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典藏版)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孙玉胜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从媒体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引领者的视角记述的一段新闻创新史。它平实记载的是迄今中国电视最波澜壮阔的一轮实验和变革,揭示的是电视新闻的内在规律,可谓“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作者简介 孙玉胜,1960年生,吉林敦化人。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同年入中央电视台。历任新闻评论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现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1993年以来,参与创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1997年以来,参与策划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相逢2000年、北京奥运会、国庆70周年等大型电视直播报道。1993年获首届“韬奋新闻奖”,1995年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7年当选中共“十五大”代表。2017年当选亚洲广播联盟副主席。是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前言 朝发夕至 路上十年 第一章 用兵早晨·1993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设计早间 从“新太阳”到“东方时空” “特区”里成长 改造我们的语态 理想者部落 第二章 移师晚间·1994 开赴黄金地带 真诚守望来者 事实中的深度 监督的力量 舆论生态平衡 第三章 我看电视·1995 从远处看 从近处看 过程与悬念 建立媒体权威 建立媒体尊严 第四章 另类实验·1996 引进“谈话” 谈话的风险 谈话为什么被忽略 走向“调查” 第五章 感悟直播·1997 香江遗憾 澳门拾遗 锁定主体 动魄瞬间 前方记者 第六章 事件突发·1998 见证突发事件 前沿接触 发,还是不发 快反与引导 第七章 再看电视·1999 家用媒体 技术媒体 主持人媒体 制片人媒体 第八章 意外发现·2000 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付费电视意味着什么 第九章 时空改版·2001 艰难调整:定位《生活空间》 千期改版:打造“新闻杂志” 二次改版:“时空”150分 三次改版:《时空连线》《面对面》 第十章 检讨十年·2002 现在开始播报 评论:内容还是形态 不可失落的新闻性 远去的“线人” 直播未来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典藏版后记 序言 朝发夕至 路上十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 日之计在于晨。 这句从小学老师那里 听来的古老谚语用在中国 电视上是贴切的,尤以近 十年的电视改革为甚。 2003年春天,《新闻 联播》中的会议新闻明显 减少和变短了;从3月20 日开始,央视破天荒地对 突发事件——伊拉克战争 进行了长时间的直播,而 5月1日开播的新闻频道进 一步引起海内外舆论和观 众的关注……这些变化无 疑都是新一轮电视改革开 始的标志。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整整十年前,也是一个 春天,央视从1993年3月1 日开始设立早间新闻,从 而实现每天十二次的新闻 整点播出;而5月1日开播 的《东方时空》则被广泛 认为是这一轮电视改革的 发端。 如果再前溯十年, 1983年,同样还是在春天 ,3月31日,“第十一届全 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 北京召开。电视作为一个 独立的媒体应该是从这次 会议开始的,因为前十次 的类似会议的会标上还没 有“电视”二字。就是这次 会议出台了一项对中国电 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 措——四级办电视,由此 ,各级电视台风起云涌。 历史还可以继续前溯 ,而且仍有巧合和相似: 1973年5月1日,彩色电视 在中国正式试播;1958年 5月1日,中国第一家电视 台诞生。中国电视发展史 中呈现出这种“季候特征” 和“五月现象”颇耐人寻味 ,但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叙 述历史,而在于叙述“历 史”中的实验和发现。 中国电视的第一轮改 革应该以1983年为“元年” ,这不仅仅因为前面提到 的那次会议改革了电视发 展体制,而且改革也体现 在了电视节目上。著名的 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 、轰动一时的杂志节目《 九州方圆》都是在这一年 播出的;历时二十年的央 视“春节联欢晚会”也创办 于这一年。1983年、 1993年、2003年,以往 的电视改革不仅明显具有 发端于春天的“季候特征” ,而且还有着十年一轮的 “周期特征”。 前一轮改革开始时我 还未出校门,但我有幸成 为第二轮改革的参与者和 见证者。与上一轮改革不 同,始于1993年的新一轮 改革不仅发端于春天,而 且发端于早晨、发端于新 闻。决策者当时选择早晨 ,一是为了填补一个泱泱 大国国家电视台没有早间 节目的空白,二是敏感的 电视新闻改革由于早间节 目影响小而可降低风险。 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 为电视的黄金时段在晚上 ,甚至在白天,而不是早 晨,否则央视就不会在建 台三十多年之后仍然还是 每天上午8:00才与观众 见面。 现在看来,当时我们 对电视的了解是多么肤浅 ,对电视观众的需求是多 么冷漠。十年前,谁都不 知道当《东方时空》偶然 闯入早间的时候,其实已 经一脚踏进了一块富饶的 处女地。这块土壤在我国 电视界直到今天还是相对 安静的,因为大多数电视 台目前仍然把目光紧紧地 盯着晚间。殊不知国外早 已将早间时段称为“战斗 的早晨”和“疯狂的早晨”。 我曾看过一项资料:美国 的晚间电视节目排行榜第 一和第三的年收入差别大 约是一千五百万至一千八 百万美元;而早间节目的 排行第一和第三的收入差 别则是1.5亿美元。如果 一家电视台早间节目的收 视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则 意味着增加七千万美元的 年广告收入。正因如此, 美国几大电视网五十多年 来不惜投入重金“逐鹿早 间”。可谓“一日之计在于 晨”。还有资料显示,在 电视发达国家,近年来包 括晚间在内的电视观众整 体上是下降的,而只有早 晨的观众是增加的。从这 个意义上说,尽管每天四 十五分钟的《东方时空》 每年已有近两亿的广告收 入,但就整体的中国电视 而言,早间节目仍然是有 待开发的富饶之地,真正 的竞争也许还没有开始呢 。 回望1993年以来的电 视新闻改革,总有“十年 之计在于晨”的感慨。从 表象上看,这不仅仅是因 为目前的《焦点访谈》《 新闻调查》《实话实说》 《面对面》等晚间名牌栏 目以及敬一丹、白岩松、 水均益、方宏进、王志、 董倩等一大批标志性主持 人都与早晨的《东方时空 》有关,而且还在于确保 这些栏目和主持人成功的 运作体制——“制片人制… ‘主持人制”和“第二用工制 度”等,也都是在《东方 时空》实验的。作为自始 至终的参与者,我认为当 年无论是早间栏目的创办 ,还是运作体制的改革, 其成功的深层原因更在于 《东方时空》实验了一种 新的电视理念——重新检 讨我们与观众的关系,重 新认识电视的“家用媒体” 属性及其特有的传播规律 。甚至可以进一步直白地 说:始于1993年的电视新 闻改革在理念上是从实验 与电视观众新的“说话方 式”,也就是新的电视叙 述方式开始的。比如,叙 述的态度应该是真诚和平 和的;叙述的内容应该是 观众关心和真实的;叙述 的技巧应该是有过程和有 悬念的;叙述的效果应该 是具有真实感和吸引力的 …… 有人说,新闻是历史 的第一次草稿,所以我们 更新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 其实就是在改变对历史的 记录方式。当我们不是把 新闻理解为“碎片”,而是 理解为“历史”时,“跟踪新 闻, 导语 电视媒体叙事方式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典藏版)》记录了央视新闻栏目的思考和实践,连同那一代人温暖的记忆。它是新闻改革最具影响力的转折,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后记 如果真要对读者和自 己负责,写作是艰辛的。 本书从最初创意到落笔为 跋,历时一年多。其间几 欲放弃,但终因同事和朋 友的激励而得以将诸多探 索和实验过程、背景和理 念物化为文字,面对读者 。 本书的一部分写作是 在中央党校美丽的校园里 完成的,因为自2003年3 月1日起,作为中央党校 中青班第十九期学员,我 在这里接受一年制培训。 在此期间,恰逢伊拉克战 争、抗击“非典”等事件突 发。十年来,我还是第一 次以观众的心态观看电视 对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 加之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 ,即使非业内人士也能预 感到新一轮电视改革的来 临,由此研究,才有了前 言中的所得和发现——电 视改革的季候特征和周期 特征。 2003年1月,中央领导 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宣传 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 生活、贴近群众”,“要说 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 懂的话。”这既是一个颇 具战略眼光的命题,同时 也是一个很有专业见地的 提醒——群众在日常生活 中是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来 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新闻 媒体要反映群众的真情实 感和他们的所思所想,就 应该使用群众自己的语言 :如果媒体按照另一套语 言习惯说话,说的又是些 脱离实际和生活的空话、 套话,那么在传播的起点 上就已经与受众产生了距 离。 多年来,虽然几经改 革,但媒体的语言表达方 式与群众的语言表达方式 有时还是两个系统,媒体 的语言表达群众不愿意听 ,没有吸引力;而群众的 语言表达在媒体看来又不 符合某种习惯。在这两个 系统之间,似乎需要翻译 和解释才能沟通和交流。 检索过去,自《东方时空 》以来,《焦点访谈》《 新闻调查》《实话实说》 和《面对面》这些栏目中 获得影响和好评的节目, 每次都是贴近实际、贴近 生活、贴近群众的结果。 十年前发端于《东方时空 》的电视新闻改革,正是 从改造我们的语态,或者 说是从改变说话的方式开 始的。更深一层理解,如 果不是贴近而是远离实际 、远离生活、远离群众, 那么在信息资讯高度发达 的今天,我们的文化竞争 力和媒体吸引力从何而来 ?如果缺少这种竞争力和 吸引力,又何谈舆论安全 、文化安全、执政安全和 国家安全中的媒体责任? 刚刚开始的新一轮电 视新闻改革进展如何、成 功与否,无疑将取决于在 电视形态和内容上如何贴 近、再贴近实际,贴近生 活和贴近群众。 十年后的今天,电视 的语态仍然需要我们继续 改造,电视新闻改革仍在 路上。 谨向本书责任编辑潘 振平,插图作者衡晓阳、 张亮致以谢意。 2003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十年》是一部从媒 体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 、引领者的视角记述的一 段新闻创新史。它平实记 载的是迄今中国电视最波 澜壮阔的一轮实验和变革 ,揭示的是电视新闻的内 在规律,可谓“入乎其内 ,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 ——陈昌凤 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 长 《十年》早已成为万 千新闻与传播从业者、学 习者的“宝典”。作为第一 轮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大潮 的“操盘手”,本书深刻解 读了这一壮阔历史背后关 于传媒与时代、社会、大 众之间最恰当的温度、力 度与尺度。 ——胡智峰 北京电影 学院副校长,中国高校影 视学会会长. 从改变语态到构建生 态,电视媒体的融合之路 ,以此为序章。穿越过往 ,彼时的创业创新精神, 仍弥足珍贵!《十年》再 版,电视重构,新闻人的 梦想与沉思,一直在路上 。 ——丁俊杰 中国传媒 大学广告学院院长 电视媒体叙事方式的 变化,折射出一个时代的 变迁。《十年》记录了央 视新闻栏目的思考和实践 ,连同那一代人温暖的记 忆。它是新闻改革最具影 响力的转折,更是中国现 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米博华 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院长 精彩页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台里要上一个早新闻专栏。”“台里决定把早间时段开辟出来,已经物色了几个人,由你来牵头负责。” 1993年2月11日,除夕。电视里嘹亮的钟声在房间里回响,春节晚会的主持人高亢地朗诵着:“年年新桃换旧符”,宣告中国人概念中的一个旧年已经结束。人在此时一般会有豪情生出来,当时我脑子里浮上来的一句话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第二天果然是一个难得的大晴天。 1992年,我参与拍摄一部大型电视系列片,在广东街头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句广告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多年来,每当默读着这句古老的希腊谚语时,内心都会充满创业的激情。 1992年春天,邓小平旋风般视察南方几个标志性城市之后,央视决定拍摄一部大型电视系列节目,以反映改革开放的成就,方向最后确定在了广东。原因是广州一家杂志社的一位作者送给当时的新闻中心主任章壮沂一套电视系列片脚本,反映广东改革开放成就。经请示,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决定成立摄制组拍摄这部系列片。 我被抽调到摄制组时,刚任采访部副主任半年。其他编导还有崔屹平、王益平和汪文斌等人。 临行前,台领导说:“对节目的要求就是:深刻、权威、大气。” 三月下旬,章壮沂带领我们一行七人来到广州。 广州的报栏里到处可以看见关于小平南巡的报道:“……南国春早,一月的鹏城,花木葱茏,春意荡漾……”三月的羊城也和“一月的鹏城”一样,花开得热腾腾的。在城市各处,我们见到了小平南巡时种过的那种高山榕,长长的根须几乎垂到地上,让人感喟这个物种不容置疑的生命力。 坐在出租车上,还可以听到广播里念那篇著名的《东方风来满眼春》:“……跨进新年,深圳正以勃勃英姿,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那时的广州真是一个繁忙的城市,随处可见黝黑的南方小伙儿,英姿勃勃地在海珠广场一带阔步前进,往某个工地赶着,急匆匆撕扯着叫不出名字的吃食,边走边嚼。这个城市由于充满希望而繁忙,由于繁忙而透出勃勃生机。 摄制组刚一成立,就对如何拍摄这个系列片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无论在宾馆还是在路上,我们几个几乎天天都在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那个作家写就的脚本根本就不适合拍摄一部有影响的电视片,事实和观点都很陈旧,我们究竟应该因循这样的脚本完成任务,还是应该另起炉灶?另一个焦点、同时也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就是:如果另起炉灶,应该采用什么形式拍摄? 80年代的电视可以说是“文学电视”或者叫“作家电视”的时期。许多作家“触电”,介入电视专题片的写作,每部专题片的解说词都几乎是优美的文学作品,甚至不用做任何改动就可以直接出单行本,成为畅销书,因此许多电视节目的演职员表中都有“撰稿”这个称谓。由于“撰稿”中的很多人还都是颇有影响的知名作家,所以排名往往很靠前。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做节目的时候对“稿”的重视,甚至依赖——当然,现在在大多数节目后头,“撰稿”这个工种已经被“策划”取代了。对这两项工作的不同理解,我将另寻篇幅探讨。 “作家电视”时期出现过不少好作品。例如《话说长江》《让历史告诉未来》《迎接挑战》《运河人》等等。 这些电视作品由于在写作上突破了原来的口号式的假大空,观点鲜明而不生硬,大量引入事实、故事、细节,好看而耐人寻味,一经播出立刻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在记忆中,《迎接挑战》似乎是根据托夫勒主持的电视片《第三次浪潮》编辑的。当时我正在上大学,教学楼的走廊上贴着《迎接挑战》的解说词,我一字不落地一气读完。这种电视形式后来逐渐演化为“政论片”这一较为成熟的电视形态。这种形态曾在一段时间里推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好作品,也成为一段时间内最主流的电视表现形式。但是这种形态的图像语言基本是以文献资料的汇编为主,而且都是主题先行的,节目质量主要依赖于作家的写作水平,画面语言则排在第二位。 我们所争论的这个脚本,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一个典型的“作家电视”台本,但即使用“作家电视”的标准去衡量它,这个脚本无论事实还是观点都显得过于陈旧了,没有超越一个普通电视编导的写作水平。如果要依赖这部脚本拍摄系列片是很难形成影响的,这是大家一致的意见。 第二个问题的争论就更加激烈: “这个节目要给人深刻的启示,要让观众看到广东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在这个问题上,我不愿意让步。 崔屹平坚持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观众看到一个生动、真实的广东!” 王益平总是乐呵呵的,说话不如崔屹平利落,但是温和的口气中表现出来的立场坚定,一点不逊崔屹平:“其实,我们还是应该用纪录片的方式表现广东的改革。”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