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治国之道/国学大讲堂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申圣云编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勿争——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是世界上最无争的东西,利于万物却从不显示自己。

“利万物而不争”是《老子》的核心观点之一。如今,它又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无为不是不为,社会需要进步,个人也要进步,该为还得为,只是不要为的是功利。不争不是无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有生命的地方,这话就适用,不争的是身外之物。寡欲不是无欲,正因为人类有对光明的欲望,才有电灯。寡欲是适可而止。善为下,不是不上,上了,才知道高处不胜寒;上过,才知道下的好处。”

清末名臣张之洞早年参加科举考试,中了探花,也就是第三名。能够名列三甲,是全国上下的读书人都格外敬仰和羡慕的事。然而,对于这件事情,张之洞本人却非常难过。这是由于张之洞给自己订立的目标是考中状元。他平时总是说“平生不作第二人想”。这可能和他好强的个性有关系,通过其后来从政和做人的方式来看,这种“不甘居人后”的性格就是促进其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的推动力。

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创始人,经张之洞之手筹备建立的官办新式企业数不胜数,然而他本人却过着清贫的日子。张之洞做官十分清正廉洁,从来不曾贪污受贿,由于家里人多,生活十分困难。有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便将自己的衣物典当出去维持生计。张之洞在对自己做出评价的时候说:“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人争闲气。”可以说,张之洞将什么地方该争,什么地方不争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低处,不是恐高,不是怕摔,是高处的风景已无诱惑,是“一览众山小”后选择返璞归真、平淡祥和。商品社会,真往低处走,难。山珍海味、香车美女,处处都是诱惑;股票房子、工资职称,天天都是欲望。耐得住寂寞,需要功力,真一辈子守住一隅清净,离大师就不远了。

人往低处走,比往高处走还难,就像水往高处流比往低处流难一样。“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习近平引用老子的名句比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每一位成员“以太平洋之水结缘”。他表示:“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

一个人活在世上,“有为”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主要导向。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依照需要与可能,绝对不可以任意妄为。“有为”不单单是指做事情,还指做成事、做好事,是需要筹划、准备与协调的。不是非常必要的事,就不要去做。此时的“无为”要比不尊重客观规律、毫无责任感的“有为”更好。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应当将“有为”当作主导,还要将“有为”与“无为”相结合,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领导干部的工作与生活也存在着如何看待“有为”与“无为”的问题。关于“有为”和“无为”的普遍原理在领导干部身上同样适用,然而又存在着诸多与众不同之处。“有为”还是“无为”应当与自身的政治责任及工作使命联系在一起。年老退出工作岗位之后,发挥余热做一些事情让人钦佩,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弹琴、写字、读书、画画亦为雅好,不应当强求老有所为。仍然承担工作职责的人就不一样了,身兼重任却沉溺于闲散生活,游山玩水,荒淫无度,辜负党与人民的信任;在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工作面临重大考验的时候还崇尚“无为”“不为”,一定会耽误工作,甚至会由于不认真、不负责地对待本职工作而造成严重的错误。

就一个积极向上、向善的党员干部而言,“无为”是“有为”这一主旋律当中的休止符,事业要一分一秒地做,项目要逐项开展,张弛有度方可真正达到“有为”;“无为”是进行合理取舍之后的放弃,外表好看的政绩工程不为,滥用人力物力的愚蠢之事不为,不追求不现实的高标准、高效率;“无为”是党员干部必要的超脱,并非为了享清闲,而是为了让下属的工作能力得以全面体现,激发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优化资源配置。

“无为”并非放手,党员干部将工作分派下去,相信下属,极少干涉他们的工作过程,可是省下来的精力干什么?第一,必要的监督控制不可少,避免发生重大问题。第二,进行点调研工作,也是有用的。总之,“无为”绝对不是懒悔的借口。

P14-16

目录

第一章 仁政

 一◎ 民本——民为贵

 二◎ 谋益——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三◎ 息战——止戈为武

 四◎ 勿争——利万物而不争

 五◎ 轻赋——薄赋敛,广蓄积

 六◎ 倡义——义,人之正路也

 七◎ 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 养廉——公生明,廉生威

第二章 德治

 九◎ 明德——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一〇◎ 立德——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一一◎ 身正——政者,正也

 一二◎ 教化——教者,政之本也

 一三◎ 惩恶——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一四◎ 扬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五◎ 奉公——至公者平恕无私

 一六◎ 自律——欲影正者端其表

第三章 法治

 一七◎ 正心——有公心必有公道

 一八◎ 自治——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一九◎ 清廉——从官重恭慎,立身贵廉明

 二〇◎ 慎刑——善则赏之,过则匡之

 二一◎ 知法——不知法不足辩

 二二◎ 守法——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二三◎ 传法——以身教者从

 二四◎ 执法——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第四章 和谐

 二五◎ 利民——欲求富国,必先利人

 二六◎ 除害——善除害者察其本

 二七◎ 守己——出淤泥而不染

 二八◎ 无争——为而不争

 二九◎ 相爱——爱人者,人恒爱之

 三〇◎ 相交——各出所学,各尽所知

 三一◎ 互惠——见小利,不能立大功

 三二◎ 互敬——敬人者,人恒敬之

第五章 大同

 三三◎ 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四◎ 无私——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三五◎ 选贤——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六◎ 讲信——人之所助者,信也

 三七◎ 修睦——仁者无敌

 三八◎ 养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三九◎ 扶幼——不独子其子

 四〇◎ 重教——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第六章 无为

 四一◎ 简政——精兵简政,简政放权

 四二◎ 利导——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四三◎ 察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四四◎ 善任——任人唯贤,择能而使之

 四五◎ 求实——为治之道在于务实,不尚虚名

 四六◎ 客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四七◎ 授意——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四八◎ 规范——行于万物者,道也

第七章 王道

 四九◎ 重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五〇◎ 贵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五一◎ 安民——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

 五二◎ 恤民——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

 五三◎ 爱民——意莫高于爱民

 五四◎ 为民——国以民为本

 五五◎ 敬民——视民知治不

 五六◎ 畏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八章 文治

 五七◎ 文化——犹食笋而去其箨

 五八◎ 文明——不学礼,无以立

 五九◎ 文教——无文治而有武功,祸莫大

 六〇◎ 文艺——劳者歌其事

 六一◎ 文章 ——文章 千古事

 六二◎ 文凭——三十功名尘与土

 六三◎ 文雅——雅者,正也

 六四◎ 文俗——千里不同俗

第九章 张弛

 六五◎ 民主——天下之公理

 六六◎ 自由——兼容并包

 六七◎ 执法——出政施教,赏善罚暴

 六八◎ 规矩——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六九◎ 舆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七〇◎ 适度——至则反,盛则衰

 七一◎ 合理——顺理而行

 七二◎ 落实——言必信,行必果

第十章 有度

 七三◎ 兼听——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七四◎ 守则——治国无法则必乱

 七五◎ 安分——安分随时

 七六◎ 奉法——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七七◎ 废私——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七八◎ 律己——知不以利为利

 七九◎ 1真罚——克明德慎罚

 八〇◎ 环保——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序言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广义的国学,即胡适先生所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包括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等各个方面。狭义的国学,则集中体现在我国传统图书分类的“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中。

如果将国学比作一座文化大厦,其中经部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大厦的钢筋结构,史部所记载的文明进程是大厦的水泥浇筑,二者共同构成了国学的主体部分;子部的百家思想,则是大厦的门窗,可以让室内空气流通、充满生机;集部中的各类文集就是大厦里的装潢、家具、内饰等,丰富多彩。

人们初次走进一座大厦,往往先被大厦中的装潢、家具、内饰所吸引,就如同人们对国学感兴趣,往往是从集部中的诗词曲赋、小说散文开始的。故此,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学、学习国学,就必须去解读这座文化大厦的整体结构,必须从对集部的喜爱,发展到对经、史、子、集各部的研读。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国学经典浩如烟海,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资源,比如大同世界的伟大理想,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民贵君轻的理政思维,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仁慈兼爱的博大胸襟,先忧后乐的爱国精神,忠恕孝悌的人际准则,崇礼尚义的道德风尚,执两用中的中庸法则,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日日精进的治学精神,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这些精神资源,是中华文明萌发壮大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滋养。

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能够开阔胸襟、改进方法、增强智慧,提升思维层次和领导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担负起执政使命,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阅读、理解、掌握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我们出版了“国学大讲堂”系列图书,包括《修身之道》《齐家之道》《治国之道》《处世之道》《用人之道》《谋略之道》,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出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同时大量引用古今经典案例,贴近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增强可读性和实用性。希望“国学大讲堂”系列图书能够为党员干部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和修养的镜鉴。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偏颇、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内容推荐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一心为民、务实坚定、清廉刚正”。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一定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遵循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

申圣云编著的《治国之道》分为十章,分别阐述古代治国之道中的仁政、德治、法治、无为等十个方面,注重从《老子》《论语》《墨子》《孟子》《韩非子》等典籍中选取有关治国之道的经典论述,同时大量引用古今经典案例,以期为党员干部提供治国理政方面的镜鉴。

编辑推荐

如何在政治生活中律己、正人、为政、安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围绕这些命题。几千年来人们不仅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治国理论,而且在实践中留下了兴衰治乱、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对当今治国理政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申圣云编著的《治国之道》从不同方法(如仁爱、立德、王道等)和方式(法制、文治),并借鉴古今经典案例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