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方丝绸之路乐山行图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唐长寿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轻松的历史随笔。作者以“南方丝绸之路”作为切入点,有条不紊,以乐山为中心,将其与周边的风物人情做了收集整理,通过简明扼要、逻辑清晰的解说文字,一一展示给读者,使读者通过这些文字,对乐山的人文历史有所了解。
作者简介
唐长寿,四川乐山人,知名文史研究专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汉画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会员、四川省郭沫若研究学会理事、乐山市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岷江道
一、平羌三峡
二、清溪驿
三、嘉定驿
四、岷江东山
五、凌云乌尤
六、冠英镇
七、犍乐盐场
八、四望关
九、金犍为
十、下坝驿
第二章 平羌江道
一、棉竹铺
二、夹江古城
三、古泾口
四、石面渡
五、石笔定洪州
六、竹箐关
第三章 阳山江道
一、苏稽铺
二、镇子场
三、天下名山
四、高桥场
五、沙坪渡
六、安谷镇
七、沫若故里
八、大堡城
第四章 沐源川道
一、清水溪
二、沐源川
后记
序言
书稿摆在案头,沉甸甸
的。
书稿作者为乐山著名文
史专家唐长寿。唐先生早年
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
专业,长期致力于乐山地方
文史研究工作,并利用工作
之余,整理出版了十余部相
关专著。他的著述,已成为
乐山文史界、考古界、文化
界不可或缺的参考史料和征
引资料。对于本书的创作,
作者在《后记》中作了十分
明确的说明,这是他从自己
几十年前拍摄的海量照片中
精心挑选并撰文而成的一本
关乎乐山在历史节点——“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历史、
地理、风物及人文的典籍,
也是一本关平时代节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带一路”建设时期提供借
鉴和佐证的应时之作。
客观地说,这是一部填
补乐山人文历史及地理资料
综合收集整理上又一空白的
书稿。作者以“南方丝绸之
路”作为切入点,有条不紊
地将以乐山为中心的周边行
政区划、道路走向、风物人
情等,做了非常详细的收集
整理,通过简明扼要、逻辑
清晰的解说文字,一一展示
给读者,让乐山历史景象跃
然纸上,了然生动。
书稿通过精练的文字解
读,配以大量的实物图片,
将古嘉州(今乐山)境内(部
分包含曾经的乐山行政区域
)“南方丝绸之路”的条条块
块,方方面面,以鲜活生动
的方式展示出来:有帆樯如
织的岷江道,有神秘美丽的
平羌江道,有通达彝区门户
的阳山江道,也有顺流进入
川南、云南至东南亚、印巴
及欧洲的沐源川道……那一
条条道路上,既流传着无数
传奇故事,也撒播着先民们
对外开拓的精神和与外邦互
通有无的气质。
翻阅书稿,我们仿佛看
到了秦汉乃至更远时代的商
旅队伍一会儿舟楫行流,一
会儿骡马翻山的历史背影。
那一方方、一队队的人物、
货物,承载着巴山蜀水各族
人民与外界交往的过往印记
。同时也看到了发生在嘉州
大地及其周边地带的重大历
史事件,以及漫长的岁月里
那些历史文化名人在灵秀嘉
州大地上留下的吟唱与足迹
。书稿通过大量真实图片及
考据文字,让那些尘封的史
实和记忆,从遥远的历史深
处,摇着铃铛,喊着号子,
悠然走来,走向遥远。
历史进入新时代,习近
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了
建设“一带一路”的宏伟目标
。而作为“一带一路”中的陆
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
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
上商业贸易路线,大量中国
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
商品从这条线路上出境,成
为东西方在经济、政治、文
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
要通道。在“丝绸之路”著名
的南、北两条线路中,乐山
则正好处在了“南方丝绸之
路”的重要节点上,承载着
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也是我
们编辑出版这本书稿的出发
点和初衷。
乐山不仅是“南方丝绸之
路”上的一个站点,更是一
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从书
稿中,我们仿佛看到,无数
从梓州、利州、成都、巴州
川流不息的货物从此经过,
同时也看到了作为货物集散
地的古嘉州通过东西南北的
条条道路,将四周物产汇流
集合,而后归于“丝绸之路”
通向域外的繁荣景象。据本
书作者此前考据,乐山崖墓
的集中与偏奢侈化,莫不与
乐山处于“南方丝绸之路”要
冲而商贸发达有着重要的关
系。正是有了发达的商贸基
础,才造就了乐山地区中、
上古时代的富足与繁荣,才
有了奢华无比的墓葬群落。
在这部书稿里,作者将这些
曾经灿烂一时的文明,图文
并茂地予以展示,读之不免
令人震撼。
回头再看这些资料的收
集整理,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那一帧帧
照片,一行行文字的后面,
既体现出作者的学识水准,
也彰显出作者对于地方文化
事业发展及文化遗存抢救的
拳拳之心。看着那些照片,
对照那些文字,让人仿佛在
今古之间穿越,如亲临现场
一般亲切、真切。几可触摸
。作为编者,我们也真心为
有这么一部书稿的面世而倍
感欣慰。
近年来,乐山市政协文
化旅游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在
乐山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上
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作为编者,尽可能地为乐山
城市留下更多更翔实的文史
记忆,是我们应尽职责。我
们希望藉此书的出版,为乐
山再添文史新作,以利后世

是为序。
编者
导语
本书填补了乐山人文历史及地理资料综合收集整理上又一空白的书稿。作者以“南方丝绸之路”作为切入点,有条不紊地将以乐山为中心的周边行政区划、道路走向、风物人情等,做了非常详细的收集整理,通过简明扼要、逻辑清晰的解说文字,一一展示给读者。
后记
1990年初,四川凉山州
博物馆、攀枝花市文物管理
处和云南大理州博物馆联合
发起举办“南方丝绸之路文
物摄影艺术展”,得到古道
沿线的成都市博物馆、雅安
地区文管所、乐山市文物保
护研究所、宜宾市博物馆、
昭通地区文管所、曲靖地区
文管所、昆明市文管会、楚
雄州文管所、丽江地区文管
所、保山地区文管所、德宏
州文管所的积极响应。该展
从1990年4月在大理开始巡
回展出,直到1991年元月
在成都闭馆,引起了学术界
极大的关注和反响。1990
年8月,在西昌同时举办了“
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会后公开出版了《南方丝
绸之路文化论》一书,把南
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引向深入

本着这次活动的精神,
乐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庚即
开始了乐山市境内(包括现
眉山市属的彭山区、东坡区
、青神县、洪雅县)南方丝
绸之路文化遗址等的调查工
作,主要调查时间在1991
年至1995年间,通过多种
形式、多种方法实地调查,
拍摄了上千张照片,并撰写
了十余万字的《南方丝绸之
路乐山行》一文。其后,作
者利用工作时间和业余日寸
间,不定期地进行调查摄影
,累计拍摄照片达两千张以
上。
当时所拍摄的文化遗址
等,经过二十多年的社会经
济发展,相当大的部分已经
不存在或已改变了原貌。因
此,这些照片在现在看来,
多少保存了乐山那个年代些
许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显
得十分珍贵并具备较高的历
史价值。故乐山市政协领导
十分重视,决定编印成书传
诸后世。
本书最终选用了照片373
张,照片的拍摄年代从
1987年至2002年,均是胶
片机拍摄。本书文字选用了
《南方丝绸之路乐山行》中
现乐山市属的市中区、五通
桥区、沙湾区、金口河区、
峨眉山市、夹江县、犍为县
、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
及现眉山市属的洪雅县中的
文字,约八万余字。实地调
查和文字撰写中参阅了大量
的明清以来的市、区、县地
方志,当代地方志编辑办公
室、政协文史委、地名办编
印的相关资料和各类文物、
风景旅游景区资料,蓝勇《
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邓
廷良《西南丝绸之路考察礼
记》、段渝《四川通史第一
册》、艾茂莉《译峨籁校注
》等。谨在此表示谢忱。
本书出版,作者作了一些文
字上的修订。由于作者的水
平有限,照片的质量不是很
高,文字记录也可能有不准
确之处,请读者不吝指教。
精彩页
南方丝绸之路在古代乐山的最重要的一条路线,是沿岷江水陆并行的古驿道,路从成都出发,沿岷江而达宜宾,史家称为“岷江道”。在乐山境内,岷江道从市中区入境,从犍为县出境,路程二百余里,或称“川南大道”“川边驿道”“府河水路”等,历经沧桑,沿用至今。
一、平羌三峡
岷江道水路从悦来进入平羌三峡,曹学俭《蜀中名胜记》载:“蜀江至此,始有峡之称。”早在3000年前,蜀杜宇王朝夸其疆域时就道:“以熊耳、灵关为后户。”所谓“熊耳”,就是平羌三峡。汉、晋、唐沿用此名,到宋代又称湖滚峡,明代始称平羌三峡。李白、杜甫经此留下了华丽的诗章,使之成为岷江道上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路段。
峡口外东岸七孔山上,有十余座岩穴墓,那是南朝至隋唐时期僚人的墓葬,乡民称为“蛮洞子”。僚人是西晋末开始进入四川盆地的少数民族,原居群舸地区,即今贵州一带,是古夜郎国的主要构成民族之一。到成汉李寿时,为与东晋政权争夺人口,“从群舸引僚入蜀境”,僚人于是大举北迁进入四川盆地。“蜀本无僚,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布在山谷,十余万落。”而岷江中下游是最集中的地方。对此,民国《乐山县志》记载说:“自李雄据蜀,传至李寿,当晋康帝时,纵僚北徙,布满山谷,与夏杂处。由是吾邑青衣以北,沫水以西,沦没荒裔二百余年。”站在大汉族主义的立场上,如此措辞自不奇隆。
峡口悦来场,正处金流河口之南,是水路上一处重要的关口,初名紫石关,以山色赤紫而名,后名犁头关,又名正阳关。40年前,场口还有“犁头关”碑以录其史。明代设有犁头湾巡检司,“主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又是国家稽查税收关口。场上游有渡名“晚来渡”,为悦来场横渡岷江到汉阳坝必经之渡。
平羌三峡曲折逶迤12公里,清人方象瑛乘筏过峡,叹道:“过小三峡,水汹急,筏皆摇荡。”大约是遇上涨水天了。
顺流而下,首先进人犁头峡。清人吴焘有记:“山势嶙峋,江流深阔。”峡内“鱼窝头”是名闻遐迩的江团鱼产地。江团鱼是一种稀有的名贵河鱼,鱼为无鳞深水鱼,终年栖身在十多米深的水深流缓的岩腔石隙中,以鱼虫、石浆为主食。民国《乐山县志》载:“一名水底羊,无鳞而肥美,然易败。”难于捕捞,更难于喂养,故十分难得,市场上量稀价昂,极难买到。江团鱼体浑圆肥硕,肉质细嫩无细刺。以江团做成的“清蒸江团”,其汤浮白,皮嫩肉滑,清香鲜美,回味悠长。据说是一道可上国宴的名菜。
峡右岸天公山临江壁立,名“上观音”岩,岩上观音菩萨,自是往来行旅的保护神。龛有联道:“芙蓉关江,嘉阳风水。”高度概括了小三峡风光。
下为背峨峡,清代两江总督陶澍记道:“两岸石峰峻起,古藤蔓延,望之森然。”右岸有“下观音”岩和大佛爷山。大佛爷山在宋代名“涌佛山”,山顶上唐代凿造的“平羌大佛”仅仅凿出了小半个龛和佛头,佛头上两个垂肩大耳和螺髻清晰可见。隔江岸边有一天然独石,形如鸡而无冠,名“鸡公石”,传说与平羌大佛未完工有关。
再下为平羌峡,两岸山峦与河坝绿洲交错,水面平滑如镜,渔舟点点,银光粼粼,清幽迷离,恍入画境。右岸有“石鸭子”,有传为李白垂钓处的“钓鱼台”,清末名士赵熙为之作诗云:“平羌风草媚于兰,绿净无人守钓竿。”峡中左岸还有王爷庙,只剩遗址。其下又有“牛背石”“母猪石”等奇石,各寓藏了不少神话与传说。
峡口外便是板桥溪镇,著名的“熊耳峡古道”就是从青神新路口穿越三峡东岸山岭后到这里结束的。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引《图经》云:“诸葛武侯凿山开道,即熊耳峡东古道也。”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亦载:“熊耳峡,诸葛武侯凿山开道。”均指为蜀汉时所开。嘉庆《乐山县志》则说:“唐蒙通夜郎所凿,道广四、五尺,深或百尺,斩凿之迹尚存。”误以为是汉武帝时唐蒙开通的五尺道,时间自然也提早到西汉,倒也叫乐山人欢喜。不过,唐以前已开通是没有疑问的。其后直到民国前期,都是乐山到成都的陆路干道。
由于此陆路比水路行程近一半,此道便为连通青神坝子和乐山平原的最便捷的驿道。唐宋以来,文人行商走此路者多有记载,有关人文景观,比比皆是。到清代,驿道上尚有新路铺、关子门铺、板桥铺等铺递,直到晚清。
现在,这条长约十公里的驿道仍存,并为当地乡民所使用。驿道上现存明代石拱桥“鲤鱼桥”1座,清代石拱桥3座,驿道中红砂石石板路面时或可见,称得上岷江道上保存最长、最完整的一条古驿道。古道最险峻处为青神、乐山交界处的关子门,为开凿垭口形成的一处关隘。在关口两侧崖壁上尚保留有明清摩崖造像3龛和“凉风洞”等摩崖题刻,成为关子门古道的一大标志。P3-1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