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作者 | (英)李德·哈特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独特的二战史,大部分来自李德·哈特在纽伦堡对德国高级将领的审讯记录。李德·哈特全面、公正地将与布卢门特里特、伦德施泰特、托马、克莱斯特、海因里希、曼陀菲尔、施图登特等德国将领的谈话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并在记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结论。他让德国将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叙述者,这就是所谓的“山的那一边”——指代德军在二战中的心理和各项军事方针,由此本书记录的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的证据,读者也能从德国将领的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本书具有相当的可读性,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作者简介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目录 初版序言 本版序言 第一部分 希特勒的将领 第一章 自寻死路的分裂 第二章 泽克特打造国队 第三章 布隆贝格和弗里奇时期 第四章 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时期 第五章 古德里安将军——初期胜利的缔造者 第六章 “阳光下的战士”——隆美尔 第七章 阴影下的军人 第八章 “老卫兵”——伦德施泰特 第二部分 走向战争 第九章 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章 装甲部队的崛起 第三部分 德国将领眼中的战争 第十一章 希特勒如何打败法国和拯救英国 第十二章 兵临敦刻尔克时下令“暂停进军” 第十三章 法国战事的终结和德军首次受挫 第十四章 哑火于地中海 第十五章 希特勒入侵苏联 第十六章 何以兵败莫斯科 第十七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第十八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之后 第十九章 红军 第二十章 盟军进攻意大利 第二十一章 诺曼底失陷 第二十二章 西线指挥部眼中的刺杀希特勒密谋 第二十三章 希特勒孤注一掷——第二次阿登战役 第二十四章 希特勒——一位年轻将领的看法 结论 德军高级将领列表 译名对照表 战争是政治的破产(译后记) 序言 克罗克(Croker)的《通信 与日记》讲过这样一件事: 他和威灵顿(Wellington)公 爵在旅途中为了曾经以猜测 每座山的那一边的地形来消 磨时光。威灵顿屡猜屡中, 克罗克大感惊讶,公爵答道 :“你知道为什么吗?为了 猜测山那边的情况,我付出 了一生的精力。” 威灵顿公爵“山的那一边 ”这句话后来被引申到军事 上,指推理敌方和对手的心 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军 人在推理时应当具备的想象 力,也成了情报功能的代名 词。 在1944年到1945年战争 结束之际,我有幸得以到“ 山的那一边”去探险,为P. I.D.做的某些工作使我在 相当一段时期内可以和德军 将领接触。多次的交谈使我 能够及时收集战事的证据, 否则这些证据将随着记忆的 衰退而湮没,或因事后的顾 虑而变色。 研究德军将领,倾听他 们的陈述,有助于加深对二 战的理解。这些将领并不都 如人们通常所描述那样是典 型的普鲁士铁杆军人。伦德 施泰特(Rundst-edt)庶几近 之,然而他谦恭有礼,举止 得体,且不无幽默感,这颠 覆了世俗的印象。伦德施泰 特身陷囹圄从不怨天尤人, 对种种严酷的待遇泰然处之 ,不失军人的尊严,使大多 数与他接触过的英国军人肃 然起敬。而虐待战俘未必能 让胜利者脸上增光。那些年 轻的德国将领凭借纳粹的宠 信才身居高位,他们盛气凌 人,狂暴粗野,与伦德施泰 特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绝 大多数德国军人与上述两类 不同,他们并不那么颐指气 使咄咄逼人。这些人本当出 现在银行经理或工程师的会 议桌前。 他们本质上不过是一介 技师,专注于自己的职业, 对外界所知甚少。所以不难 看出希特勒是如何蒙蔽他们 、操控他们,将他们作为便 利的工具以售其奸。 了解一些战前的军事背 景有助于我们厘清他们的证 言。这不仅可以省时间,也 能使人们避免那些在战争行 将结束时曾广泛流行的误解 。那种观点认为,如同 1918年之前,德军总参谋 部对侵略战争的进程起着决 定作用。纽伦堡审判也多少 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德国 有军事背景的地下运动长期 来一直谋划要推翻希特勒, 但由于上述死板的偏见致使 英美政府未能向他们发起及 时有效的动员。对于在两次 大战中间德军的运作格局, 凡是能客观地加以追踪,都 不难看出有关总参谋部作用 举足轻重的观念是何等陈旧 。但传言是如此固执,幻觉 又是如此冥顽难消。其不幸 的后果便是延迟了希特勒的 倒台,本来战争可能提前几 个月甚至早几年就结束。欧 洲直到现在才开始明白由此 产生的恶果。 在我最初研究二战战事 时,不少人富有历史感的人 士提供了帮助,在此谨向他 们致谢。尤其要感谢金斯顿 (F.S Kingston)上尉,他精 通德语善解人意,为我与德 军将领的交谈提供了极大的 便利。与此同时,我还得感 谢在“山的那一边”的人士, 感谢他们为此项研究所作的 贡献,感谢他们中大多数人 在讨论历史事件时所持有的 客观态度。下述人士在本书 尚未定稿时曾提供颇有价值 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他 们是:少将珀西·霍巴特爵 士(Sir Percy Hobart)、切斯 特·威尔莫特(Chester wilmot)、阿特金森(G.R Atkinson)和德斯蒙德·弗劳 尔(Desmond Flower)。 蒂尔福特寓所(TILFORD House) 蒂尔福特(Tilford) 1948年1月 导语 本书从德国将领的视野来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各项军事方针。所谓“山的那一边”,在军事上指推理敌方和对手的心理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军事上具有情报功能的代名词。书中记述的不仅是战争直接的证据,更能从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本书描述生动,史论结合,视角让人耳目一新。 后记 成王败寇,自古皆然。 本书主要是一些第三帝国“ 败寇”对二战的回忆和反思 。书名《山的那一边》意指 了解敌方的所思所虑,从德 军将领的视角,让他们以第 一人称的口吻来追述二战。 沙场复盘,痛定思痛,其价 值不言而喻。 作者李德·哈特身历二次 世界大战,以《第一次世界 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 大战战史》和《战略论》等 著述名世。作为一个享誉世 界的战略思想家,他在书中 对一些战役的评点高屋建瓴 ,独具只眼,为本书增色不 少。 身为军事大师,李德·哈 特对这些败军之将不无同情 敬畏之心。作者深知“要撰 写一部大战史,收集对立面 的材料至关重要,如果只是 从‘山这边’来考察这场战争 ,不仅眼光会受到局限,历 史真相也难免会受到歪曲。 ”他不无自谦地表白,这仅 仅是一部史料的汇编,不敢 自称是在“撰写历史”。不过 通观全书,可见作者并不是 简单地堆砌德军将领的口述 ,而是经过仔细的分析厘正 ,巧加取舍编排,由此可窥 见其独具的史家匠心。 秉笔作史,贵在求真。 西谚日:历史是胜利者的宣 传。但那是政客和御用学者 的惯伎。李德·哈特虽然是 英国人,作为一个战争史家 ,他具有历史学家的职业操 守。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 谦恭有礼的伦德施泰特、骁 勇善战的古德里安、足智多 谋的隆美尔,而不是一帮凶 神恶煞。相反,他毫不客气 地指出,论军人风度,某些 盟军将领却显得等而下之。 作者写道:“二战以来,我 曾走访法国、比利时和荷兰 ,经常有些坚强的反法西斯 战士向我坦言,那些德国占 领军军官的举止不但与党卫 队有别,也比前来解放自己 的盟国将领表现更好。如此 口碑当归功于某些德军将领 的举止,尤其是伦德施泰特 。”李德·哈特也对一些被胜 利者歪曲的事实作了订正, 如盟军指挥部宣称,欧洲著 名的本尼迪克特修道院是德 军炸毁的。而实际上却是美 国大批轰炸机和地面炮火干 的。他认为不应将战时的“ 野蛮行为”全部归咎于失败 者。 李德·哈特是机械化闪击 战理论的先驱之一,对坦克 战情有独钟。具有讽刺意味 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他 的学说在英国本土没有受到 应有的重视,倒是在敌对国 找到了知己,古德里安等人 将坦克战付诸实践,使德军 坦克在二战中大显神威。从 古德里安的口述中可以看到 ,装甲部队机动作战新观念 的崛起也曾备受保守派的阻 挠,他也提到了若无希特勒 的慧眼识才、破格提携,也 不可能有这些后起之秀的一 战成名。 希特勒与德国军界元老 一向心存芥蒂,那些老将军 们原本就看不起这个“波希 米亚下士”,希特勒重用年 轻将领也多少有点出于无奈 。当然,以新进少年来压元 老重臣原本是独裁者惯用的 权术。老将军看不惯年轻人 的跋扈,年轻人瞧不起老家 伙的颟顸,希特勒便可以坐 收渔翁之利,集军政大权于 一身。 李德·哈特对希特勒的评 价对读者也不无启发。他指 出战时发生的一切在当时看 来和在战后往往迥然不同, 希特勒形象变化之大尤其如 此。二战伊始,德军战无不 胜,希特勒的威望与日俱增 ,而当德军受挫于苏联后, 其形象就大为减色,到德军 土崩瓦解之时,人们便将一 切灾难归咎于希特勒。可见 “领袖的公众形象在战时常 常失真,而且随着胜负的潮 起潮落而沉浮。” 疆场成败,军界枯荣, 德军将帅的命运同样随着战 场上的胜负而沉浮。军人好 战,希特勒的扩张政策让他 们有了用武之地,但希特勒 对军事行动的横加干涉又常 常让他们难以充分发挥自己 的才干。捷报频传之时,首 先归功于希特勒。一旦战场 受挫,那些将领便成了失败 的替罪羊。宠辱无常,几上 几下的经历所在多有。也有 人试图反戈一击,但又因种 种原因终究未能痛下杀手, 从德将的口述中不难体会到 他们心中的纠结和惶恐。“ 面对升迁的机会,将军们往 往会隐忍内心的质疑,这就 使希特勒有足够的时间来离 间军方的共识。任何军队都 会有这种现象,但在专制独 裁下,其表现尤为典型。新 近得到提升的军官往往自信 其所面临的境遇要比前任更 好,自己不会重蹈前任的覆 辙。这种格局无疑会成为任 何统治者手中强有力的杠杆 。”诚如李德·哈特所言:“ 是追逐个人的野心还是割舍 一己私利,这对矛盾构成了 他们致命的弱点。” 更致命的是军方内部对 战略战术的分歧,军方与最 高统帅在战略战术上的矛盾 。当德军在战场上与敌人厮 杀之时,希特勒和德军高层 也始终在暗中博弈。希特勒 的确不是等闲之辈,二战之 初他力排众议,大胆冒险又 屡屡得逞,军事专家失策反 衬出他的高明,致使德军将 领在后来重大战役中不敢大 胆建言,希特勒也就更为随 心所欲无所顾忌。在对苏战 役中,希特勒执迷不悟,一 意孤行,致使德军遭到重创 ,从此一蹶不振。李德·哈 特指出:“希特勒的战略直 觉和德军总参谋部的战略运 筹结合在一起,本当产生压 倒一切的力量,但是双方冲 突所产生致命的矛盾却成了 他们对手的大救星。”古人 云:“知胜有五:知可以战 与不可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你是李德·哈特迷, 就会知识他有多么喜爱《山 的那一边》!这是一部铁杆 军事历史迷的必读书! ——亚马逊网站评论 李德·哈特的又一部力作 !他用采访德国将领的珍贵 机会,深度洞察德国在二战 中的战略细节和军事思考。 书中德国将领对德国为什么 拖延进攻敦刻尔克?为什么 进攻波兰、希腊?与希特勒 周旋战争策略到底有多困难 等问题作了一一解答。 ——亚马逊网站评论 李德·哈特让这些被俘的 德国将军变得健谈,从而成 就了这部简洁、易读、迷人 的佳作!书中一些德国将领 的开诚布公令人耳一新! ——亚马逊网站评论 精彩页 第一章 自寻死路的分裂 战时发生的一切在当时看来和在战后往往迥然不同,战后通常可以看得更清楚。领导人物的形象变化之大尤其如此。领袖的公众形象在战时常常失真,而且随着胜负的潮起潮落而沉浮。 战前,尤其是一度征服西方之时,希特勒形同巨人,他身兼拿破仑的战略、马基雅维里的狡诈和穆罕默德的激情。德军第一次在俄国受挫,希特勒的形象就开始减色。至二战行将结束时,希特勒被视为不懂军事的鲁莽汉,他那些疯狂的命令和愚笨无知大大成全了同盟国的胜利。德军的一切灾难均归咎于希特勒,德军的一切成就则归功于德军总参谋部。 对希特勒的这种描述显然是不真实的,尽管其中也不乏某些真实之处。希特勒决非一个愚蠢的战略家,恰恰相反,他聪明过人,当然他也逃不脱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命运。 他擅长出其不意,在战略心理方面堪称大师,并将战略心理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早在战前,他就曾告诉同伙如何在挪威发动大胆的突袭,一举占领挪威,如何将法军诱离马其诺防线。他比任何将领更清楚,怎样才能兵不血刃,先期挫败抵抗力量,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他洞悉对手的心理,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中,战略艺术运用之妙堪称史无前例。 希特勒常常与他的军事专家意见相左,而事实又往往证明他是对的。专家的失策反衬出他的高明,使其威望与日俱增。这样的结果致使军事专家在后来说话没有分量,哪怕他们对战况的看法更为正确。在俄国的战役中,希特勒的缺点压倒了他的天赋,一错再错导致了彻底失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要忘了,身为战略指挥家的拿破仑也曾为自己的胜利而陶醉,在同样的地点,犯下了同样的致命错误。 希特勒的致命伤在于他拒绝"止损",在胜利的机会日趋渺茫之时,仍然执迷于进攻。但这显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将领福煦(Foch)、黑格(Haig)和德国最高司令部的决策者兴登堡(Hindenburg)及鲁登道夫(Luden-dorff)最大的失策。这些人都是职业军人。德军在法国的溃败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希特勒犹豫不决,迟迟不肯批准从法国及时撤退。这种态度也与当年的福煦如出一辙。关键的区别在于当年身处战场的法军将领(并非比较高明)对福煦并不俯首听命,而在1944年和1945年,德军将领却不敢违抗希特勒的命令。 正是通过探究这种对希特勒的恐惧和德军最高司令部的内部矛盾,我们才能对德军战略计划受挫的原因做出真实的解释。希特勒的战略直觉和德军总参谋部的战略运筹结合在一起,本当产生压倒一切的力量,但是双方冲突所产生的致命矛盾却成了他们对手的大救星。 总参谋部体制下所产生的老派将领在战争中自始至终是德国战略思想的执行者。但是在捷报频传的日子里,他们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认识,等到战争的格局发生逆转,他们才进入公众的视线,并被同盟国的人民视为真正可怕的大敌。在二战的最后一年,德军总参谋部的代表人物伦德施泰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无论在战事方面,还是在推翻纳粹的政变问题上,人们常问的不是希特勒将如何干,而是伦德施泰特会有何作为。 人们曾把德军将领视为千人一脑、铁板一块,具有惊人的政治能量。这种印象说明了为什么同盟国方面一直指望德国将领会推翻希特勒,但这种指望最终落空。它也说明了公众为什么坚信德军将领和希特勒一样可怕,应对德国的侵略行为负责。这种看法若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情有可原,如今早就过时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军将领所起的作用甚微,其作用最多就像一个失灵的刹车。 战争开始时,德军将领的效能对希特勒的成功贡献颇大,但他们的作用被希特勒的成功所掩盖。当希特勒头上的光环黯然失色时,在外部世界的眼中,这些将领的作用开始凸显,但实际上他们在自己国家里却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这种情况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这些将领代表着保守的秩序,这种传统对新一代毫无感召力。新一代德国人是在革命精神和对国家社会主义狂热的信念中长大的。将领们的任何行动,若是要反对现政权,尤其是反对擅长蛊惑民众的元首,都难以得到部下的效忠。军事将领一向对公众事务颇为疏离,希特勒又狡猾地使他们对国政民情懵然无知,致使其行动受到牵制。另一个因素是,他们严守军纪,对自己在国家元首前作的效忠誓言难以释怀。一个自视甚高的军人却违背誓言岂非荒唐可笑,这是一种绝对真实的情感,也是致使其缩手缩脚不敢犯上的最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然,大难临头,却置同胞和国家的最高利益而不顾,这通常是因为一己私利从中作祟。从希特勒崛起到德国失败的12年里,德军将领始终力图排斥来自外界的干扰,为保持其在军事领域的专业话语权而作出不懈的努力。然而,是追逐个人的野心还是割舍一己私利,这对矛盾构成了他们致命的弱点。 斗争的第一阶段以军方的绝对优势而告终,但这种优势是通过希姆莱(Himmler)才间接地确立的。希姆莱利用希特勒的恐惧,促使希特勒一举剪除了罗姆(Roehm)上尉和其他褐衫队(Brownshirt,冲锋队又称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