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作者 (美)罗伯特·M.奇蒂诺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军事历史作家,现代德国军事史研究方面的泰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对现代作战理论的影响方面有杰出成就。曾在北德克萨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伊利湖学院(Lake Erie College)、东密歇根大学(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西点军校(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和美国陆军战争学院(the United States Army War College)担任学术职位,现任美国陆军部历史咨询小组委员会(the Historical Advisory Subcommittee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Army)主席。他的作品获得了美国历史协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军事史学会(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和纽约军事研讨会(New York Military Affairs Symposium)的认可,《历史演讲》(Historical speeches)将他描述为“洞察力超群的当代军事历史学家之一”。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精妙又重要的佳作,娴熟的文笔间透露着作
者对相关战役的详尽研究和对相关论述的精美平衡。
罗伯特·M.奇蒂诺是一位写作经验丰富的军事历史学
家,他精辟地审视了“交战艺术”——从这一概念诞
生到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期间经历的种种成与败。
这是所有美国军事学院学生的必读经典。
——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
任何一个希望成为指挥官的人都需要一本书名是
“军事史”的案头书。《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
战役层级发展史》这种性质的作品代表了已故的阿尔
弗雷德·冯·施利芬所提到的“案头书”,我们都需
要继续加深对战争艺术和科学的认识。
——《装甲》(Armor)杂志,美国陆军专业期刊
,于1888年创立
后记
为决定性胜利拟订一系列分类特征非常简单。一场决
定性的胜利是迅速、完整的,而且为此付出的代价也相对
较小。但要实现这种胜利则并不容易,过去一个世纪的军
事历史表明这样的胜利是多么罕见。尽管如此,我们仍能
对1899年以来的诸多战争展开调查,并得出关于胜利和失
败的总体评价。
首先,战役层面没有赢得决定性胜利的通用方案。这
里最好提一句德国的箴言,没有模式(Kein Schema)。
的确,不存在成功的模式。流行语和时髦的东西来而又去
,例如美国陆军目前的系统分析法、“信息社会”和“不
对称战争”,但真正的军事知识分子现在已对此洞若观火
并嗤之以鼻。与其寻求一个包罗一切的战争理论,军事规
划者们倒不如遵照两位当代学者的话,让自己走入“无情
的经验主义”。
例如,人们也许已注意到,对20世纪战役的分析明确
表明,努力实现机动性,并在战役层面寻求机动作战的军
队,往往具有显著优势。从另一个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
比原地被动防御更容易招致作战失败的了。从第一次巴尔
干战争初期战役中的保加利亚军队到坦能堡的德国军队,
从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到东巴基斯坦的印度军队,赢得
战役的往往是更有效实施机动的一方。
可是,真的能说机动性比火力更重要吗?上面列出的
胜利军队也非常熟练地进行了诸兵种合成战,对各军兵种
的火力加以协同:步兵、炮兵和后面几个例子中的空军。
实际上,也许只有在一支军队能够从多点(包括正上方)
更有效投射火力的情况下,机动性才能发挥作用。有效火
力还可以压制敌人的有生力量和火力,从而加强友军的机
动性。
换句话说,仔细研究这段时期的实际战役就会发现,
机动性与火力之间的明确区别消失不见了。因此,其他看
似棘手的对立面,例如“机动战”和“消耗战”这些流行
语,情况同样如此。军队实施机动,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
,从而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消耗敌人,也就是说歼灭对方,
同时尽可能将己方损失降至最低。德国人1940年穿越阿登
山区的优雅机动,使其军队得以在一场历时六周的战役中
给敌人造成超过120万人的伤亡,并迫使对方三个集团军投
降,而自身的损失却很轻微。1967年,以色列人仅用六天
便消灭当面之敌,他们先以一连串突击攻破埃及军队设在
西奈半岛的筑垒阵地,然后以闪电般的机动前出到苏伊士
运河。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必要先消耗敌人,从而
为实施机动创造条件。盟军1944年在诺曼底的战役恰好提
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机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歼灭敌
军。两个概念密不可分,优秀的军队应该既能实施机动,
又能出色协调他们的火力。具体说来,火力支援和机动力
量必须在一起接受训练,相互理解,并在战场上紧密协同
。对“火力”和“机动作战”的优缺点使用绝对或片面
(einseitig)的口号,暴露出对军事行动真实性质的无知
。。实际上,若说过去一百年赢得胜利的各支军队之间存
在一种简单联系的话,那就必须指出,他们对着二者都很
擅长。最后,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各支军队必须认识到战争
战役层级的重要性,因为他们只有在这个层级才能赢得决
定性胜利。
学说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20世纪每一支成功
的军队,包括第一次巴尔干战役中的保加利亚人、两次世
界大战中的德国人、苏联红军、以色列国防军或“沙漠风
暴”中的美国陆军,都审慎思考并根据其地理位置、可用
资源和政治局势拟定他们的军事学说。可是,无论这种学
说的智力基础多么牢靠,缺乏高强度、严格、逼真的训练
是绝对不行的,就像一句老话说的那样,“信而无行则死
。”一支军队要想充分理解其学说,并在战争期间尽量减
少摩擦,就必须在各个层级训练、训练、再训练。。在战
役层级成功实施战争始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今天甚至比
以往更复杂,各场交战同时发生在浅近和纵深,发生在地
面、空中和“超低空”,电子战措施和反措施进行着无形
但却致命的工作,几乎不变的一点是,铺天盖地的信息涌
入双方指挥部。这无法即兴发挥,也没有为“新手的好运
”这种概念提供任何空间。它要求军官和士兵接受所需要
的充分教育。因此,战役层面的演习是现代训练一个不可
替代的组成部分。不涉及部队的指挥部演习可能也很重要
,对指挥官及其参谋人员提出他们在战时有可能遇到的问
题,但无法替代大规模战役级野战演习。从德国国防军在
1937年秋季演习中对一个满编装甲师加以测试,到北约在
“回师德国”演习中不断提高其运输和作战能力,再到欧
文堡国家训练中心制定的有史以来最艰难的训练方案,实
地演习一直是,而且永远是作战艺术得以发展的关键。但
不幸的是,大规模作战演习往往是预算紧缩的第一个受害
者,20年代的德国和近期的美国莫不如此。历史会证明缩
减大规模作战演习的开支不是个省钱的好主意。
最后需要指出,作战成功取决于学说、训练和武器,
同样取决于掌握以往战役的渊博知识。最令人难以置信的
蠢事是,今日的美国陆军居然认为其技术已在某种程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寻求决定性胜利
第二章 寻求不可能的事:德国在二战中的战役失败,1940—1942年
第三章 盟军寻求决定性胜利
第四章 不再被遗忘:朝鲜战争
第五章 阿以战争
第六章 作战成功与失败:印巴战争(1971年)和两伊战争
第七章 美国陆军:崩溃和重生
第八章 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沙漠风暴
总结
参考资料
精彩页
历史记忆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无论以何种标准看,第二次世界大战远比上一场大战糟糕得多,这一点似乎很有讽刺意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高达两千万,可能超过以往战争致使人类死亡数的总和。不幸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如此:五千万死者——这一数量超过整个以往战争史(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死亡人数。虽然两场战争的范围都非常广(涉及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但欧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心。第二场战争则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大战”,激烈的战斗不仅发生在欧洲,还包括远至北非沙漠、北冰洋、太平洋上的岛屿和亚洲大陆这些地区。两场战争的特点都是把平民作为军事行动的打击目标。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齐柏林飞艇对伦敦的空袭,不过是下一场战争会发生些什么的可怕预示,二战中,许多城市及其居民被空袭彻底毁灭。另外,虽说两场大战都使用了更有效的武器,也是现代工业技术当时所能设计并生产的最佳产品,但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给人类的是能在短短几秒钟内摧毁文明的核武器。简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灾难,对欧洲、对世界、对人类莫不如此。
尽管如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至今日仍享有完全不同且更好的历史声誉。分析人士通常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毫无意义,但几乎没有人会这样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少有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作战争无谓性的例子,而它也确实没有导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导西方生活的那种精神和情绪上的绝望。总的说来,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学著作,其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些书籍完全不同,也没有出现堪比《西线无战事》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恐怖,尽管造成死亡和破坏,但作为“远征欧陆”和“强大的努力”,当然还有“正义之战”,仍在西方人的想象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也许还要为此感谢阿道夫·希特勒。虽然历史学家们倾向于将大规模战争的责任问题分散到尽可能多的方向,但对于这场战争,基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无论盟国投身战争时可能抱有何种不纯的动机,抛开国家社会主义以及它所支持的军国主义价值观而提出批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第二个相关原因是,至少从美国历史学家们的角度看,恰恰是这场战争使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其中好处远远胜过美国始于美西战争,继而介入1917—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取得的貌似胜利之所得。一个心不甘情不愿、满脑子孤立思想的巨人发现自己不可阻挡地崛起为世界强国之首——这幅场景确有其吸引力,美国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们同样无法抵御这种诱惑。
此外,历史学家们给予这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好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它不但同促使美国投入战争的原因或战争带来的政治结果没什么关系,相反,它是由战斗性质的一种功能所致。这场战争并非战壕、铁丝网和机枪形成的静态战争,而是一场坦克和飞机、高度机动性和这种机动性带来的内在戏剧性构成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是,庞大的军队在两年战斗中所做的不过是蹲在战壕里朝对方发射炮弹,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一场充斥快速机动、大胆突击、大规模合围的厮杀。这场战争的发展可以通过一条灾难性失败和决定性胜利的路径加以追踪。当然,这两个观点未免有些刻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多次出现运动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然也有僵持,甚至是堑壕战的时刻。尽管如此,这两场大战的整体形象仍萦绕在西方人的意识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几年的战事,给多年来肆虐于欧洲军队内部的两场争论带来戏剧性结局。首先,德国在波兰和法国,以及对苏战争第一年赢得的巨大胜利,排除了对“机械化是在现代战场上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的合理怀疑。坦克的优势和劣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里一直是军事规划者们的辩论重点,但在德国击败法国后,这种辩论变得毫无意义。坦克和战机在德国早期赢得的戏剧性胜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德国的所有邻国(敌对国和中立国)突然间领悟到这些装备的必要性。
其次,从更广泛的角度说,德国装甲和空中力量取得的胜利证明,各国军队自老毛奇时代以来就无法在战场上赢得的决定性胜利仍有可能实现。显然,现代军队并未注定要像他们在1915—1917年所做的那样,从事一场血腥且令人难以忍受的消耗战——他们可以再度实施机动、打击、突破和追击;他们可以歼灭对手,而不是来回拉锯;他们可以抗击德国人传统定义的运动占戈(Bewegungskrieg)。僵持、战壕、紧握机枪的岁月突然告终。机动和决定性交战的新时代已然到来。六年内,各条战线的作战行动都是迅速而又激烈的。双方军队都体验到了决定性胜利的激动之情,他们向前推进数百千米进入敌方领土,并实现对庞大敌军的围歼。
一幕幕场景紧密相连。在色当突破法军防线,以一场大胆冲刺穿过在比利时战斗的联军后方地域后,德军装甲部队于1940年5月20日到达英吉利海峡。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这场战争的特点是发生了一连串战争史上最具规模的歼灭战,但德国人却没能
导语
本书是战争战役层级专著,被华盛顿时报描述为“美国军事学院学生必读经典”,从二战、朝鲜战争、阿以战争、印巴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等20世纪下半叶的重大军事行动审视战役层面的交战艺术,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思路清晰的战役层面详细视图。
序言
让世界为之改变的一天
1940年5月20日晚上7点,第一支德军车队隆隆驶入了
位于索姆河河口的法国城镇阿布维尔——这是海因茨·古
德里安将军率领的第19装甲军第2装甲师的先遣部队。虽然
此时的欧洲正处在一场大战中,但阿布维尔镇却显得很平
静。空中偶尔会出现一架联军的飞机,但法国人却并没有
在这里组织抵抗。当晚稍晚一些的时候,第19装甲军第2装
甲师辖下的“施皮塔”营(以该营营长的名字命名)从阿
布维尔镇出击,赶往20千米外,大西洋岸边的努瓦耶勒,
并兵不血刃地将其占领。该营的士兵们非常疲惫,但却兴
奋不已——他们有理由为之激动——他们刚刚完成了现代
战争史上最大胆的一场机动。作为德军一支庞大装甲力量
的组成部分,他们克服了阿登森林崎岖蜿蜒的小径——在
这之前,德军的装甲大军已于5月13日在色当突破了法国人
虚弱的防线。自那时起,“施皮塔”营便全速前进,几乎
未受到任何干扰,就已穿过驻扎在比利时的庞大英法联军
后方。在短短十天的行动中,施皮塔的部下就前进了约合
321千米,实际上,第十天凌晨,他们就已经完成了最后约
96千米的行程。“施皮塔”营到达阿布维尔和努瓦耶勒后
,给北面的盟军造成了没顶之灾——英法联军陷入重围,
被隔绝在法国的补给基地之外,围绕其四周的不是德国军
队就是大海,因而很快就将覆灭。
施皮塔中校无疑知道他刚刚参与了一场胜利的战斗,
但他也许没有意识到,他率部从阿登冲往努瓦耶勒,预示
着军事史上一个新世代的来临。德国军队上层人物却对此
心知肚明,比如装甲集群司令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将
军就指出:
赶往海边的途中,一名参谋交给我一份从法国广播电
台抄录的消息,广播中说据守默兹河的法国第6集团军司令
已被解职,吉罗将军奉命控制局面。就在我阅读报告时,
门开了,一名帅气的法国将军被领了进来。他自我介绍:
“我是吉罗将军。”随后又告诉我他是如何乘坐一辆装甲
车去寻找他的集团军,却发现自己已身处我军部队中——
我们到达的位置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克莱斯特以一种多少有些轻描淡写的姿态得出结论:
“这从侧面体现出了‘对方’对我们的到达深感意外。”
事实上,德国军队刚刚完成的行动,是几十年来世界
上没有哪支军队能做到的事情。德国人以“黄色方案”为
代号实施的法国战役,是交战双方的策划者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反复尝试,但却始终未能如愿的作战行动。北面
的佯动,南面精心伪装的主要突击,以德军参谋人员所说
的合围战将一整支敌军包围,并通过一场天衣无缝的战役
歼灭敌人整个野战力量,且自身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事情似乎属于一个已然消逝的时代,例如伟大的赫
尔穆特·冯·毛奇元帅、拿破仑皇帝,甚至是“勇士之王
”腓特烈大帝的时代。简而言之,这是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这种胜利近来已变得非常罕见。一位德国军事分析家认
为这场胜利不啻为“当代奥斯特里茨”,该战役标志着“
军事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黄色方案”的成功让世人为之感到震惊是可以理解
的。七十多年来,整个世界上都没出现过这种事。从十九
世纪末起,当两支大军发生冲突时,相持不下已成为可预
料的结局。布尔战争、日俄战争、巴尔干战争与第一次世
界大战,这些战争中的一次次战役都与双方指挥官设定的
目标相距甚远。所谓的胜利通常是一场消耗战的胜利,随
之而来的是筋疲力尽的和平。这些僵持战的代价太过高昂
,以至于往往会导致战败国陷入政治和社会革命,例如
1905年和1917年的俄国,以及1918年的奥匈帝国和德国。
“黄色方案”与那些相持不下的战役不同,这个巧妙
的计划由一支高度机动性与极其灵活的军队所执行的,而
率领这支军队的军官们了解新技术(特别是坦克和飞机)
的潜力。这场战役不仅彻底改变了全世界所有军队的作战
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策划战争的方式和对战争目的的期望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德国人只用10个装甲师和10个摩托
化师(这仅占他们为西方战役所动员的100多个师中的一小
部分)便实现了这场不啻为重建军事艺术的变革。
关于本书
闪电战为1940年(德国在这一年于法国赢得了惊人的
胜利)至1991年和“沙漠风暴”行动中联军成功突击这段
时期的战场发展,提供了一幅战役层面的详细视图。“沙
漠风暴”行动开始时,适逢我上一本拙著《寻求决定性胜
利:从僵持战到闪电战的欧洲战事,1899—1940年》完稿
。我出版该书的意图是为了证明在庞大军队、步枪、机枪
与速射炮年代里,欲实现决定性战场胜利的困难程度。尽
管20世纪初期以步兵为基础的军队可以形成猛烈的火力,
但他们的机动性相对较弱——对补给的“贪婪”需求使他
们严重依赖铁路线,根本无法实施拿破仑或赫尔穆特·冯
·毛奇这些19世纪伟大统帅惯用的那种优雅机动。而且,
由于骑兵越来越无法执行一场像样的侦察或展开追击,所
以当时的军队往往会迎头相遇,就此爆发一场激烈厮杀。
交战双方会承受并给对方造成巨大且很惨重的伤亡。就算
他们设法赢得了一场局部胜利,不发达的通信技术(基于
电报)也会使这些庞大军队的指挥出现不小的问题——虽
然在交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机会,但通一常未被及
时利用——这个特定问题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许多次军
事行动造成过妨碍。
两次世界大战期之间,德国军队设法为大部分问题找
到解决方案:发动机技术(坦克、卡车、战术和运输飞机
)解决了机动性问题;无线电台使指挥官得以实施更有效
的指挥。但是,并不是说新发明和新技术立刻就引发了一
场显而易见的军事变革。1940年的胜利是长期试验和努力
的结果,军事学说的试验不仅仅在理论工作方面,还要通
过一系列全面而又详尽的演习、训练、沙盘推演进行。
接下来的50年证明,重演“黄色方案”是非常困难的
。1940年后的战争,战役层面的交战远比过去要复杂得多
。地面车辆和战机的新优势意味着后勤网络承受着巨大的
压力。后勤部门在过去仅限于提供弹药和食物,可就算如
此,多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那
么,当后勤部门还需要负责满足数千个油箱近乎无限的渴
求,并为一支锐意进取的机械化大军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大
量零配件时,其任务的艰巨性更是可想而知。可以说,限
制一支现代化军队机动性的关键因素是汽油和润滑油,而
非坦克的速度。
……
因此,本书的一个观点是:战役性胜利更多的是“软
性因素”所致,而非技术本身。例如,德国人取得的大部
分战役优势归功于指挥部门高度灵活的分权学说——现在
称作任务式战术(Auftragstaktik)——尽管德国人自己
很少使用这个术语。上级指挥官决定一项总体任务,以一
道简明扼要的命令将之下达给下属指挥官,由后者自行决
定完成任务的手段和方法。上级指挥官不会为各种可能性
和突发事件制订一份详细计划——不管怎么说,鉴于现代
机械化作战战场的快节奏,以及瞬息万变的整体态势,是
不可能制订这种详细计划的。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任何条令和规定都无法完美适
用于战役这种混乱无序或机会参半的作战层级的。从20世
纪80年代起,美国陆军开始迷恋军事作战的总体理论。诸
如“战役法”“机动战”“非对称作战”“打乱”敌人的
“重心”和“进入对手的决策周期”这些概念很快就成了
流行语,简单的英语形容词“深”同样如此60这种战争理
论方法完全脱离了现代军事战役的实际历史——若说20世
纪教会我们一些东西,那就是军事行动证明对编撰条令的
尝试具有显著抵抗力,系统分析的方法不可能应用于作战
。每场战役都有其独特之处,只有通过大量、缜密的历史
分析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它。德国陆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
·冯·施利芬伯爵的话仍有可取之处,他曾忠告他的军官
团:“任何一个希望成为指挥官的人面前都摆放着一本书
,书名是军事历史。”
和我所有拙著一样,本书得益于一些朋友的大力协助
。一如既往,我以前在东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目前在密
歇根州沃伦市美国陆军坦克机动车辆及军备司令部(TACOM
)担任历史研究员的兰迪·塔尔博特,为我提供了巨大的
帮助。科林·博伊德和雅各布·哈姆里克是我现在的研究
生,他们不断提出一些很好的问题,促使我对之加以思考
。我还要感谢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兵营美国陆军军事历史
研究中心(MHI)的全体工作人员,他们不仅是极为敬业的
专业人士,还加班加点地工作,确保该中心成为一个热情
、友好的学者之家。MHI的阅览室对历史学家们来说是个非
同一般的所在。具体说来,我要感i射MHI读者服务部主任
理查德’萨默斯博士,他总是不吝拨冗地过问我的研究状
况。历史服务部的图书管理员路易丝·阿诺德-弗兰德总是
愿意提供帮助,另外,谈论起曲棍球,她可不逊色于任何
人。档案保管员凯西·奥尔森和戴维·基奥总是对我的各
种要求做出回应,并以他们的知识和耐心提供帮助。基奥
先生还带我参观了MHI地下室里的“越南室”,向我介绍了
浩如烟海的文件集。詹姆斯·科勒姆和乔纳森·豪斯阅读
了我的手稿,并提出许多鼓励和建议,我对他们深表感谢
。他们为帮助我完成这个项目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
不免令人担忧——他们哪里还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出色创作
呢?一如既往,我要感谢芭芭拉和查尔斯·杰拉维奇,随
着时光的流逝,我越来越怀念与他们在印第安纳大学相处
的那些日子。最后,我要对我美丽的妻子罗伯塔和我的女
儿艾莉森、劳拉、艾米丽说声谢谢——她们的爱和支持是
促使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当然,书中出现的一切错误,责
任都应归咎于我。
内容推荐
本书分析了从二战到现在的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其细节的详细程度惊人,并以此进一步佐证了在战役层面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难度。罗伯特·M.奇蒂诺提供了大量实际战役的详细分析,描述了闪电战的成与败、韩国和联合国部队在拥有技术和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如何一败涂地、以色列在连续战争中所取得的辉煌胜利(直到1973年阿拉伯国家终于掌握了战役层级作战的手段),并讲述了美军在越南的崩溃,以及美军如何以惊人的方式塑造了自己的“战争学说”。除大国冲突外,奇蒂诺还分析了1971年印度军队如闪电般攻入巴基斯坦的战例,以及两伊战争中毫无意义的“流血”行为。本书的一个观点是——战役性胜利更多的是“软性因素”所致,而非技术本身。和《寻求决定性胜利》一样,本书关注的是“战术”(营、连、班在战场上的行动)与“战略”(各交战国政治—军事领导领域)之间的战争层级——德国军队一贯强调战争中通常被称之为“战役”的这一中间层级,而我们也许可以将涉及“军”和“师”的行动描述为“战役”,而非“战斗”或“战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