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嬗变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胡刚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胡刚,1974年7月出生于河南息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为贵州财经大学马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马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社会动员研究等。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主持厅级课题2项。主编高校教材1部。在《学术论坛》、《理论与改革》、《贵州民族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由来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社会动员

二 机制

三 社会动员机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形成与基本状况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形成的社会基础

一 客观的现实环境为社会动员机制预设了场景

二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为社会动员机制提供了政治保证

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动员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基本状况

一 以社会主义建设为目标

二 党和政府成为动员主体

三 以工人、农民为主要的动员对象

四 依赖行政动员与传媒动员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实证

一 抗美援朝的社会动员

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社会动员

三 “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动员

 第四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 政治动员的过激与经济动员的乏力

二 偏离原有的动员目标

三 动员方式缺乏先进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 频繁的政治运动制约了动员对象

五 内在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动员机制面临的形势和条件的变化

 第一节 时代主题的转换

一 “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向“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

二 冷战思维渐趋式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新要求

一 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

二 社会主要任务的重新认识

 第三节 社会动员机制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 社会动员仍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 社会动员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

一 土地制度改革社会动员阶段(1978—1984年)

二 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社会动员阶段(1984—1988年)

三 总结经验和整顿调整社会动员阶段(1988—1992年)

四 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社会动员阶段(1992—2003年)

五 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动员阶段(2003—2012年)

六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动员新阶段(2012年至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的基本经验

一 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 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三 着眼点和落脚点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上

四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 要处理好几种重要的关系

六 建立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协同合作机制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员目标的重新确定

 第二节 动员组织的扩展

一 党组织的变化

二 政府的转变

三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

 第三节 动员对象的扩展

一 社会各阶级阶层

二 各民主党派

三 海外华侨华人

四 国际社会力量

 第四节 动员方式的多样化

一 激励动员

二 传媒动员

三 行政动员

四 参与动员

 第五节 动员内容的拓新

一 经济动员优先开展

二 政治动员有序开展

三 文化动员创新发展

四 生态文明动员开拓创新

 第六节 社会动员内在机制的创新发展

一 动力机制的创新发展

二 运行机制的创新发展

三 协调机制的创新发展

四 保障机制的创新发展

第五章 汶川地震社会动员机制实证分析

 第一节 “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成为社会动员的指向

 第二节 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挥积极动员作用

一 中国共产党起到核心动员作用

二 政府发挥重要动员功能

三 非政府组织大显其身手

 第三节 国内国际社会力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 国内社会各阶级阶层广泛参与

二 海内外华人华侨积极响应

三 国际社会力量鼎力相助

 第四节 多种动员方式同台竞技

一 激励动员

二 行政动员

三 传媒动员

 第五节 社会动员成效分析

一 应急救援成效显著

二 社会人力、物力、财力集聚能力巨大

三 恢复重建速度惊人

第六章 当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仍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

 第一节 当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仍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 相关法律法规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 社会动员主体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 社会动员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四 社会动员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 健全社会动员机制的基本原则

二 创新社会动员机制的方法

三 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的路径

四 构建社会动员新常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社会动员不仅是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而社会动员机制是决定社会动员效率最为关键性的因素。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比较研究,胡刚著的这本《嬗变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研究)》着重分析和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在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社会动员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现实性;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存在的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并对我国社会动员机制进一步的发展进行展望。

编辑推荐

除绪论和结语外,胡刚著的这本《嬗变与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研究)》共分六章,主要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仍存在的制约因素以及相关对策。

第一章着重对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二章主要交代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动员机制所面临的形势和创新的背景。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的基本内容。第五章主要以2008年汶川地震社会动员机制为个案,深入分析和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第六章主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仍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1: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