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之散文,可分为七派。一日开国派,刘基、宋濂之徒主之。二日台阁派,杨士奇、杨荣之徒主之。三日秦汉派,亦可名日真复古派,前后七子是也。四日八家派,亦可名日反七子派,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之徒主之。五日独立派,不旁古人,自写胸臆,陈白沙、王守仁之徒主之。六日公安派,袁宗道、宏道之徒主之,七日竟陵派,钟惺、谭元春之徒主之。开国派近于叫嚣;台阁派过于肤庸;公安、竟陵,学太无根;苟非专研明代文学史者,皆可以勿论也,前后七子之文,欲复秦汉,固优孟衣冠,然与八家派互相角逐,亦明代文学史最大之关键也。前后七子之得失,前节已略论之,今进而论八家派焉。八家派受前七子文必秦汉之反响。而以唐宋八家矫之:始之者为王慎中,继之者为唐顺之、茅坤,而归有光集其大成焉。
王慎中《明史·文苑传》:“字道思,晋江人;四岁能诵诗,十八举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寻改礼部祠祭司。时四方名士唐顺之、陈束、李开先、赵时春、任瀚、熊过、屠应峻、华察、陆铨、江以达、曾忭辈咸在部曹。慎中与之讲习,学大进。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壮年废弃,益肆力古文,演迤详赡,卓然成家,与顺之齐名,天下称之日王唐。”《四库总目》《遵岩集》二十五卷。
唐顺之《明史·唐顺之传》:“字应德,武进人;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年三十,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录事,将竣,复以疾告。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复叙。至十八年,选官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朝太子,复削籍归,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中外论荐,并报寝。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总督王仔以下,俱贬秩;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兵,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广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固要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遂得疾,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淮扬适大饥,条上海防善后九事。三十九年春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顺之于学无所不窥,自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壬奇禽乙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左右文武儒裨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为古文洗洋纡折,有大家风。”《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荆川先生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
P267-269
陈柱,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有名史学家,国学家,师从唐文治。曾任教于中央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分部。陈柱勤于国学,博闻强记,根基厚实,精于子学,一生著作等身,五十余年著述九十余种,议论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实不多见。
序
第一编 骈散未分时代之散文(夏商周秦)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为治化而文学时代之散文(自夏商至春秋)
第三章 由治化时代而渐变为学术时代之散文(春秋时代)
第四章 为学术而文学时代之散文(战国)
第五章 反文化时代之散文(秦)
第二编 骈文渐成时代之散文(两汉三国)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由学术时代而渐变为文学时代之散文(两汉)
第三章 为文学而文学时代之散文(汉魏之际)
第三编 骈文极盛时代之散文(晋及南北朝)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骈文极盛时代之散文
第四编 古文极盛时代之散文(唐宋)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古文极盛时代之散文
第五编 以八股为文化时代之散文(明清)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以八股为文化时代之散文
吾国文学就文体而论,可分为六时代。一曰,骈散未分之时代,自虞夏以至秦汉之际是也。二曰,骈文渐成时代,两汉是也。三曰,骈文渐盛时代,汉魏之际是也。四曰,骈文极盛时代,六朝初唐之际是也。五曰,古文极盛时代,唐韩柳、宋六家之时代是也。六曰,八股文极盛时代,明清之世是也。自无骈散之分以至于有骈散之分,以至于骈散互相角胜,以至于变而为四六,再变而为八股。散文虽欲纯乎散,而不能不受骈文之影响。骈文虽欲纯乎骈,而亦不能不受散文之影响。以至乎四六专家,八股时代,凡为散文骈文者,胥不能不受其影响。此文学各体分立之后,不能不各互受其影响者也。
复次,文学者治化学术之华实也。吾国之文学,又可分为七时代。一曰,为治化而文学之时代,由夏商以至周初是也。二曰,由治化时代而渐变为学术时代,春秋之世是也。三曰,为学术而文学时代,战国是也。四曰,反文化时代,嬴秦是也。五曰,由学术时代而渐变为文学时代,两汉是也。六曰,为文学而文学时代,汉魏以后是也。七曰,以八股为文学时代,明清是也。凡天下之物,不能有偶而无奇,亦不能有奇而无偶。凡文之自然者亦莫不如是。此秦以前之文,为治化学术而文学,所以奇偶皆备而不能分也。迨后则人力之巧渐加,天然之妙渐减。两汉之世,则已渐趋尚文学,故骈俪之文渐多,而奇朴之气日少矣。汉魏之际,子桓兄弟,以文学提倡于上。子桓且言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故自兹以往,士人遂皆专重文学,而骈文遂如日之中天。至唐韩柳辈出,提倡文学改革,去六朝之今钵,复秦汉之古文。然其意亦为文学而文学,非复秦汉以前为学术而文学矣。自尔以后,不外骈散二体之角胜。若八股则骈散二体之合者也。自八股兴,则举世且为八股而文学矣。为文学而文学,故文学之体则甚尊,而文学之质乃日衰矣。何谓文学之质?学术是也。若为八股而文学,则文学亦卑矣。
吾尝以谓文字者语言之符号也。然语言随口而出,难以急亟雕修;文字笔之于书,可以从容润色。言语不畏详繁,文字宜求简要。故文字与言语,不能离之太远;亦不能合之太近。离之太远则为古典,骈文是也;为艰深,辞赋如班杨,古文如苏绰樊宗师,是也。合之太近则为方言,为别字,如殷之盘庚,晚周之墨子,是也。是二者皆不足以行远,均有违乎辞达之旨。得其中者惟春秋战国,自墨于而外,其文词语气大抵相类,虽间用一二方言,为数亦仅,度当时方言之异,决不如是之简也。诸子为文,当亦力去鄙倍,以求其近雅而易识矣。今夫方言之不一,省与省殊,县与县殊,乡与乡殊,而古之与今又殊,倘必令文字与言语为一,以方言入于文字,则异地异时,孰能识之哉?是直区吾国为千百国,且复使后代之人不能读前代之书,而使此千百国者又胥为无文化之国而后已也。夫方言之不统一,方将力求所以统一之道。今于既统一之文字,独奈何必从而分裂之,隔绝之邪?吾观数千年来之文学史,虽骈散奇偶,浅深难易,互相角胜,以要以不与言语相离太远与相合太近者为能通流。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北流陈柱柱尊自序。
一、所述各人履历,多据史传,并书明某传,然亦有节省太多者则书名从略。
二、文学史最重阐明源流,本书有因源以及流者,亦有因流而溯源者。
三、所论各家之文,贵有例证,而例证尤忌割截,古之美文一经割截,则其美全失,如割截美人之口鼻以论其美也,故本篇除篇幅太长不得不节录者外,所录皆全篇文字。
四、所书诸人姓名别字,均随行文之便,并不画一,诚以吾国各籍称谓原不一致,强而一之,青年读他书,一遇异称,反多不能识也。
陈柱著的这本《中国散文史》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勾勒了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脉络,被称为中国古代散文史的开山之作,日后不断重印,影响极大。本书从散文发展的实际出发,涵盖面广泛,体现了史家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同时以骈散分合为主线来结构全书,章节设置眉目清晰、论次井然;征引文献丰富又时见真知灼见,显示出史家的见识和眼光。是中国散文史研究方面的一部必读之作。
陈柱著的这本《中国散文史》是中国古代散文史的开山之作,是民国学术经典,是研究中国散文史的必读之作!
本书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未见同类著作出现。究其原委,恐怕主要是因为这门学问要面对上下数千年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即使皓首穷经,也难望有成。本书算得上是中国散文史著作中的一个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