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七福神与曼陀罗山(精)/陈舜臣随笔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陈舜臣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随笔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是“时代之风”,第二部是“三灯随笔”,第三部是“曼陀罗山”。“时代之风”是因《每日新闻》报晨报的一个栏目而起的名字,陈舜臣是最早的撰稿人。期间,撰稿人虽经过多次更换,而“时代之风”栏目一直延续至今。后此栏目改为“三灯随笔”。而本书第三部“曼陀罗山”,多是一些杂文。 作者简介 陈舜臣,华裔日本作家,1924年生于日本神户,祖籍中国台湾。“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1961年获得第7届江户川乱步奖,1969年获得第60届直木奖,1970年获得第23届推理作家协会奖,成为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 他以推理小说成名,开辟了习式推理新格局,代表作有《枯草之根》《孔雀之道》和“陶展文系列”等。他的历史作品也因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代表作有《三国史秘本》《中国的历史》《太平天国兴亡录》等。 他著书两百余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总销量高达两千万册。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时代之风 对掌权者的要求 小谈“开不完的会” 支撑帝国的外语才能 漫谈残障人士 遍布世界的电波 追寻孙中山的足迹 亚美尼亚与土耳其的对话 民族习俗和多样性 六甲空中漫步 第二部 三灯随笔 扶桑与蓬莱 旧杂志和那一页 日本人奴隶 种子岛的铁炮 伊比利亚的人们 “国花” 鹤寿千年 鹤鸣一声 鹰扬 鹈之眼、鹰之眼 景观小议 旅酒 浮盃 懂事 栗子 交通管理 “鬼城”的搬迁 偷盗神仙 灯笼游行队伍的由来 布袋和尚 韦驮天 福神 点的故事 大黑天神是何方神圣 金刚力士 惠比寿 关帝庙杂记 财神 风水先生 天神 赤色杂谈 户板康二先生 赌博 怀炉和暖贴 镜子的用途 三顾茅庐 犬与人 獬豸 鸩毒 千里 弓箭的灵力 弩的级别 第三部 曼陀罗山 梦的报应 长崎眼镜桥 老地图 占卜 跨越沙漠,冲过海浪 杂谈《青云之轴》 《聊斋志异》 上元杂记 黑色人 对丝绸之路热潮的担忧 蒙古帝国传奇 认识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书写冲绳 曼陀罗山 “翁”字 文库版后记 序言 本随笔集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是“时代之风”,第 二部是“三灯随笔”,第三部 是“曼陀罗山”。 “时代之风”是因《每日 新闻》晨报的一个栏目而起 的名字。从1997年年末开 始,多名撰稿人以时事评论 的形式大约每月一次给此栏 目自由撰稿,我是最早的撰 稿人。期间,撰稿人经过多 次更换,而“时代之风”栏目 一直延续至今。报社规定, 撰稿人在著书时无权使用“ 时代之风”这个栏目名称。 我已经以“三灯随笔”为题出 版了两册书。藤泽桓夫先生 还以“人生座谈”为题,在《 读卖新闻》报大阪总社的周 一晚报上连续刊登了10年。 藤泽桓夫先生去世后,受报 社邀请,我欣然接受续写此 栏目的任务。这就是“三灯 随笔”的来历。 “三灯”是我的一个别称 ,在中国家庭中,起名时一 般有一个字是必须使用的范 字,这大多是事先规定好的 。我家的范字顺序依次为炳 、培、钩、河、杨、灯、地 、银、汉。我这辈以“灯”字 为范字,而我在家里排行老 三,因此起名为“三灯”。在 同一个地方住上300年,有 时白发老人不得不叫刚出生 的孩子为叔叔,介于此因, 从我爸爸的曾祖父那辈开始 就不用这种家庭范字规则起 名了。名字里有没有这个字 也无所谓,只要知道自己是 “灯”这辈人就行了。 之后,我在《读卖新闻 》报全国版上开始连载“纸 之道”,“三灯随笔”才宣告 结束。当时,还没有编入书 籍的“三灯随笔”有很多,又 不能作为总题目使用,所以 决定作为第二部汇集于此。 第三部是“曼陀罗山”, 多是杂文,希望读者能够轻 松地阅读此类文章。 纵观全篇,“布袋和尚”“ 韦驮天”“福神”“大黑天神是 何方神圣”“金刚力士”“惠比 寿”“天神”等,好像大多写 的是财神。经济萧条1的时 候,连神户都举办了七福神 巡游活动。我好像不知不觉 卷入了平民式的拜神风潮当 中。 综上所述,便将书名定 为“七福神与曼陀罗山”。七 福神信仰可能有点儿过时, 但辩才天女的确还是印度的 萨拉斯瓦迪(印度的圣河) ,这也许是当今国际化进程 缓慢的一个体现吧。 2001年1月 导语 陈舜臣以创作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与东野圭吾同为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直木文学奖和推理作家协会奖的“三冠王”。 透过陈舜臣先生展现古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的新一辑随笔,在迷茫的时代中找寻幸福,思索“今后将如何生活”“过去的那些人生是正确的吗”。 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具有双重文化的意蕴。 日本的七福神,是七位掌管幸福的神,是融合了神道教、道教、佛教、婆罗门教等来自日本、中国、印度的吉祥天神。他们分别是大黑天、惠比寿、毗沙门天、辩才天、福禄寿、寿老人、布袋和尚。他们不分教派、不论出身、不问高低,是人们心中淳朴的信仰。 沿陈舜臣先生笔下的七福神巡礼路逐一找寻,犹如寻找幸福。久寻不见,却出现在下一个转弯处。 后记 随笔能占的版面有限, 因此定下文章主题后,必须 首先确定删减部分。若是偏 离核心主题,即便自己颇感 兴趣也不得不忍痛割爱。重 读自己的散文集,有时会想 其实这里想多写一点,也会 想其实这里想写一点别的。 有的想法会催生出下一 部作品,有的则原封不动地 保存在自己头脑的藏宝箱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读是 一项快乐的工作。 以本书收录的《獬豸》 为例,文中描绘了獬豸这一 想象中的动物。我没有见过 獬豸,相关书籍中记载獬豸 与牛相似,而且有一个犄角 (《说文解字》)。也有人 说獬豸是长着一个犄角的神 羊(《唐书》),但我连獬 豸的画都没见过。据书中记 载獬豸能辨善恶。 这篇随笔发表于1993年 。十多年过去了,去年 (2004)我收到中学同学M 的来信。他是刑法学家,与 我同学,也80岁了。他身为 法学博士,应该是自己所在 领域的泰斗。他在北京参加 刑法的国际研讨会时收到一 个石狮子般的雕像,来信询 问是什么,信中也寄来雕像 的照片。刚好我的书桌上摆 放了在台湾买来的陶瓷制品 ,像长了胡子的石狮子,店 里人告诉我这是名为“天禄” 的瑞兽。于是,我回信说这 个雕像像是天禄,也被称为 “天鹿”。 后来,M又来了一封信, 这封信与我的回信相互错开 了。他在信中说:“那时急 匆匆地问你那个雕像的名字 ,根本没看到在北京收到的 雕像箱子里附有说明书。实 在对不起,原来叫做獬豸, 是正义的象征。”他还随信 寄来说明书的复印件。“啊 ,原来是獬豸啊……”我恍 然大悟。 獬豸能辨善恶。据说, 它出现在争论现场时会咬住 有过错的一方。而且它是一 角兽,代表正义只有一个。 秦始皇规定以獬豸形状 的冠帽为执法御史的官帽。 这原本是南方楚围的风俗, 所以这个冠帽又被称为“南 冠”或是“楚冠”。 曾经有一位《朝日新闻 》报记者,原名杉村广太郎 (1872—1945),以“楚人 冠”为笔名。我想他的笔名 是为了表达辨别善恶、敢与 邪恶斗争到底的记者精神。 我家的天禄就像一位稳 重的门卫,左右两边各长着 一个不知是耳朵还是犄角的 东西。 2005年7月1日 陈舜臣 精彩页 对掌权者的要求 我曾仔细品味过“廉耻”二字。“廉”字,辞典解释好像大多是“没有私欲”“心地纯洁”等非常好的意思。“廉吏”即为官清正,“廉士”即有节操的人,“廉直”“廉洁”自不必解释,“廉价”一看也知道是不太令人起贪婪之心的价格。只有“廉耻”一词有点搞不清楚,没有私欲的耻辱是什么呢?坦荡无愧的耻辱又是怎样的耻辱呢?据辞典描述,“廉耻”即廉洁方正,有知耻之心。“耻”(恥)字原本就有“违背做人之道而羞耻之心”的意思。据说《论语》《孟子》里也有此类用法。 尽管我们知道廉耻决不是坦荡无愧的耻辱,可在这世间可能有许多和我一样浅学之人对此一直抱有误解。在最近的“证券公司破产事件”“股东贪污事件”中,有些人尽管不是最高负责人,但因为是相关负责人而被捕。人们常常把这些人蒙受的耻辱理解为“坦荡无愧的耻辱”“没有私欲的耻辱”。 人们常常把此类蒙受耻辱之人认定为廉耻的典型代表,因为那都是奉上司之命而为之,自己只不过是一块挡箭牌。这些为上司顶罪而被捕或被拘留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坦荡无愧的耻辱的典型。 真正的廉耻就是知羞耻。在中国,廉与孝并列为基本的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合起来被称为孝廉。古代官吏的任用也根据孝与廉这两个标准选拔。这种标准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被制度化,但实际上,以孝廉为标准选拔官吏的想法在此之前就有过,问题在于孝和廉从表面上很难判断。 随着时代的变迁,选拔官吏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地方官僚采取这种方法选拔官吏。既然推荐了就得担负责任,被推荐者要是做了坏事,自然要连累推荐人,最坏的情况还有可能被处以刑罚。因为有这些后顾之忧,谁都不愿意推荐。为此,在选拔官吏时,大多被强制分配推荐人数。迫不得已,大家都推荐一些即使选错也不会做坏事的人。这样被选拔上来的人也许不会做坏事,但也不干实事,不过是一些无为的懒惰之人,但懒惰之人总不会被判死刑。在这种制度下,自然不会出现优秀人才,选出的只能是一些平庸凡人。说是在推荐的时候以孝和廉为标准,但实际上大家都搞不清到底如何实施。因此,在实行孝廉推荐制度的时代,伪善者曾经突显一时。“萤窗雪案”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二十四孝》里记载了很多孝子行孝的故事,其中就有“卧冰求鲤”和“鹿乳奉亲”的故事。为了让母亲吃上鱼,在寒冷的冬天卧冰求鲤;为了治愈父母的眼疾,披着鹿皮钻到鹿群中挤取鹿乳,险些被猎人射杀。这些故事乍一看好像都不具有真实性。报纸上还报道过有人想测试借助白雪的反光和萤火虫的光亮是否能看书。总之这是一件难以验证的事情。 在日本,一本名为《本朝二十四孝》的书籍出现在汀户时代。尽管书里多是无聊的故事,但在当时此类读物应该是很受欢迎的。名家井原西鹤在原本的基础上稍微调整,并减少了故事的数量,以《本朝二十不孝》为题,把石川五右卫门等人物编入书中。尽管当时断文识字的人不多,但这些少数人读完了会再讲给更多的人听,这也算是一种大众教育。当时,这些故事的传播大多是免费的,但其中也有收费的。专门讲三国故事的人被称为“说三分”,这个词在描写宋都繁华的书籍里曾经出现过。据记载,“说三分”的宣讲师最早出现在宋朝(960—1279),那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还没有出生。罗贯中的演义想必也是由繁盛时期的宣讲师的故事剧本汇集而成,并在此基础上删除了一些听众感到无聊的部分,同时添加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自然就成了一部有趣的读物。 日本应该也是如此。《平家物语》《太平记》也曾一度使闹市沸腾起来。因为是长篇,自然成了连续读物。《太平记》在客人少的时候,也出现过“楠木正成将在明日登场”的布告。在中国,听三国演义的客人减少的时候应该也出现过“明日诸葛亮将登场”的布告。这种读物也成了对百姓进行历史教育的读物,这些免费而且随时可以听到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教育,也算是现在所说的社会学。廉耻是什么,这样的话题往往是从退休老大爷那儿听到的。百姓不愿意听这无聊的话题,他们更愿意听一些民间传闻,乱世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当时,率领数万大军的将领好像叫关羽。据说他的军队军纪严明,不胡作非为。东边来的是吕布军团。吕布是一个暴君,老百姓要避难。乱世的百姓很需要这些信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更多准确的情报来保护自己。 读《三国志》时,人们常常感到吃惊,一方将领虽然未曾与交战对手谋面,却对其了如指掌,实际上他们都是从这些民间传闻中得来的消息。《三国志》描写的时代(2—3世纪),人物评论相当盛行。据说有个叫许劭的人,每个月的第一天都会聚集人员召开人物评论大会,当时人们把每月的第一天叫“月旦”。许劭的“月旦评”集会在当时非常有名。赖山阳曾经说过,边吃花生边盘点古今的英雄豪杰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而许劭的“月旦评”并不是为了乐趣而为之。 P3-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