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艾灸疗法防病祛病》简要介绍了艾灸疗法的中医理论依据、技法、穴位、主治等,详细阐述了内科、外科、骨伤科、神经科、消化科、内分泌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常见病的辨证治则、取穴、灸法等。其内容丰富翔实,可按图索骥,操作性、知识性强,适合广大全科医师和中医爱好者阅读。 目录 一 艾灸的起源与治疗特点 (一) 艾灸是治病和养生的有效方法 (二) “灸”字源流考与灸法起源 1 “灸”字的源流 2 灸疗的起源 (三) 灸法的源流与发展方向 (四) 养生植物——艾 (五) 艾灸的六大作用 (六) 艾灸的三大作用特点 1 双向调节作用 2 整体调节作用 3 自限调节作用 (七) 灸疗的适应证 (八) 学会灸用艾炷和艾条的制作 1 艾炷的制作 2 艾条的制作 (九) 艾灸疗法是如何分类的 (十) 艾灸方法 1 艾炷直接灸 2 艾炷间接灸 3 艾条灸 4 温针灸 5 温灸器灸 6 天灸(发疱疗法) 7 灯草灸 8 温灸膏 (十一) 灸法的补泻法 (十二) 艾灸疗法的治疗体位 (十三) 施灸的程序 (十四) 艾灸出现灸疮 晕灸如何处理 1 灸疮的处理 2 晕灸的预防与处理 3 灸疗过敏如何处理 (十五) 艾灸的三大禁忌 (十六) 艾灸疗法注意事项 (十七) 关注灸后调养三个要素 (十八) 中国古代的艾灸治疗名医大家 (十九) 中国民间艾灸养生故事 二 艾灸养生保健法 (一) 古代名医论艾灸养生 (二) “节气灸”事半功倍除旧疾 (三) 反季节灸冬病夏治 (四) 健康长寿的保健十三要穴 (五) 艾灸消除脑力劳动者疲劳 (六) 艾灸强心健脑 (七) 艾灸可增血填精 (八) 艾灸可聪耳明目 三 艾灸治疗常见病 (一) 内科病艾灸治疗 1 感冒与流行性感冒 2 慢性支气管炎 3 支气管哮喘 4 低血压 5 冠心病 6 肥胖 7 中风后遗症 8 慢性胃炎 9 呃逆(膈肌痉挛) 10 呕吐 11 腹胀 腹痛 12 慢性腹泻 13 胃下垂 14 便秘 15 脱肛 16 尿潴留 17 尿失禁 18 慢性前列腺炎 19 阳痿 20 早泄 21 遗精 (二) 外科 神经科病症艾灸治疗 1 颈椎病 2 落枕 3 肩关节周围炎 4 肋间神经痛 5 肱骨内上髁炎 6 急性腰扭伤 7 慢性腰痛 8 腰椎间盘突出症 9 坐骨神经痛 10 面肌痉挛 11 跟痛症 12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3 背肌筋膜炎 14 腱鞘囊肿 15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16 头痛 17 类风湿关节炎 18 失眠 (三) 妇科病症艾灸治疗 1 痛经 2 月经不调 3 闭经 4 带下病 5 妊娠呕吐 6 产后缺乳 7 子宫脱垂 8 慢性盆腔炎 9 乳癖(乳腺增生) (四) 五官科 皮肤科病症艾灸治疗 1 急性结膜炎 2 近视 3 弱视 4 耳鸣 耳聋 5 慢性鼻炎 6 慢性咽炎 7 牙痛 8 荨麻疹 9 湿疹 10 神经性皮炎 11 带状疱疹 12 白癜风 附 人体常用经穴定位与主治 (一) 手太阴肺经 (二) 手阳明大肠经 (三) 足阳明胃经 (四) 足太阴脾经 (五) 手少阴心经 (六) 手太阳小肠经 (七) 足太阳膀胱经 (八) 足少阴肾经 (九) 手厥阴心包经 (十) 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 足少阳胆经 (十二) 足厥阴肝经 (十三) 督脉经穴穴位 (十四) 任脉经穴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