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同志与情人(罗莎·卢森堡致莱奥·姚吉切斯书信)(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罗莎·卢森堡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同志与情人》是卢森堡写给她的同志兼情人莱奥·姚吉切斯的书信,是从卢森堡众多书信中编选而来。本书英译本1979年在美国出版,在英美读书界传诵一时。这本书信集向读者展现出一位杰出女性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以及各种纠葛期盼。后来,卢森堡惨遭暗杀,她的情人莱奥·姚吉切斯为了追击凶手而奔走,最终也遭到杀害。通过这部书信集,我们可以看到爱情和革命、精神与灵魂的结合,如何成为卢森堡和莱奥·姚吉切斯十五年的同志兼情人关系的梦想,又是如何在现实中遭到毁灭。
作者简介
杨德友,1938年生于北京,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之根”比较、比较文学、欧陆文学等研究,64岁获得波兰政府颁发的“传播波兰文化成就奖”,71岁获得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译著主要有:《倔强的石头:米开朗基罗传》、《横渡大西洋》、《色》、《石头世界》、《寂寞联机》、《怀旧的未’来》、《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合译)、《论基督徒》(上、下)、《理解俄国:俄国文化中的圣愚》、《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帝国意识:俄国文学与殖民主义》、《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福地》(合译)等。
目录
编者的话
序言
书信
结识初年:1893—1897
试探:1898—1900
团聚:1900—1906
直至伤逝:1907—1914
尾声
附件1 历史注解
附件2 书信记录
译后记
附录 纪念杨德友先生
序言
埃尔什别塔·埃亭格尔
罗莎·卢森堡给自己的情
人和同志菜奥·姚吉切斯写
了大约一千封信。这些书信
以波兰语原文三卷本发表(
罗莎·卢森堡,《致莱奥·姚
吉切斯一提什卡书信,
1893—1914》,华沙:图
书与知识出版社,1968—
1971),菲利克斯·提赫教
授做了专业的编辑和注解。
后来,提赫教授又发现了另
外的几封信,并且在1976
年发表,其中的两封收入本
选集。
卢森堡是一位多产的书
信作者。她和很多人保持通
信:在华沙的父母亲、三个
哥哥、一个姐姐、朋友和同
志、全欧洲的社会主义者。
她写的信几乎全部可以看到
,其中许多已经译成英文。
但是,本书是她给姚吉切斯
书信的第一个英文译本。
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
我有几种选择方案:发表全
部书信;选择关于卢森堡与
社会主义国际、波兰王国和
立陶宛社会民主党(SDKPiL
)、波兰社会党(PPS)、
德国社会民主党(SPD)的
关系的书信;或者,专注于
她和姚吉切斯的个人关系。
虽然前二者会提供丰富的资
料,给予研究欧洲的,尤其
是波兰、俄国和德国的社会
主义运动的学者以丰富的资
料,但是依然会使得卢森堡
面貌模糊——像现在这样。
第三个选择会展示出一
位迄今不为人知的女士,她
在性方面的需求没有降低她
的政治威望,她的政治理念
没有干预她的私人生活。这
一点会揭露这样一个概念的
脆弱性:一个女人如果不放
弃爱情,就不能发挥自己的
才能。
注解造成另外一个困境
。幸运的是,爱伦娜·威尔
逊提醒我,她丈夫对于“达
到膝盖、达到腰际、达到脖
子那么深的脚注”的评论。
我把注释控制在最低的限度
。卢森堡显示出本来面目的
唯一时刻,见于她给姚吉切
斯的书信。放纵注释的大重
量压低这些书信的自发情感
的做法,会挫败我的目的。
最后说说翻译的事。意
大利的歇后语“traduttore-
traditore”(“翻译即背叛”)
不无道理,尤其是因为用波
兰语写的情书被翻译成了英
语。说爱情享有一种国际语
言,这一点一定遭到每一个
译者的悲哀否定。波兰语表
达爱情的方式,有丰富的温
柔和私密的语汇,还有创造
语汇、不可效仿的语汇、有
私密性质又为外人所能理解
的语汇——这些语汇无法完
整地译成英语,原因在于文
化方面的和两种语言的形态
学区别。
在写给姚吉切斯的书信
中,卢森堡不是在书写,而
是在对着他说话。有时候是
独白,有时候是对白,她是
在自言自语,或者对他言说
。这一点使得这些书信有别
于她写给其他人的书信。写
给他人的书信都是书翰艺术
的优良范本。感人而机智,
清晰而求实,语调依据收信
人的情况而变化。她给姚吉
切斯的书信不是这样:在技
巧上,她遵循了口语,而不
是书面语的格式;在感情上
,她不识类型,没有禁忌(
尽管她说她有),不受限制
(除了她在和他决裂之后写
的信件——每一个词语都是
细心掂量过的)。
卢森堡是一个脾气急躁
、极富激情的女性。这一点
在书信语调中的反映多于词
语之中,在节奏中多于在语
言当中。我试图保存她语气
和情感的激荡,尽管这可能
意味着偏离所谓“正确的”译
文。我觉得,如果我冒险失
去书信的最激动人心的因素
——真实性,我就不可能比
作者更为“正确”。
如果逐字翻译可能有悖
于她的精神,我就冒昧意译
。有时候我以不同方式翻译
同一个波兰语词语,不是为
了使得她的语言更优美,而
是更接近她的真实;她的“
亲爱的”也可能是“我亲爱的
”,或者“我的爱”,或者“亲
亲的”,取决于她的情绪和
一封信的情绪。从词汇学和
语源学上来看,英语的dear
(亲爱的)和波兰语的
drogi是等同的,但是在语
境上,尤其是在习惯用法上
,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区别

这些书信常常是卢森堡
和姚吉切斯谈话的继续。他
们随时从一次谈话中断的地
方拾起话题,而且,就像在
谈话中一样,卢森堡常常从
一个主题混乱地跳向另外一
个,令一个思想悬空,一句
话意义模糊,令人不安。是
不是对于姚吉切斯也是意义
模糊,我们不得而知。有时
候他要求澄清,但是从他的
秉性来看,这不一定表明他
没有听懂。不管怎么样,我
不会放肆地“填充”她没有详
尽说明之处,用一句概括的
话取代一个解说。当然,这
些书信原本不是为了发表的
。如果看到这些书信发表,
卢森堡会感到受辱;看到这
些书信被“加工”,她会感到
愤怒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卢森
堡把几种外语和波兰语混杂
起来。她会说德语、俄语、
法语,熟悉意第绪语、英语
、意大利语、拉丁语;她的
书信有时候酷似高布林织挂
毛毯。出于匆忙,她把各种
语言混杂起来,有时候还掺
进一个不正确的外语词(也
是个附加的问题),有时候
引用一段完整的外语谈话。
除了几处例外,我决定牺牲
这一多种语言的风味,以求
清晰和流畅。正文中若干脚
注和频繁的中断,在我看来
会影响其书信语言的鲜明特
点。
我为这些书信编号,按
时间排列为四个部分,为了
主题的延续性,又做出些许
的顺序调整。每一
导语
这是写给“革命同志”的信,也是写给“亲密情人”的信。
在信中,她会谈工作,展露“红色罗莎”严肃认真的一面。
在信中,她会抱怨,暴露“革命之鹰”柔软脆弱的一面。
在信中,她还会用甜言蜜语,露出“不完美情人”倔强逞强的一面。
当他们的亲密关系结束之后,她依然会冷静、平淡地回信,继续他们未完成的革命,直至伤逝……
后记
关于卢森堡,《波兰历
史小辞典》(华沙,1959
)介绍说:“卢森堡,罗莎
(1871—1919):波兰和
国际工人运动理论家和主要
领导人,经济学家。工人运
动史最杰出的女性活动家。
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
党创建者之一,思想家和领
袖。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领
袖,第二国际左翼代表,
1916年‘斯巴达克团’创建者
之一,19t8年德国共产党创
建者之一。在多种理论著作
中,在农民问题和民族问题
上尽管存在某些错误观念,
但是发展了社会主义革命理
论,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
义的斗争中扮演了突出的角
色。在柏林遭受反革命分子
的暗杀。最重要的著作:《
波兰工业的发展》(1898
年,德语写作),《资本积
累》(1913)。”
罗莎·卢森堡就是这样一
位杰出的人士。翻译出版《
同志与情人:罗莎·卢森堡
致莱奥·姚吉切斯书信》的
用意,可以说是向读者展现
罗莎·卢森堡这样一位杰出
女性个人的思想感情、爱情
生活,以及爱情中的喜怒哀
乐、各种纠结与期盼。这一
切确实与你、我、我们大家
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卢森
堡的爱情和她的斗争事业紧
密相连,或者可以说,感情
的基础是事业,即使在感情
生变之后,事业依然让他们
保持通讯上的联系。卢森堡
惨遭暗杀之后,情人莱奥·
姚吉切斯为追击凶手而守在
柏林,却也遭杀害。在这一
意义上,他是忠实于罗莎的

他们的情事给予我们的
启发不言自明。
姚吉切斯(Jogiches)这
个姓氏的音译,应该说比译
成“约吉希斯”好一些,因为
汉字“约”这个字在普通话里
,绝大多数情况下读一
声“yue”(只有在北京土话
里“称重量”可以说成一
声“yao”);第二、第三个
字“吉希”因为辅音接近,除
非用普通话慢读,否则不容
易听清——很遗憾我们大多
数人持带有各种方言语音的
普通话,而方言的区别多在
辅音的区别,在于辅音发音
不同。译成“姚吉切斯”最接
近该姓氏原来的发音;按波
兰语发音,“切斯”可以音译
为“海斯”,但不好听。
在我国,研究罗莎·卢森
堡的著名学者是程人乾先生
(1932—2007),山西大
学校长、外国近代史学者、
波兰史专家。1954年到
1960年在波兰华沙大学求
学,1960年夏天回国,同
年冬天被分配到山西大学。
程人乾先生在山西大学很快
成为一位深受欢迎的教师,
教学和科研取得优异成就。
他在困难的条件下展开对卢
森堡的研究,发表了《卢森
堡》(商务印书馆,1972
年)、《罗莎·卢森堡:生
平与思想》(人民出版社,
1994年)及其他论文等。
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得
到程人乾教授多年的支持和
帮助。
我1956—1957年在北京
外国语大学学习波兰语,
1957年秋天转学到山西大
学学英语,后来从事英语教
学,同时坚持自学波兰语,
并且在译事方面取得成绩。
虽然本书蓝本是英文译本,
但是我的波兰语知识是有不
少帮助的,至少人名的汉语
音译基本做到“名从主人”,
没有被英文语音扭曲(例如
:“瓦文萨”曾被译成“瓦莱
萨”,“兹比格涅夫”被译成“
兹比格纽”等)。
衷心感谢花城出版社林
贤治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促
成本书的翻译和出版。
杨德友
2014年1月12日 山西大
精彩页
结识初年
1893—1897
罗莎·卢森堡于1870年3月5日生于扎莫西齐,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埃利亚斯·卢森堡,母亲是琳娜·洛文斯坦;她有一个姐姐,安娜,三个哥哥,米科瓦伊、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波兰文化和德国文化渗透了家庭生活。卢森堡一家和扎莫西齐的犹太人社区没有联系,他们所在的小镇在波兰是最具文化底蕴者之一。1873年,他们迁居华沙的时候,什么也没有留下来:没有纽带,没有遗憾。埃利亚斯·卢森堡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商人,认同在两次未成功起义(1830年和1863年)中致力于推翻他们痛恨的沙皇统治的波兰爱国者。而琳娜·卢森堡出身于有漫长的拉比家世家庭,文化教养很好,喜爱德国诗歌和音乐。两位家长都倾向于以不同方式表现犹太人特征,但是毫无互相排斥之感。
罗莎很小的时候,患胯部疾病,因为误诊,造成终生的瘸腿。她的姐姐也是瘸腿;三个哥哥都俊美出众,很有魅力。不公正的最初的象征可能就是自然的不公正——不公正从她幼小时候就触及了她。“我的理想是允许明确公开地爱每一个人的社会制度。”这个十来岁的中学女生写道:“虽然我追求它、保卫它,但是我也可能甚至学会愤恨。”罗莎十七岁的时候从华沙第二女子中学毕业,对于社会主义运动已经不陌生。这一运动激励了女孩子和男孩子们,他们都睁开了眼睛,看到了在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华沙猖獗的屈辱和不公正:第一代工厂工人的低下处境、镇压罢工的沙皇警察的残酷、新的有闲阶级的出现。
两年以后,1889年,为了躲避沙皇警察,卢森堡逃亡瑞士,再也没有返回华沙,除了十六年以后在那里逗留数月。在日内瓦,她遇到了传奇人物薇拉·扎苏利奇:这位女士在少年时期曾开枪射击特列波夫将军和著名的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卢森堡也遇到了莱奥·姚吉切斯。
“我生命中的光辉,我的太阳,”她在起初给他的一封信里写道,“深夜漆黑,大山向我威压倾倒,巨大、沉重,众星虽然闪烁,却不友好,凛冽北风劲吹。周围死一般的寂静。我又是孤零零一个人。”1890年,他们相遇,卢森堡二十岁,姚吉切斯二十三岁。1893年,他们创建了第一个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工人党,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SDKP)。
莱奥·姚吉切斯从立陶宛来到瑞士。立陶宛首都维尔诺是立陶宛人、波兰人、犹太人的独特聚集地,每一个民族的人士都是一股丰富的文化力量,坚决反抗俄国的同化政策——在这场斗争中,社会主义和革命具有某种特殊的魔力。姚吉切斯在1867年生于一个富裕而开明的家庭。他祖父雅各布的家园是维尔诺知识分子聚会的地方。他父亲撒母耳在他幼小时候去世。姚吉切斯崇敬母亲苏菲亚,在他的生活中,她一直是唯一支撑他的力量。1898年,母亲去世后,他信告卢森堡:“……家里现在一个人也没有了。”一次忏悔露出马脚:实际上他的姐姐艾米丽亚、两个兄弟,约瑟夫和帕维尔,都还在维尔诺生活。姚吉切斯离开中学,当了工人,投身革命。因为革命活动,在1888年他被监禁几个月之后,在1890年逃亡国外。他独立的收入使得他处于某种有利的地位。他有财力购买一个印刷机,支援党的印制出版物,支援卢森堡。在他俩的关系中,金钱是通信中频繁出现的话题。这一情况带有统治与服从的某种象征意义和心理学的意义。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