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穿越唐诗宋词(李元洛散文精读)/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元洛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穿越唐诗宋词》收集著名诗歌评论家、散文作家李元洛先生解读唐诗、宋词的散文名篇若干,并分数单元加以编排、导读,以帮助学生读者更好地理解唐诗、宋词的文化意蕴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李元洛先生学识渊博,古今中外随手拈来,又兼风趣幽默,能让读者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精髓,并能让他们轻松自如的应付相关知识的考试。 作者简介 李元洛,湖南长沙人,生于河南洛阳。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已在海峡两岸出版《诗美学》《写给缪斯的情书——台港与海外新诗欣赏》《歌鼓湘灵——诗词艺术欣赏》《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等诗学著作十余种,《凤凰游》《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等散文著作十余种。曾获“第五届中国广播文艺奖”一等奖,台湾《中央日报》第四届文学征文奖。散文入选两岸三地约三百种散文选本。列名《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论述(郭预衡、郭英德总主编,刘锡庆主编)。 目录 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 寻回失落的诗意/王希明 感悟唐诗精神/张伟琪 聆听遥远的共鸣/赵轶凡 穿越唐诗 第一单元 长安并州明月彩虹 长安行 客舍并州 月光奏呜曲 巾帼 第二单元 怅望千秋清歌醉吟 诗家天子 寄李白 怅望千秋一洒泪 骏马的悲歌 独钓寒江雪 穿越宋词 第一单元 长风吹影月华“隆宋” 落英缤纷 巾帼之歌 爱情咏叹调 钗头凤 一去不还唯少年 源头活水 第二单元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卷起千堆雪 月迷津渡 压倒须眉 国士三重奏 序言 为更好地满足全国中学 生朋友的阅读需要,我们约 请了北京、陕西、河南、山 东、浙江、江西、广东、上 海等十多个省市的著名中学 师生,推荐他们认为最有阅 读价值的读本,并在此基础 上构建了一个崭新的书系— —“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这套崭新的书系体现了编 注者的三大构想: 让中学生朋友们共享同 龄人的精神资源。每位中学 语文尖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化 阅读,这种个性化阅读在多 数情况下应当是有普遍价值 的,因为毕竟大家的年龄相 当、阅历相似、文化背景相 同。他们所以成为语文尖子 当然有诸多原因,但他们的 个性化阅读一定是一个重要 因素。因此,把那些语文尖 子的个性化阅读且具有普遍 意义的著作,让语文尖子们 自己向同龄人推荐,说出自 己阅读的意义或方法,应当 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朋友是有 益的。 增加同学们的情感和思 想积累。这就先要说到“应 试”教育了——无论是现代 文阅读,还是古诗词鉴赏, 或是文言文理解,作文就更 不用说了,没有真情分辨与 把握,没有思想综合与揭示 ,考生最多只能拿到最基础 的分数。因此,要想在语文 考试中拿到高分,就必须注 重情感与思想的积累……其 实,一名真正的读者,是永 远把情感与思想历练放在第 一位的。这样的读者不仅可 使自己成为有情味的人、有 思辨力的人,而且永不会被 迷惑,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 就更不在话下了。 倡导一种语文观念——语 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协调学 习者与社会的关系。就中学 生而言,如何与同学、朋友 交往,与家长交心,与老师 交流,与陌生人相待,是一 门重要的课业,但今天的教 育基本忽略了这一方面。我 们在这套书系的编辑、评点 中,也期待在这方面有所作 为。应试能力也是一种与社 会的协调能力。如果我们能 把眼光放远点,我们就能看 到,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 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一 个没有应试能力的人是不能 融于社会的。现在的问题是 ,我们把应试妖魔化了。这 不能怪应试本身,而应责怪 社会对应试的理解过于偏狭 ,对中学生应试的操作过于 单一。我们衷心期待,阅读 这套书系的同学能获益,哪 怕从最基本的应试上获益。 上述三大构想正是我们 编注这套“著名中学师生推 荐书系”的理由,但这套书 系的编注还有一个重要理由 ,那就是关注现代意义上的 中国人的建设。 大家都知道,中国社会 进入现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五 四运动。随着“德先生”与“ 赛先生”的到来,中国人逐 步由近代走向现代。在走向 现代的进程中,现代文学发 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散文 的创作、流传与阅读,则成 为了人们走向现代的最轻便 的精神武器。 非常遗憾的是,当下中 学生的阅读离现代经典作家 的经典之作越来越远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现代中 学生不需要这样的阅读?显 然不是!事实是,21世纪的 中国人依旧面临着从传统向 现代转型的重要问题。从整 体上看,今天中国人的民主 意识与科学意识依旧十分淡 薄,不少人的头脑中甚至还 有相当浓厚的传统痼疾。这 也构成了中国人现实的生存 环境。因此,中学生阅读那 些体现强烈时代精神、引领 民族走向现代世界的现当代 经典散文,就有着非常重要 的意义。正是从这一宏大的 主题出发,我们期待这套“ 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在 参与现代中国人的建设中, 起到应有的作用。 鲁迅、胡适、林语堂、 丰子恺、朱自清,当看到这 一系列现代著名作家的名字 时,我们的脑海中即刻浮现 出一系列个性极其鲜明的现 代中国人形象。鲁迅的沉重 、深刻与灵魂拷问,胡适的 轻巧、宽容与温情相待,林 语堂的性灵、洒脱与幽默, 丰子恺的从容、优雅与仁爱 ,朱自清的恬淡、淳厚与执 着,每一位都有着极大的人 格魅力,他们的思想与文采 ,他们的为人与为文,他们 无论是作为现代作家,还是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都值得21世纪的中国人去解 读,并在解读中找到前进的 最佳方式。我们更期待读者 在这一系列作家作品的阅读 中,集众人之“精气神”,把 自己铸造成为崭新的现代人 。 刘亮程、夏坚勇、鲍尔 吉·原野、梁衡、李元洛、 李汉荣,当看到这一系列当 代作家的名字时,我们的脑 海中也即刻浮现出一系列个 性极其鲜明的当代中国人形 象。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的智慧人生、淳厚人生、诗 性人生,都有着极大的感染 力。他们作为当代散文创作 的大家、名家,其作品都达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高 度,因此值得人们去解读, 并在解读中找到前行时必要 的凭藉。 本书系此次出版的著作 有:《遥远的村庄——刘亮 程散文精读》《何处望神州 ——夏坚勇散文精读》《南 方的河流——鲍尔吉·原野 散文精读》《人人皆可为国 王——梁衡散文精读》《穿 越唐诗宋词——李元洛散文 精读》《点亮灵魂的灯—— 李汉荣散文精读》。 黄荣华 导语 古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直达我心,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不能引起共鸣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 《穿越唐诗宋词》收集著名诗歌评论家、散文作家李元洛先生解读唐诗、宋词的散文名篇若干,并分数单元加以编排、导读,以帮助学生读者更好地理解唐诗、宋词的文化意蕴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书评(媒体评论) 古诗词的魅力和生命力 在于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 阻隔,直达我心,触动我们 的灵魂,让我们有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之叹,不能引起 共鸣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 。如果在生活中的某个场景 ,突然问古人的一句诗涌上 心头,感觉此情此景个中滋 味竞已被占人写尽,这一刻 ,可以说,你寻回了我们时 代失落的唐诗宋词的诗意。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王希 明(教师)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 华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民 族瑰宝的重新挖掘。唐诗的 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 是多元的,唐诗的价值是永 恒的。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 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 之前的唐朝远眺。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张伟 琪(学生) 在作者李元洛先生的带 领下。我们走上唐诗宋词之 旅,留连于亭台之上,徜徉 于山水之间,听金戈铁马, 看江山如画,你会发现,唐 诗宋词,远不止你想象的那 样。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赵轶 凡(学生) 精彩页 长相思,在长安。 我的家乡在南方,我在将近四十年前的青春时代,远放西北。沿铁路线北上南下西去东回,好几次和唐代的长安——今日的西安擦肩而过,伫候于列车的窗口,那雄伟迤逦的古城墙从唐朝起就在等我,喊我去敲叩它的门环。回到南方数十年来,我常常西北而望,那是大唐的京城,唐诗人纷纷登场歌哭吟啸的舞台,怎不使我魂牵梦萦,心神向往? 不久前,年华向老的我终于远赴弱冠之年即已订下的约会。匆匆盘桓数日,在千年古都的城墙内外,于古典与现代交汇的巷尾街头,从唐人永不生锈的优秀诗句里,拾得这篇姗姗来迟的《长安行》。 兴庆宫 我去兴庆宫,并非朝拜帝王的宫苑,而是为了重温诗人的绝唱,寻觅李白的遗踪。 兴庆宫,原是唐玄宗李隆基做太子时的藩邸。李隆基即位后,改建旧邸为新宫,兼有宫殿与园林之胜,开元天宝时代,与太极宫、大明宫一起被称为“三内”。唐玄宗多年在此理政,这里就成了盛唐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人生变幻,世事沧桑,到清代初期,昔日的煊赫繁华如今早已成了一方废墟瓦砾。现在于原址建成的兴庆宫公园,规模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有如一幅比例大为缩小的地图。 兴庆宫金明门内曾置翰林院。唐天宝元年(742),李白于江南应召再入长安,被任为翰林院学士。那时,长安城内王侯的深宅大院多种牡丹,玄宗更是在沉香亭前广植此花,并辟花园。李白供奉翰林的次年春日,牡丹在眼,贵妃在侍,心态当然极好的玄宗不想闻旧乐而欲听新词,“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乐为”,于是,从长安市上不知哪一处酒家招来醉乡中的李白,酒意尚自醺然的他绣口一吐,立成风流俊逸的《清平调三章》。歌唱家李龟年一边以檀板击节,一边引吭而歌。多才多艺的玄宗不知是想讨贵妃的欢心呢,还是一时技痒,也轻吹玉笛而相和。 待我来时,已是千年后的一个炎炎夏日。龙池之畔的沉香亭,为今日重建的赝品,而昔日的牡丹也早已和杨贵妃一起玉殒香消,李龟年的歌声虽然可以绕梁三日,但却绕不了千年,任你如何在池畔亭前侧耳倾听,那不绝的余音也早已断绝。玄宗时代,翰林供奉们要在翰林院轮流当值,李白呢,也许他此时正在翰林院里值班吧?我去金明门内寻寻觅觅,只见昔日翰林院的北部,早已为居民住宅区所占压,南部也只有考古学家才能查明的瓦砾残迹,许多游人到此,绝不会想到他们足之所履,也许正好踏上李白当年的一枚脚印。 李白的足印已然是凭空想象了,距翰林院不远之西南角,却尚有班班可考的勤政楼遗址。勤政楼原名勤政务本楼,是一座东西宽五间、进深三间、面积五百多平方米的大建筑,登楼可俯瞰远眺宫外的街市。此楼是兴庆宫内最重要的皇家楼台,节日庆贺、盛大宴会、策试科举以及咨询朝政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曾经极一时之盛。中唐诗人王建的《楼前》写道:“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声音总举头。”八月五日玄宗诞辰,为“千秋节”,每年届时盛宴三日于楼上,舞马于楼下。王建的诗追怀天宝旧事,可见当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稍后的白居易曾作《勤政楼西老柳》,他着眼的,却是一株可以为历史作证的柳树: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从“开元”盛世到自居易来时的“长庆”年间,一百多年的岁月又已经交给了历史。白居易没有正面写楼与楼中之人,但言开元之临风无情老树,长庆的多情凭吊之人,无限的俯仰今昔之感,便尽在其中。数十年后,杜牧也前来吊古伤今,写了一首《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莓苔随意滋生,甚至爬上衔门环的铜制门饰。虽未明说,但勤政楼的破旧荒废已意在言外。时间呵,这是天地间至高无上的主宰,人间任何位高权重者,都休想与之抗衡,哪怕贵为帝王;世上任何坚固的建筑,也无法经受它的风吹雨打,哪怕坚如金石。P18-2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