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震撼世界的十天/红色经典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约翰·里德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约翰·里德(John Reed,1887—1920),美国左翼新闻记者,美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代表作《震撼世界的十天》,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真实观察纪实。1920年因伤寒病逝,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
目录
序言
关键词
一 背景
二 暴风雨的来临
三 前夜
四 临时政府垮台了
五 勇敢前进
六 保卫苏维埃
七 革命前线
八 反革命行动
九 胜利
十 莫斯科
十— 夺权之争
十二 农民代表大会
精彩页
一背景
1917年9月底,有一位外国社会学教授访俄时曾到彼得格勒来找我。当时已有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告诉他,革命正日趋缓和。这位教授写了一篇相关文章,之后便游遍全俄去走访工业重镇和农民聚居地——令他吃惊的是,这些地方的革命形势似乎还在加速发展哩!当他身处这些工薪族或种田族之间时,还常常听到“全部土地归农民所有”“全部工厂归工人所有”的说法。可假如这位教授到前线去访问呢,则又会听到全军都在说着“和平啦”。
教授难免迷惑起来,但其实他无须感到不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察结果都是正确的。因为,此时有产阶级正日趋保守,而老百姓们则愈来愈激进了。
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都觉得革命已发展得太过火了,时间也拖得太久,如今情势应该安定下来了才是。另外,那些居于统治地位的温和派社会主义团体、拥护克伦斯基临时政府的护国派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亦持此种看法。
10月14日,温和派社会主义者的官方媒体曾这样说:“革命这部戏一共有两幕,一幕是破坏旧体制,一幕是创建新体制。如今这第一幕是演得太长了些。因此该是进入第二幕的时候啦,且演得愈快愈好。正如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所说:‘咱们赶紧的,朋友们,快点结束革命吧。把革命延宕得太久了,可就要收获不到革命的果实啦……” 工农士兵却坚定地认为,“第一幕”还未到演完的时候。前线上,军队委员会常会与那种尚不习惯将士兵当人看的军官冲突起来;而后方的土地委员会——他们是被农民选出来的——则因其努力执行政府颁布的土地法而惨遭监禁;工厂里,工人们也与“黑名单”和关闭工厂的行径做着斗争。此外,政治流亡者原已在回国途中了,却被当作“不良公民”而被拒绝入境;而且在某些情况下,那些已从国外回到家乡的人,竟还会因在1905年时参加了革命而惨遭起诉并被捕入狱。
温和派社会主义者针对人民的各种不满,总归只有一个回答:等12月召开立宪会议再说吧!这个回答当然无法令老百姓满意。立宪会议自然是极好的,可有几个目的——俄国就是为此才爆发革命的,如今革命先烈们已长眠于马尔斯广场上的荒凉坟墓里了——必须实现。开立宪会议也好,不开立宪会议也罢,关于和平、土地和工人监督生产的目的必须要实现才可以。立宪会议曾被一拖再拖——这次没准儿还要再一次延期,直到人民的情绪足够平静了再开。不管怎么说,如今已革命了八个月了,却还一点“大功告成”的苗头都看不到呢!
与此同时,战士们已开始简单粗暴地解决“和平问题”了,而农民则烧掉了大地主的豪宅,占领了大片的土地,还有工人亦在大搞破坏、举行罢工……当然啦,那些资本家、地主和军阀也本能地出尽法宝来抵制对群众做任何民主性让步的行为……
临时政府的政策一直在无效改革与严厉高压之间变来变去。来自社会民主工党的一位部长下命令说,以后所有工人委员会只能利用下班之后的时间开会。而在前线的士兵中,反对政党的“鼓动者”惨遭逮捕,言论激进的报纸被查封,而宣传革命的人竟被判处了死刑!为了解除赤卫队的武装,临时政府也努力了多次。
P1-2
导语
《震撼世界的十天》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John Reed)亲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典纪实。本书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前夕至十月革命胜利的十几天(1917年11月初至11月18日)里,目睹的“一段剧变的历史”。作者将他亲身观察到和经历过的十月革命的历史事件一一实录,并详细描述了革命进程中种种微妙的变化,阐述了十月革命最终胜利的历史必然,为后人留下了经久不衰的珍贵遗产。
序言
这本书涉及一段剧变的
历史——我目睹了这段历史
。因此写作本书并无其他
目的,只是想要详细地报
道一下“十月革命”罢了。在
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
克带领着工人阶级和军队
,夺下了俄国的国家政权
,将其交到了苏维埃的手
里。
“红色的彼得格勒”是当
时的国家首都和起义中心
,因此本书的大部分内容
都是在描述此地。但读者
必须认识到,所有发生在
彼得格勒的这些事,也都
曾在不同的时间里,以或
更猛烈或略缓和的程度,
在俄国的全国各地发生过

作为我的系列创作中的
第一部,在本书中,我严
格限制自己,只写那些我
亲眼观察过、亲身经历过
的事件,且这些内容都是
有可靠的史实作证的。在
第一、二两章中,我简要
介绍了十月革命的历史背
景和发动缘由。我深知这
两章读起来比较艰涩难懂
,但如果想要理解后面的
内容,这两章是必不可少
的。
读者们心里会涌出很多
疑问吧——布尔什维克是什
么? 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一
种怎样的政体? 既然布尔
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之前,
曾经为立宪会议而战,那
么为什么后来又用武力将
其解散了?还有,既然资
产阶级反对立宪会议,直
到布尔什维主义的危险变
得显而易见了,都还对立
宪会议持反对态度,那么
为什么后来他们又要为立
宪会议而战了呢?
这些问题也好,还有另
外一些问题也罢,在这本
书里都是无法解释的。在
我的另一本书《从科尔尼
洛夫的叛乱到布列斯特—立
托夫斯克和约》中,我往
前追溯了革命之源,里面
还涉及与德国媾和的历史
。在那本书里我对革命团
体的发源和组织架构进行
了解说,也谈到了人民情
绪的变化、立宪会议的解
散、苏维埃的国家结构和
布列斯特和谈的经过和结
果……
想要了解布尔什维克的
兴起,就必得先弄清楚一
点:俄国的经济和沙俄军
队并非是到了1917年的11
月7日方才土崩瓦解的。而
是在好多个月以前,即从
1915年便已开始了,且结
果也都是注定不可改变的
。当时,腐败的反动派控
制了沙俄宫廷,故意对俄
国大搞破坏,为的就是最
终能够投靠德国。前线上
缺少弹药武器,导致了
1915年夏天时“大撤退”的发
生。且不管是在部队里还
是在大城市里,粮食都不
够吃,到了1916年更是出
现了制造业和运输业的大
崩盘。直到今日我们才弄
明白,这些都是反动派们
巨大阴谋的一部分,所幸
二月革命及时制止了反动
派的破坏行为。
在新政府成立后的前几
个月里,虽说仍有一些大
革命时的混乱遗留下来,
但毕竟世界上有一亿六千
万最受压迫的人民一下子
翻身获得了解放,因此不
管是国内的形势还是军队
的战斗力都有了改善。
只可惜这段“蜜月期”太
短暂了。有产阶级想要的
只是一场政治革命罢了,
通过这场革命把政权从沙
皇手里夺过来。他们希望
俄国也能成为立宪制的共
和国,就像法国或美国那
样,再不就成为英国那种
君主立宪制国家也好。然
而,绝大部分民众却渴望
能够建立一个真正的工农
民主政体。
威廉·英格利希·华林的
著作《俄国的消息》——这
本书描述了1905年的俄国
革命——极为详尽地描述了
那些俄国工人的心态,这
些工人后来几乎是众口一
词地拥护布尔什维克主义
:“他们(那些劳动人民)看
出,即使是在一个人人自
由的政体之下,政权一旦
落入其他社会阶级手里了
,他们便还是有可能会继
续挨饿的……
“俄国的工人阶级非常革
命,但他们既不暴力教条
,也非缺乏智慧。他们准
备好了为克服重重障碍而
战,且已为战斗做了调研
,全世界的工人中,只有
他们从实践中学习到了战
斗经验。他们时刻准备着
,且也心甘情愿去同压迫
他们的资本家战斗,同时
也并未忽视其他阶级的出
现。他们只是要弄清楚一
点:其他阶级在这场日益
临近的激战中到底是会跟
他们一头,还是会与他们
作对……
“他们(工人阶级)都认可
我们美国的政治制度,认
为比他们的要强,只是他
们并不急于把一个暴君换
成另一个暴君(即资本家)罢
了。
“在莫斯科、里加和敖德
萨,有成百上千的俄国工
人被枪毙、被判处死刑,
更有成千上万被关进了监
狱或流放到沙漠或北极去
,他们付出了这么大的代
价,可不只是为了要享受
哥特菲尔德和克利波克里
克的工人们那种不可靠的
小权利啊……”
因此正当俄国与外国打
仗期间,革命发展到了顶
点,演变成了社会变革,
而这场革命的高潮便是布
尔什维克主义取得了胜利

A.J.沙克先生是美国的“
俄国情报局”——一个专门
反对苏维埃政府的机构—局
长。他在《俄国民主制的
诞生》一书中如是说:“布
尔什维克们组织起了他们
自己的政府,由尼古拉斯·
列宁任总理,由列昂·托洛
茨基任外交部长。自打二
月革命一结束,他们将不
可避免地掌握政权的事实
便立即显露出来了。在革
命之后,布尔什维克的历
史便成为他们稳步成长壮
大的发展史……”
外国人——尤其是美国
人——经常会强调俄国工人
是愚昧的。他们的确缺少
西方人的政治经验,但也
在自发形成的
内容推荐
《震撼世界的十天/红色经典丛书》是真实记录俄国“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John Reed)亲历“十月革命”纪实,以严谨的取材、客观的立场,讲述那些光辉岁月里发生的事情,从革命进程的微观细节,解读“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会胜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