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穿的是黑色燕尾服,白衬衫上系着黑领结,戴着黑色高筒礼帽,穿着黑色漆皮鞋,这是民国官方规定的西式大礼服。此人的英文名字叫惠灵顿,江苏嘉定人,年仅二十七岁。他十六岁留美,光绪三十一年人哥伦比亚大学,民国元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又兼任民国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的秘书。两个月后,唐绍仪辞职,顾维钧随后递上辞呈,经袁世凯挽留,继续留任总统府秘书,又兼任外交总长陆征祥的秘书。民国二年,他参与中英西藏谈判,受命与英国公使朱尔典交涉,前后历时半年。民国二年六月,顾维钧与唐绍仪的女儿结为连理。
“我来中国已经四十余年了,其间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之变、庚子之乱、辛亥之乱,都是亲身经历,这四十年风云变幻,中国大伤元气。”说到这里,朱尔典显得思绪重重,“每回游西御苑都让我感触丛生,回想起来,其中众多历史事件都与这里有关,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公使先生对于中国的感情,维钧一直铭记在心。”顾维钧踌躇了一下,忽然压低了声音:“尤其是今年春天,中日之间那番折冲樽俎,公使先生出自肺腑的忠告,让维钧尤为感动。后人一定难以理解当时的苦衷,‘中日新约’签订之前,中日双方正式会谈二十五次,会外交涉不下二十余次,历时八十四天,由此可以看出其中的艰难。‘中日新约’既是国家民族之奇耻大辱,每个参与此次谈判的中国人,也都蒙受了屈辱,可谓创巨痛深,但愿有朝一日能够洗雪这段历史。”
民国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签署的“中日关于山东省之条约”、“中日关于南满州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以及十三项“换文协定”,统称为“中日新约”,史称“民四条约”。
民国四年一月十八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晋见袁世凯,提交了一份秘密外交文件。这份外交文件合计二十一项条款,史称“二十一条”,其中包括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原有一切特权;山东土地及沿海岛屿,概不租借或让与他国;准许日本修建由烟台或龙口连接胶济线之铁路;尽快开辟山东省各主要城市为商埠;旅顺、大连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铁路交还期限,均延长为九十九年;日本人在南满和蒙古东部,享有土地租借权等各种权利;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让与他国;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顾问;中国警察由中日合办;中日合办军械工厂。
日本人竟然具有如此大的胃口,这让袁世凯始料未及。对于“二十一条”,他既不敢断然拒绝,也不甘心轻易就范,希望通过交涉,讨价还价,化解这场外交危机。
山东问题由来已久。当初“马关条约”签署不久,俄、德、法三国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放弃占据辽东。日本无力抗衡三国,又向清政府勒索了三千万两白银,归还了辽东,史称“三国干涉还辽”。两年之后,德国借“曹州教案”,出兵强占山东胶州湾。光绪二十四年二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李鸿章等人与德国公使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准许德国租借胶州湾九十九年,并承办胶济铁路和山东矿务。此后,德国设立“胶州湾自治领”,任命德国远东舰队司令兼任胶州总督,隶属海军部。民国三年,“欧战”爆发,日本内阁和军方都认为“协约国”占有军事优势,借此机会,正可以扩张在东亚的势力,何况当初“三国干涉还辽”,已和德国结怨,国内未经争议,便加入了“协约国”集团。
对德国占据的胶州湾,日本政府觊觎已久,又担心作为“协约国”盟国的俄国出兵争夺,乘“欧战”之际,列强无暇东顾,就以参战为名,抢先下手,趁火打劫。民国三年八月二日,日本外务省宣称,英国如卷入战争,日本决不会袖手旁观,必将履行“英日同盟条约”义务,当时海军舰队已经在九州的佐世保港集结。两天之后,英国对德宣战,要求日本出动海军,攻击远东海域的德国军舰,协助保护英国商船,这正中日本人的下怀。
胶州湾是德国在亚洲的主要殖民地,青岛港作为黄海的天然良港,也是德国远东舰队最重要的基地。八月十五日,日本政府向德国政府递交了最后通牒,要求在九月十五日以前,将青岛港和胶州湾租界无条件地移交给日本,德国海军从中、日两国海域撤退或解除武装。与此同时,日本驻华使馆代办小幡酉吉,警告中国,不许从德国手中接受胶州湾,否则日本将视为中国自行破坏中立。八天之后,日本大正天皇下诏,对德宣战。
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海军数十艘舰艇封锁胶州湾海面,开始炮击青岛。日本陆军两万余人,在海军舰只护送下,于九月二日强行从山东的龙口、莱州海面登陆,又分兵数路,侵占莱州、招远、平度、莱阳等地。十六年前,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驻扎在此的数千名英军与进占胶东的日军,组成“英日联军”,由莱阳南下,迅速攻取即墨等地。英日联军又在青岛附近的崂山登陆,很快便占据了胶州湾周围地区。与此同时,英国远东舰队协同日本海军一起封锁了胶州湾,参战的日、英两国陆、海军达六万余人。
驻守胶州湾的近万名德国陆、海军陷入了重围,十余艘海军舰艇当中,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及轻巡洋舰“埃姆登”号、“莱比锡”号、“尼恩贝格”号,奉命离开胶州湾,冲破海上封锁,成为了漏网之鱼。P10-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