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对象的概念与范围
1.2.1农业保险的范围和概念
1.2.2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的边界
1.3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来源
1.3.1研究方法
1.3.2数据(资料)来源
1.4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需求、福利与制度选择
2.1农业保险的需求
2.1.1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理论
2.1.2农民风险态度的理论
2.2农业保险的福利分析及政策性农业保险性质
2.2.1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理论
2.2.2农业保险的福利分析
2.2.3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性质
2.3农业保险的供给
2.3.1国内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2.3.2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
2.3.3国外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2.4历史背景: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
第三章 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基于农户风险态度的微观分析
3.1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理论分析及实证假说构造
3.1.1保险与其他消费束之间的替代关系
3.1.2农业保险在各种保险之中的优先序
3.1.3农业风险分散的成本比较
3.1.4实证研究假说
3.2农业保险需求实证研究
3.2.1描述性实证分析
3.2.2计量经济模型和分析结果
3.3小结
第四章 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基于效用层面的一个解释
4.1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假说的构造
4.1.1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4.1.2农民风险规避程度测量
4.1.3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假说构造的内容
4.2伯努利效用函数的构造
4.3描述性实证研究
4.3.1样本基本情况
4.3.2农民对风险的规避程度与收入(财富)的关系
4.4小结
第五章 农业保险福利的经济学分析:以作物保险为例
5.1基于传统农业保险福利分析的一个扩展
5.1.1农业保险静态福利效应分析
5.1.2考虑农户风险偏好后的农业保险的福利衡量
5.1.3对农业保险福利分析的讨论
5.2农业保险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分析
5.2.1农业保险在宏观方面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5.2.2农业保险在微观方面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5.3农业保险影响作物产量的实证分析
5.3.1农户层面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5.3.2长兴岛水稻产量数据及农业保险专业人员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5.3.3实证分析小结
5.4小结
第六章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依据分析
6.1对农业保险外部性及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探讨
6.1.1农业保险在微观层面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6.1.2对农业保险外部性的评论与商榷
6.2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6.3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目标选择
6.4小结
第七章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创新路径:若干经验分析
7.1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假说
7.1.1假说内容
7.1.2实证分析中的样本选择
7.2案例分析(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性运作——以上海为例
7.2.1自然灾害及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
7.2.2上海农业保险历年的赔付率及险种特点
7.2.3上海农业保险的历史经验
7.2.4上海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7.2.5上海农业保险改制后的特点
7.2.6案例小结
7.3案例分析(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代理机制——以新疆建设兵团为例
7.3.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保险产生的背景及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7.3.2新疆兵团农业保险的制度特点与经验总结
7.3.3存在的问题
7.3.4案例小结
7.4案例分析(三):农村互助统筹保险——以河南省为例
7.4.1河南省的自然灾害概况与农业保险的试验历史
7.4.2河南省农村互助统筹的创新与失败原因分析
7.4.3案例小结
7.5小结
第八章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校正与制度建设
8.1中国农业保险所采用的方法及其相关制度
8.1.1“统保”、“共保”的作用与局限性
8.1.2“以险养险”的作用与局限性
8.1.3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定位与作用
8.2国外常用农业保险经验借鉴
8.2.1团体保险
8.2.2气象指数保险
8.3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第九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9.1总结
9.2研究展望
附表
附表1 中国农业保险情况表
附表2 长兴乡水稻种植及补贴情况调研表格
附表3 1997—2003年粮食区域单产变化情况表
附表4 1997—2003年上海市粮食面积产量和价格情况表
附表5 1998—2002年上海市各区县水稻平均单产
附表6 上海自然灾害受灾与成灾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