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小荣,1969年生,籍贯江西宁都。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点负责人。系首批青年长江学者,福建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主要学术领域为宗教文学、佛教文献与敦煌学。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敦煌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敦煌变文》《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弘明集校笺》等专著13部。沦著曾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很好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普及奖”,福建省第八、第十一届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 目录 绪论 章 晋唐佛教文学生成史的“场域”考察 节 译场 第二节 讲堂讲院讲场法堂 第三节 论场论堂 第四节 禅室禅房禅堂禅院 第五节 净土院净土堂 第六节 戒场戒坛及其他 第七节 坛场 第八节 道场 第二章 晋唐佛教诗歌 节 山水有梵音:山水佛教诗 第二节 发心是道场:佛教修道诗 第三节 从来支许游:僧俗交往诗 第三章 晋唐佛教小说 节 生成场所 第二节 独特的叙事观 第三节 文学史意义 第四章 晋唐佛教散文 节 序记:佛典流播诸相与读经指南 第二节 论说文:弘道、明教与护法 第三节 碑铭墓志:寺院史、僧尼事迹及其他 第五章 晋唐净土宗文学 节 教内作家及作品特色 第二节 教外作家与净土造像题材 第六章 唐代禅宗文学 节 宗门史统的文学书写 第二节 宗门歌偈 第七章 晋唐佛教文学的综合性 节 作者与读者:思想的多元共生 第二节 文本与表演:从文学场到艺术场简短的结论 附录一 唐代译场与文士:参预与影响 附录二 唐音缭绕在禅林:论唐诗名篇在丛林的传播与接受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文学场域”论及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论,运用源流、本末、体用及“作家、作品、文体三位一体”等原则,对东晋至唐五代的佛教诗歌、佛教散文、佛教小说及净土、禅宗文学的生成场所与创作表现作了较全面的剖析,大致厘清了晋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