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在全面梳理《史记》文学资料和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以《史记》为什么能“越界”成为文学经典为问题,系统勾勒《史记》文学经典化历程,展现从汉代至当代不同时期、不同读者对《史记》文学的阐释和接受情况,并且探讨经典化背后的政治、文化等原因。通过对两千多年来中外《史记》文学阐释史、审美效果史、经典影响史的综合研究,进一步认识了《史记》的文学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深化了《史记》及汉代文学研究;揭示了《史记》文学经典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深究了文学与史学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史记》文学传播以及读者接受的探讨,挖掘了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审美观念;通过对《史记》文学经典化过程和途径的探讨,为今天的文学创作和史书编纂提供借鉴,进而启发当代作家创作出被读者接受的具有生命力的传记作品,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张新科,1959年生,陕西眉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赋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会长等。主持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已出版《史记与中国文学》《唐前史传文学研究》《史记学概论》《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等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史记》对前代文学经典的接受 一 对“六经”传统的接受 二 对诸子百家的接受 三 对于屈原及《楚辞》传统的接受 第二章 汉魏六朝:《史记》文学经典化的起步 一 《史记》诞生后的命运及其在当时的传播 二 评论家对《史记》文学特征的初步认识 三 文学发展与《史记》文学价值的初步认可 第三章 唐代:《史记》文学经典地位的奠定 一 《史记》史学地位的提高对文学经典化的作用 二 《史记》注释的突出成就 三 古文运动与《史记》文学地位的奠定 四 《史记》在诗歌、传奇领域的传播与接受 第四章 宋代:《史记》文学经典地位的确立 一 《史记》文学经典化的基础条件 二 宋代的《史记》文学阐释 三 《史记》《汉书》叙事写人比较分析 四 《史记》与宋代散文及其他 五 宋代在《史记》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的特殊意义 第五章 元代:《史记》文学经典化的新变 一 元代文化与《史记》的传播 二 元代的《史记》文学评论 三 《史记》与元代文学创作 第六章 明代:《史记》文学经典地位的进一步巩固 一 评点是《史记》文学经典化的特殊形态 二 明代《史记》文学评点的兴盛及其原因 三 对《史记》艺术美的评点 四 《史记评林》及其他 五 《史记》文学评点与《史记》文学经典化 六 文学创作与《史记》的文学经典化 第七章 清代:《史记》文学经典化的高峰期 一 《史记》文学评论的基本情况 二 清代《史记》文学阐释的新进展 三 对《史记》叙事写入艺术评论的深化 四 金圣叹等人的重要贡献 五 清代《史记》文学阐释的文化背景及其特点 第八章 近现代:《史记》文学经典地位的加强 一 《史记》的普及传播为其文学经典化奠定了阅读基础 二 《史记》的系统研究为其文学经典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 文学史著作和教材编写强化了《史记》文学经典的地位 第九章 当代:《史记》文学经典化的新时代 一 《史记》文学经典化的新起步 二 《史记》文学经典化的新高潮 三 港、台地区的《史记》文学研究 四 对当代《史记》文学研究一些问题的思考 第十章 海外《史记》文学研究对经典建构的作用 一 《史记》传播空间的扩展 二 建立在考证基础上的《史记》文学阐释 三 日本的《史记》文学阐释与研究 余论 附录一 意、法、神的融合 ——汤谐《史记半解》评析 附录二 由法见义、因义观法 ——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析论 附录三 实事求是 新颖深刻 ——聂石樵先生《司马迁论稿》的价值及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