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做过一项探究人脑怎样塑造自身现实的实验,即“信仰造就现实”,颇为出名。身兼医生与心理学家两种身份,詹姆斯对信仰力量的观察,除了在心理学领域占据关键地位,在哲学领域同样适用。信仰恰好就是安慰剂效应最重要的组成。之前谈到,安慰治疗法本身能发挥作用,病人也相信其能发挥作用,这便是这种治疗法的共通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认为手术刀、药片、医生的白色工作服,能为我们带来好处。
越是强大的信念越能发挥作用。2009年,美国肺脏协会开始研究安慰剂与哮喘治疗,这方面的研究再没有比这次更宏大、更深入的了。研究结果与我们之前谈到的一样,安慰剂的确能发挥作用。此外,还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安慰剂会因医生提升病人对安慰剂的信心,发挥更大作用。在研究中,“收到对安慰剂效果的赞赏这类积极的信息后”,病人的哮喘控制与症状“普遍好转”。研究者甚至表明,“在哮喘控制中”,安慰剂积极组的好转程度跟“能发挥实效的药物程度相当”。安慰剂本身能发挥作用,且会因病人对这种作用的信心增强而发挥更大作用。
信仰能造就现实,这在纽约麦迪逊大道。一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要在信仰和商品之间建立关联,“品牌”是关键所在,营销主管都很清楚这点。这就是为什么大型企业会为了创建、维护企业品牌,耗费几十亿美金。他们明白,顾客甘愿把钱用来购买自己相信的商品,越是对他们的商品忠心不二的顾客,越是相信商品的效果。你若觉得这种说法太过夸张,可以把本书放下,过去把你的药箱打开,里面很有可能会有一瓶阿司匹林,这便为品牌的力量提供了证明。
有人在很多年前做了一项研究,以800名英国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与没有品牌的阿司匹林相比,有品牌的阿司匹林更能有效缓解头疼。事实上,实验中用到的所谓有品牌的阿司匹林跟没有品牌的阿司匹林同属于安慰剂,没有任何区别。经过计算,研究人员发现,药物真正能发挥的止痛效果占总效果的2/3到3/4,余下的都得益于品牌。
相信某种东西能发挥作用,某种东西不能发挥作用,这种牢不可破的信念便是品牌忠诚度的最强大之处。信念一旦建立,便基本无法消除。这种信仰如此坚定,甚至能在我们明知其只是安慰剂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作用,这点在2010年被一组大肠激躁症病人证实了。(大肠激躁症简称肠躁症,有别于炎症性肠病。)肠躁症对大肠影响最大,频频引发各种症状,包括腹痛、腹绞痛、肠道蠕动异常等。肠躁症是种常见病症,病人求医问诊的十大主要原因中,其中之一便是它,美国患这种病的人有1530万左右。
研究人员在2010年的实验中,跟80名肠躁症病人说,他们中的一半能得到正规的治疗,另一半只能得到安慰剂。研究人员告诉病人,安慰剂这种东西一点作用都没有,完全发挥不了治疗作用,跟糖没什么两样。不过,研究人员还着重点明,“有严肃的科学实验表明”,这些安慰剂能建立“重要的精神与身体自我修复机制”。随后,研究人员随意选择了一半的病人,向其发放安慰剂。
P17-18
第一部分 虚无的力量:安慰剂、集体歇斯底里、致命幻觉
第一章 想象的药物
新科学的种子
只有国王能看到
当代麦斯默
医生的欺骗
信仰有多重要
眼见为实
疼痛有何意义
第二章 蜂拥而至的人群
群体行为
涟漪效应
性别差距
大众传媒与集体歇斯底里
最后的演出
无意识的动机
网络中的“羊群”
第三章 致命的本能
致死的疑心病
现代骨头诅咒
心碎致死
压力、死亡和“9·11”事件
沉没还是挣扎
行尸走肉
习得性无助
第二部分 在旁观者眼中:感知、期望和迷信的魅力
第四章 期望
我们内心的布兰奇·杜波依斯
自我实现的幻觉
视而不见
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比赛
感知和底线
衡量人的错误
第五章 虔诚的信徒
“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训诫”真的存在吗?
使劲挥动大棒
税收问题
谁?我?被政府援助?
政治僵尸
政治信仰的影响力
猎杀本·拉登
反作用
第六章 控制狂
按动我们的按钮
浪费钱财
光阴逆转
心灵的万花筒
拒绝与实践
让世界回归可预测状态
强大的人和强大的狗
与健康的关系
最底层的人
金钱很重要,心态更重要
第七章 迷信的魅力
迷信带来自信
深水捕鱼
现代后裔
艰难的岁月
卡斯特最后一战
浅薄
第三部分 成功的幻觉:权力、金钱、风险
第八章 醉心于权力
切断关联
权力失衡
遵从自己的规则
政治领域的耶稣
权力引发幻觉
支付多少钱
去追逐
穿上避弹衣
第九章 那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面对风险,我们过于乐观
我们和他们
我们都很会省钱
天生的愚蠢
哦,加拿大
高风险业务
苦药
医生为何不洗手
第十章 在暴风雪中坚持下去
幻想和生产力
冰凉的手和健康的心脏
乐观和健康
无意识扭曲
杰出的女性和杰出的自我欺骗
性和自我欺骗
进化优势
结论
请你想象自己穿上了一件白大褂,别人告诉你,这是医生工作时穿的。请你再想象自己穿上了同样的白大褂,别人却告诉你,这是油漆匠工作时穿的。对你而言,二者有何不同?
如果你说“没有不同”,那在自我欺骗这件事上,你肯定是个高手。这是一个实验,参与者被要求穿上白大褂,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人惊讶。参与者在得知自己穿的白大褂属于医生时,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但在他们得知这件白大褂属于油漆匠时,这种效果便不知所踪了。他们对白大褂的看法,是这种效果的源头。
这种心理活动的力量,以及我们观察一切事物,包括自我观察时,无意识的感知变动,便是本书要描绘的主要内容。就像两百年前,爱尔兰哲学家乔治·伯克利所说的那样,我们跟物质世界关联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感官。人的感官非常灵敏,比如鼻子可以分辨一万种气味。可是要误导感官,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你不小心踩了朋友的脚,朋友会觉得很疼,可朋友若认为你是有意的,会觉得更疼,这一点已被研究证实。两种感觉很不一样,但肉体所受的伤害明明是一样的。
这些情况都出现在心灵的后院,那里很少被看到,也很少被承认。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原因连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研究表明,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给女侍者的小费更多,老板进门时,我们会露出笑容;且我们更倾向于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跟随别人点赞。我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被卡尔·荣格。所谓“无意间留意到的事情”影响,而不是因为想要模仿别人、拍老板马屁,或假装自己很有钱。
人类很多行为背后的原因,都让人十分费解,就是因为大家总是忽略上述潜意识的影响。我们会在无法找出真正的原因时,试着对自己为什么会做一些事,为什么会看到一些东西,做出合理的解释,但很多时候仅仅是把话编圆了而已。总之,我们会为自己编故事,透过这个滤镜,观察我们的人生经历。如此一来,真相可能会遭到扭曲,可若是缺少了这种扭曲,却是绝对不行的。
我之前写的那本书《我们为什么会犯错误》,是刺激我对该问题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写作期间,我多次发现,人类天生的幻觉是很多错误的源头。比如大部分人私底下都认为,对离婚、癌症、心脏病等生活中的很多风险,自己都是免疫的。“这些事只会降临到别人头上”,我们这样告诉自己。我们因此犯错,得到了自己竭尽所能想要逃避的结果。医生没能做到经常洗手,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对自己治疗的疾病免疫,最终却因在评估自己的免疫力时自我欺骗,造成了感染蔓延、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病情加重的后果。
我对这种行为做了充足的研究,有一点让我感到困惑,为什么这种行为一直存在?为什么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无法摆脱这种不利幻觉的影响?为什么基因库没有及早淘汰这种自我欺骗的倾向?
为解答这些问题,我做了一次历时三年的旅行,最后的成果就是你们现在拿在手里的这本书。在这次旅行中,我到了很多奇怪的地方,看到了很多奇怪的人,包括赌场、股票交易大厅、妓院(你想象不到这些地方有多常见);巫毒死亡。驱邪仪式;本杰明·富兰克林、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乃至玛丽莲·梦露的卧室。
旅行期间,我多次发现自我欺骗的强大力量,以及人类有多擅长自我欺骗,其中后者更加重要。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能看到人们在进行自我欺骗,而且一点破绽都没有。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固有的人类特性,一种内置的减震器,人们因此能通过改变自己的看法,而非改变自己,去适应生活中的压力与危机。事实上,自我欺骗好像是种普遍特性,除了人,动物也会进行自我欺骗。连老鼠这种卑微的动物,其狡诈的天性中都展现出了自我欺骗的倾向,委实令人惊讶。
人类自我欺骗的方式与结果多种多样。做完手术后,我们躺在病床上,看着输液瓶中的止痛药慢慢滴下来,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只是看到止痛药滴下来,就能起到止痛的效果。星期六晚上,我们精心装扮一番,出去玩耍,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系统地进行自我欺骗——自己有很强的性吸引力。或者更普遍的是,我们坚信跟其他人相比,自己更加出色,为得到完美的笑容、崭新的iPad,甚至月球旅行等各种东西,付出的代价更少。
自我欺骗如此有效,简直能跟强效麻醉剂、降胆固醇药,以及一些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的外科手术等现代医学科技相比。不过,其效果却未必是好的。自我欺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或许会伤及人的身体,更有甚者,会导致人的死亡,只是概率很低而已。
几千年来自我欺骗一直被当成一种错误。德摩斯梯尼。等智者一早便告诫大家,自我欺骗会带来危险,因为对现实的否定也许会引发灾难——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不过近些年,大家对自我欺骗的了解更深了。各领域的研究都表明,孩子们一出生就有这种能力,并能发挥积极作用。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科学领域都认为,自我欺骗也许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因为这项能力,人们就算在逆境中,也可以说特别是在逆境中,也能适应过来,坚持到底。自我欺骗就好比我们心灵的保护层,赐予了我们希望、信心、控制感等缺一不可的无形特性。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坚持下去,不断创造,并取得成功。
很多研究人员鉴于这些特性的重要性,不再将自我欺骗当成一种错误,转而将其当成一种进化的结果,能帮助人们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是的,有幻觉的地方,往往也会有幸福。很多研究表明,跟没有坚持治疗的病人相比,坚持治疗的病人会康复得更好,哪怕治疗是假的也是一样。还有研究表明,乐观之人在估计工作需要的时间时,往往会低估,可是跟那些更加“现实”的同事相比,他们工作起来却更有效率。
也就是我们的期望比我们的行动发挥了更大作用。期望有着强大的力量。在近期一项调查中,美国有一半医生表示,自己会定期为病人提供虚假的治疗,只因大家坚信这种治疗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它们真的能发挥作用。然而,实际上,它们总能发挥作用。穿上医生的白大褂后,看,我们的行为开始向医生靠拢了,或我们的期望向医生靠拢了。看到药物注射到我们体内,看,我们的疼痛感消退了,类似状况再度发生了。接过别人所谓的“幸运”高尔夫球,看,我们的推杆技术提高了,而这点你肯定已经猜到了。
一般说来,真的东西不一定比假的东西效果好太多,这是人类心理学一个肮脏且微小的秘密。假针灸、假手术、假药,都显示出令人惊讶的效果。有时候,幸运的高尔夫球都能发挥作用。不过,这种力量的源头是我们本人,而非高尔夫球、药物、手术刀。
这应该就是这本书的主题吧。我们都希望自己人生的弹球方向能控制在自己手中。谁知道呢,也许我们之中的一些人的确能做到这一点,而除此之外的人就需要进行少许的自我欺骗。我们相信的东西可能只是幻觉,不过其引发的结果却可以是绝对真实的,大家不必为此感到担忧。我们只需相信自己会一帆风顺即可,这点很重要,至于会不会真的一帆风顺,却是次要的。自我欺骗潜藏的力量就是如l比。
安慰剂真的能起到安慰作用吗?
约会前打扮真的让你更有魅力了吗?
围观过车祸的你却相信“这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因为你相信,才成为事实,而不是行为本身带来的后果。
由乔瑟夫·哈利南所著的《唯有相信才有可能》是对这种自我暗示现象的精彩阐释。哈利南结合神经科学、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准确捕捉到了人类自我暗示的本性,认为它能帮助我们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带给我们掌控生活、有尊严、有信心的感觉。
翻开本书,选择相信,你就会发现人生的无数可能。
由乔瑟夫·哈利南所著的《唯有相信才有可能》可称得上是一本人类行为心理故事集。哈利南有多年的记者经历,这训练了他娴熟地讲故事的能力,因而本书在阐述他研究心得基础上,还包括了众多或令人感到好奇,或令人捧腹,或令人疑惑的案例,足以让你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启发,找到自我暗示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