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的征途(战神韩信35年的沉浮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魏生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五月的淮河边,阳光明媚,草木青葱,百鸟鸣唱,河中游鱼可数。河畔有许多少年在钓鱼。当时是公元前3世纪末期,大地和山川没有受到严重的污染,山林中禽兽成群,空中飞鸟不断,河川湖泽中水族兴旺。人们不必耕耘纺织,单靠渔猎也可谋生。这些钓鱼的少年,都精于钓鱼之道,河中的鱼产十分丰富,不但有常见的黄鳝、鲫鱼、鲤鱼、鳙鱼、鲢鱼,而且有名贵的鲂鱼、斑文鱼、鲈鱼、大马哈鱼、鲮鱼、鲴鱼、四足鲵鱼、鲶鱼、鳊鱼、鳜鱼、鳢鱼,等等,名目繁多,不可胜数。技巧高超的钓鱼人,不消一个时辰,就可钓满一筐,携至市集,换几个铜钱,用来买柴买米,一天的生活就无忧了。但也有些笨拙的钓鱼人,不懂引诱鱼上钩的窍门,钓了半天,鱼儿总不来上钩,结果日上三竿,饥肠辘辘,一尾鱼也没钓到,只好望河兴叹。

殷商末年,有一个姜太公,在渭水边用直钩钓鱼。他一天到晚孤坐水边,总是一尾鱼也钓不着。原来他钓鱼是装模作样的,他一边钓鱼,一边思考天下大事,心中想的是怎样运筹帷幄,帮助周文王打败殷商帝国,建立周朝。他用钓鱼作幌子,冒充隐士,好使文王来寻访他,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没有钓到鱼,与他一点关系也没有。要紧的是别错过了与文王的会见,他要钓的是周文王西伯这条大鱼。所以后人有诗日:“短杆长线守燔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当朝君与相,何尝意在水中鱼!”

八百年后,在南方的淮河边,也有一个姜太公式的钓鱼人,这就是青春年少的韩信,他生性不喜欢为生计奔忙,对于种田、纺织、做生意、渔猎采集等发家致富之事,他一点兴趣也没有。他头脑里思考的事情只有一件——兵法,也就是将帅们指导战争、组织战争和发动战争的方法。他从小就热衷学习此道,把一部《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还精读了楚国军事家吴起写的兵书《吴子》,魏国军事家尉缭子写的兵书《尉缭子》,齐国军事家司马穰苴将军写的兵书《司马法》。他特别感兴趣的是姜太公的《六韬》,反复精读,他认定这部书是上古兵书中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文武兼备,既包括政治谋略(文韬),也包括军事理论(武略),而且保存了极为丰富的秦代以前的军事史料。

韩信用心学习《六韬》的同时,也十分敬佩姜太公的为人。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被周文王访到,交谈后相见恨晚,同载而归,拜为军师。后来,太公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起兵伐纣,进军朝歌,经过多次激战,终于在牧野打败了纣王的军队,灭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周王室为了酬谢太公的赫赫战功,把物产丰富的齐地分封给他,授给他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所以姜太公又是齐国的开国之君。他的后代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韩信也想建立与姜太公相类似的功业,希望能遇到一位明君,拜他为大将或军师,而他也会像姜太公一样,替天行道,吊民伐罪,辅佐这位明君,兴仁义之师,讨伐无道,扫除秦朝的暴政。而这位明君为了奖赏他的功劳,也会将一块与齐国相等的土地分封给他,并授给他征讨诸侯的特权,于是,韩信将成为新的齐王,他的子孙将成为新齐国的霸主。

韩信一边钓鱼,一边做着当齐王的美梦,因此,即使有鱼来咬他的钓饵,他也没有发觉。等他发现了,提起钓竿时,鱼早已跑了。就这样,他钓鱼简直是白费光阴,毫无效益可言。每天临到中午,天气炎热时,渔人大多收起钓具,回家休息去了,可韩信因为午饭钱还没有着落,他必须继续坐在河边钓下去,希望侥幸能碰上一条大鱼,或者有某个周文王式的明君来寻访他。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不但周文王没遇着,一天到晚鱼也没有碰上一条。所幸,他在河边遇上了一个好心的老太婆,就是漂母。

所谓漂母,就是在河边替富户人家洗衣、浣纱、漂洗丝絮之类的佣人,漂母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工作也很艰苦,不论寒暑,都得在河边搓洗和捶打衣裳。偏偏是她这样的穷苦妇人,对穷困潦倒的韩信产生了同情心。正当韩信饿得头晕眼花,想要离开河边的时候,这位漂母走近前来,对他说:“年轻人,看你钓了一上午鱼,一条也未钓着。日头已经偏西,也没见你吃什么,肚子饿不饿啊?”

此时,这个漂母的家人正好送饭来。饭篮一打开,饭菜香味扑鼻,韩信强忍住要流下的口水,但肚子却不争气,“咕噜咕噜”的叫声早泄露了他的秘密。

“不要不好意思,今天分点儿吃,明天老妇会要他们送双份来。”

于是,韩信也不客气,拿起漂母递来的饭食大口大口吃将起来。

漂母待他吃完后,开口问道:

“看你长得眉清目秀,不像庄户人家的孩子,你父亲是干什么的?”

“漂母,不瞒您说,我家祖先是已灭亡了的韩国的王族成员,家父原是楚国春申君属下的一员虎将,曾领六国之兵,在函谷关抵抗秦军。春申君失势后,家父被解职在家,郁郁不得志,不几年就病故了,当时我才九岁。”

漂母露出怜惜的神情,她继续问道:“你父亲没有给你留下什么产业吗?”

韩信答道:“家父为官十分廉洁,没有置下什么产业,原有几亩薄田,也被秦朝的官吏夺占去了。”

漂母不免对他产生了同情心,便继续询问下去。

“你母亲还在世上吗?”

“家母也于前年病故了。母亲在我心中是最神圣的。父亲去世后,她靠针线活养活全家,一天到晚除了做针线活外,还要做饭、洗衣、缝补、打扫院子。父亲死后,她把女佣全辞退了,什么活都自己干,结果累得吐血,病倒在床。我熬汤煎药,侍奉床侧。但母亲的病实在太重了,药石无效。临死前执着我的手说:‘信儿呀,你一定好好读书,继承父业呀。’说完,她就闭上了眼睛,永远辞别了人世。家中一贫如洗,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我只好卖掉祖传的老屋,才埋葬了母亲。”

漂母被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她用衣角揩了揩眼睛,称赞道:“你能卖掉老屋,埋葬母亲,称得上孝子了。”又问道:“你把你母亲埋葬在什么地方?”

“就葬在城南的首阳山上。”

“啊!首阳山!那是贵族才能进入的坟地,你母亲怎能进去呢?”

“我发现首阳山有一个上等坟地,地势高旷,十分干燥。地仙说是龙脉之旁的绝地,潜伏着一座可出将帅之才的青龙穴。山上尽是青松古柏,周围环绕着大片良田沃土,可容万户人家居住以奉祀。于是我将办丧事后剩下的钱全部投入,打通关节,终于获得了这块贵族才有权占有的好地,埋葬了母亲。”

“看你小小年纪,志向还不小,用万户人家奉祀你母亲,那只有王侯以上的大人物才能办得到,你认为自己能达到这样高的地位吗?”

“世上无难事,只要有恒心。”韩信很有信心地说。

漂母扑哧一声笑了,她的笑声中既包含几分嘲讽,又带有一些惊讶。她又说:“哦,我刚才忘记问你的名字了,你姓甚名谁呀?”

“我姓韩名信,今年十八岁。”

“我看你相貌,日后也许会成大器,望好自为之。”漂母说道,“好吧,今后每天都来这里钓鱼吧,我供你中饭吃。”

以后,韩信每天仍来淮河边钓鱼,漂母每天在同一地方浣纱,漂母天天供应韩信的中饭。P1-4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效仿太公垂钓,浣纱妇人怜王孙

第二章 读兵书长见识,天齐渊畔识红颜

第三章 经商被田家所欺,立大志奋起

第四章 绝处喜遇张良,加入“复六国会”

第五章 幸得黄石公指点,熟读各家兵法

第六章 焚书坑儒,秘密窖藏保典籍

第七章 望江亭内偶相逢,宝剑赠英雄

第八章 冤家路窄,蒙受胯下之辱

第九章 摆摊卖艺,结交项氏叔侄

第十章 天下大变,六国贵族密谋起义

第十一章 入义军壮志难酬,弃暗投明

第十二章 劝项梁遭骂,被保荐拜郎中侍卫

第十三章 薛城大会执戟,见识重量级人物

第十四章 楚各路义军失利,求援碰壁

第十五章 秦内部相残,李斯穷途末路

第十六章 千里马难遇伯乐,坚持报效之心

第十七章 明争暗斗分权,卿子冠军被杀

第十八章 从军途中悉心记录,巨鹿大战场景再现

第十九章 蒯彻说降章邯,牛刀初试

第二十章 为入咸阳献策,杀降卒韩信再谏议

第二十一章 鸿门宴惊险迭起,刘邦侥幸逃脱

第二十二章 诸侯王分封裂土,请愿送刘邦

第二十三章 连坐被处死,夏侯婴刀下留人

第二十四章 郁郁不得志出走,萧何乘月狂追

第二十五章 萧何力荐,登坛定策展锋露韬

第二十六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严肃治军

第二十七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奇兵

第二十八章 料事如神,一举定三秦

第二十九章 说降魏豹,平定西魏和殷国

第三十章 轻蔑锦囊妙计,刘邦彭城大败

第三十一章 刘邦依计脱困,痛心疾首

序言

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三个第一。其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相比了。其二,他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其三,韩信是第一个把《孙子兵法》用得出神人化的军事家,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被后世民间誉为“兵仙”、“战神”!

留下了如此多的第一,韩信到底是什么人呢?他的胸襟、他的眼光、他的封土拜将之道又是从何而来的?一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年成长为国家高级首脑,到底要有怎样的雄心和意志?面对人生挫败他怎样走出低谷?面对欺骗他将如何抚慰自己?

生活中人们也经常用一些语言来激励自己。譬如当生活处于逆境时,人们会用“大丈夫能屈能伸”来慰勉自己或是劝慰别人;当受到别人恩惠和帮助时,人们会许下“一饭千金,知恩图报”的铮铮誓言;当要举全力获取某种胜利或是成功时,人们会用“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来鼓劲加压……这些典故都来源于一个穿越古今的名字——韩信。

人们经常使用的有关韩信的俗语、成语就有160多条,然而,人们对韩信其人的了解却甚少。

从一个不羁少年到大器晚成,韩信志存高远,忍辱负重,他的经历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传奇色彩。然而不论是在事业的巅峰还是低谷,无论是在饥寒交迫时还是笼中困兽最后一刻,不变的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大丈夫生当为人杰”!“四次投主”演绎着他“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不断追求理想、渴望建功立业和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坚韧和才情。

韩信足智多谋,灵活多变,遇事肯动脑筋,谋略高瞻远瞩,逢战必出奇招。

韩信知恩图报,以德报怨。发迹后的韩信对颠沛流离的日子刻骨铭心,他要报答漂母“赐千金”。“令出侉下”的蛮屠更是被韩信谓之为壮士,出人意外地“以为楚中尉”。

韩信待人真诚,忠心耿耿。项羽使武涉劝反遭拒绝,蒯通两次劝反不改其忠。“若人生谓棋,我愿为其卒。…‘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

当时著名的谋士武涉和蒯通劝其“三分天下而王之”。蒯通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就是上天给你的你不拿,那你是要带来灾难的,时机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带来灾殃的,你不能犹豫。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了,中国的历史就得重写了。

而韩信对汉王感恩戴德,发誓永志不忘,不能背叛。他这份感激简直是难以言表。他曾这样拒绝谋士的进谏: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缡,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韩信认为坐了人家的车子,穿了人家的衣服,吃了人家的东西,那就要把人家的患难也背在自己的身上,把人家的忧虑也当做自己的忧虑,就要用生命去报答。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问题。而是要用生命去报答的忠贞之心。

韩信的一生都在追求,一生都在进取,一生打了无数胜仗,运用了无数成功的战略战术,但只有一计一生不得要领——以退为进。  懂得进退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懂得“退”比懂得“进”更难,因为“进”是人性的本能追求,“退”则是人生的生存智慧。人生需要追求卓越,但是,更应当接受平淡。在人生的征途中继续辉煌固然是人生的成功,功成身退,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解脱。人生,需要进退自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做人如此!做事如此!

如果说仅仅通过史学家的一系列杰作就说已经认识或者了解他,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可以来形容概括他。我想那是肤浅的。只有了解他的过去,了解他生活的年代,才能读懂这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

本书用生动的文字记载了韩信的生平事迹,既写韩信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厄运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韩信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书中得到精彩的体现。

两千多年的时光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故事虽落幕,人生不终场。最残缺的结局,最辛酸的奋斗,最残忍的成长,以及最惆怅的回忆浸透了历史的笔墨。韩信的那两滴泪化成了日日如期而至的露,如亿万只明亮的眼,审读着后人为他用词汇所作的种种注释。

内容推荐

魏生编著的《王的征途》用生动的文字记载了韩信的生平事迹,既写韩信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厄运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韩信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书中得到精彩的体现。

两千多年的时光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故事虽落幕,人生不终常最残缺的结局,最辛酸的奋斗,最残忍的成长,以及最惆怅的回忆浸透了历史的笔墨。韩信的那两滴泪化成了日日如期而至的露,如亿万只明亮的眼,审读着后人为他用词汇所作的种种注释。

《王的征途》是一本人物传记。

编辑推荐

魏生编著的《王的征途》全景讲述诸侯争强图存,将相叱咤风云,名士纵横捭阖,政治波谲云诡的大变革时期,立体展现了一个有志青年如何登峰造极而后兔死狗烹的悲情人生。战神韩信戎马一生从未失手,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但他不懂进退终注败局。最后惨死于妇人之后。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从苦苦挣扎的不羁少年到实权在握的王侯,他的经历跌宕起伏,充满着传奇色彩。然而,不论是在事业的巅峰还是在低谷,饥寒交迫还是笼中困兽的最后一刻,永恒不变的是他对理想的执着。同时,他的一世都在回报:他是一个忠实的追随者,信奉宁可天下负我,我绝不负天下人;然而,他又是一个稚嫩的政治家,对生存之道浑然不知,不懂权利是把剑:既可杀人,亦可伤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