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强调的是,之所以说德意志而不说德国,是因为从1648年开始,“德国”没有真正意义上存在过。
1648年,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将德国分割成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虽然它们都顶着“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但是由于始终没有建立起中央政权,导致了邦国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服从。这种分裂的状态前后维持了数百年,使得德国成为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正因为此,德意志诗人席勒才发出了“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的悲鸣。
长期以来,德意志都以分散的联邦形式存在,虽然内乱纷争一直都没有间断过,但是在奥地利与普鲁士两大城邦沦陷后,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一致对外成为各个邦国之间的共识,他们也开始成为奥地利与普鲁士反法的重要支持力量。而奥地利与普鲁士为了一雪前耻,更是先后加入到欧洲反法同盟,伺机向法国报仇。
1813年,在莱比锡战役中,拿破仑率领的40万大军不敌反法联军。次年巴黎沦陷,德意志人得以迎回和平女神。重新夺回失去的领土后,德意志君主决定成立一个由35个国家、4个自由城市组成的德意志联邦,虽然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影响,真正统一的德国并没有建立起来。
18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拉开了帷幕,工业化进程为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作为英国的邻国,法国也很快从工业革命中受益,声势浩大的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英、法两国的迅速崛起,从根本上动摇了统治欧洲数百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德国自然也不例外。
德意志联邦成立后,外患已除的联邦内部又开始了新的内斗,普鲁士和奥地利轮流做大,谁都不希望对方一家独大,因此竭尽所能地维持联邦松散的组织构架。而另一方面,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新兴资产阶级与传统守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开始变得尖锐起来。德国统一的萌芽就是在这样纷乱的大环境中萌发的。
乔治·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出生在南德符腾堡州卢林根据镇的一个鞋匠家庭。作为一个鞋匠的儿子,李斯特没有在修钉鞋子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倒是在读书识字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高中学业完成后,李斯特顺利通过了德意志联邦政府的文官录用考试,成为一名下级官吏。虽然职位低微,但是李斯特却有着一个远大的理想——结束德意志联邦数百年的经济割据状况,实现德意志的经济统一。
那个时候的李斯特还没有从事过什么商业活动,但是由于工作原因,他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商人,时间久了,李斯特对德国的商业状况充满忧虑。作为一个松散的联邦国家,德意志联邦并没有对国家的经济和商业发展做过详细的规划,一切都处于无序的混乱之中。比如德意志联邦没有统一的货币,商人们要想在邦国之间顺利地实现货物流通,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辨认清楚每个邦国的货币。这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的事情,因为德意志联邦境内有近千种各不相同的货币。
即使你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能够轻而易举地辨别清楚各个邦国之间的货币,那也并不意味着你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因为德意志联邦的邦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彼此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对过往的商人征收税赋。如果你要从柏林贩卖一些东西到瑞典,那么接下来你将要穿越十个邦国,这意昧着你还没到达德意志联邦的边境,已经为这些货物交纳过十次关税,当你顺利到达瑞典的时候,你所交纳的关税恐怕已经远远超过了货物本身的价值。
P2-3
陈润,财经作家,商业史研究者,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专注于商业史、企业史研究,著有《优选商业一百年》《雷军传:站在风口上》《周鸿祎: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赚钱是一种信仰:罗斯柴尔德家族历经6代的完美传承》《理想是用来实现的》《大逆转:大败局之后的复活密码》《富士康内幕:中国制造很终幸福了谁》等。
客户的满意代表着我们一直在持续倾听客户的心声,并针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如此,我们才能达到客户们的要求,甚至超越他们的期望。
——迪克曼(安联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2008年评为年度最佳保险业CEO)
电磁感应的发现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能开拓出电磁技术的新时代。磁电将因此变得很便宜。这样电灯、电镀金属,还有将获得巨大能量的小型电磁机器,将成为现实并为人们利用。
——维尔纳·西门子(首台直流发电机的研制者)
由于找不到我理想中的梦幻跑车,所以我自己制造一辆。
——费里·波尔舍(曾任保时捷公司首席运营官,跑车设计师)
我们只放一只羊。无数事实证明,那些想放一群羊的人,到最后往往连一根羊毛也没剩下。实行最低价格是我们商业经营的基础。
——卡尔·布莱希特(德国企业家,与弟弟西奥阿尔布雷希特一同创建连锁折扣超市ALDI。2011年,以255亿美元位列《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第12位,被誉为“德国首富”。)
一个国家品牌的崛起启示录
工业立国,品牌强国
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德国每年都有28家公司入围,企业数量位居全球第五,与第四名法国非常接近。
世界500强公司数量还不足以代表德国经济的真正实力。在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它们大多数属于个人或家族企业,对德国经济贡献巨大,出口额相当大一部分由它们创造,还提供了2/3以上的就业人口和55%的经济附加值。
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和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哈特穆尔·贝格霍夫教授认为,德国中小企业具有六大特点:家族企业、专注及长期战略、情感纽带、代代相传、家长制及非正式性、独立性。此言不虚,实际上,德国许多中小企业即使成为世界500强之后仍然保留这些基因,而且逐渐升华为德国企业文化的共同特质,最终通过“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传递到全世界每一个商业角落。
全球著名品牌咨询机构英特布兰德每年推出“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排行榜。2015年,有10个德国品牌跻身其中,排名由高到低依次是:宝马、梅赛德斯-奔驰、思爱普、大众、奥迪、西门子、安联保险、保时捷、阿迪达斯、雨果博斯。在这10个品牌中,汽车行业占半壁江山,有5个;其他5个品牌分属5个行业,分别为计算机软件、家电、金融服务、体育、时尚服饰。在过去几年中,以上十大品牌中的大多数一直位居百强榜单之列。
品牌影响力无疑是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名义GDP排名欧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国家,德国还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2014年德国外贸出口总额达11336亿欧元,同比增长3。7%,而且贸易顺差位居全球首位。长期以来,德国出口量超过全国产出量的1/3,汽车、机械、化工、电子和光学等产品一直是核心出口产品。而且德国在钢铁、水泥、食品、饮料等行业也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国之一。早在1990年,哈佛商学院教授、“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包括日本)能够在如此牢固的国际地位中展示其工业的广度和深度。”
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地缘优势决定了它在欧洲中部的战略地位。另外,德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示范性高速公路、铁路系统举世闻名,港口城市汉堡以及直飞世界各地的航班为欧洲人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旅行,这些都为德国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5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以3。868万亿美元位居2014年全球GDP排名第四位,紧随日本之后。德国的经济实力,无疑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天的“德国制造”早已成为高附加值、精益求精的象征,德国产品无论价格高低都具备五大基本特征:精密、务实、安全、可靠、耐用。曾几何时,德国产品就像如今的某些“中国制造”一样,是廉价、劣质、低附加值的代名词。与英国、法国等近邻相比,德国是欧洲大陆的后发国家,到19世纪30年代才开启工业革命的序幕,比英、法都晚,在工业制造方面只能亦步亦趋。起初,模仿、剽窃甚至伪造商标等违背商业道德的潮流席卷全国,经常打上“英国制造”的标签以次充好,甚至连政府都鼓励从英国进口机床回国拆解、仿造,来自德国的粗制滥造的低价产品对美、英、法等国发达市场造成了猛烈冲击。
1876年5月,在美国费城举办的第六届世界博览会上,德国机械工程学家、“机构动力学之父”弗朗茨·勒洛批评德国产品质量粗劣、价格低廉、假冒伪劣,在德国内外引发震动。11年后,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修改《商标法》条款,要求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试图以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规定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来。“德国制造”在当时全球商业领域的声誉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当时的德国企业界已经觉醒,“占领全球市场靠的是质量而不是廉价”。知耻而后勇,德国企业家抓住国家统一与工业革命的时代机遇,不到十年时间,“德国制造”已经超越“英国制造”的产品竞争力。:1896年,英国罗斯伯里伯爵痛心疾首呼吁道:“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我们落后了。”张伯伦曾经在一份经济报告中梳理出十几种物美价廉的德国商品,其中包括服装、金属制品、玻璃器皿、化工产品等。实际上,当时德国在钢铁、化工、机械、电气等领域已经涌现出西门子、克虏伯、蒂森、拜耳等一大批全球知名企业。
但是,“德国制造”的华丽蜕变以及德国品牌的全球声誉并非是在这短暂的二三十年中迅速实现的。这是一段以工业立国、品牌强国为核心的漫长而艰难的修炼之路,工匠精神是永不磨灭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在至少长达200年的德国商业史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两条主线交相辉映,贯穿始终。
……
对于大多数德国企业家来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比投机行为创造的财富更有价值,更加充满幸福感,他们相信长期成功带来的益处而非短期收益。德国企业大多从创业者的家乡、社区周边起家,利用一切创造价值的资源,靠自筹资金缓慢发展,即使成为世界级品牌之后,也依然保持谦虚低调,严谨务实。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当追求财富与道德自律同步发展时,才能达到现代企业家的最高境界。”
正如菲立普·克劳契维茨在著作《巨人再起:德国企业的兴盛之道》中所写:“德国人性格中好的一面正是其彻底性,且通常会尽善其用。享有良好信誉的德国产品无处不在。作为消费者,德国人对需求提出了最高标准;作为制造商,他们自己组织生产,开设公司来满足这种高标准的需求。”他还总结说,德国企业快速崛起应归功于企业家的优良传统,如务实、乐观、努力、审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相关制度与管理风格。
德国人的优秀品格源于职业教育和文化传承。早在14世纪,德国就出现了学徒制,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涌现出来,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技能培养。大约有70%的青少年中学毕业后会接受两年到三年半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三四天在企业接受实践教育,一两天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如今在德国,提供培训的职业有350多种。而且,德国技术工人的平均薪资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与白领阶层相当。学徒制度和职业培训体系不仅为德国工业强国战略提供大量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将遵守秩序、追求效率、重视品质、艰苦奋斗等文化传承后世。在德国的所有全球著名品牌中,都可以轻易感受到创新、高效、品质、勤奋等价值观。
遵守纪律并不意味着缺乏创新精神。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技术和信息流,而企业和制度是创新过程的关键,其中“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另外,德国还有几百个新奇、专门的商品交易会和贸易展览会,为优质产品提供交易平台。这些元素和德国的文化、体育、艺术、音乐、建筑以及饮食、节日、时尚等碰撞交融,共同形成整个国家对外展示的创新形象,它蕴含在产品、品牌、企业、企业家精神的价值观之中。
最近几年,互联网思维在中国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互联网行业的浮躁氛围正在向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迅速蔓延。然而,在德国却很少听说互联网思维,甚至没有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可是,当德国人抛出“工业4。0”之后,却迅速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热潮。
德国继续引领时代变革浪潮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制造实力,内在基因则是工匠精神——工匠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他们穷尽一生潜修技艺,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即便粉丝经济、互联网思维等新话题席卷而来,他们依然提倡埋头苦干、专注踏实的工匠精神,这才是互联网时代最珍贵的品质。
回归即出发,在德国商业史中汲取商业文明和工匠精神的力量,我们将走得更远。
陈润著的《铁血重生(德国商业200年)》以发展的脉络,深度挖掘德国工业立国的历史和品牌强国的修炼之路,揭示德国企业追求财富与道德自律同步发展的最高境界,总结了德国企业快速崛起后衍生的制度和管理风格。
是谁改变了蒸汽动力的效率?
是谁拥有世界第一张汽车专利证?
我们如何从德国商业史汲取商业文明和工匠精神的力量!
西门子一哈尔斯克:从电机的发明,到商业化效率的全面提升,跃进动力新时代。
奔驰:从单缸汽油发动机的成功研制,到现代第一辆汽车的完成,功能与需求适应市场行情。
奥迪:场地赛频频夺冠,D型车政府专用,气质雍容成就品牌高责。
欧宝:以生产缝纫机和自行车创业,务实严谨的风格让德国汽车变得不再昂贵。
阿迪达斯:专注体育运动时尚,设计定制个性化服务,为明星赛场增辉。
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创业者、MBA课程学习者必学的商业课。
曾是“廉价、劣质、低附加值”的代名词,如何化身为“精密、务实、安全、可靠、耐用”的德国制造?陈润著的《铁血重生(德国商业200年)》让你一本书读懂德国制造的艰难蜕变、铁血重生。
经历暴风雨的洗礼,这些德国巨头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