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丽达与天鹅(叶芝诗选)(精)/经典译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爱尔兰)叶芝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听人安慰的愚蠢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昨天说起:

“你那所爱的头发中出现了银丝,

在她的眼角上,也爬上了小小的阴影,

时间只能使你自然而然地变得聪明

虽然现在显得还不可能,因此讲

你需要的只是耐心。”

心儿在嚷:

“不,我得不到一滴安慰,一点安慰

时间只能重新浓妆艳抹她的美,

因为她的风姿非凡,华贵雍容,

炉火在她身旁跳动,她一转身,

炉火更为熊熊。她绝无这些姿势—一

当狂野的夏日的一切在她的眼里。”

噢心!噢心!只要她转过她的身,

你就会知道听人安慰有多蠢。

古老的记忆

噢让思想飞向她吧,当西沉的夕阳

唤起了一个古老的记忆,对她讲:

“你的力量,如此高尚、强烈、亲切,

真能唤起一个新的世纪,在脑海里,

唤起那些想象中的许久以前的女王,

她们也不能与你媲美。他跪在面团上,

跪过了青春的漫长岁月,谁想到,这一切,

还有更多的,到头来却都是空虚,

而那些亲切的话语毫无意思?”但是唉,

什么时候我们能责备风,就能责备爱,

或,如果需要更多,就什么都不说,

对迷路的孩童来说,那可是难过。

决不要献上整颗心

决不要,决不要献上整颗心,

因为在那些狂热的女人眼中。

如果爱情是想当然,就仿佛

不值得一想,她们从未想过

爱情会在一个到另一个的亲吻中消失,

因为每一件可爱的事都只是

短暂的、梦幻的、亲切的欢欣。

决不要,决不要直接献上心,

因为那些女人,尽管巧嘴多伶俐,

掏出她们的心,只是为了游戏。

但是到底谁能玩得够精彩,

如果是因为爱情又哑又聋又瞎?

他这样做的,现在把代价认清,

因为他献出而又丧失了整颗心。

亚当的诅咒

我们端坐着,在炎夏的尽头

那个美丽温柔的女人,你的好友,

你,还有我,一起谈论着诗,

我说:“一行诗使我们花上几个小时,

可它要显得不是一刹那的思想,  我们的织,我们的析,就是空忙一场,

真还不如跪下你的双膝,去

擦擦厨房地板,或敲敲石子,

就像一个老穷人,顾不上风吹雨淋,

因为要甜美地发出一句句心声,

就要比这一切干得更累,更忙,

可他还会被那帮喧闹的校长、

银行家和牧师们看成一个闲小子——

烈士却把那帮人称作世界。”

于是

那个美丽温柔的女人,话声

又甜又低,许多人听到这嗓音

就感到心儿在疼,胸口在烧,

回答说:“生为一个女人就要知道——

虽然他们在学校里不把这个问题讲一

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变得漂亮。”

我说:“自从亚当堕落以后,任何

优美的东西肯定都需要劳作,

曾经有些爱人,他们以为爱情

应该由这样高度的殷勤组成:

他们频频叹息,摆出有学问的神气,

引用美丽、古老的书本中的先例,

但现在看来可是无聊的行为。”

我们坐着,因提到了爱情而安详,

我们看到白日燃完最后的余烬,

在苍穹颤悠的蓝绿色光彩中,

一轮明月,仿佛是一只小贝壳,

为时间的潮水冲得疲惫,潮水随着

星星升起落下,分成了日子和年份。

我有一个思想,可只能由你来听:

你曾经容颜夺目,我曾经努力

用古老的爱情方式来爱过你;

一切曾显得幸福,但我们都已变了——

变得像那轮空空的月亮一样疲倦。

老人们对水中的身影自赞

我听到年迈的老人说:

“什么东西都在变,

一个接着一个,我们消失。”

他们的手像爪子,他们的膝

扭得歪歪斜斜,像枯老的荆棘

在河水里。

我听到年迈的老人说:

“美好的一切全都在消逝,

像河水。”

哦,不要爱得太长

亲爱的,不要爱得太长:

我曾爱过,爱得长长、长长,

于是我渐渐过了时,

像老掉牙的曲子一样。

在我们青春的全部岁月里,  我们两人都辨认不出自己的

思想怎样不同于对方,

我们是如此的浑为一体。

但哦,一分钟内她变了——

哦,不要爱得太长,

否则你会渐渐过了时,

像老掉牙的曲子一样。

没有第二个特洛伊

为什么我要责备,责备她使我的日子

充满了痛苦,或她最近

教会了无知者狂野的方式,

或把小街的种种污秽扔向伟人——

只要他们有实现欲望的胆量?

有一个因为高尚、单纯得像火焰一般的

头脑,还有一种像拉紧了的弓弦一样的

美,一种在这样的时代不再自然的

美,因为高昂、孤单、严峻,

那么,有什么能使她平静下来?

哦,她能做什么,因为像她那样的人,

还有没有第二个特洛伊要为她燃烧?

那是困难的事物的魅力

那是困难的事物的魅力,

已使我血液中的汁液干涸,

已使我的心失去了自发的欢乐

和自然的满足。我们的小驹患了什么病,

仿佛它没有神圣的血液流遍周身,

也不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云端中跳跳奔奔,

只能在鞭子下颤抖,挣扎,流汗,踢蹬,

似乎它用力抱着铺路的碎石。我诅咒,

诅咒那些必须用五十种方式写出的剧本,

诅咒那与所有无赖和傻瓜的每一天战争,

剧院的事务,人们的安排种种,

我真发誓,在黎明重新来到之前

我要找到马厩,一把拔出插销。

P36-45

作者简介
叶芝(1856—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是爱尔兰文艺复兴的中心人物,20世纪西方代表性诗人之一。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受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代表着英文诗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缩影。
裘小龙,出生于上海。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习,师从卞之琳先生攻读现代主义诗歌,获硕士学位。期间开始诗歌创作、翻译,出版多本著译。20世纪80年代末到美国,在华盛顿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期间开始用英语创作、翻译,多次获奖,作品已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销售量达数百万册。
后记

这部译诗集的选题参考了英美各家编选的诗集,以及其他集子中收入的叶芝作品,而主要是从乔治·丹尼尔·波特·阿尔特与罗索·凯·阿尔斯帕赫合编的《集注版叶芝诗集》(麦克米伦版,1957)译出的。编排次序基本上按发表年代。叶芝一生诗写得多,也改得多,往往同一首诗在不同的集子有不同的面目。集注版采用的都是定稿,下面附了一些曾经用过的不同词句,对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有一定的帮助。译诗的注解参阅了约翰·温特莱克的《威廉·勃特勒·叶芝读者指南》(伦敦,1959)。此外,译者自己也做了一些发挥,供读者参考。

叶芝的诗一般都是押韵的,而且常常押得很巧妙,句式、尾韵的安排颇见匠心,在有些诗里还使用了半韵、头韵。为了体现原诗的精神——形式与内容毕竟是不能分开来的,译者尽可能按原诗的韵脚模式译出。力所不逮之处,一小部分译诗的韵式稍有些变化。至于个别本来就是用自由体写成的原诗,译者当然也“自由”了。

本书翻译过程中,得到了俞光明、金佩庆、张永华同志的大力帮助,他们还在百忙之中校看了一部分译稿,译者谨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裘小龙

目录

“把诅咒变成葡萄园”的诗歌耕耘(代序)

情歌

悲哀的牧羊人

印第安人给他情人的歌

偷走的孩子

世界的玫瑰

茵尼斯弗利岛

爱的遗憾

爱情的悲哀

当你老了

白鸟

谁和费古斯同去

爱人讲着心中的玫瑰花

步入暮色

漫游者安格斯之歌

女人的心

爱人悲悼着爱的丧失

诗人致他的爱

帽子和戏铃

他讲着绝伦的美

他听到芦苇的喊声

他想到那些讲他爱人坏话的人

秘密的玫瑰

爱人向他的朋友为老朋友说情

他希望得到天堂中的锦绣

听人安慰的愚蠢

古老的记忆

决不要献上整颗心

亚当的诅咒

老人们对水中的身影自赞“

哦,不要爱得太长

没有第二个特洛伊”

那是困难的事物的魅力“

祝酒歌”

和时间一起来的智慧

面具

一位友人的疾病

所有的事情都能引诱我

棕色的便士

一九一三年九月

乞丐对着乞丐喊

女巫

给一个在风中舞蹈的孩子

青春的记忆

冰冷的天堂

玩偶

一件外衣

柯尔庄园的野天鹅

一个爱尔兰飞机师预见他的死亡

人们随着岁月长进

一支歌

给一个年轻的姑娘

学者

沮丧时写下的诗行

记忆

人民

破碎的梦-

一个深深的誓言

头脑这只气球

种种存在

给一只吉利那那的松鼠

当被人要求写一首战争诗时

一九一六年复活节

快破晓的时光

第二次来临

为我女儿的祷告

驰向拜占庭

轮子

为我儿子的祷告

丽达与天鹅

在学童中间

英雄、姑娘和傻瓜

死亡

象征

泼了的牛奶

十九世纪以及之后

三个运动

统计表

柯尔庄园,一九二九年

柯尔庄园和巴力里,一九三一年

致安妮格雷戈里

斯威夫脱的墓志铭

选择

踌躇

拜占庭

老年的争吵

思想的结果

一个年轻又年老的女人

对于老年的一个祷告

教堂和国家

超自然的歌

旋转

天青石雕

模仿日本人的诗

情人的歌

女服务员的第一支歌

女服务员的第二支歌

一亩青草

接着怎样

一个疯狂的姑娘

粗野而邪恶的老人

伟大的日子

帕内尔

那丧失的东西

一个醉汉对清醒的赞扬

朝圣

桂冠诗人的一个原型

古老的石十字架

这些意象

三支进行曲

长脚苍蝇

鬼魂

为什么老人们不该发疯

政治家的假日

我的书本去的地方

马戏团里动物的背弃

政治

人和回声

黑塔

在本布尔本山下

授奖词

受奖演说

生平年表

译后记

序言

“把诅咒变成葡萄园”的诗歌耕耘

威廉·勃特勒·叶芝(1856—1939),爱尔兰现代著名诗人,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对我国广大读者来说,虽然算不上完全陌生,却依然被了解得不够。因为要了解一个伟大的诗人,尤其像叶芝这样一个充满了种种矛盾,又从矛盾中写出了带有辉煌的统一性的作品的诗人,就需要从整体上来认识他的作品——至少是相对来说的一个整体。叶芝自己做过一个比喻,作品就像一棵树那样成长、发展,根还是同一的根,但花与叶会呈现种种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了解叶芝的作品,还得首先了解他整个生平与作品的种种复杂关系。在用英语写作的现代诗人中,叶芝大约是从他个人富有戏剧性的经历中挖掘得最多,最成功的一位个人。然而,他又迥然不同于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因为,如果说浪漫主义诗人的特点之一就是围绕着“自我”抒情,叶芝的自我抒情却充满了现代意识和感性。他为诗中的自我戴上了种种“面具”——这在后来被称为“面具理论”,他把自我和周围的一切染上了一层层神秘甚至神话的色彩,仿佛形成了内在的底蕴;而且,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他那一套独特的象征主义体系使他的自我内涵大大丰富、复杂了。因此,需要从叶芝自己所称的“有机的整体”来把握他的生平与作品。

叶芝出生于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拉斐尔前派的画家,对于文学艺术抱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更喜欢将它们灌输给他的儿子。童年时代的叶芝是幸福的,常常随着家庭去爱尔兰北部的斯莱哥乡间度假;当地迷人的风光,朴实又粗犷的农民,尤其是那种种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在叶芝幼小的心灵上激起了阵阵火花。还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对爱尔兰乡间盛行的神秘主义产生了兴趣。1884年,叶芝进了艺术学院,但不久就违背父亲的愿望,抛弃了画布和油彩,径自一心一意地写起诗来了。他的处女作发表在《都柏林大学杂志》上,诗中清新的词句,特别是爱尔兰乡间特有的神话意识,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1887年,叶芝全家迁居伦敦。他在那里结识了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和摩利斯等人,受到他们风格的感染,加入了诗人俱乐部。同时,他参加了当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巴拉弗斯基夫人的一个“接神论”团体,还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实验,写了一部题为《神话和民间故事》的著作。

1889年,他与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相遇。关于他第一次见到茅德·冈时的情形,叶芝后来曾这样写过:“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她不仅苗条动人,还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爱尔兰争取民族自治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这在叶芝的心目中自然平添了一轮特殊的光晕。叶芝在一首诗中赞美她“有着朝圣者的灵魂”,“朝圣”指的就是她所从事的民族事业。可见在叶芝对她的崇拜中也有着政治理想的因素。叶芝对茅德·冈是一见钟情,而且一往情深,但她却一再拒绝了他的求婚。他对她的一番痴情得不到回报,“真像是奉献给了帽商橱窗里的模特儿”。她在1903年嫁给了爱尔兰军官麦克布莱德少校,这场婚姻后来颇有波折,甚至出现了灾难,可她十分固执,在自己的婚事完全失意时,依然拒绝了叶芝的追求。尽管如此,叶芝对她抱有终生不渝的爱慕,因此,在他一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就充满了难以排解的痛苦。

不过,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一次不幸的爱情并不意味着创作的不幸。按照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说法,诗人往往在他的无意识中需要这种不幸来写出深沉的诗篇。痛苦出诗歌,这样的例子确实是常见的。在数十年的时光里,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茅德·冈不断地激发起叶芝的灵感;有时是激情的爱恋,有时是绝望的怨恨,更多的时候是爱和恨之间复杂的张力。叶芝摆脱不了她,从叶芝最初到最后的诗集里,都可以看到她在叶芝心目中的不同映照。

……

我们前面谈到,叶芝从事诗歌创作的岁月,正值英国诗坛经历了沧桑变迁的年代——后期浪漫派、唯美派、象征派和现代派。叶芝在每个时期里都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这在现代英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原因之一,我认为是叶芝兼收并蓄的创作实践——也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创作实践。他从浪漫主义中走来,进入现代主义,而始终保持了浪漫主义的一些特色。他知识渊博,算得上一个学院派诗人,但他的作品一直带有民间文学的气息。他反对把艺术作为廉价的宣传品,但他自己却又为爱尔兰争取民族自治运动写出了辉煌的诗篇。难怪有的评论家至今惊讶于这样一个事实:作为现代主义的著名代表诗人,在现代主义业已退潮的今天却依然屹立着,令人赞叹、深思。

西方有些评论家因此把叶芝称为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人。其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狭义的现代派诗歌中,传统概念上的“抒情”似乎成了一种格格不入的东西,甚至出现了“嘲抒情”和“反抒情”。这当然是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异化危机分不开的。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摹仿尼采“上帝死了”的说法,宣称“人死了”,意思是说,人遭到这样的异化危机,人已不是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弗洛伊德学说关于人性的一系列说法,都使传统概念中的“人”动摇了。在浪漫主义幻想中作为“人类立法者”的诗人的地位也同样崩溃了。许多现代派诗人有意识地在否定的形式中看待一切“浪漫”的事物;按照他们形而上的探索,世界是如此荒诞、无人情、非理性。于是,诗人个人的抒情,似乎就变得无比肤浅和天真了。他们的一个想当然的冲动反应就是用冷漠对冷漠,用荒诞对荒诞;这当然是资本主义文明对其自身的认识有所发展的一个标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性造成的扭曲和异化,也就这样在现代派诗歌中得到了某些深刻的反映,但又毕竟不是全面的反映。说到底,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切事物都是螺旋式地发展的,有了一种否定,必将进入另一种否定,而最初的否定往往是片面的、偏激的。叶芝的独特性恰恰在于没有采取那种“见树不见林”的否定。他在爱尔兰人民的追求和斗争中看到了人类感情的更高向往,尽管这条道路充满挫折,但总是要走下去的,更不能在路旁永远耽于幻灭、冷嘲和绝望。人道主义的理论不仅仅需要从否定的形式(如现代派)中表现出来,也需要在肯定的形式中继续发展,因此也就应该存在这样的抒情作品。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异化危机中,叶芝用抒情来维护个人内心中残剩的情感和尊严,对这种文明做出他自己声音的批判。于是,叶芝的抒情也就成了现代派反抒情倾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对立面(黑格尔认为,文学发展需要对立面和“异化”,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同时,时代变了,人们的感受方式变了,抒情的方式更要变,变成一种更高形式的抒情。叶芝正是这样吸收和发展了现代派的某些技巧,为诗歌创作不断开拓出了新的领域。

当然,叶芝能这样做,还由于他的客观条件,也可以说是他的偶然性。当代苏格兰诗人绍利·麦克兰在题为《叶芝墓前》的诗里写过这样的句子——“你得到了机会,威廉,/运用你语言的机会,/因为勇士和美人在你身旁竖起了旗杆”。这里的“英雄”指的是爱尔兰争取民族自治运动的志士仁人,“美人”则是茅德·冈。他们使叶芝得以投入当时的斗争,因此也就在人民中间获得了某个他为之奋斗的信念,而这种信念(旗杆),对大多数现代派诗人来说,却是根本不可能有的。爱尔兰争取民族自治运动的正义性和崇高性,使得爱尔兰的精神气氛不同于欧洲其他国家,用叶芝自己的话来说,也就是爱尔兰有着“英雄的悲剧”的高度,这对叶芝的创作无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然,一个诗人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而在于他怎样把自己在这个时代中的际遇最成功地写入诗篇。

英国现代著名诗人奥登也写过一首题为《怀念叶芝》的诗,其中有两行这样写道:“辛勤耕耘着诗歌/把诅咒变成葡萄园。”这里奥登是从叶芝遭遇的不幸方面来着墨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叶芝一生中的“诅咒”,无论在个人生活或时代氛围中都可谓多矣,但他恰恰是从这一切中写出了辉煌的诗篇。因此,正像瑞典皇家学院主席哈尔斯特龙在授予叶芝诺贝尔奖的授奖词中所说的那样:“把这样一生的工作称为伟大,是一点不过分的。”

裘小龙

内容推荐

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的中心人物,二十世纪西方代表性诗人之一。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丽达与天鹅(叶芝诗选)》精选了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诗作约150首,包括《丽达与天鹅》、《当你老了》《一个年轻又年老的人》、《情人的歌》等。该诗集选用的为裘小龙的译本,他曾经师从著名翻译家卞之琳先生,上世纪80年代曾以翻译西方印象派诗歌知名,现在华盛顿大学任教,并以英文写作出版侦探推理小说。

编辑推荐

“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也爱你那衰老了的脸上的哀伤”,写了《当你老了》的叶芝,曾以他充满天赋与灵气的大量诗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著名翻译家、推理小说作家裘小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译了这些诗歌,在《丽达与天鹅(叶芝诗选)》中他精选出约150首具有代表性的叶芝作品,并做序及加注,带给今天还在读诗的人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