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千古诗心一趣通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充闾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作者以散文家而兼诗人的独到的情思和潇洒的笔致,对于万口传诵的这些历代哲理诗代表作,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畅怀适意地表达出对历史、现实、世事和人生等诸多方面的识见。读者一编在手,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对于拓宽艺术视野和提高精神境界都将大有裨益。 本书封面图和篇章页图,选自日本画家细井徇绘《诗经名物图解》。
作者简介
王充闾,辽宁盘山人。曾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第七届名誉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散文集《清风白水》、《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等20种,“王充闾作品系列”《寂寞濠梁》《文明的征服》《西厢里的房客》《一夜芳邻》《山城的静中消息》《天凉好个秋》《我有诗魂招不得》七种,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有灵犀》等。散文集《春宽梦窄》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目录
上编 先秦至唐
伊人宛在水中央
诗经·国风 蒹葭
谗人罔极
诗经·小雅青蝇
长相思
汉代古诗 涉江采芙蓉
英雄中的诗人
曹操 龟虽寿
出污泥而不染
吴隐之 酌贪泉诗
此心自在悠然
陶潜饮酒(其五)
自荐诗可以这样写
吴均 赠王桂阳
孤雁伤怀
萧纲 夜望单飞雁
行者常至
李世民破阵乐
故垒悲歌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离而不伤
王昌龄送柴侍御
神与物游
王维 终南别业
生寄死归
李白 拟古十二首(其九)
流俗多误
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其五十)
“刺天下不识人者”
高适 咏史
戏看真人弄假人
梁鍠 咏木老人(一作傀儡吟)
诗圣的悲哀
杜甫 南征
慈母颂
孟郊 游子吟
爱才尤贵无名时
杨巨源 城东早春
祛魅
韩愈题木居士二首(选一)
距离产生美感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双关谐语的妙谛
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选一)
镜子上面有文章
刘禹锡 昏镜词
辨伪
白居易 放言(五首之一)
决疑
白居易 放言(五首之三)
眼界
白居易 禽虫十二章(之七)
美色的悖论
白居易 王昭君二首(其二)
瞬息浮生
白居易 对酒五首(之二)
遗世独立
柳宗元江雪
见证时间
徐凝 古树
心性触事而明
灵云志勤 开悟诗
莫负韶光
无名氏 金缕衣
种蒺藜者得刺
贾岛 题兴化园亭
千古悼亡绝唱
元稹 离思五首(选一)
动人春色不须多
陈标 蜀葵

李商隐 嫦娥
还需“制度伯乐”
胡曾 虞坂
“素知”的辩证法
周昙 毛遂
从“一目罗”说开去
周昙 再吟
禅悟人生
契此插秧歌
中编 宋金元代
与邻为善
杨玢 批子弟理旧居状
换位思考
杨亿咏傀儡
正气歌
包拯 书端州郡斋壁
自由颂
欧阳修 画眉鸟
风月情怀
邵雍 清夜吟
瞬息千秋
司马光 瞑目
寿有差等
吕南公 勿愿寿
史影苍茫
王安石 读史
一言为宝
王安石 诸葛武侯
为醉生梦死者写照
王安石 鱼儿
杂着泪痕的谐谑
刘放 自古
来时路
守端 蝇子透窗偈
莫失本我
张舜民 百舌
雪泥鸿爪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一饱足矣
苏轼 撷菜
自己构成自己
苏轼 野人庐
式微,式微,胡不归
苏轼 山村五绝(之五)
原来不过如此
苏轼 观潮
事在人为一解
方惟深滟滪堆
他乡怕见月华明
张耒 自上元后闲作五首(选一)
好怀不易开
陈师道 绝句四首(之四)
从早安排
陈师道 放歌行二首(选一)
逢遇
陈师道 和邢悖夫诗(二首之一)
遗貌取神
陈与义 水墨梅(五首选一)
古树寄情
龚茂良 咏老木
善读“无字之书”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选一)
为海棠鸣不平
陆游 海棠二首(选一)
成功原非偶然
陆游 能仁院前有石像丈余,盖作大像时样
凿破鸿蒙
陆游 读《易》
诗堪警世
范成大 蛩
祸莫大于不知足
范成大偶事
生死观的诗性表达
范成大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山行的辩证法
杨万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为聚敛者画像
杨万里观蚁(二首选一)
织妇之苦
杨万里促织
这里就是罗陀斯
杨万里 宿灵鹫禅寺
江湖味故乡情
姜夔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之一)
青山依旧在
朱熹水口行舟
补益新知
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寸阴是竞
朱熹 偶成
寻源之悟
朱熹 偶题三首(之三)
涵泳工夫
陆九渊 读书
甘瓜苦蒂物无全美
戴复古寄兴
诗文最忌随人后
戴复古论诗十绝(选一)
上竿难
曹豳 咏缘竿伎
好花看到半开时
刘克庄 再和熊主簿梅花十绝(选一)
官场中的“恐高症”
李宗勉 登六和塔
珍重未圆时
林一龙 十四夜观月
人生境界
罗与之 看叶
陶然忘机
黄庚 池荷
戒虚
无名氏题壁
一失足成千古恨
无名氏 油污衣
膏火自煎
秦略 麝香
世乱莫还乡
王若虚 还家五首(其一、其五)
见得真道得出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选一)
冷眼观世
元好问 杂著九首(之八)
双重哀悯
聂碧窗 哀被虏妇
残缺之美
刘立雪 月岩
公道自在人心
佚名 贾鲁治河
下编 明清及近代
……
后记
导语
我们读古诗,不要说“静里玄机”砉然勘破,心神顿时为之一快;即便是寻觅到一个崭新的视角,发掘出三两个有趣的问题,开启了意义的多种可能性,那种被激活、被照亮、被提升的感觉,也都是一种切理餍心的美的享受。《千古诗心一趣通》带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些美妙的阅读感觉和启迪。
后记
“萧瑟秋风今又是”,
一晃儿,《诗外文章》三
卷本面世整整两周年了。
读者反映:很喜欢这种诗
文同构、会通古今、连接
心物的新体式;但是,考
虑到层次、需求、阅读习
惯的差异,有必要编印一
个精选本,以适应那些限
于时间、精力不能作系统
全面研究的读者的需要。
这一建议无疑是正确
而合理的。经编者、作者
统筹研究确定,本着适量
、精选、优化原则,从四
百余篇文章中,遴选出最
具代表性并能充分体现解
读深度的一百八十篇左右
,裒为一编。对全部文字
进行了审核、修订,少部
分篇章做了改写、增补。
期望借助这次改版机会,
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新的
文本。
王充闾
2020年秋
精彩页
伊人宛在水中央
诗经·国风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诗中当红主角乃是“伊人”,即意中所指之人;而“宛在”二字,尤饶韵致,点明伊人的在场,渲染出诗意盎然的凄清景象、痴迷心象、模糊意象,营造一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的朦胧意境。
同人生一样,诗文也有境与遇之分。《蒹葭》写的是境,而不是遇。“心之所游履攀援者,故称为境。”(佛学经典语)这里所说的境,或日意境,指的是诗人意念中的景象与情境。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而意则是情与理的统一。在《蒹葭》之类抒情性作品中,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情与景汇、意与象通、情景交融、相互感应,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蒹葭》写的是实人实景,却又朦胧缥缈、扑朔迷离,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可说是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实际、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范本。“意境空旷,寄托元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诗在《国风》为第一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晚清陈继揆语)
说到缥缈,首先会想到本诗的主旨。历来对此,歧见纷呈,莫衷一是,就连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都说:“不知其何所指也。”今人多主“追慕意中人”之说;但过去有的说是为“朋友相念而作”,有的说是访贤不遇诗,有人解读为假托思美怀人、寄寓理想之不能实现,有的说是隐士“明志之作”,旧说还有:“《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诗中的主人公,飘忽的行踪、痴迷的心境、离奇的幻觉,忽而“溯洄”,忽而“溯游”,往复辗转,闪烁不定,同样令人生发出虚幻莫测的感觉。而那个只在意念中、始终不露面的“伊人”,更是恍兮惚兮,除了“在水一方”,其他任何情况,诸如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外貌、心理、情感、癖好等等,统统略去。彼何人斯?是美女?是靓男?是恋人?是挚友?是贤臣?是君子?是隐士?是遗民?谁也弄不清楚。
诚然,伊人宛在水中央,既不邈远,也不神秘,不像《庄子》笔下的“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高踞于渺茫、虚幻的“藐姑射之山”。绝妙之处在于,诗人“着手成春”,经过一番随意的“点化”,这现实中的普通人物、常见情景,便升华为艺术中的一种意象、一个范式、一重境界。无形无影、无迹无踪的“伊人”,成为世间万千客体形象的一个理想的化身;而“在水一方”,则幻化为一处意蕴丰盈的供人想象、耐人咀嚼、引人遐思的艺术空间,只要一提起、一想到它,便会感到无限温馨而神驰意往。
这种言近旨远、超乎象外、能指大于所指的艺术现象,充分地体现了《蒹葭》的又一至美特征——与朦胧之美紧相关联的含蓄之美。
一般认为,含蓄应该包括如下意蕴: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予人以思考的余地;蕴蓄深厚,却不露形迹,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简驭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如果使之具象化,不妨借用《沧浪诗话》中的“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概之。对照《蒹葭》一诗,应该说是般般俱在,丝丝入扣——
诗中并未描写主人公思慕意中人的心理活动,也没有调遣“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类的用语,只写他“溯洄”、“溯游”的行动,略过了直接的意向表达,但是,那种如痴如醉的苦苦追求情态,却隐约跳荡于字里行间。
依赖于含蓄的功力,使“伊人”及“在水一方”两种意象,引人思慕无穷,永怀遐想。清代画家戴熙有“画令人惊,不若令人喜;令人喜,不若令人思”之说,道理在于,惊、喜都是感情外溢,有时而尽的,而思则是此意绵绵,可望持久。
“伊人”的归宿,更是含蓄蕴藉,有余不尽,只以“宛在”二字了之——实际是“了犹未了”,留下一串可以玩味于无穷的悬念,付诸余生梦想。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的显现通过它本身而指引到它本身之外。”这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考究,就上升为哲理性了。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最先指出,《蒹葭》所体现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企慕之情境”。它“以‘在水一方’寓慕悦之情,示向往之境”;亦即海涅所创造的“取象于隔深渊而睹奇卉,闻远香,爱不能即”的浪漫主义的美学情境。
就此,当代学者陈子谦在《钱学论》中做了阐释:“企慕情境,就是这一样心境:它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不能到达的境界”;“在我国,最早揭示这一境界的是《诗经·蒹葭》”,…在水一方’,即是一种茫茫苍苍的飘缈之感,寻寻觅觅的向往之情……‘从之’而不能得之,望之而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