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部署在全省开展革命遗址大普查工作,新丰县的普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市党史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县委宣传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文广旅体局等单位的共同参与,以及各镇(街)村(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全体参与普查人员近半年的努力工作,新丰县革命遗址普查的主要工作基本完成。本次普查,进一步摸清了新丰革命史料和革命遗址的基本情况,为传承红色基因和弘扬革命精神完成了一项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丰县革命遗址比较丰富,经过摸底、实地田野调查和县普查领导小组相关成员会议审定,这次普查确定革命遗址的数量共为180个,比2012年确认的遗址40个,增加了140个。分布在全县六镇一街各村(居),其中丰城19个,黄磜38个,回龙13个,马头54个,梅坑18个,沙田24个,遥田14个。按类别分,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遗址有56个,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人物活动纪念地70个,革命领导人故居、旧居10个,烈士墓8个,纪念设施20个,其他遗址16个。按保护级别分,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按利用级别分,列入县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个,市级1个,列入市级党史教育基地2个。从普查现状看,保存现状好和较好的有37个,保存现状一般的有31个,现状差和较差的有56个,灭失的56个。其中上报市、省复核数量有155个,包括革命遗址139个,其他革命遗址16个。
这次新丰县开展革命遗址普查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制订切实可行的普查工作方案和规划好工作流程。根据省、市有关开展革命遗址大普查工作的实施方案通知,新丰史志办及时向县委分管领导汇报,取得了领导支持,并提出我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新丰史志办按照省、市要求落实相关工作,积极主动与相关单位沟通,联合成员单位制订《新丰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下发至各镇街,同时,各镇街也制订了相应的工作实施方案。制订切实可行的田野调查工作方案。做到“一镇一方案、一村一方案、一遗址一方案”,按照《广东省革命遗址大普查工作指南》的相关要求,制订田野调查具体工作方案,做到田野实地调查的具体行动指引明确,使县、镇、村各方参加调查人员心中有数,有章可依。早在2019年12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县普查办就做好了新丰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流程图,按照省、市要求的时间节点要求,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明确了具体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随着疫情发展,我们又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进入田野实地调查阶段,同样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做到节奏明朗,工作扎实。二是建立扎实工作的普查队伍并加强业务学习培训。按照有关要求,县成立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和各镇街相关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各镇街落实上报了专责小组负责此项工作。县普查办从县委宣传部、文广旅体局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共抽调了3人,参加普查工作。各镇(街)上报了具体负责工作人员和分管领导,做到县、镇和村都有专人负责普查工作,建立微信工作群,加强工作联系,建立了县普查办人员分工负责联系各镇(街)的工作制度,同时,委托专业文化机构参与普查工作,增强普查工作力量。在中共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9年12月9日举办普查工作培训后,我县于12月17日举办革命遗址普查培训班,对各镇(街)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各镇(街)也全部开展完成了对村(居)和相关普查人员培训工作。三是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和扎实开展田野实地调查。县普查办全体人员进行分工,分别负责不同镇村范围,组织专业队伍,参加普查摸底工作。按照我们前期编制的《新丰县革命遗址普查摸底表》,在全县先行开展了摸底登记,与各镇村进行对接,进行摸底登记,初步发现共有近200个革命遗址可以列入普查范围。按照《新丰县革命遗址大普查工作方案》及其工作流程和县委防控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复工复产有关要求,2020年3月上中旬,新丰县革命遗址普查办公室组织开展革命遗址大普查田野实地调查,根据前期摸底和各镇(街)填报《广东省革命遗址登记表》初审,按照审核结果到各镇(街)村(居)开展田野实地调查,摸清史实,核定具体地点,现场拍摄照片等工作,县普查办带领专业工作队伍走遍全县各村镇,尤其是86个革命老区村,经过3个多月的跋山涉水、走村串户、访问调查、实地勘察,完成了田野实地调查工作,对前期摸底出来的遗址进行核查,从而进一步摸清了新丰革命史料和革命遗址的情况。这期间我们克服了工作量大,人手少,人力不足等困难,统筹安排好精准扶贫工作和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开展革命遗址大普查工作,按照商定行程,风雨无阻到各镇(街)村(居)、到遗址现场调查,经过努力,完成了革命遗址大普查工作。四是深入进行多方对比和研究确定。通过查阅《中共新丰县地方史》《战斗在新丰》《新丰县志》《中共东江地方史》《中共北江地方史》《东江纵队史》《新丰英烈传》等十多种党史书籍、查阅新丰各镇(街)老区申报材料和十多名老战士回忆录,以及现场实地了解,结合听取当地老革命、老同志、老干部、村(居)干部和相关知情人意见,在去年挖掘红色故事和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中,县史志办曾经前往广州、韶关、肇庆、佛山以及相邻县区和江西信丰、新丰全县各镇(街)村(居)寻访采访300多人,取得许多宝贵的佐证材料,为进行对比研究提供依据,使革命遗址的核定确定有了更充分的史实依据。这次革命遗址普查实地拍摄反映遗址现场情况的照片近1000多张。五是认真组织终审,确保史料完整准确。2020年5月6日,县普查办组织邀请了原县史志办主任和《中共新丰县地方史》(第一卷)主编,普查工作成员单位县委宣传部、文广旅体局、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及其他参加普查工作人员共13人进行汇总审核,按照全省普查要求,按镇街分类进行,每个遗址逐一审核,进行史料对比甄别,审核登记表填写情况、史料来源和照片拍摄效果,核定可列入县级革命遗址名录共180个。
根据这次普查核定可列入新丰县革命遗址名录并编印出版《新丰县革命遗址通览》,内容主要包括遗址所在位置、遗址形成的历史背景介绍,遗址自身状况和保护利用级别情况以及资料来源和现收图片等。这为进一步研究和充实新丰革命武装斗争史料留下许多宝贵资料。在此,向关心支持新丰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各级领导和深入一线参加普查工作的全体同仁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由于普查安排紧张,普查工作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有的遗址由于未能找到确切的历史史实和相关佐证材料,无法列入新丰县革命遗址名录。革命遗址普查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根据这次普查取得线索和今后有新发现的遗址,经过研究、核查和审定,史实清楚的仍会逐步列入遗址名录。也由于时间紧,水平有限,编辑工作难免有差错和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新丰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8月
革命领导人故居、旧居
情况概述
李任予旧居
李任予旧居位于韶关市新丰县丰城街道车田围李姓祠堂旁。
李任予(曾用名李力一、李德山、李之道、黎亚克、李济道),汉族,1903年11月出生,广东省新丰县城东村车田围人,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是曾经与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同战斗的新丰人。
1925年,他投笔从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参加著名的南昌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第七十团指导员。12月参加广州起义。
1928年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特派员,在福建闽西地区组织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是闽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他先后任中共上杭县委书记、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军事书记、红四军第四纵队党代表、红四军第二纵队党代表、纵队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1929年7月,李任予在闽西创办了红四军第一张铅印军报《浪花》。他是古田会议组织者之一、红四军前委委员,在11名前委委员中排名在毛泽东、朱德、陈毅之后的第四位,是红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红二十一军政治委员、军委书记、闽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新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0年4月11日,身为红四军政治部主任与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四军解放江西信丰县城,并在广场召开千人大会,向群众分发没收的地主财产,在大会上宣传党的思想和主张。
1931年,受中共中央派遣,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北方开展革命斗争,恢复整顿北平党组织,创建北方苏区。他先后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中共北平市委代理书记、中共保属特委书记,组织领导了全国闻名的“二师学潮”(河北第二师范),发动了震惊华北的“高蠡暴动”(高县蠡县)。
1932年9月30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敌人拔掉了他的10个手指甲,受尽酷刑,坚贞不屈。11月27日,在河北保定城外小西门刑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9岁。
李任予旧居坐落在新丰县城东面城东村车田围,古有车田绿竹是新丰八景之一,现车田围已成为县城一部分。李任予旧居建于清朝,是典型的客家围楼,符合客家围屋的基本规制,占地约1000平方米。四角有楼,楼有两层。主体内有厅堂、天井,主体屋外两侧有石阶和串屋包围。中间大门,两侧各有一侧门,大门前有两条大木柱,柱座为石墩,门槛为石槛,石砌门坪,外有500平方米大塘。李任予旧居右为李氏古祠茂公祠,左为罗祠堂,均为古建筑。
李任予旧居原建筑第三进已坍塌,西侧角楼已被村民改建楼房。
保护级别:未定;利用级别:市级党史教育基地。
资料来源
新丰县史志办公室编:《中国共产党新丰县地方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5月印刷发行,第208—213页。
新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新丰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印刷发行,第6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