经元结构的改变。而在人脑中,学习也会留下痕迹。
加拿大的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hh)喜欢观察脑细胞的活动,他发现,随着学习次数(也就是学习经验)的积累,两个脑细胞之间的联结会越来越紧密,而当脑细胞之间的联结越紧密,信息的传递就可以少走冤枉路,信息传递的效率会变快,反应在行为层面上,就是这个人能够把事情处理得更快、更好。
学习必须带来改变
带来改变是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目的,但是到底怎样的变化才算是改变,而且是跟学习有关系的呢?
就像爸爸妈妈都很爱跟几个月大的孩子讲话,希望孩子能学会叫“爸爸”“妈妈”。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对着孩子重复说着“爸爸”或“妈妈”,如果孩子发出类似的声音,我们就会很开心,觉得孩子已经学会叫爸爸妈妈了。但这样的变化,并不能算是改变,充其量只是一种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反应。
孩子心里可能在想着:我到底要怎样才能摆脱这家伙,是不是只要发出一点声音就可以了?于是就发出了爸爸妈妈期盼听到的声音。然而,对孩子来说,他们根本没有形成大脑的变化,只是单纯做出反应罢了,就像是有东西朝你飞过来,你会立刻闪躲。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