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1882年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名门之家。 22岁时开始在《泰晤士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代表作有小说《雅各布之屋》《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文学评论集《普通读者》和女权问题论著《一间自己的房间》等。1941年,伍尔夫在乡间的住所写完了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又一次陷入了精神病的痛苦。于是,她将自己勤奋写作的一生结束在一条河流之中。 伍尔夫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精彩页 第四章 奥兰多用卖她的项链上的第十颗珍珠剩下的钱买了一套流行女装。现在,她正穿着那套女装坐在“痴情女郎”号的甲板上,俨然一位英国淑女。有一个乍听起来不可能然而却真有其事的事实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她竟然至今都没有留意过自己的性别。这可能和她一直穿着中性的土耳其长裤有关。此外,除了一两个主要性征,吉普赛女人和吉普赛男人的差别微乎其微。无论如何,直到感觉到腿上的裙摆,船长无比殷勤地要为她在甲板上撑起一把遮阳蓬,她才蓦然意识到自己目前身份所带来的得与失,但这并非意料之内的那种惊醒。 也就是说,这并非只是贞操观念的简单惊醒。一般情况下,这是年轻貌美的女人独身一人时想到的唯一问题。贞操,是女人的基石、珍宝和命门。女人会发了疯地捍卫它,而一旦失去,则会以死相殉。但如果一个人曾经男儿身三十年乃至更久,曾经官至大使,曾经拥抱过女王——如果那些不太高尚的传闻属实的话——以及其他一两个女人,还曾经娶过一个叫罗莎娜·皮佩塔的女人……那么,她也许就不会念兹在兹了。奥兰多想到的东西相当复杂,一时难以概括。事实上,也没有人说过她是那种思维敏捷、可以瞬间抵达问题本质的智者。她用了整个航程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惊醒的意义,而我们将跟着她的节奏进行记述。 “上帝呀,”她从惊诧中回过神来,四肢伸展地平躺在遮阳蓬下,“这当然不失为一种快乐、慵懒的生活方式。但是,”她踢了踢腿,“这拖到脚后跟的裙子真烦人。不过,这料子(花边棱纹丝)真好。我的皮肤(说着,她把手放在膝盖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看过。不过,我能穿着这身衣裳跳下船去游泳吗?当然不能!所以,我还是得指望水手们的保护。我会拒绝他们的保护吗?如今的我,究竟会,还是不会?”她一时难以回答。而这也是她在一路顺畅的思绪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直到晚餐时间,她还没有解开这个难题。在吃晚餐的时候,相貌不凡的尼古拉斯·本笃·巴托罗斯船长殷勤地帮她切咸牛肉。而船长的这一举动,帮她找到了答案。 “要来点肥肉吗,小姐?”他问,“我保证只给您切手指甲那么大一点儿。”这话犹如电流一般窜过她全身。恍惚间,百鸟鸣唱,激流浩荡。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幸福感,几百年前,她第一次见到萨沙时也产生过这种感觉。当时的主动追求,如今的矜持躲闪,哪种更让人心醉?男人的还是女人的?它们有所不同吧?不,她想(谢谢船长,但拒绝),最美妙的或许还是拒绝,然后看他眉头微蹙的模样。好吧,如果他坚持的话,她就勉强吃一点点好了。最最美妙的,莫过于让步,然后看他喜笑颜开。“因为,”她边坐回甲板的长椅上,边继续想,“没有什么比先拒绝之后再让步更有意思了。没错,先拒绝,然后再让步。这无疑会带来一种*的快感。所以,我可不敢肯定,”她继续想,“我不会仅仅为了一尝被水手救上来的美妙滋味而自己故意掉到水里去。” P149-151 导语 她此时似乎有点犹豫,说不清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她洞悉两者的秘密,又兼有两者的弱点……如今的她,犹如一根狂风中的羽毛。她让两种性别互相挑刺,轮番发现各自的可悲缺陷,但她也因此无法确定自己属于哪一个性别…… 序言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 我得到了许多挚友的慷慨 相助。他们中的有些人已 经去世,这些逝者的成就 是如此之辉煌卓越,以至 于我简直不敢提起他们的 名字,然而,人们之所以 能够阅读或写作,恐怕离 不开他们的惠泽,他们是 :笛福(Defoe)、托马斯 ·布朗宁爵士(Sir Thomas Browne)、斯特恩 (Sterne)、沃尔特·斯科 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 )、麦考利勋爵(Lord Macaulay)、艾米莉·勃朗 特(Emily Bronte)、德· 昆西(De Quincey),还 有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以上都是一些 最先出现在我脑海中的名 字。其他一些人还活着, 而且也许都在各自的道路 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 相比而言,他们却因为“尚 在人间”这个原因而不那么 令人敬畏。在此,我要特 别感谢C.P.桑格尔先生 (Mr C. P. Sanger),没 有他的物权法知识的相助 ,这本书恐怕永远也写不 成。悉尼·特纳先生(Mr Sydney Turner)罕见的渊 博学识已经帮助我——但 愿如此——避免了一些令 人扼腕的大错。亚瑟·韦利 先生(Mr Arthur Waley) 在中文方面给我的帮助是 不可或缺的,其作用之大 只有我一人知晓。拉波科 娃女士(Madame Lopokova),J.M.凯恩斯 太太——Mrs J. M. Keynes )一直在近旁纠正我的俄 语。我把我所可能拥有的 对绘画艺术的全部理解, 归功于罗杰·佛莱先生(Mr Roger Fry)无与伦比的共 鸣和想象力。我也希望, 通过我侄子朱利安·贝尔( Julian Bell)尖锐而极具穿 透力的批评,我已经从另 一个方面有所获益。M.K. 斯诺登小姐(Miss M. K. Snowdon)在研究哈罗盖 特(Harrogate)和切尔滕 纳姆(Cheltenham)档案 上的孜孜努力也丝毫没有 白费。其他一些朋友在各 方面对我提供的各式各样 的帮助实在太多了,请原 谅我在此无法一一详加致 谢。尽管如此,我还是要 提到以下各位的名字:安 格斯·戴维森先生(Mr Angus Davidson);卡特 莱特太太(Mrs Cartwright );珍妮特·凯斯小姐 (Miss Janet Case);伯 纳斯勋爵(Lord Berners) (他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 音乐方面的学识不可限量 );弗朗西斯·比勒尔先生 (Mr Francis Birrell);我 的哥哥艾德里安·斯蒂芬博 士(Dr Adrian Stephen) ;F.L.卢卡斯先生(Mr. F. L. Lucas);德斯蒙德·麦 卡锡夫妇(Mr. And Mrs. Desmond MacCarthy); 我的姐夫,同时也是最鼓 舞人的评论家,克莱夫·贝 尔先生(Clive Bell); G.H.瑞兰兹先生(Mr G. H. Rylands);科尔法克斯女 士(Lady Colefax);内莉 ·博克索小姐(Miss Nellie Boxall);J.M.凯恩斯先生 (Mr J. M. Keynes);休· 沃波尔先生(Mr Hugh Walpole);维奥莱特·迪 金森小姐(Miss Violet Dickinson);尊敬的爱德 华·萨克维尔·韦斯特(The Hon. Edward Sackville- West);圣·约翰·哈钦森 夫妇(Mr and Mrs St. John Hutchinson);邓肯· 格兰特先生(Mr Duncan Grant);斯蒂芬·汤姆林 夫妇(Mr and Mrs Stephen Tomlin);奥托 莱恩·莫瑞尔先生和女士( Mr and Lady Ottoline Morrell);我的婆婆悉尼· 伍尔芙太太(Mrs Sydney Woolf);奥斯伯特·斯特 维尔先生(Mr Osbert Sitwell);雅克·拉维拉特 夫人(Madame Jacques Raverat);克里·贝尔上校 (Colonel CoryBell);瓦 莱莉·泰勒小姐(Miss Valerie Taylor);J.T.谢 帕特先生(Mr J. T. Sheppard);T.S.艾略特 夫妇(Mr and Mrs T. S. Eliot);艾塞尔·桑德斯小 姐(Miss Ethel Sands); 南·哈德森小姐(Miss Nan Hudson);我的侄子昆丁· 贝尔(Quentin Bell,一个 在我小说写作方面长期且 助益颇多的合作伙伴); 雷蒙德·莫迪默先生 (Mraymond Mortimer) ;吉拉尔德·韦尔斯利女士 (Lady Gerald Wellesley) ;林顿·斯特莱彻先生(Mr Lytton Strachey);塞西 尔子爵夫人(the Viscountess Cecil);霍普 ·米尔利斯小姐(Miss Hope Mirrlees);E.M.福 斯特先生(Mr E. M. Forster);尊敬的哈罗德· 尼克尔森(the Hon. Harold Nicolson);还有 我的姐姐瓦内萨·贝尔 (Vanessa Bell)——这份 名单恐怕会变得太长,而 它现在就已经足够引人注 目了。虽然这份名单唤起 了我的一些最美好的记忆 ,并且必然将引起读者的 期待,但是,这本书本身 却只能给读者带来失望。 为此,我想在向以下各位 致谢后,结束这篇序言: 感谢大英博物馆和档案局 工作人员的鼎力相助;我 侄女安吉莉卡·贝尔 (Angelica Bell)无可替代 的帮助;还有我的丈夫, 感谢他一直以来耐心地从 旁协助我的研究,此外, 无论我的书中对于历史的 精确度达到了什么样的水 平,全都归功于他渊博的 历史学知识。最后,我还 想感谢——如果我没有记 错他的姓名和地址的话— —一位身在美国的绅士, 他曾慷慨而无偿地纠正了 我先前作品中的标点符号 、植物知识、昆虫知识、 地理名词以及大事年表方 面的错误,我恳切地希望 ,他现在仍能慷慨 内容推荐 《奥兰多》被列入BBC评选出的“100部塑造我们世界的小说”,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历时四百年。奥兰多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进入宫庭。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是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士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之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卜赛人之间。再后她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之后,奥兰多漫长的生命便一直以女人的形象存在,带着前三十年男子的记忆和认知对男女的差异和世界观重新进入新的生活。到故事结尾时,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与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