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菲利普·罗斯(1933-2018),1997年,菲利普·罗斯凭借《美国牧歌》摘得普利策文学奖。1998年,罗斯在白宫受颁美国国家艺术勋章。2002年,他又获得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最高荣誉——虚构类作品金奖,该奖的往届获奖者有约翰·多斯·帕索斯、威廉·福克纳、索尔·贝娄等著名作家。罗斯于1960年、1996年分别凭借处女作《再见,哥伦布》和《萨巴斯的剧院》两度将美国国家图书奖揽入囊中。此外,他还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奖两次,笔会/福克纳奖三次。罗斯的《反美阴谋》被誉为“2003-2004年度以美国为主题的优秀历史小说”,这部小说于2005年荣获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奖和W.H.史密斯文学奖年度最佳图书。罗斯也因此成为W.H.史密斯文学奖设立四十六年以来首位两度获奖的作家。 2005年,罗斯成为第三位由美国文库为其出版权威版作品全集的在世作家。此后,罗斯接连获得笔会/纳博科夫奖(2006)和笔会/贝娄奖(2007)。2011年,他在白宫被授予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同年,他又成为第四位布克国际文学奖的获得者。2012年,罗斯赢得西班牙最高荣誉——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2013年,他又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法国荣誉高等骑士勋章。 书评(媒体评论) ……大众媒介用空洞、歪曲了的人类事件对我们 狂轰滥炸。在这样的情况下,严肃文学是生活的保存 者,尽管社会漠然视之。 ——菲利普·罗斯 人们的愚蠢在于为一切都提供一个答案,小说的 智慧在于对一切都提出一个问题。当堂吉诃德来到外 面的世界,那个世界在他眼前成了一个谜。那是第一 部欧洲小说给以后整个小说历史留下的遗产。小说家 教育读者把世界当成一个问题来看。这种态度中包含 着智慧和宽容。在一个建立于极度神圣的肯定之上的 世界里,小说就无法存在。 ——米兰·昆德拉 后记 菲利普·罗斯于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九日出生于新泽西 州的纽瓦克市,一九五四年毕业于巴克内尔大学 (Bucknell University),次年获得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 硕士学位。在美国当代文学中,他与约翰·巴斯(John Barth)都属于“大学”作家,即他们都在大学里任教。一 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他就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此后还 任教于美国其他几所大学,一九九二年退休前曾在宾夕法 尼亚大学担任比较文学教授。罗斯经历过几次婚姻。他第 一任妻子是玛格丽特·马丁森(Margaret Martinson)。 二人于一九五九年结婚,于一九六三年离婚。第二任妻子 克莱尔·布鲁姆(Claire Bloom)是英国演员。他的第二次 婚姻持续了四年便结束了。克莱尔于一九九六年出版了自 传《离开玩具屋》以纪念这段失败的婚姻,并对罗斯进行 了讽刺。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犹太作家之 一,被称为“描绘犹太中产阶级生活的天才”。自一九五 九年出版《再见,哥伦布》并于次年获美国图书奖以来, 他笔耕不已,至今已创作出二十八部小说,被誉为美国文 坛“获奖专业户”。二〇〇八年四月十一日,哥伦比亚大 学美国研究中心和美国文库出版社联合为他专门举行了一 场研讨会,以庆祝他七十五岁生日。美国文库是一家非营 利出版社,文库收录的作者大都是“美国文学史上盖棺论 定的经典作家”。而罗斯是唯一一位活着的时候全部作品 便被收入“美国文库”的作家。早在二〇〇五年,《纽约 时报书评》请二百多位著名作家、评论家、编辑推举“过 去二十五年来出版的(美国)最优秀的一部小说”。罗斯居 然有六部小说入围:《美国牧歌》《反生活》《夏洛克行 动》《萨巴斯剧院》《人性的污秽》和《反美阴谋》。哈 罗德·布鲁姆对罗斯评价很高,认为他是“美国仍然健在 的四位一流小说家”之一,他们是:罗斯、托马斯·品 钦、唐·德里罗、科马克·麦卡锡。比罗斯大十八岁,也 被认为是他的精神导师的索尔·贝娄对罗斯的第一部小说 就大加赞誉:“与我们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光溜溜地 呱呱坠地不同,罗斯先生一出场,指甲、毛发、牙齿都已 长齐,他说话流利,技巧娴熟,机智幽默,富有生气,具 有名家风范。”无独有偶,批评家欧文·豪也说过类似的 话:“许多作家需要终其一生刻意追求的那些东西——独 特的声音、稳妥的节奏、鲜明的主题——菲利普·罗斯似 乎马上就全部得到了。”孙甘露在《垂死的肉身》中文版 序言里说:“菲利普·罗斯应该位于索尔·贝娄和约翰· 厄普代克之间。这样说不是基于某种商业的或者学院批评 的顺序,而是说他们比肩而立。”罗斯的创作产量与质量 都使人们相信他最有实力获得最高文学奖——诺贝尔文学 奖,因为他毫不逊色于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 福克纳、贝娄等。 《行话》是一部采访录,记载了罗斯与普里莫·莱 维、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伊凡·克里玛、艾萨克·巴 什维斯·辛格、米兰·昆德拉、爱德娜·奥布莱恩、玛 丽·麦卡锡、马拉默德、索尔·贝娄等犹太作家和艺术家 的谈话。在这些谈话中,罗斯向读者揭示了诸多过去鲜为 人知的事件和鲜为人知的思维方式,透视了经历过大屠杀 的犹太作家和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使读者明白是什么精神 支持他们最终从集中营中死里逃生,这段经历是如何影响 着他们未来的创作方法、创作主题和生活态度,他们的犹 太身份在今后的生活中和艺术创作中如何体现等。我们也 会发现,罗斯本人的小说创作在何种程度上受到了这些犹 太作家和艺术家谈话的影响。例如,在与莱维和艾萨克· 巴什维斯·辛格的谈话中,他接受了这样的思想:犹太人 在所生活的国家对他们的文化和政治生活作出了重要贡 献,又通过忠于犹太文化传统而保持着自己的身份。拥有 两种传统,对犹太人(不仅限于犹太人)来说,是一笔财 富,对于作家(还不仅限于作家)来说也是如此。在与阿佩 尔菲尔德的谈话中,罗斯显然认同儿童视角的叙述,也极 为认同他对历史的看法。他们都认为历史解释与他们格格 不入,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犹太人经历并非属于“历 史”范畴,而是原始神秘的力量使然,而他们对其中所含 的意义没有任何了解。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似乎是理 性的(有火车、发车时间、火车站和工程师),但这些只是 想象的旅行、谎言和诡计,只有深奥的非理性冲动才能虚 构出来。我过去不懂,现在仍不懂,那些凶手的动机”。 在与伊凡·克里玛的谈话中,读者会更加了解罗斯对卡夫 卡的崇拜。罗斯认为,卡夫卡的“小说一直所坚持的就 是,看上去似乎难以想象的幻觉和毫无希望的诡论其实正 是构成我们现实的东西”。我们在他的小说《乳房》中正 式看到了卡夫卡式的变形主题。与爱德娜·奥布莱恩和米 兰·昆德拉的谈话也透出了罗斯对性的理解以及在作品中 的处理方式。他们都在小说里直露地描写了性,但并不认 为那是渲染色情,而是认为性是人的最深层的东西,最能 体现人的本质,最能放射出异常强烈的光芒。而罗斯与玛 丽·麦卡锡的谈话更是直奔主题: 目录 与普里莫·莱维在都灵的谈话 与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在耶路撒冷的谈话 与伊凡·克里玛在布拉格的谈话 与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在纽约的谈话 与米兰·昆德拉在伦敦和康涅狄格的谈话 与爱德娜·奥布莱恩在伦敦的谈话 与玛丽·麦卡锡的交流 马拉默德的画像 古斯顿的画 重读索尔·贝娄 译后记 精彩页 与普里莫·莱维在都灵的谈话[一九八六] 一九八六年九月到达都灵的那个星期五,继前一年春日午后的伦敦一面,我与普里莫·莱维再次开始对谈。我请求他带我参观油漆厂。起初他在这里被聘为研究化学师,后来一直到退休都担任经理。公司总共聘用了五十位员工,他们主要是在实验室工作的化学师和在车间工作的技术工人。生产机械、成排的储存罐、实验楼、装在大型集装箱中待运出去的成品、净化废气废水的处理设备等都被放置在离都灵七英里远的方圆四五英亩的地方。烘干树脂的机器、搅拌清漆的机器以及抽吸污染物的机器的声音绝没有使人感到痛苦和恼火,堆置场里刺鼻的气味——莱维告诉我,他退休两年后衣服上还黏附着那种气味——完全没有使人感到憎恶,三十码长的垃圾箱装满了防污染过程中排出的黑色泥浆质地过滤渣,这也并非特别不堪入目。这里算不上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工业环境,却远离莱维自传性叙述中那种特有的精神境界。 尽管与他的散文所表达的精神相距甚远,工厂显然离他的心很近。注意到噪音,恶臭,杂乱交错的管子、大桶、箱子以及刻度盘等,我想起了《猴子的痛苦》中那个技术装配工福索内。他对莱维说:“我不得不告诉你,在一个工地上转悠是我喜欢的事。”莱维把福索内称为“我的另一个自我”。 我们走过开阔的庭院来到实验室。实验室是他任经理时建造的简易两层楼房。路上他对我说:“我离开工厂已经十二年了。这对我来说将是一场历险。”他说,他相信几乎每一个曾经与他一起工作过的人现在不是退休了,就是去世了,而实际上,他碰到几个仍在那儿工作的人,看他反应仿佛是撞见了鬼魂。有人从他原来的办公室里走出来欢迎他归来,他对我耳语道:“又一个鬼魂。”原料要在实验室里仔细检查后才能被移至生产部门。在去这个实验室的路上,我问莱维是否能嗅出弥漫于走廊里的淡淡的化学气味:我觉得闻起来像是在医院走廊里。听了我的问话,他只是微微地抬起头,将鼻子对着空气嗅了嗅,然后脸上挂着微笑对我说:“我知道并可以像狗一样对它进行分析。” 在我看来,他内心充满了活力,更像森林中最具诡计与智慧的那些速度极快的小动物。莱维个头不大,身材瘦小,不摆架子,起初给人的印象是体格柔弱。从表面上看,他就如十岁时一样灵活、敏捷。在他的身上和脸上,你会发现他十岁时那样的脸和身体,而这在许多人身上是看不到的。他身上的那种机灵几乎是明显可见的,而颤动于其体内的那种敏锐就像是他的指示灯。 乍一想,这可能令人吃惊,但实际上作家就像其他人类一样可分为两类:那些听你叙说的和那些不听你叙说的。莱维倾听别人说话;他的下巴上蓄着白色的胡须,一张脸恰似一尊模型,虽然六十七岁年纪,但看上去却像潘神一样年轻,像一位教授,脸上表情充满好奇与敬意。福索内早在《猴子的痛苦》中就对莱维说过:“你这个家伙,居然使我向你讲述了这些故事。除你之外,我从没有告诉过别人。”我相信他这话。难怪人们总是把事情告诉他,每一件事在书写出来之前都已被忠实地记载下来:他在倾听时专心、安静,就像金花鼠在石墙上发现了陌生的东西一样。 莱维与妻子露西娅居住在一幢大而坚固的房子里。这幢房子建于他出生前几年,实际上他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因为这里曾是他父母居住的地方。除了在奥斯威辛的那一年和被释放后冒险的那几个月之外,他一生都居住在这幢房子里。房子坐落在一条两旁是住宅楼的宽阔大街上,它使我在这意大利北部看到了曼哈顿西区大道:川流不息的小汽车、公共汽车,在轨道上飞速驶过的电车,还有沿着大街两边无限伸展开去的一排排高大的栗子树,从路口可以看到的城边的绿色山丘。房子的稳固性已开始有点显示出岁月的侵蚀。直接穿过莱维所称的“迷人的都灵几何构造”,到市商业中心著名的拱顶走廊需步行十五分钟。 自他们夫妇在战后相识成婚以来,莱维的母亲一直就与他们居住在这幢公寓里。她已经九十一岁高龄。莱维九十五岁高龄的岳母居住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他隔壁住着他那个二十八岁的物理学家儿子;再往前几个街区就是他三十八岁的植物学家女儿。在当代作家中,还没有哪位几十年一直自愿与自己的直系亲属、出生地、地区、祖先的世界,特别是当地的工作环境——在主要为工业区的都灵、菲亚特所在地,保持如此直接、不间断的联系。在二十世纪有智慧的艺术家当中——莱维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更多表现为艺术化学家,而非化学作家——他可能是对周围生活适应得最彻底、最好的一个。也许对普里莫·莱维来说,与群体互为联系的生活,以及他关于奥斯威辛的代表作,构成了他对那些尽一切可能割断他每一个持久的联系并把他和他的同类从历史上抹去的人,所作出的深刻而激烈的反应。 在《元素周期表》中,首段用最简洁的句子描写了化学最令人满意的过程之一。莱维写道:“蒸馏很美。”接下来的内容也是蒸馏,即把我们在一个漫长的周末,多数在莱维家门厅旁边静谧的书房里用英语进行的活跃、广泛的对话提 导语 罗斯采访的7位作家虽然都是犹太人,但背景各不相同。他们成长于意大利、波兰、捷克等地,经历过20世纪欧洲的各种动荡,自己思考、摸索出了与自己和解、对外界做出回应的方式,这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与罗斯的对谈中。这些访谈能让读者改变对相关作家的刻板印象,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和他们所处的时代。 书中还收录了菲利普·罗斯与玛丽·麦卡锡的书信交流一篇,罗斯回应了玛丽·麦卡锡对其作品的观点;追忆已逝作家马拉默德和《乳房》插画艺术家古斯顿的文章两篇,以及对索尔·贝娄作品的评论一篇。每一篇都是专业作家的交流评论,也是优秀读者的优秀书评。 内容推荐 《行话》是菲利普·罗斯全集中的两部评论集之一,主体部分为访谈录,另有评论文章数篇。作者菲利普·罗斯采访了全球各地的7位杰出犹太作家,他们是普利莫·莱维、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伊凡·克里玛、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米兰·昆德拉和爱德娜·奥布莱恩;他们探讨了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地域与历史在作家作品中的重要性,并追寻了宏观生活境况影响作家高度个人化艺术的想象之路。书中还收录了菲利普·罗斯与玛丽·麦卡锡的书信交流一篇,追忆已逝作家马拉默德和《乳房》插画艺术家古斯顿的文章两篇,以及对索尔·贝娄作品的评论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