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好医师是这样炼成的(杜克医学院的8堂课)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黄达夫医学教育促进基金会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实习部门:放射影像科

一眼看不透的X光片

在这里,上午的课程目的是要我们融入医院的生活,彻底了解放射影像诊断部门的运作;而下午则是设计每天三小时、一连串有系统性的课程,来帮助医学生对于放射科有最基本的了解。

这个课程,主要是要给医学生在进入实习医师、住院医师生涯之前,能够具备基本的能力,判读往后在工作中所必须要能读出的片子。此外,也要让医学生了解,哪些临床适应症应该要开哪些影像检查,或是可以运用哪种介入性放射医学来帮助治疗病人。

上课的方式,完全是采用小组的互动。据杜克的医学生说,在他们短暂的医学生生涯之中,从来没有上过放射影像诊断的大堂课。在上小组课时,主治医师或是专研医师会直接拿某一张片子作为例子,一步步讲解要如何读片:从判定片子质量、系统性地搜索片子以避免漏掉任何发现,一直到各种症状的特征、如何鉴别诊断等等。

绝大多数的片子都是由医学生先读,之后由所有的医学生一起讨论,最后再由老师来告诉大家有哪些地方不足、哪些重点没有注意到。

一个小时的课下来,也许上到的片子不多,顶多十多张,有时候甚至只有三四张,但对于学生而言,自己真正在动脑想,以及大家一起讨论的过程,都能够加深学习的印象与效果。

这里的课程设计与台湾地区不同,非常实用。在台湾,我们上的大堂课,是把所有的小细节全部都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被逼着要念书,也许会记得一段时间,但是到了最后,反而不知道哪些是最重要、一定需要记起来的。脑中的知识太过杂乱时,反而连重要的东西也被淹没在旁枝末节之中而忘记了。

在这之中,有一门课是在台湾地区没有接触过的:加护病房胸部X光片的判读。

老师会教我们判读各种导管,如气管内管、鼻胃管、喂食管、肺动脉导管等等在胸部X光片上应该出现的正确位置,并通过这些位置来判断,你插进的管子有没有跑到不该去的地方,以决定要不要重新置放管子。这对于实习医师而言是绝对实用的。

气胸、腹腔内游离空气、颅内出血、骨折、肝脏/脾脏撕裂伤等等,也都是教学的重点。虽然这些都是简单易懂的东西,老师仍然会不厌其烦地常常重复,以加深印象。

相对于台湾地区,通常课程教过一次就当你会了。也许一直重复是有点浪费时间,但是却能确保你能够记得这些重要的东西。对于我这个接受过大堂课教育的台湾学生而言,这样的上课方式,真是如鱼得水。

对于片子的判读,有些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所以比其他学生提早进入状况,但是过了一个月下来,我们就发现这种实用性的学习效果非常好。有些同学从一开始的一张白纸,到了后来已经可以很自在地去读片,在这四个星期中进步十分神速。

当然,我们也从中获益良多。之前常抓不到读片的重点,鉴别诊断总是忘东忘西,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有系统地读片,并辨识出重点,不会再有遗漏了。

古曼医师(Phillip Goodman)是这边的胸腔放射科主任。他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两个观念,一个是“一眼看不透”(one view is no view);一个是在描述片子的时候,一定要具体。

古曼医师上课时总喜欢先闭着眼睛,听我们描述片子的发现,再真正实地去看片子,并比较单纯听取我们的描述,和实际上真正见到的片子有多大的差异,最后再与我们讨论这些发现可能涵盖的鉴别诊断。

这真的是个蛮刺激的经验。古曼医师一方面不断提醒我们,说明片子时需要有组织、有系统,纠正我们描述片子时的用词,以及联想鉴别诊断的方法;另一方面他也一再强调拥有自己系统性看片法的重要性,以及“one view is no view”的概念。这两个观念,在这一个月的放射科实习中,不断被提及。

上课时,有时他会拿好几组在前后位完全正常的胸部x光片,要我们判读。如果我们答出这张片子是正常的,那就中计了。他随后会拿出侧位片,通常结果都是非常惊人:我们可能漏掉一个很大的纵膈腔肿瘤,或是在心后区漏掉很大的结节。

因为古曼医师的谆谆教诲,在这里,所有住院医师朗朗上口的都是“one view is no view”,因此他们一定都会照前后位片跟侧位片。

另外,古曼医师也会带我们做一个非常有趣的练习:大家先都背对着前面,只有一位同学看着前面的胸部X光片,由那位同学花五分钟描述片子的特征,再让我们大家想象片子长得什么样子,并做鉴别诊断。接着大家一起回头,看看想象中的片子跟实际上的相差多远。

除了描述的同学要用具体的方式来说明之外,背对的我们,也要听得懂他描述的特征。诸如浸润、肺纹等等都是不具体的用词,要描述就要用网格状、结节状,或网格结节状的不透明物来描述,并且要以厘米为单位来描述不透明物的大小。

位置的描述也非常重要,可以利用轮廓征(意即同一层次的两种结构,若具相同的密度或透光度者,在X光片上将无法区分其界限)以及侧位来定位。

这个练习的目的是,如果有一天你要在电话中跟别人讨论片子,可以利用精确的描述来将讨论的价值最大化,并给别人最多的信息以供判断。

P109-111

作者简介
黄达夫医学教育促进基金会成立于1998年10月,宗旨是:培育优良医师,倡导优选的医疗品质与观念,期望能改善医学教育、医疗品质,健全医疗体系,使民众能得到完善的医疗照顾,并达到维护健康的目的。
书评(媒体评论)

当一个人能够把他的理念对一个群体或组织持续产生影响力,且能连绵不断地深入每一位组织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与价值观,这时我们就称之为组织文化。在本书中,即深刻描绘了一种彻底实践“以病人福祉为第一优先”的医患文化!

——严长寿(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我们看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体系里,医疗团队一切的学习、努力,都是为了务实解决病人的问题而存在的……这样的价值观一旦确立,教学、讨论就不再是一种测试、竞赛,而是为了用更有效的方式,训练出更能解决病人问题的团队。

——候文咏(医师、作家)

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看见那种人性的基本憧憬——热爱知识,向往高贵人格的纯洁心情。

——胡涵婷(美国麻州Holy Family Hospital血液肿瘤科主任)

如果这本书的出版,能引起医学教育界的反思,最后受益的将是我们年轻的医学生与社会大众。

——王金龙(和信治癌中心医院主治医师)

目录

序 亲身体验医学教育的典范文化

序 见而能信

序 便利商店的实质与内容——谈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医疗体系差异

序 杜克四部曲:如何选出到杜克的医学生

序 改变,就在转角处!

出版序 不忘初衷

致谢

序曲 信仰

Lesson 1 热情Passion

 实习部门:心脏科照会

这样的学习,只有痛快两个字可以形容!

我遇见的主治医师

Lesson 2 坚忍Perseverance

 实习部门:新生儿加护病房

凌晨四点半,也有主治医师的教学活动

 实习部门:小儿感染科照会

终于见识到问题导向学习法的威力

 实习部门:小儿神经科

来到小儿科的最后堡垒

 实习部门:新陈代谢科

每一位主治医师都不耻下问

 ◆Know—how 1

与病人的“第一线”接触

Lesson 3 理解Empathy

 实习部门:小儿肾脏科

教学就是一种沟通

 实习部门:肠胃科照会

主动出击,争取信任

 实习部门:风湿免疫科照会

越是复杂的病例,越要从基本想起

 实习部门:神经内科

查房的时候学得最多

Lesson 4 审慎Prudence

 实习部门:放射影像科

烫屁股研讨会让我眼界大开!

一眼看不透的X光片

重点分明、反复练习、个人化的课程,不怕你学不会!

 实习部门:神经放射科

看到少见的病例是很珍贵的经验

 实习部门:精神科照会

身体与心理,真是息息相关

 ◆Know—how 2

当病人在杜克

Lesson 5 眼界Vision

 实习部门:皮肤科

每个门诊跟到的,都是非常权威的医师

 实习部门:感染科照会

以前很害怕的微生物学,竟然变成非常有趣的课!

有辩论也有猜谜——每周,我都期待各种讨论会的到来

 实习部门:耳鼻喉头颈外科

外科修炼三部曲:了解细节、解释病情、知错能改

看到令人惊艳的微创手术

 ◆Know—how 3

如何诊断

Lesson 6 合作Collaboration

 实习部门:一般外科

终于,来到传奇外科大师的地盘

 实习部门:进阶外科

能遇到契合的老师真是幸运

 实习部门:创伤外科

各种专业的人都能发挥所长

 实习部门:一般内科

对病人的完整照护,也包含非医学的层面

 实习部门:肾脏科会诊照会

整个医疗团队一起找到答案,让人充满成就感

Lesson 7 承诺Commitment

 实习部门:胸腔科照会

在被太阳融化之前,看看我们能飞得多高和多远吧!

胸腔照会科Q&A

 实习部门:心脏移植部

奇迹,在这里发生了

Lesson 8 希望Hope

 实习部门:心脏科

谢谢你,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与坚强

 实习部门:急诊部

这里的急诊室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实习部门:血液肿瘤科

期待一个没有癌症的世界

 ◆Know—how 4

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

杜克之后

 因为梦想,我们彼此相连

 我经历了一场学习态度的革命!

 对于未来,我只有更加忧心

 我重拾了“做中学习”的热诚号陕乐

 做个有点不一样的医生

 希望能为中国台湾医界带来优质的改变

 杜克典范,效果依然持续至今

 我的国际观因此拓展

附录

 如何营造学习临床医学的良好环境

 阅读学生报告的省思

 美国的月亮很大,故乡的月亮很圆

 精致文化能不能导向精致医疗?——从“社会大学”看医疗文化

序言

亲身体验医学教育的典范文化

严长寿

自1999年起,“黄达夫医学教育促进基金会”每年都会选派三至五位优秀的医学生到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简称“杜克医学院”)实习,拓宽医学生的视野,并带回珍贵的临床经验,至今持续已十四年之久,受惠的五十位学生也已开枝散叶,遍布中国台湾地区各医学领域。

我常想,当一个善的理念或使命感在一个人的心头牢牢扎根,无论遭遇任何困境都不为所挫且坚持不懈,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典范。但是当一个人能够把他的理念对一个群体或组织持续产生影响力,且能连绵不断地深入每一位组织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与价值观,这时我们就称之为组织文化。在本书中,即深刻描绘了一种彻底实践“以病人福祉为第一优先”的医患文化!

书中提及一位在新生儿加护病房值班超过二十四小时没休息的学生,在凌晨四点半,遇到一位同样经过长夜忙碌而双眼充血,却仍坚持着热情为实习生现场教学的值班主治医师,且不分眼前的学生是否为自己科系的学生,依旧在乎着他们到底懂不懂、会不会,这样的医者风范,实在让人震撼!这一篇篇的点滴小故事,无不呈现出,每位前去杜克医学院实习的学生都亲身感受到大师级权威医师的谆谆教诲,而当他们在面对实习生专题报告时,又能以极富耐心、极具谦卑与极度认真的态度细细聆听,让学生彻底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自己是很有可塑性的,因而启动强烈的探索与学习欲望。这种老师与学生易位学习、相互尊重的文化,让人深深体会到,在日新月异的医学教育领域里,实在不应存有任何一丝的傲慢!

我们何其有幸,也拥有这么一位良医良师的医界典范——黄达夫院长。当年他在美国完成极高的医学成就与历练后,怀着高度的使命感,将其在美国所学到、看到并做到的这个美好医患文化带回中国台湾。这样的文化目前不仅已深化到整个和信医护的团队,形成集体的共识与文化,黄院长更是观察到台湾地区整体医患关系教育的不足,因而进一步以其个人的影响力成立“黄达夫医学教育促进基金会”,于是本人才得以借此一路伴随,见证基金会与“和信治癌中心医院”双轨并行、互相支持且日渐成长与茁壮的历程,内心实在深感荣幸且无限地钦佩。

基金会成立迄今,一直努力对台湾地区医学界做出许多有形与无形的贡献,不但邀请国际医师典范来台湾地区指导医学教育,同时更大量借用黄院长在美国长年耕耘积累的人脉关系,进行更多的国际交流。个人认为光是从1999年起争取到杜克医学院的支持,能够持续让未来将成为医师的中国台湾地区的医学生到美国亲身体验此种医学教育的典范文化,即是基金会最大的成就之一。

我相信在整个漫长的医学道路上,医学生通过在杜克医学院的亲身见证,已为台湾地区的医学教育埋下极深的希望苗种。我也相信此书将为所有医学院的学子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希望通过此书的分享,能够唤醒所有从事医学教学的医院,以及岛内医学权威们重新拾回从医这份神圣工作的初心。其实,此种对医患关系的尊重与信任,以及对医学教育的专研与热情所显现出来的文化欠缺,又岂仅限于台湾地区医界,这应该是所有教育政策的主导者及未来的掌舵者,甚至是全台湾地区在为下一个阶段的未来定位时,都应该具备的普世价值。

回想台湾在经济最匮乏的时刻,庆幸能有像黄院长这般的医界苦行僧,愿意远离家乡在外只身奋斗、深耕苦修,更佩服的是当他学有所成时却愿意重归故里,无期无求,只愿能将所学所识灌溉这块哺育其成长的土地,而今对照功利化社会严重影响青年人价值观的当下,如此台湾之典范几希矣。在这几十年当中,因为有黄达夫院长与杜克医学院医界权威的身教典范,让我看到一种真实的可能,那就是在每一个面对生死的时刻里,作为一位医者的全然无我,怀抱全心奉献的使命感。而这样的精神也是台湾地区民众、身为文明社会的一分子,所应该追寻、学习的方向!

(严长寿先生,现任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著有《总裁狮子心》《御风而上》《我所看见的未来》《做自己与别人生命中的天使》《你可以不一样》《教育应该不一样》《为土地种一个希望:严长寿和公益平台的故事》等书。)

内容推荐

美国杜克大学奠基于1838年,杜克医学院则是在1935年成立。创办人詹姆士·杜克先生(Mr.James Buchanan Duke)期待,杜克大学的校园会是一个充满学习热情的优质环境,而进入杜克大学的学生必须是热爱学习的人,招聘来的教师则是愿意献身教学工作的学者。

1999年起,黄达夫医学教育促进基金会每年都会选派三至五位优秀医学生到杜克大学医学院实习,拓宽医学生的视野,并带回珍贵的临床经验。受惠的五十位学生也已开枝散叶,遍布台湾地区各医学领域。

《好医师是这样炼成的:杜克医学院的8堂课》就是中国台湾地区医学生在杜克医学院的亲身见证实录,分为热情、理解、坚忍、审慎、眼界、合作、承潇、希望八堂课,涵盖医院各专科的内容,为所柯医师、医学生、以及有志于医学的学子,带来身历其境的感受,拾得从医这份神圣工作的初心。

编辑推荐

自1999年起,“黄达夫医学教育促进基金会”每年都会选派三至五位优秀的医学生到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实习,拓宽医学生的视野,并带回珍贵的临床经验,至今持续已十四年之久,受惠的五十位学生也已开枝散叶,遍布中国台湾地区各医学领域。

当一个人能够把他的理念对一个群体或组织持续产生影响力,且能连绵不断地深入每一位组织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与价值观,这时我们就称之为组织文化。在《好医师是这样炼成的:杜克医学院的8堂课》中,即深刻描绘了一种彻底实践“以病人福祉为第一优先”的医患文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