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放飞母雁
米沙父子给母雁脚上戴上铝环,把它放飞到大自然中,并给鸟类学研究委员会主席发去一封信,这样,若有人再次捕住它,父子俩便可随时了解母雁的消息。
米沙的父亲正在伏案写信。他认真工整地写着:尊敬的主席先生:
您好。这是一只母雁,今天,我就要把它放回到大自然中。
去年秋天,我偶然在列宁格勒的大街上买下它。据猎人说,他是在罗蒙诺索夫城外的芬兰湾岸边活捉的这只大雁。当时,它的脚爪被渔网缠住了。
这只大雁在我家里住了一冬,伤已养好,并与我们友好相处。我儿子喂它时,还抚摸它的背。春天来了,它突然野性大发,拼命拉扯拴它的绳子,用嘴狠啄,猛扑棱翅膀。这些举动,令人很心疼,也能理解到,它是多么向往自由!我和我的儿子决心放飞大雁,虽然,我们对这个野生俘虏感到依依不舍。在分手之时,想到以后也许永远再也不会看见它、听到它的消息,我们又于心不忍。犹豫再三,我们决定把一个铝环戴在母雁的脚上,这只铝环是莫斯科鸟类学研究委员会制造的,编号为第109号。
以后,无论是谁,如果再捕捉到这只大雁,请注意它脚上的铝环,并且写信报告鸟类学研究委员会。还有,也烦请给我写一封信,寄到维切伯斯克,告诉我,大雁中途曾经到过什么地方,是什么情况下被人捉住的。
他在落款处写上自己的住址,签了名,把信装入一个印有莫斯科鸟类学研究委员会地址的信封,然后,站起来,向门外走去。
“米沙!”他召唤自己的儿子,“咱们去放飞大雁吧!”
那只母雁蹲在窝的一旁,愤怒地用嘴揪扯着拴住脚的绳子。发现父子俩向它走来时,立刻停止动作,挺直整个身子,高仰起头,个头显得像家鹅一样高了。定睛一看,它是纯粹的野禽:浑身上下的羽毛极为光滑,漂亮地紧贴在身上,体态匀称而结实,胸脯突起,脖子灵活而富有弹性,一对宽宽的短腿稳稳当当地立在地上,前额处还有一个亮晶晶的半月形白斑。
父子俩走到母雁身边时,它情绪激动,躲闪到一侧,高声喊叫起来,脚上的绳子也被拉到了头,又弹了回来,母雁跌跌撞撞地一头栽到地上。
米沙的父亲利用这个好机会,抓住它两只扑棱的翅膀,快速拎了起来。
“解开绳子吧。”他向米沙说。
大雁使出全身力气不断挣扎,米沙费了很大劲才解开扣紧的绳子。
“好啦!”绳子解开,脱落在地。父亲对儿子说道:“你跟大雁做最后的告别吧!祝它一路平安!”
米沙伸手想抚摸一下这只大雁,又赶紧缩了回来,因为母雁对米沙发出恶狠狠的叫声。米沙害怕被它咬到,那滋味儿他已经尝过一次了,腿上那个青块儿,足足两个星期才消下去呢!
“怎么,孩子,不好靠近吗?”父亲微笑着说,“没关系,我攥住它的脖子,你从我右边口袋里掏出铝环和平嘴钳子。”
米沙把铝环和钳子递给父亲。
“好。把环钳开,戴在大雁的脚上。”父亲接着说,“戴好了吗?用钳子将环的两头牢牢地夹到一起。从现在起,如果它再落到别人手里,咱们还可以知道它的消息。”
“爸爸,您别幻想啦!”米沙怀疑地说。
“嗯?你没看见铝环上有地址和号码吗?如果有人捉住我们这只大雁,他应该按这个地址给鸟类学研究委员会写一封信,报告环的号码。我已经给委员会写过信了,请他们随时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捉到了大雁,明白了吗?”
“我明白,”米沙说,“可是,我想,它不太可能再被人捉住。”
“一切都有可能。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好啦,现在,我们把大雁放走吧!”
父亲把母雁抛到空中。母雁挥动翅膀,低低地贴着地面向前飞去。
或许,它突然感觉轻松了,没有什么东西再拴在地上了,就一个纵身朝上冲去,越过了栅栏,飞到房顶的上空。
“嘎嘎,嘎嘎……”天空中,传来母雁欢快的叫声。
刹那间,它已经跟一只小黑虫一样大了。父子俩目送着母雁,它的背影越来越远。
回到房间,父亲取出那封写给鸟类学研究委员会主席的信,让米沙投进了附近的邮筒里。
灵犀一点
母雁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米沙父子不但给它养好了伤,而且把它放飞到大自然中。可见他们与动物友好相处的善举。人类的生存不能没有动物,保护动物,应从小做起,从我做起,这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章偶遇野鸭
母雁在自由飞行中寻找失散的大雁群,途中偶遇了一群在河里觅食的野鸭,同时,也目睹了大隼突袭野鸭的整个过程。
无声无息的朵朵白云在天空中悠闲地飘来飘去,母雁在高高的空中展翅飞翔。风刮得很响。放眼望去,周围看不见其他鸟儿的踪影。
在一些幽深的峡谷里,堆积着少许白雪。田野、森林、村庄、河流,缓缓地向后移动。一大群黑色的白嘴鸦在上空挥舞翅膀,仿佛悬挂在空中不动似的。有只调皮的白嘴鸦忽然把翅膀一合,陡然坠落,即将接近地面时,又一下子停止了急速下降的动作,匆匆忙忙飞上去,回到鸟群当中。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