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使臣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联合秦穆公围攻了郑国。之所以联合秦国,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需要向外扩张。两国出兵后,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听后便答应了。
夜晚,郑军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么我怎敢冒昧地用这种方式来麻烦您呢?越过晋国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秦国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的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了晋惠公许多好处,晋惠公曾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您是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心里赞同,便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秦国就此撤军,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无法获得今日的地位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居安思危
春秋时代,晋悼公刚当上晋国国君,便开始举贤任能,革除弊政,并采纳魏绛的建议,与北方的戎狄结盟,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有能力与强大的楚国争霸。
位于晋、楚两国之间的郑国与晋国是同姓国,一向臣服于晋国。但楚国来攻打时,郑国转而屈服于楚国;晋国出兵来援助,郑国又转向晋国;等晋国一撤兵,郑国又背晋投楚了。晋悼公对郑国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非常恼火。
不久,晋悼公召集了宋、卫、齐、曹等十二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那时(前562)联军先后集聚在郑国的都城新郑。郑简公如惊弓之鸟,立刻派王子伯骈到诸侯军的大营请罪求和。晋悼公见郑简公已经屈服,也就顺水推舟同意郑国与宋、卫、齐、曹等国讲和结盟。郑简公为表示感谢,给晋悼公送了一份厚礼。其中有三个著名的乐师,十六个漂亮的歌女,以及一批精美的乐器。这次行动大大地提高了晋国在诸侯国中的声望,晋悼公非常高兴。他想起了出谋划策的魏绛,便决定把郑国送来礼物中的一半赏给魏绛。魏绛推辞说:“这都是君上您的威严和仁德,还有各位大臣的功劳呀!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了,但绝不能大意,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危险可能随时发生,必须先做好准备,以避免灾祸发生。古书上说‘居安思危’。‘能思’,才能‘有备’;‘有备’,才能‘无患’。君上要是真记住这句话,就可以长久地享受像今天这样的快乐了。”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看得长远,心系国家社稷,从此对他更加尊敬。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