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章 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
节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第二节 自然条件与土地资源
一、气候与水文地质
二、土地资源概况
第三节 耕地立地条件
一、地形地貌
二、成土母质
三、坡度
四、侵蚀状况
第四节 农村经济及农业生产概况
一、农村经济概况
二、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第二章 耕地土壤类型及性状
节 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一、栗钙土
二、草甸土
三、黑钙土
第二节 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评价
一、调查采样与测试分析
二、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现状及评价
三、耕地土壤大量元素养分含量现状及评价
四、耕地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养分变化趋势及原因
五、耕地土壤中量元素养分含量现状及评价
六、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养分含量现状及评价
第三节 耕地土壤其他性状
一、pH
二、土体构型
三、容重
四、质地
第三章 耕地地力现状
节 耕地地力评价
一、资料收集
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三、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四、耕地地力评价结果
五、归入全国地力等级体系
第二节 各等级耕地基本情况
一、一级地
二、二级地
三、三级地
四、四级地
五、五级地
第三节 各乡镇(苏木)耕地地力现状
一、宝昌镇
二、千斤沟镇
三、骆驼山镇
四、红旗镇
五、幸福乡
六、永丰镇
七、贡宝拉格苏木
第四节 耕地环境质量评价
一、水资源质量情况
二、耕地环境质量评价
第四章 耕地施肥与现状
节 有机肥施肥现状及施用水平
一、有机肥施肥现状
二、有机肥施用水平
第二节 化肥施肥现状及施用水平
一、氮肥施肥现状及施用水平
二、磷肥施肥现状及施用水平
三、钾肥施肥现状及施用水平
第三节 习惯施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作物习惯施肥组合模式
二、习惯施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建立
节 田间试验设计与实施
一、试验设计
二、取样测试
三、收获测产
四、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第二节 肥料肥效分析
一、马铃薯“3414”肥效试验结果分析
二、西芹“3414”肥效试验结果分析
三、马铃薯氮肥施肥时期试验结果分析
第三节 施肥模型分析
一、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建立及合理施肥量
二、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建立及合理施肥量
三、土测值与合理施肥量关系函数模型建立
四、土壤养分测定值与无肥区产量相关关系
五、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相关关系
第四节 土壤养分分级划分
一、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分级划分
二、不同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下经济合理施肥量
第五节 施肥技术参数分析
一、单位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
二、土壤养分校正系数
三、肥料利用率
第六章 施肥配方设计与应用效果
节 马铃薯、薇麦适宜性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二、技术流程
三、评价步骤
四、目标产量预测
五、肥料配方拟合与施肥方案推荐
第二节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一、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发布施肥方案
二、数字化测土施肥技术应用
第七章 主要作物施肥技术
节 马铃薯施肥技术
一、马铃薯对养分的吸收规律
二、马铃薯缺素症状
三、马铃薯施肥原则、技术及方法
第二节 西芹施肥技术
一、西芹对养分的吸收规律
二、西芹缺素症状
三、西芹施肥原则、技术及方法
第三节 小麦施肥技术
一、小麦需肥特性
二、小麦缺素症状
三、施肥原则
四、施肥技术及方法
第四节 油菜施肥技术
一、油菜需肥特性
二、油菜缺素症状
三、施肥原则
四、施肥技术及方法
第八章 耕地土壤改良利用与监测保护
节 耕地地力评价与改良利用
一、耕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二、耕地地力与改良利用划分
第二节 耕地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耕地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二、加强宣传力度和农业执法力度
三、控制“三废”排放
四、加强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的管理和新技术推广
第三节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判定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规划
二、提高农民改良利用耕地意识
三、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四、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五、合理施肥,平衡土壤养分
六、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管理
第四节 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策及建议
一、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耕地资源数据册
附表1 太仆寺旗耕地土壤类型面积统计表
附表2 太仆寺旗不同土壤类型耕地养分含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