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张所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63年2月出生于吉林省临江市。1984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1987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9月至1995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土学位,1997~2000年分别在英国Sussex大学、加拿大Calgary大学从事博土后研究,2001年1月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膜科学与技术》、《水处理技术》杂志编委。 目录 章 绪论 1.1 膜分离技术 1.2 聚酰(亚)胺膜材料 1.2.1 聚酰胺 1.2.2 聚酰亚胺 1.3 聚酰(亚)胺在分离膜领域的应用 1.3.1 反渗透膜 1.3.2 纳滤膜 1.3.3 气体分离膜 1.3.4 质子交换膜 1.4 聚酰(亚)胺分离膜的制备方法 1.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聚酰胺反渗透膜及纳滤膜 2.1 反渗透膜 2.1.1 海水淡化及反渗透膜的发展过程 2.1.2 反渗透过程的分离原理 2.1.3 反渗透膜的传质机理 2.2 纳滤膜 2.2.1 纳滤膜的发展及应用 2.2.2 纳滤膜的分离机理 2.3 聚酰胺反渗透膜及纳滤膜的制备工艺 2.3.1 界面聚合技术简介 2.3.2 聚酰胺复合膜的制备 2.3.3 界面聚合条件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2.4 聚酰胺复合膜功能单体及添加剂 2.4.1 有机相酰氯单体 2.4.2 水相胺单体 2.4.3 添加剂对膜性能的影响 2.5 混合基质聚酰胺反渗透膜及纳滤复合膜 2.5.1 薄层纳米复合聚酰胺复合膜的发展历程 2.5.2 纳米材料对聚酰胺复合膜的影响 2.5.3 几种纳米材料制备TFN膜实例 参考文献 第3章 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 3.1 气体的透过及分离原理 3.1.1 多孔膜中气体分离机理 3.1.2 非多孔膜中气体分离机理 3.2 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材料的制备 3.2.1 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3.2.2 聚酰亚胺均质膜与非对称膜的制备 3.3 聚酰亚胺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3.3.1 取代基对聚酰亚胺膜性能的影响 3.3.2 位置异构对聚酰亚胺膜性能的影响 3.3.3 桥联基团对聚酰亚胺膜性能的影响 3.3.4 含氟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 3.4 新型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 3.4.1 自具微孔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 3.4.2 基于聚酰亚胺的碳分子筛膜 3.4.3 聚酰亚胺混合基质膜 3.4.4 热重排聚酰亚胺 3.5 商品化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的应用 3.5.1 氮气富集 3.5.2 氢气分离 3.5.3 CO2的分离捕集 3.5.4 空气除湿 参考文献 第4章 聚酰亚胺耐溶剂纳滤膜 4.1 耐溶剂纳滤膜 4.2 聚酰亚胺耐溶剂纳滤膜的制备和性质 4.2.1 概述 4.2.2 聚酰亚胺耐溶剂纳滤膜的制备 4.2.3 聚酰亚胺耐溶剂纳滤膜的表征 4.3 耐溶剂纳滤膜的应用 4.3.1 食品工业 4.3.2 催化剂回收 4.3.3 石油化工应用 4.3.4 制药工业 4.4 聚酰亚胺渗透汽化膜 4.4.1 渗透汽化膜概述 4.4.2 渗透汽化膜的评价指标 4.4.3 聚酰亚胺渗透汽化膜材料 参考文献 第5章 燃料电池及质子交换膜 5.1 燃料电池及质子交换膜的发展 5.1.1 燃料电池的发展与分类 5.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发展 5.1.3 质子交换膜 5.1.4 质子传输机理 5.1.5 质子交换膜的性能参数 5.2 六元环磺化聚酰亚胺的制备与其水解机理 5.2.1 SPI的制备 5.2.2 SPI的水解机理 5.3 基于新型磺化二胺的SPI 5.3.1 基于柔性磺化二胺的SPI 5.3.2 侧链型磺化二胺合成SPI 5.4 基于新型二酐的SPI 5.4.1 基于新型非磺化二酐单体的SPI 5.4.2 聚酰亚胺-共聚-芳香聚合物(PI-co-PA) 5.4.3 基于新型磺化二酐单体的SPI 5.5 磺化聚吡咙 5.6 SPI的质子传导率 5.6.1 嵌段共聚物SPI 5.6.2 SPI复合质子交换膜 5.6.3 高离子交换容量的交联型SPI质子交换膜 5.7 燃料电池性能 5.7.1 氢氧燃料电池 5.7.2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索引 内容推荐 本书以聚酰胺、聚酰亚胺为主线,重点论述膜材料的分子结构与膜性能的关系,了解和掌握针对膜分离过程的膜材料分子设计及微结构调控方法。内容包括聚酰胺反渗透、纳滤复合膜的制备(第一章);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的分子设计及结构性能关系(第二章);六元环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在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