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非洲的笑声(精)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英)多丽丝·莱辛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明理、生动……莱辛以锐利的目光洞祭不同种族人类的普遍境况,笔下流露出同情,说理让人们不得不信。在她的笔下,津巴布韦的经济与社会问题被放到日常生活中,见于一个个非洲人抵御灾害、争取创新的斗争中。

本书是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一部文化游记。其中的故事高度个人化,记述了一位著名英国女作家的非洲寻根之旅,那是一段深入多丽丝·莱辛的故乡的令人难忘的旅途。

内容推荐

《非洲的笑声》中的故事高度个人化,记述了一位著名英国女作家的非洲寻根之旅,那是一段深入多丽丝·莱辛的故乡的令人难忘的旅途。因为反抗白人少数统治,菜辛曾被旧日的南罗得西亚政府禁止入境达二十五年。本书中,莱辛追述了她对津巴布韦的四次访问1982年、1988年、1989年、1992年。她丰富多彩而言辞犀利的叙述涵盖了津巴布韦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丛林中野生动物的锐减到政治腐败,从艾滋病的扩散到贫困黑人农民集体合作项目的成功,从今日津巴布韦的多种族混居到社会变化中女性崭新的作用。

目录

那时

 1982

第二次

 1988

然后,又一次

 1989

然后,再次,行进中

 1992

译后记

试读章节

马绍纳兰的历史画卷被呈示给先遣队员的后代们,大意如此:我们白人到这里的时候,遇上马塔贝勒人,他们是祖鲁人的一个分支,为逃避嗜杀成性的祖鲁国王,他们向北避居于此。他们来到这里,骚扰劫掠马绍纳人,从马绍纳人手中抢夺土地。马绍纳人是由关系松散的氏族组成的群体,总在不断迁徙,因为他们每在一个地方待一段时间,就会耗尽那里的地力,吓走那里的野兽。我们,英国人,给马绍纳人民带来了和平,也带来了欧洲文明。

可实际上,马绍纳人是技艺高超的种植者和采矿者,直至今日研究者们才刚刚开始研究他们的技术。对英国人来说,必须把他们看成一无所知的野蛮人,惟其如此,才能把他们的一切归于他们的征服者。

在英国人的统治下,人民虽无怨言,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从五十年代早期开始,抵抗运动开始形成。在四十年代末,像我这样的人开始对黑人抵抗的可能性产生了兴趣,可发现当时这种可能性还很小,虽然也有个叫约书亚·恩科莫的,被认为是个“危险的黑人煽动分子”,他在布拉瓦约到处演说,并燃起群众的怒火,还有个叫本雅明·布隆波的。仅仅十年后,民族解放运动已声势浩大,更受激于一个空中楼阁般的想法——中非联邦——目标是把南、北罗德西亚和尼亚萨兰并为一国。建立联邦的理想不可抵挡地吸引着每个富于梦想的心灵,包括几乎所有的白人,可它实际上是在捏一团散沙。北方二国都是英国的保护国,那里的黑人民众全然相信维多利亚女王向他们作出的承诺:他们的利益永远是最高准则,国家的管理始终以他们的利益为本。忽视这种“本土”情感的爆炸性潜能从来都不会有好结果。而南罗得西亚总是以南非为榜样,只要那里通过了什么法令,它就会立刻效仿,再把它纳入同南非一样无所不及的压迫机器中。那些想把这三个国家并为一国的人根本忽视了黑人的愿望,而实际上,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独立后,分别叫做赞比亚和马拉维)的民族解放运动立刻令这个愚蠢的方案寿终正寝。

与此同时,两个北方盟友的成功令南罗得西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受到激励,也成功地处处掀起“风波”。1956年时我就遇上过两个年轻人(我没被告知他们的姓名),他们向我描绘出地下生活的画面:私运政治读物、警察骚扰、任意逮捕、殴打和监禁。在当时,这场地下的战争力量尚微弱,报纸也不会报道,虽然人们已有所耳闻。整个六十年代,刷在墙上的标语越来越刺目,可这里的白人还没有从肯尼亚吸取教训,仍选择视而不见。和许多其他战争一样,南罗得西亚独立战争原本不必爆发。这里的白人至多也就二十五万,我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愿意妥协,同黑人分享权力,如果当初有人向他们指明另一条道路的话。可这些白人中的一小部分在依安·史密斯的率领下,铁了心要为白人的特权而战。战争的爆发没有具体日期,战火越燃越大,竟成为我们这一时代最肮脏的一场战争。敌对双方的部队也并非黑白分明,在白人这边也有黑人士兵和警察。战前,白人远非团结一心,可战争的激情让他们联成一体,少数几个敢说这场战争是个错误,该早日结束,也不可能打赢(看看莫桑比克吧,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白人还是被赶了出去)的人还要面对歇斯底里的仇恨,面对污蔑和迫害。

黑人同样也分裂成无数小群体,不仅有不同的领导,奉行不同的思想,率领不同的部队,各支部队本身也分裂成小块。罗伯特·穆加贝率领的部队只不过是其中一支,却是最激进的一支,奉行共产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战争中,大多数白人原以为大多数黑人会选择温和的民主派,如约书亚·恩科莫或穆佐雷瓦主教。P9-11

后记

从2007年12月接手这份“活儿”,到现在差不多一年已过去了。看到这部颇有点“分量”的纪实作品终于行将付印,我们几位译者都感到如释重负。

对于莱辛,对于津巴布韦,之前我们了解有限。前者,我们只知道她是当今世界著名女性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后者,我们只知道它曾是南部非洲反殖民运动中的“明星”,出了个传奇人物——罗伯特·穆加贝。从翻译这本书开始,我们进入了莱辛5岁到30岁之间的25年,而南罗得西亚、马绍纳兰、哈拉雷、布拉瓦约、大岩脉、乌姆武奎山脉、赞贝西河、卡里巴大坝也成了我们见面或电话里交谈时常出现的词。2008年7月,凤凰卫视一连五天播放了一部介绍津巴布韦现状的专题片,给人印象颇深。希望本书的出版也能令国人更多了解这个已取得巨大成就,却也面临着同样巨大困难的年轻国家。或许,不久的将来,这座“上帝的花园”会向更多人展示她的魅力。

翻译是制造遗憾的工作,无可奈何,只希望遗憾之后尚能对读者有所补益。至于遗憾,只能留给译者自己了。

本书的翻译由叶肖、何雨奇、黄亦军共同完成,叶肖负责第一部分,何雨奇负责第二部分,黄亦军负责第三部分,谨此说明。

译者

2008年11月于南京

书评(媒体评论)

非常优美……作为作家,莱辛的天赋之一就是把政治斗争描写成就在我们身边的事儿,描写成我们的个人生活,从中我们看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矛盾和冲突。

——罗兹·斯巴福德,《旧金山时讯报》

明理、生动……莱辛以锐利的目光洞祭不同种族人类的普遍境况,笔下流露出同情,说理让人们不得不信。在她的笔下,津巴布韦的经济与社会问题被放到日常生活中,见于一个个非洲人抵御灾害、争取创新的斗争中。

——安·斯约尔德斯姆,《芝加哥太阳时报》

太精彩了……她抓住了一个年轻国家的种种矛盾。

——文森特·克拉潘扎诺,《纽约时报书评》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她是一位女性经验的史诗家,以其怀疑、热情与洞察力,仔细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

——诺贝尔委员会对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颂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6: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