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是一本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本书旨在教会孩子们学会思考世界和认识自我。 本书精选了全球100位哲学家,从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泰勒斯开始,到当代的哲学家,时间跨度两千多年。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凝练地介绍了100位哲学家核心哲学思想,并通过有趣的故事、贴近孩子生活的事例,启发孩子们以哲学的视角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用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和认识世界,帮助孩子拓展认知边界,寻找更远的地平线和更多的可能性,建立更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书不是一本写满答案的书,但翻过这本书的每一页,孩子们都会获得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借以反观自己的想法,培养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独立思考。 作者简介 翁贝托·加林贝蒂:曾于威尼斯大学教授文化人类学、历史哲学、普通心理学和动力心理学。1985年起成为国际分析哲学学会成员。已经出版《黑格尔与亚斯贝斯视角下的西方的黄昏(1975-1984)》,《精神分析与现象学》(1979),《身体》(1983),《没有罪恶的大地:容格,从无意识到象征》(1984),《心灵的双关语》(1987),《观念的游戏》(1989),《理念一览》(1992),《游历的话语》(1994),《心灵的风景》(1996),《灵与科技:技术时代的人》(1999),《神圣的足迹》(2000),《七宗罪与新的罪愆》(2003),《爱情的事》(2004),《心灵的房子:从精神分析到哲学实践》(2005),《焦虑的客人:虚无主义与青年》(2007),《我们时代的迷思》(2009),《基督教:空天而降的宗教》(2012),《给青年的话:与虚无主义一代人的对话》(2018),《心理学、心理分析、神经学新词典》(2018)等多部著作。加林贝蒂的作品已被译为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斯洛文尼亚语、塞尔维亚语,捷克语和日语。 目录 万物的本原 米利都的泰勒斯 无限定 阿那克西曼德 “空”的重要性 老子 万物皆数 毕达哥拉斯 守护幸福 佛陀 人与人的关系 孔子 看,这变化的世界 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 变化?不存在的 埃利亚的巴门尼德 和谐与斗争 恩培多克勒 火力全开的乌龟? 埃利亚的芝诺 一无所知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 世界上最小的东西 德谟克里特 医生与机械师 希波克拉底 洞穴与影子 柏拉图 木桶里的哲学家 锡诺帕的第欧根尼 叉子是餐具 亚里士多德 如何才能幸福 伊壁鸠鲁 真正的朋友 吕齐乌斯·安涅·塞涅卡 星空给你的启示 希帕蒂亚 过去、现在与未来 希波的奥古斯丁 不可能的、可能的和必要的 阿维森纳 世上究竟有没有独角兽?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 信仰与理性 托马斯·阿奎那 哲学的剃刀 奥卡姆的威廉 面具与镜子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 跷跷板上的哲学思考 米歇尔·德·蒙田 世界是无限的 乔尔丹诺·布鲁诺 知识就是力量 弗兰西斯·培根 没有感官的人 伽利略·伽利雷 利维坦 托马斯·霍布斯 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布莱瑟·帕斯卡 我就是我 约翰·洛克 欢乐和悲伤 巴鲁赫·斯宾诺莎 “无”存在吗?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历史的循环 乔瓦尼·巴蒂斯塔·维科 看见,才是存在 乔治·贝克莱 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伏尔泰 都是感觉惹的祸 大卫·休谟 偷自行车的人 让- 雅克·卢梭 理性的双眼 伊曼努尔·康德 犯罪与刑罚 切萨雷·贝卡里亚 自我和非我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你的所有个性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世界的交响乐 弗里德里希·谢林 生命的意志 亚瑟·叔本华 物种的进化 查尔斯·达尔文 你无法不选择 索伦·克尔恺郭尔 谁剥夺了你的劳动? 卡尔·马克思 未来的经验 威廉·詹姆斯 有用与真理 弗里德里希·尼采 梦的解析 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最宝贵的无过于生命 埃米尔·迪尔克姆 我和大树 埃德蒙德·胡塞尔 我和一场雪崩 亨利·柏格森 思想的大工地 约翰·杜威 责任伦理 马克斯·韦伯 梦想与现实 伯特兰·罗素 光既是波又是粒子?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自由与航行 卡尔·雅斯贝斯 画作和画框 何塞·奥特加·伊·加塞特 家,甜蜜的家! 加斯东·巴什拉 会说话的积木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存在与时间 马丁·海德格尔 一面由内发声的鼓 埃迪斯·斯坦因 童年世界 瓦尔特·本雅明 数字可以衡量一切吗? 赫伯特·马尔库塞 解释与对话 汉斯- 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魔法师与学徒 冈瑟·安德斯 黑天鹅 卡尔·波普尔 当你再次出生 玛丽亚·赞布拉诺 感到害羞?没必要! 让- 保罗·萨特 论脸的重要性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平庸的恶 汉娜·阿伦特 成为女人 西蒙娜·德·波伏瓦 我与世界的谜 莫里斯·梅洛·庞蒂 餐桌上的哲学 克洛德·列维- 斯特劳斯 真正的专注 西蒙娜·韦伊 环球旅行 马歇尔·麦克卢汉 会说话的眼泪 罗兰·巴特 哲学家与智者 乔尔乔·科利 理想的科学家 保罗·费耶阿本德 一张皱巴巴的地图 吉尔·德勒兹 流动的社会 齐格蒙特·鲍曼 牢笼与自由 米歇尔·福柯 广告 尼克拉斯·卢曼 普遍语法 诺姆·乔姆斯基 存在与现身 伊曼纽尔·塞维里诺 最后一块蛋糕 尤尔根·哈贝马斯 随手拍,还是胶卷相机? 让·博德里亚 桥 路思·伊瑞葛来 写作与明信片 雅克·德里达 走,去图书馆! 安伯托·艾柯 真正的发现 恩里克·杜塞尔 吸血鬼存在吗? 基阿尼·瓦蒂莫 声音的革命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正确的选择 玛莎·纳斯鲍姆 你和镜子中的你 朱迪斯·巴特勒 序言 为什么要写一本专门给 孩子们看的哲学书?因为 ,孩子们是天生的哲学家 。每一个新生儿都迫切地 想认识这个世界。母亲的 怀抱就是他们接触世界的 开始。妈妈温暖的臂弯和 温柔的声音都让孩子感到 安稳。随着孩子们逐渐成 长,他们的世界从母亲延 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孩子 们开始认识周围的万事万 物,不断接触、试探和认 识更多的事物。 1. 对未知事物的焦虑 在孩子的眼中,这是一 个崭新而陌生的世界。孩 子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 对未知的焦虑。从来到世 上的第一天起,孩子就会 感到焦虑。在我们的一生 中,焦虑感不会完全消失 ,我们只能尽可能控制或 管理这种情绪。我们的祖 先不断试探和实验,确认 并巩固自己的安全感,还 会通过神话和传说建立过 去与未来的联系。今天, 我们能够借助理性,通过 逻辑思辨,真正认识世界 ,战胜对未知的焦虑。这 就是哲学赋予人类的能力 。 每个孩子自打来到世界 的第一天起,就是一名哲 学家。当然啦,他们一节 哲学课都没上过,但是却 天然地怀有一种哲学的态 度。除了蹒跚学步、牙牙 学语之外,孩子们还要学 习“害怕”。孩子生来是不知 道害怕的,因此时时刻刻 都暴露在危险中。当孩子 知道了恐惧,才能躲避可 能的危险,在面对这捉摸 不透的世界时不那么焦虑 。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 孩子们总是离不开父母的 关注,让人很操心。他可 能刚才还拿着个玻璃杯, 可是不知什么时候突然手 里就攥着一根电线;也许 这一秒他还在沙发上玩玩 具,一个不留神,父母就 看到他跌跌撞撞地往阳台 走,还想把身子探出去! 有的好奇的宝宝甚至会 盯着灶台上的火苗,看了 一会儿后,突然伸手要去 够,这多危险啊!对孩子 们来说,恐惧不仅是胆怯 ,还是完美和必要的防御 机制。会害怕,才能远离 可能的危险。孩子们还在 慢慢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 ,做什么事会产生危险的 后果,他们起初一无所知 。“无知者无畏”,这话你一 定听过。有一天,当孩子 一个人在黑漆漆的房间醒 来,突然发现周围的一切 是那么陌生,自己是那么 孤单,似乎与这个世界完 全脱节。此时,一阵强烈 的焦虑袭上心头,眼前没 有任何熟悉的面孔,耳边 听不到让自己心安的声音 ,他放声大哭。妈妈的出 现能让孩子很快安静下来 。妈妈是孩子与陌生世界 之间最重要的纽带。妈妈 推开房门,打开灯,房间 亮了,孩子的心也亮了, 焦虑的心平静了下来。 2. 妈妈的许多次“不”, 帮孩子形成了对事物的定 义 焦虑是孩子们在日常生 活中出现的情绪。他们眼 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陌 生的,为了降低焦虑感, 孩子们会在天性的促使下 观察这个世界,学习如何 生存。之前说了,他们是 天生的哲学家,你看,他 们的学习遵循了两个基本 的哲学原则:矛盾律和因 果律。 所谓矛盾律,指的是一 个事物不能同时既存在又 术为业。与智者不同,哲 学家苏格拉底逢人就说自 己并不拥有知识。这个特 立独行,甚至有些古怪的 希腊人,虽然从不声称掌 握了真理,但还是有许多 希腊人追随他,成为他的 弟子。苏格拉底并不“教”他 们什么,而是不断在对话 中问对方,看对方是否能 提出有效的论证支撑自己 的观点。在这样的追问下 ,参与对话的另一方往往 会招架不住,顾此失彼, 暴露出论证的矛盾之处。 孩子小时候,通过妈妈 口中的无数个“不行、不是” ,懂得了哲学上的矛盾律 ,逐渐明确了事物的定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 也成了苏格拉底,能够从 矛盾中认识事物和周遭的 世界。举个例子。什么是 正义,何谓真理,美的标 准是什么,每个人都或多 或少有些或深或浅的理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 都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 分论证。反观“只知道自己 一无所知”的苏格拉底,他 从不以智者自居,告诉别 人什么是正义、真理或美 的标准,却能够不断“叩问” 以接近真理,就像是经验 丰富的雕塑家,只需要敲 打器皿,就可以从声音的 反馈辨别这是不是货真价 实的青铜。那么,哲学家 苏格拉底是如何“验证”对方 真的掌握了真理呢?答案 是通过对话,当然了,这 可不是闲聊,而是充满哲 学思辨的对话。 10. 哲学对话 苏格拉底的对话并不总 是和风细雨,和日常生活 中的闲谈有本质区 别。“Dialogo”(意大利语 的“对话”)一词来自希腊语 ,前缀“dia”的意思是“对立 ”。换句话说,在有效的“对 话”中,观点自然会发生碰 撞,而不是一方附和另一 方。在哲学对话中,你会 发现对方的观点与你不同 ,甚至截然相反,这是很 正常的。这说明你们回到 了“对话”的希腊本义上了。 当然,在对话中,有时你 是正确的一方,有的时候 对方是对的,甚至有时你 们俩都是错的。正是在这 样的对话中,双方都能在 你来我往中批判地看待自 己的观点,最终在对话结 束的时候更接近真理。 开展这样的对话,就是 一种哲学实践。双方阐明 各自的观点,在某个问题 上甚至针尖对麦芒,互相 不服气。但要注意,对话 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手,让 对 导语 打开本书,你将和苏格拉底、希帕蒂亚、康德和伏尔泰一起,思考各种各样的主题,其中包括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的语言、爱情,甚至“上帝是否存在”这样宏大的命题。在这些故事中,伟大的哲学家往往从日常生活的有趣事件出发,引导你迎接思维的挑战,锻炼理性思辨的能力。 这本书既是写给小朋友,也是写给大朋友看的。如果你不满足于一个现成的答案,脑子总在琢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等你合上这本书时,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思考。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是一本专门写给孩 子看的哲学入门普及读物 ,由于形式新颖,表达有 趣,内容精彩,哲思精妙 ,深受欧洲小读者的喜爱 。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 ,短小精悍的文风,为小 读者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 人类思想史上100位著名哲 学家的代表性哲理思想。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紧 紧围绕“认识世界和自我成 长”两大核心命题,从孩子 的视角出发,密切联系自 然万物、现实世界和当下 生活,巧妙引导孩子沉浸 到这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 宇宙里,一起认真思考, 积极探索世界的多元、人 类的复杂、生命的奥秘、 思想的力量,同时也在潜 移默化中让孩子学会提问 ,学会思考,学会在问题 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阅读本书的最大益处, 就是让孩子面对未知和未 来时,懂得放下焦虑,开 动脑筋,学会不断激发精 神潜力和生命能量,实现 思想层面“勇于表达,精于 思考”的自我修炼和成长, 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吴熙瑁 亚洲创意对话 中心创始人 精彩页 万物的本原 米利都的泰勒斯 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乃至你的喜怒哀乐、万千种情1J一绪——世间万事万物,都因何而生?也许,你也曾思考过这样深刻的问题。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哲学不同于科学,简单说来,科学追问的是具体事物的起源,而哲学则追问万事万物共同的根本起源。因此,哲学面对的是“一切”,探寻不同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普遍本质。通过观察大自然,泰勒斯指出,世间万物的本原是水。你觉得有道理吗?嗯,也许有几分道理?因为你养的金鱼离开了水就活不成,植物失去水分就会枯萎。更别提你要是一天不喝水,得有多难受。 水对生命来说当然十分重要。泰勒斯认为,水不仅是自然界的重要元素,还具有强大的力量,江河奔腾是水的力量,种子最后长成参天大树,也离不开水润物细无声。水是会变化的,除了液态,它还有许多存在的形式。南极的冰雪世界,浴室的雾气蒸腾,都是水以不同的形式展现自己。亚马孙森林是地球上最潮湿的地方之一,这里生长着许多植物,因此又被称为地球的“肺”。生命离不开呼吸,地球当然也离不开调节生态平衡的“肺”。其实,关于万物本原,泰勒斯的回答并不充分,但我们不应忘记他追问万事万物本原的求知精神。 无限定 阿那克西曼德 你知道吗,美丽的蝴蝶是从毛毛虫变成的。卵长成幼虫,之后幼虫又会分泌胶质物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形成蛹。一段时间后,成虫会从蛹中挣脱出来,张开美丽的翅膀,变成蝴蝶的样子。毛毛虫和蝴蝶,当然存在巨大差别,但是蝴蝶并非生来就有五彩的翅膀,而是由某个原本就存在的事物变成的。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不可能是已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他认为万物的本原好比你张开双臂拥抱自己,他将这种奇怪的拥抱称作“阿派朗”(无限定),意思是没有固定界限、颜色、形式和性质的物质。“阿派朗”不同于任何东西,它不存在于物质世界中,什么都不是,也正因为它不是某种物质,才可能成为其他任何东西。这么说似乎有点儿太深奥,有点儿难以捉摸——对,难以捉摸,这也正是“阿派朗”的特点! “阿派朗”永远处在运动中,这种运动分离出冷和热、千和湿等对立物,宇宙万物因此产生。热创造了日月星辰,冷创造了大地、水和空气,当冷和热相遇,就会下雨。这些元素中的每一方都想霸道地凌驾于对方之上,但是好在没有哪一方能取得绝对优势,否则我们的夏天就没有了白昼,冬天就没有了黑夜,当然还有永远都不能破茧而出化成蝶的毛毛虫!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