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内容为王羲之与友人的信札,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至升平五年(347—361),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与书法的重要资料。据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所载,《十七帖》原墨迹为唐太宗收藏并装缀成卷。此卷真迹早已失传,传世的《十七帖》以刻本为主。刻本历经翻刻,名目众多,总而言之,大致可以归为『敕』字本系统、《淳化阁帖》系统两大类。
在由章草向今草(小草)演变的过程中,王羲之可谓功不可没。《十七帖》乃是其成功转型后的草书作品。其草法在章草基础上删繁就简,使草法符号趋于简约流美,省去了章草典型的波磔笔画,笔势更加自由连贯。该帖用笔方圆兼备,遒劲姿媚;结字因势生形,意趣丰富;在章法上打破了章草字字独立的形式束缚,以上下字的体势相接、虚实相生而形成一种行气贯通的章法模式,堪称后世小草取法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