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夫之/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谭伟雄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王夫之,明宋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本书通过生动的小故事,叙述了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以及他如何成为圣贤学脉中的一代大儒。
王夫之上承宋代学统,下启清代的源流,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文、史、哲方面,王夫之进行了创新,他提出“均天下”“以理导欲”“知行并举”等观点。
王夫之对民族光复的理想矢志不渝,曾国藩称他为“命世独立之君子”,其文人风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导读
受业父兄
酌酒劝诫
习诗读史
交友结社
曲意相脱
人心即天
衡山举义
追随南明
进退之间
亡命湘南
湘西续梦
自署船山
拒帛受粟
绝笔峥嵘
王夫之生平简表
序言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
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
(1619),字而农,号薑
(jiāng)斋,又号夕堂。
王夫之晚年隐居湘西石船山
,自署“船山老人”,被学者
称为“船山先生”。康熙三十
一年(1692)王夫之卒于
湘西草堂。他与顾炎武、黄
宗羲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王夫之出生的时候,明
朝内有朝廷腐败,朋党相争
,宦官专权:外有后金虎视
辽东,伺机南征,再加上民
众怨声载道,社会面临分崩
离析的局面。
王夫之从小聪颖过人,
四岁即跟随长兑王介之读书
,他博闻强记,闻一知十。
十四岁中秀才,十六岁随叔
父王廷聘习诗读史,二十岁
游学岳麓书院参加“行社”,
二十一岁与友人组织“匡社”
,二十四岁与长兄一同中举
,三十岁与友人管嗣裘等举
义抗清,失败后,投奔南明
政权,成为行人司的行人(
行人司是明代专掌传旨、册
封等事的机构)。明朝灭亡
后近四十年时间,王夫之始
终怀揣复国之梦,屡遭清军
追捕。于凄风苦雨中,王夫
之不是避难深山,就是授学
育人、著书立说。
王夫之对中国传统文化
和历代政治得失有深入的研
究,尤其是对儒家思想和明
代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进行
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刻的反
思和论述。他痛斥禁欲论和
薄欲论,主张“以理导欲”。
他也反对专制主义,主张均
天下、以人为本的思想。王
夫之远承孔孟,近接张载,
在前人的基础上屡有超越和
创建,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
哲学的集大成者。
王夫之一生著述浩瀚,
因生前部分文稿分送给他人
,逝世后又长期不被关注,
仅散佚之作即多达二十余种
。流传至今的著述中,经类
有《春秋家说》《周易内传
》《周易外传》《周易大象
解》《尚书引义》等:史类
有《读通鉴论》《宋论》《
永历实录》等:子类有《张
子正蒙注》《黄书》《老子
衍》《庄子解》《相宗络索
》等:集类有《薑斋文集》
《七十自定稿》《柳岸吟》
等。凡七十余种,四百余卷
,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
济、哲学、文学、天文、地
理、训诂、考据等,洋洋洒
洒五百余万言。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
从天乞活埋”是王夫之一生
的写照。作为明末清初的大
儒,他的思想和爱国情怀、
民族气节以及百折不回的文
人风骨,深刻影响了曾国藩
、左宗棠、谭嗣同、梁启超
、孙中山、章太炎等人。
石船山下,王夫之以其
历尽劫难,而又矢志不渝的
孤单身影卓然屹立。其灼灼
光华,必将辉映后世。
导语
王夫之是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基础上屡有推进和创建的哲学思想,以及体现在他身上的文人风骨和民族气节。
本书以详实可靠的史料为依据,以细腻动人的故事为载体,真实地呈现中华先贤人物的事迹、品格和精神风貌,彰显他们的贡献和功绩,以激发人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
精彩页
受业父兄
衡阳城南回雁峰下的王衙坪住着一户姓王的读书人家。这家主人叫王朝聘,字逸生,又字修侯,娶妻谭氏,膝下育有三子。王夫之年龄最小,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字而农:长子王介之,长王夫之十二岁:次子王参之,则长王夫之十岁。王夫之从小聪慧过人,七岁就跟随长兄读完十三经。
王朝聘虽满腹经纶,却壮志难酬。他少时与其弟王廷聘师从伍定相,得周敦颐、二程正传,后又问道于邹泗山。到了明朝中期,王阳明的心学风行天下,并迅速实现了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的转变,并依傍禅学以倡导良知。王朝聘始终视濂洛学说为正统,丝毫不为世风所动,故先后七次参加乡试皆名落孙山。
天启七年(1627),王朝聘去北雍游学。这一年陕西发生灾荒,澄城县令张斗耀不顾民众死活,不但不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反而逼催赋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平民王二率众暴动,冲进县衙杀死张斗耀,这一事件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天启八年(1628),陕西又遭大旱,饿殍(piǎo)遍野。王嘉胤(yìn)、高迎祥、张献忠等人先后率众起义。
王朝聘游学三年后,以其出众的才学本可任官,谁知吏部官员却公然向其索贿,结果遭到王朝聘的严词拒绝。他指着吏部官员怒斥道:“若为了仕途而忍受赇(qiú)吏的无耻索要,是重辱先人。”并当面将委任状牒撕毁,拂袖而去。
崇祯四年(1631),起义军拥立高迎祥为盟主,横扫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安徽等地,明廷震动,不得不从辽东调回边防重兵前往镇压。此时,王夫之十二岁。
游学归来的王朝聘不再对自己的仕途抱有幻想,安心在家以课子授徒为业。因武夷山为儒家学者传道讲学之地,王朝聘将自己的书室取名为“武夷”,世人皆称其为“武夷先生”。
王朝聘讲授六经经义的第一天,前来听讲的少年当中,王夫之年龄最小,与王夫之年龄相仿的还有三位学子。一位叫郭凤跹,字季林:另一位叫夏汝弼(bì),字叔直:还有一位叫管嗣裘,字冶仲。
王朝聘在正式开讲之前问道:“谁知道‘经义’二字当作何解?”
夏汝弼答道:“《汉书·张禹传》、有云:‘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此处的‘经义’当指经书的义理。”
王朝聘示意夏汝弼坐下,又问道:“还有谁来解答?”
郭凤跹答道:“西汉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引经决疑。另《魏书·世祖纪下》有云:‘诏诸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故学生以为,经义是以经书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
管嗣裘答道:“《宋史·选举志一》有云:‘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此经义当指科举考试科目。”
此时的王夫之歪着头,这边看看,那边看看,似乎有点心不在焉,而这一切全被王朝聘看在眼里。
“而农,你也来说说。”王朝聘突然对王夫之说。他以为王夫之在课堂上并没有用心,故意问他。
王夫之听到父亲在叫自己,马上从恍惚中回过神来。众学子见他慌忙中站起来的样子有几分滑稽,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王夫之仰着脖子答道:“经义的实质当指经书的义理。明经义者,方可论之以理、决之以疑、取之以士。”
王朝聘也万万没想到王夫之的回答会如此全面,一句话就将前面三个人所说的作了综合性概括,而且滴水不漏。王朝聘强压内心的喜悦,只是点了点头,然后翻开讲桌上的《左传》,开始讲解。
三年来,王夫之除了偶尔和好友郭凤跹、管嗣裘、夏汝弼等出去玩闹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努力学习父亲所讲的经义,甚是用功。
白天,王夫之将讲堂上所讲的经义记录下来,到了晚上又温习一遍。在温习的过程当中,他往往会有自己的新发现,他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
某日,王朝聘外出探友回来,见王夫之房间里亮着灯,就推门走了进来。王夫之一抬头见是父亲,既紧张,又兴奋。
书桌上油灯如豆,发出细微的吱吱声。
王朝聘一眼看到王夫之抄的笔记。他随手翻了翻,没想到王夫之记录得极为详细,待翻到每一讲的最后时,所写内容虽然与经义相关,却并非自己所讲。王朝聘不由得一怔,问道:“这些可都是你自己的心得?”
王夫之点头道:“正是孩儿所思所想。”
王朝聘用手拨了拨油灯的灯芯,屋内立时亮了许多。他拿起王夫之的笔记,认真看起来。看着看着,他忍不住轻轻地念出声来:“天子不能有王者之德,而王者之道存,则天下犹足以王……”王朝聘顿了一下,翻了几页,又接着念道:“自强者无倚。能倚者,去自强不远矣……”令王朝聘感到震惊的是自己精研《春秋》数十载才略有心得,可王夫之还只是个十三岁的少年,却有如此见地和气象,他又怎能不激动呢。
“孩儿对父亲讲的经义颇有兴趣,便多下了点功夫,偶有所得罢了。”王夫之说。
“学无止境,我儿当切记。”王朝聘放下笔记,又说了一句,“明年的童子试,我儿可参加应试。”
虽然没有受到表扬,但父亲临出门时说的那句话在王夫之看来已是莫大的肯定。这说明在父亲心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