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春四月,胜在娇花似锦,也胜在玉盘珍馐。在《寻味四季》中,作者王开生以素雅生动的笔触为各位食客铺置了一桌别开生面的应景家宴。
本书是一本美食散文集,按春夏秋冬一年四节划分,将个人的味觉记忆与传统佳肴的饮食文化融会贯通,娓娓道来一道道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唤起情感共鸣的经典美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味四季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开生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浓春四月,胜在娇花似锦,也胜在玉盘珍馐。在《寻味四季》中,作者王开生以素雅生动的笔触为各位食客铺置了一桌别开生面的应景家宴。 本书是一本美食散文集,按春夏秋冬一年四节划分,将个人的味觉记忆与传统佳肴的饮食文化融会贯通,娓娓道来一道道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唤起情感共鸣的经典美馔。 作者简介 王开生,生于1967年,山东青岛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著有散文集《四方往事》等。 作者身兼美食家和散文家,烹调有道,行文有法,字里行间充满人间烟火气,蕴藏在二十四节气中的舌尖美食跃然纸上。 目录 春 汪曾祺家宴 立春与咬春 碧螺春讯 老青岛的年俗 二月二 龙抬头 春天的小食 桃花时节桃花虾 刀鱼是种什么鱼 山野春之蔬 菜花甲鱼 秦淮小馔 碧绿青团子 鲅鱼时节 吴越两东山 夏 立夏尝三新 扬州早茶 枇杷与槐花 端午话食粽 青岛的大海鲜与小海鲜 杨梅与杏子 小暑黄鳝赛人参 岭南多嘉果 荷花生日 镇江识“三怪” 青岛的冻菜凉粉 渔都夜排档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秋 食在陇南 七夕巧果 肉夹馍与饸饹面 澳门鱼蛋和香港云吞面 月到中秋 曾食河豚 炒栗与煨芋 青岛的斑鰶鱼 美国的饮食 持螯赏菊 锅贴、炉包与生煎 水八仙 岭南食话 莼鲈之思 冬 立冬话食羊 那些难忘的早点 烟雨凤凰 苗寨的酸汤 香油果子 羊城早茶 贵州的鸡蛋糕 奥灶面 桂花雅馔 冬腌菜 水饺与汤团 京城旧味 走过四季 古今嗜茶说 鱼香肉丝和鸡辣子 青岛的啤酒 云林鹅 南北年糕 那一碗鸡汤馄饨 霉干菜烧肉 鸭蛋、松花蛋和寡蛋 甜咸话粥 百变豆腐 老街的烟火气 南北酒话 拿手菜 姑苏一叶 后记 序言 1935年夏天,汪曾祺考 取江苏南菁中学(现江苏省 南菁高级中学),在该校读 完高一、高二。上高三时,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侵 占江阴,他只得到苏北几所 暂未沦陷的学校,辗转借读 。南菁中学是江苏省建校最 久、最好的中学之一。 时节如流。一个甲子后 ,1997年4月8日至10日, 汪曾祺连续写了三首旧体诗 ,总题为《江阴漫忆》,皆 “为纪念母校南菁中学建校 115周年而作”。第一首《忆 旧》,婉转透露出他的初恋 信息。第二首《樱花》,表 达了他对学校花草和老校长 的怀念。这里要说的是第三 首《河豚》: 鮰鱼脆鳝味无伦, 酒重百花清且醇。 六十年来余一恨, 不曾拼死吃河豚。 熟悉汪先生的读者都知 道,除了写作、写字、画画 ,他还精于品鉴美食,且是 一位能动手并颇有创意、名 气很大的美食家。写完这组 诗后仅一个多月,5月16日 ,汪老溘然长逝。显然,“ 不曾拼死吃河豚”,跟美好 却无果的初恋一样,令他“ 常常想起,永远不忘”。 我吃过一次河豚。 2015年8月,参加上海书 展前,我直飞常州奔牛机场 ,在常州、镇江盘桓了几天 。其间某日,忽然起念,于 是决定从镇江包辆车,专程 去扬中吃河豚,当天往返。 镇江当然也有做河豚的馆子 ,但忘了哪年听谁说过,吃 河豚要到扬中,那里的才算 正宗,从此有了念想,还做 过一点儿功课。心动不如行 动,当即致电一家口碑最好 的十六年老店,预订好后随 即驱车前往。细节不必多说 ,概括起来就八个字:名不 虚传,至今回味。作为资深 美食爱好者兼汪曾祺先生的 忠实读者,这实在是一次爽 口开心的行动。顺便说一句 ,就在这年秋天,我主持出 版的第一本汪先生的著作— —《汪曾祺自选集》(商务 印书馆精装新版)面世,叫 好又叫座,为后来的三大系 列数十本汪先生的著作渐次 出炉开了个好头。 2018年8月下旬,在上海 忙碌了一周,转至阔别九年 的青岛,小休数日,认识了 多位新朋友,其中之一,为 王开生兄,并获赠其正式出 版的第一本书《四方往事》 。正文开篇,首句便是“汪 曾祺说”,如何如何。开生 与我,年龄相近,成长背景 、阅历爱好,亦多有相合之 处。同为汪先生的追随者, 更是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 的距离。开生兄是土生土长 的青岛人,号称“半个书法 家,半个作家,半个美食家 ”,职业,则是专业酒店人 。 前些天,开生说,他的 第二本书《寻味四季》,已 经万事俱备,即将付印,又 言“请梁兄抽空一阅,并乞 首序”,并发来书稿。 很快浏览一过。这是一 本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及夏 历二十四节气顺序,写“四 方食事”的书。东南西北, 无远弗届,既包括传统佳肴 ,又兼备域外美食,而青岛 地方特色,自然占相当比重 。鸡鸭牛羊鹅鱼虾蟹,茶豆 蔬果粥饺糕面,应有尽有, 无所不包。亲身经历,多年 积累,为本书特质。他又博 览群书,做了不少资料上的 准备工作。叙说新鲜生动, 文气充沛,平静节制,恰到 好处,绝无耳食夸诞之辞, 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有料 ,有趣,引人入胜。坦率地 说,阅读效果,超过预期。 我尤为关注的,除了首 篇《汪曾祺家宴》,当然还 有《曾食河豚》。于此,单 说后者。开生不愧为专业人 士,着实运气不错,口福不 浅。日本下关的两位业内人 士,来友好城市青岛做厨艺 交流,归国前,主动提出要 露一手,料理一场河豚宴。 “那日清晨,恰巧自崂山沙 子口的渔民的船上,收到两 条海捕野生河豚,每条各有 一斤半重。”意外得此可遇 不可求的上佳原料。日本厨 师“情绪高涨,连称在日本 也是少见的”。“他们穿戴整 齐,取出自备的图示、全套 专用刀具和调味料,颇有仪 式感。又搬出两箱自带的日 本金赏清酒,全情投入,演 绎了一场河豚盛宴。”开生 从此深信,“一朝食得河豚 肉,从此不念天下鱼”。他 这顿“河豚盛宴”,足以傲视 汪梁。文章本身,也好。 此外,《刀鱼是种什么 鱼》《扬州早茶》《渔都夜 排档》等篇什,都是色料齐 全、情味俱足的佳作。读之 不惟启人食欲,且可增长见 识。 开生此书,有一篇《月 到中秋》,很是应景。转眼 ,又临近中秋佳节,天气仍 热,百事丛脞。而应邀为开 生兄新书写几句话,聊作推 介,既属义不容辞,亦为赏 心乐事。 庚子中秋前夕,记于深 圳天海楼 (作者为文史学者,作家 ,多套大型书系总策划兼主 编) 导语 《立冬话食羊》《桃花时节桃花虾》《碧绿青团子》……本书为中国当代作家的散文集,作者以四季节令为线索,将自己个人的味觉记忆与传统佳肴的饮食文化相结合,记录和分享了一系列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引起大众情感共鸣的经典美食。 后记 开生兄常来苏州、扬州 ,喜欢江南。 他举止谈笑间,透着江 南才子的风雅俊秀。几年前 ,他来苏州洞庭东山,曾即 席赋诗一首:“小满枇杷半 坡金,夏至杨梅最可人。不 是东山风物好,此生何必往 来勤。”令人刮目相看。 青岛是我喜欢的城市。 那里有碧海蓝天,有蜿蜒的 海景栈道,有被称为“万国 建筑博览会”的八大关别墅 群,有海鲜美食和享誉世界 的青岛啤酒,还有小时候听 闻的传说中的崂山道士…… 但最重要的,是有开生兄, 故每至此地,都有种特别的 亲近之感。 对开生兄,我崇拜敬佩 ,他集酒店人、书法家、美 食家、作家等多重身份于一 身。去年,他曾寄我一本随 笔集《四方往事》。去年8 月我来青岛,又喜闻开生兄 新作《寻味四季》将付梓。 看了样稿后,我的思绪在东 西南北各地,沿着四季时令 来回穿梭。字里行间,颇有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的 韵味,令人垂涎欲滴的珍馐 美味跃然纸上。在寻味惊喜 时,也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典 故,获益匪浅。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 经过不知难。 每与开生兄相聚,总有“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之感。他多才多艺,现在又 迈入高产作家行列。弟有缘 多长些知识,读者也有幸体 验到更多不一样的“舌尖上 的中国”。 2020年春节于姑苏吴中 (作者为苏菜中国烹饪大 师,世界厨师联合会国际裁 判) 精彩页 汪曾祺家宴 唐宋诗词中,扬州是出镜率极高的城市之一。我识扬州,始于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后又因姜白石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淮左名都》),加深了对这座精巧别致的江南小城的喜爱。这些年间,我曾十几次到访这座“绿杨城郭”,探访淮东美景,寻味舌尖美食。其间,与众多同行友人结缘。唱和诗词之余,共同品鉴淮扬经典菜品。屡有收获,乐此不疲。 听闻,“扬州宴”餐厅开张不久,即与同为“扬城一味”旗下的“趣园茶社”,双双入选中国黑珍珠餐厅评选的“二钻”名录,占据江苏省仅有的三席之二,殊为不易。己亥春节,在古色古香、洋溢着浓厚江南文化气息的“扬州宴”餐厅,我意外邂逅了其精心研制推出的“汪曾祺家宴”,令我这资深美食爱好者兼汪曾祺先生的追随者惊喜不已,大饱眼欲口福,思来犹有余香。 汪曾祺的家宴,为何会出现在扬州?好客的主人替我解开了疑惑。呈奉此宴的主创者、淮扬菜传承人陈万庆大师,除是汪曾祺先生的追随者之外,亦是其高邮同乡,且与先生的后人过从甚密。前些日子,《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来扬州拍摄美食专题片《风味人间》时,曾由陈万庆引路,踏访过位于高邮的汪曾祺故居。复原汪曾祺书中所描述的部分家乡小菜,一直是陈万庆多年来的夙愿。 原来如此。 说来,扬州是最有资格复原汪曾祺家宴的地方。不仅因为这里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且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几部传世的经典著作,诸如袁子才的《随园食单》、李笠翁的《闲情偶寄》等,无一不与扬州有关。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研究认为,《红楼梦》里许多精致菜肴,都属淮扬菜系,有一部分菜肴至今在扬州还很风行。许多人以为“满汉全席”源于宫廷,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一般认为,其名最早见于乾隆年间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据记载:“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所谓满汉席也。”此中还记有当时的扬州菜肴一百余款。由此可见,自1949年开国大典当晚举办的国宴起,历来国宴菜品多选自淮扬菜系的惯例,并非无迹可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扬州饮食界在冯其庸、王世襄、杨仁恺等著名学者的推动下,历经二十年,研制复原了 “红楼宴”,一时风靡海内外文化界和美食界。冯老时有诗赞日:“天下珍馐属扬州,三套鸭子烩鱼头。红楼昨夜开嘉宴,馋煞九州饕餮侯。”陈万庆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 “红楼宴”无疑曾是达官贵胄的豪门盛宴,奢华程度当不言而喻。然汪曾祺家宴,乃普通文人之私厨小馔,定不会搞出什么大菜,而以寻常的家乡小肴为主打,粗菜细做。这个定位,“扬州宴”的当家人拿捏精准。 家宴的程序颇有仪式感。菜单的题目定为《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汪曾祺家宴》。其中凉菜八味,分别呈现煮蚕豆、咸菜小鱼、南乳虾、界首茶干、小红丁萝卜、高邮双黄咸鸭蛋、梳衣黄瓜和卤味拼盘。另有一只精致的果蔬提篮,红肥绿瘦,画龙点睛。 此中印象至深者,当属竹篮盛器中不起眼的咸菜小鱼。鱼是高邮湖出产的鳊鱼,经卤制风干,加入黄豆、绍酒同烧后,凉吃。鱼肉选取肚皮部位,吃口好,有韧劲,兼有鱼冻。糯香、酒香、鲜香交织,食来回味无穷,满口留芳。主持场面的万庆兄禁不住连声叫好,遂又叫人添了一份。对于嘴巴天天与各色美食打交道的专业人士来说,此举着实难得一见。 界首茶干是高邮名产,清代曾为贡品,汪曾祺亦在著作中多有提及。茶干切成细丝,与芫荽同拌,筋道爽口,是绝好的下酒小肴;南乳虾,用红腐乳汁兑白酒,醉炝高邮湖活虾;小红丁萝卜,选用初春的小红丁萝卜,拍扁后用糖醋汁腌渍,红彤彤的,十分可爱,脆生生的,格外爽口。余之如卤水扬州老鹅拼盘等,装盘皆如艺术品般,刀工无可挑剔,各传乡味,挑动味蕾。“扬州三把刀”之一的厨刀,果真不是浪得虚名。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