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里斜晖一茎花/民国才女美文
分类
作者 林徽因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县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作家。

《梦里斜晖一茎花》这本精品文集编选体例广泛,涉及诗歌(特别是抗战以后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书信等体裁,附录为其子梁从诫对母亲的追忆文章,具有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内容推荐

《梦里斜晖一茎花》甄选林徽因现存于世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选录其中经得住时光淘洗和检验的篇章,力图展现一个最具文学魅力的林徽因。既包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之类的诗歌名篇,又收入《九十九度中》这样的小说佳作,全面呈现一代才女的文学成就。

《梦里斜晖一茎花》给供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诗歌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深夜里听到乐声

仍然

情愿

激昂

一首桃花

莲灯

微光

秋天,这秋天

年关

你是人问的四月天

吊玮德

城楼上

深笑

别丢掉

八月的忧愁

旅途中

红叶里的信念

山中

时问

除夕看花

人生

六点钟在下午

昆明即景

一串疯话

小诗(一)

小诗(二)

写给我的大姊

散文

悼志摩

平郊建筑杂录

山西通信

窗子以外

蛛丝和梅花

彼此

一片阳光

我们的首都

和平礼物

小说

九十九度中

模影零篇

戏剧

梅真同他们(四幕剧)

书信

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五日致胡适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月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九至十日致沈从文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致沈从文

一九四二年约春夏致傅斯年

附: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八日傅斯年致朱家骅

附录

倏忽人间四月天

试读章节

悼志摩

十一月十九日我们的好朋友,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惨酷的,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这消息在二十日的早上像一根针刺猛触到许多朋友的心上,顿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黑,哀恸的咽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

志摩……死……谁曾将这两个句子联在一处想过!他是那样活泼的一个人,那样刚刚站在壮年的顶峰上的一个人。朋友们常常惊讶他的活动,他那像小孩般的精神和认真,谁又会想到他死?

突然的,他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沉人永远的静寂,不给我们一点预告,一点准备,或是一个最后希望的余地。这种几乎近于忍心的决绝,那一天不知震麻了多少朋友的心?现在那不能否认的事实,仍然无情地挡住我们前面。任凭我们多苦楚的哀悼他的惨死,多迫切的希冀能够仍然接触到他原来的音容,事实是不会为体贴我们这悲念而有些须更改;而他也再不会为不忍我们这伤悼而有些须活动的可能!这难堪的永远静寂和消沉便是死的最残酷处。

我们不迷信的,没有宗教地望着这死的帏幕,更是丝毫没有把握。张开口我们不会呼吁,闭上眼不会入梦,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我们不能预期后会,对这死,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枯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这哀恸的尖锐,痂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那一天下午初得到消息的许多朋友不是全跑到胡适之先生家里么?但是除却拭泪相对,默然围坐外,谁也没有主意,谁也不知有什么话说,对这死!

谁也没有主意,谁也没有话说!事实不容我们安插任何的希望,情感不容我们不伤悼这突兀的不幸,理智又不容我们有超自然的幻想!默然相对,默然围坐……而志摩则仍是死去没有回头,没有音讯,永远地不会回头,永远地不会再有音讯。

我们中间没有绝对信命运之说的,但是对着这不测的人生,谁不感到惊异,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世事尽有定数?世事尽是偶然?对这永远的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完全的把握?

在我们前边展开的只是一堆坚质的事实:

“是的,他十九晨有电报来给我……

“十九早晨,是的!说下午三点准到南苑,派车接……

“电报是九时从南京飞机场发出的……

“刚是他开始飞行以后所发……

“派车接去了,等到四点半……说飞机没有到……

“没有到……航空公司说济南有雾……很大……”只是一个钟头的差别;下午三时到南苑,济南有雾!谁相信就是这一个钟头中便可以有这么不同事实的发生,志摩,我的朋友!

他离平的前一晚我仍见到,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次晨南旅的,飞机改期过三次,他曾说如果再改下去,他便不走了的。我和他同由一个茶会出来,在总布胡同口分手。在这茶会里我们请的是为太平洋会议来的一个柏雷博士,因为他是志摩生平最爱慕的女作家曼殊斐儿的姊丈,志摩十分的殷勤;希望可以再从柏雷口中得些关于曼殊斐儿早年的影子,只因限于时间,我们茶后匆匆地便散了。晚上我有约会出去了,回来时很晚,听差说他又来过,适遇我们夫妇刚走,他自己坐了一会,喝了一壶茶,在桌上写了些字便走了。我到桌上一看:——

“定明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我怔住了,心中一阵不痛快,却忙给他一个电话。

“你放心,”他说,“很稳当的,我还要留着生命看更伟大的事迹呢,哪能便死?……”

话虽是这样说,他却是已经死了整两周了!

凡是志摩的朋友,我相信全懂得,死去他这样一个朋友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这事实一天比一天更结实,更固定,更不容否认。志摩是死了,这个简单惨酷的实际早又添上时间的色彩,一周,两周,一直的增长下去……  我不该在这里语无伦次的尽管呻吟我们做朋友的悲哀情绪。归根说,读者抱着我们文字看,也就是像志摩的请柏雷一样,要从我们口里再听到关于志摩的一些事。这个我明白,只怕我不能使你们满意,因为关于他的事,动听的,使青年人知道这里有个不可多得的人格存在的,实在太多,决不是几千字可以表达得完。谁也得承认像他这样的一个人世间便不轻易有几个的,无论在中国或是外国。

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时候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尚未去康桥。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认识到影响他迁学的逖更生先生。不用说他和我父亲最谈得来,虽然他们年岁上差别不算少,一见面之后便互相引为知己。他到康桥之后由逖更生介绍进了皇家学院,当时和他同学的有我姊丈温君源宁。一直到最近两月中源宁还常在说他当时的许多笑话,虽然说是笑话,那也是他对志摩最早的一个惊异的印象。志摩认真的诗情,绝不含有丝毫矫伪,他那种痴,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能令人惊讶。源宁说,有一天他在校舍里读书,外边下了倾盆大雨——惟是英伦那样的岛国才有的狂雨——忽然他听到有人猛敲他的房门,外边跳进一个被雨水淋得全湿的客人。不用说他便是志摩,一进门一把扯着源宁向外跑,说快来我们到桥上去等着。这一来把源宁怔住了,他问志摩等什么在这大雨里。志摩睁大了眼睛,孩子似的高兴地说“看雨后的虹去”。源宁不止说他不去,并且劝志摩趁早将湿透的衣服换下,再穿上雨衣出去,英国的湿气岂是儿戏,志摩不等他说完,一溜烟地自己跑了!P61-64

序言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县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作家。

林徽因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金华、孝丰等地;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徽因5岁时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新式小学就读,13岁随家迁居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女校培华女中。

1920年,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作为女建筑师的房东的影响,对建筑学发生兴趣,立志作为攻读方向。其间,她结识父亲的忘年交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亦产生浓厚兴趣。翌年回国,继续中学学业。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一同赴美攻读建筑学。当时,因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接受女生,她只好就读于美术学院,同时选修建筑系课程,力图实现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林徽因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翌年春,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一同回国,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作为建筑学家,即便在国破家亡的时代,林徽因协同梁思成在1930~1945年间,曾到过15省、200余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河北赵州石拱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国人和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抗战爆发,同当时的众多知识分子一样,林徽因夫妇辗转流徙于云南、四川等地,贫病交加。

北平解放后,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与几位同事一起,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0年被任命为北:;ell-画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富有远见的规划。次年,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进发出旺盛的精力和热情,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担的设计和教学任务,还与梁思成一道撰写了多篇建筑学论文。但是,1954年,一向多病的林徽因身体极度衰弱,《中国建筑史》课程几乎大半躺在床上讲授。辗转病榻数月,最终于1955年4月1日逝世,享年51岁。

作为作家,林徽因于1931年4月以“徽因”的笔名,在《诗刊》第2期上发表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作为其文学创作的开始。此后,她在从事建筑学研究之余,大量发表诗歌,兼及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早在1930年代就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

俊秀的外表,一口流利的英语,显赫的世家身世,学有专长,加之良好的文学素养,当然,还有与多位民国绅士的浪漫爱情,或不逾伦理阈限的情感“纠葛”,很大程度上,让林徽因成了今天仍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传奇,成了优雅、知性女人的范本。特别是在一切变得如此粗鄙、市侩的当下,了解一下林徽因,似乎成了感受民国女子风范的一种方式,让今天的那些略有些小资的女人、男人们生出一点淡淡的嫉妒,感叹上天何以如此垂青这个民国女子,不吝给她美貌,更不吝给她智慧。

几位因惊人才华而成为传奇的民国女子,往往因家世、自身所受后天教养,还有所处时代的差异,自然分成几种不同类型。显赫的官宦世家身世,加上留学欧美的后天教养,以及五四时代的熏染,自然决定了林徽因、谢冰心作为优雅、知性女性的样板。无论民国还是后世以至今天,人们总是喜欢将她们进行比较。有趣的是,坊间亦流传着林、谢间因才华相妒而互生醋意的传说。客观地说,当年谢冰心文名远在林徽因之上,然而,知识界似乎更看重林徽因作为学者,对于民族国家所做的贡献,而对她尤其称许。这亦凸显一个时代对于人的认知和价值取向。1942年,傅斯年在致朱家骅信中就盛赞林徽因为“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

张爱玲亦出身显赫,只是,到底晚出十多年,家道早已没落,官宦世家的精神做派早已荡然无存,堕落的父亲,加之刚刚开头就煞尾,并已打了折扣的西洋教育,还有战争催逼,让张爱玲成了这一类型衍生的另类。她分明感到一个时代快要终结,成名要趁早的焦虑,自然让她失去了那份从容。无论家道还是时代,她总是看到末尾的情形。因而,优雅与知性,在她身上似乎都有,但似乎又都不是。而且,那种“不是”是一种源自骨子里的“不是”。石评梅与黄庐隐相类似,两人甚笃的交谊,我想,毫无疑问建立于父亲作为小官吏的家世、缺失留洋经历,但在国内共同感受五四高潮期的时代氛围,这让她们将其思考和忧患,表达得比较直白。然而,不幸的人生遭际,却又让她们难有大的人生格局,难以掩抑的文学才华为她们宣泄人生悲苦提供了方便,她们有新女性的忧思,但更多的是感伤。而生在谢、林、石、黄之后,张爱玲之前的萧红,却是另一类型。苦难的遭际,加之想接受新式教育而不得,让她对人生有了别样观照,出之于文字,自然是另一番风貌。她以超卓的才华肆意写出人生黑暗与荒寒。

林徽因的创作涉及层面较广,但诗名最著。很多人自然将其视为新月派诗人中的一员。其早年诗歌可以明显看出徐志摩的影子,有很浓郁的“新月”味道。清丽、流畅,诗形整饬,想象新奇,典型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但也有对现实的关注和对都市别样生存图景的呈现,如《年关年关》。前者是对美好优雅的赞叹;后者是对苦难知性的皱眉。然而,作为诗人的林徽因,应该引以为骄傲的,毫无疑问是写出了《病中杂诗九首》。这九首诗分别写于1944年的李庄、1946年的昆明、1947年的北京,1948年5月集中刊载于《文学杂志》第2卷第12期。很显然,这批诗歌是作为作家的林徽因的后期创作。辗转流徙的生活让她明显对苦难有了更其深刻的体认,而中年心态更让她脱尽了前期诗歌的清丽与流畅。这些诗里已经完全看不到“新月”的痕迹。虽然,有些诗句的想象仍是那么新奇,但是,却打上了深刻的思辨色彩,表达上不时可以看到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但又不像此期“九叶诗人”们那样明显。这自然是诗人林徽因完全成熟的标志。在我看来,《恶劣的心绪》《一天》《忧郁》是这批诗作里的尤为超卓者,足堪玩味。

林徽因的两篇悼念徐志摩的散文情感浓烈,在充分呈现一个活泼、生动的徐志摩的同时,亦深刻表达了自己对亡友深刻的知解。知性的介入,让两篇文字情感真挚,却并没有一般悼亡文字的矫饰与滥情。《窗子以外》却是格外俏皮、深隽。俏皮的是对世相的描述,深隽源于作者对世相所传达出的理解或婉讽。这是一篇将感性和知性结合得非常巧妙的散文佳作。感性和知性的结合,确乎是林徽因的擅长。这也体现在她那些漂亮的关于做建筑学考察的游记中,如《山西通信》等篇什。而那些谈建筑的科普文字更可以作为精美的散文来读。很多人认为林徽因甚至将文学才华用于建筑学论文写作,让严谨的学术论文不再枯燥,相反灵秀生动,富有人文情怀。

小说,在林徽因似是偶一为之。目前所见仅三篇:《窘》《九十九度中》《模影零篇》,分别发表于1931年、1934年、1935年。读者稍加留意,便可感受到林徽因那独特的小说观念,以及她那不愿重复自己的新锐态度。小说形式的多变,还是基于卓著才情的底子。仅此,让人不得不感叹,林徽因的确是才女。《窘》的精彩处在于对人物之间淡淡暧昧情感的精微体察,叙述的不过是家长里短——自然是绅士、淑女间的家长里短,讲故事的方式稍稍有些旧,似乎是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样式,但骨子里却别有风味。《九十九度中》就完全不一样,是林徽因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将对日常生活的精微体察,以一种极具现代感的形式表现出来,传达出她对人生和小说本身的一份独到看法和理解。如果说《窘》还是中国传统小说那种线性叙述的话,那么,《九十九度中》则完全体现了西洋小说的观念,截取了曰常生活的一个断面,将暑天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作者隐匿在琐屑的日常呈现背后,不动声色地表达着她对笔底人物、世相的理解,或狡黠,或犀利,或温和。在刘西渭看来,《九十九度中》“没有组织,却有组织;没有条理,却有条理;没有故事,却有故事,而且那样多的故事;没有技巧,却处处透露匠心”,实在是中的之论。他还透露,当年一个国立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向其坦承“完全不懂这不到一万五千字的东西”。其实,即便今天,如果对林徽因的不羁才情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也还是很容易读不懂。《模影零篇》是一组记人的文字,是介于散文、小说之间的间性文本,可以看出林徽因在文字上越发成熟、洗练。所记述的人物生动、鲜活,且基于人物性格特点,文字亦相应有所变化,有的俏皮,有的冲淡,有的平实。总之,她总有一种将感性和知性进行适度调和的天赋。只有一出手,文字便有了林徽因那注册商标式的印记。

如果说,林徽因在建筑学上的成就,靠的是一点点诚实的努力达至的话,那么,文学创作上的林氏风格,却多半出于才情和天赋。上天给她美貌,给她显赫的家世,给她诚实努力的品性,给她超卓的智慧,给她良好的教育,给她高洁的人格……一切似乎太过完美,上天也有些嫉妒,也给她病痛,给她困顿。不然,无论作为建筑学家还是作家,林徽因会有更为卓越的贡献。

本书还收录了林徽因与朋友间的书信数通。管中窥豹,亦可看出民国知识分子在乱世爱国、爱人的态度。那种诗意的文人风度,几成绝响。今人如果能够平静一下浮躁的心,读读1942年4月18日傅斯年致时任教育部长朱家骅,请求他为梁思成兄弟拨款救济的信,我想无法不心生感动。而林徽因致傅斯年的信,则可让人读到当时知识分子对于民族国家那份深沉热爱,以及即便在乱世那份从容的归属感。了解傅斯年、朱家骅与困厄中的梁氏兄弟的这段交往,不得不让人感叹民国知识分子那份诗意的人际关系。对比当下,不胜唏嘘——那个时代确乎距离今天太遥远。

阅读,某种意义上成了对才情、诗意、知性的触摸。对于有心的读者,这自然是享受,但毫无疑问也有唏嘘,也有感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7: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