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燃灯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袁敏 |
出版社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他早就功成名就,为什么还要在退休以后再次出征?他放弃高薪聘请,扑向贫困落后,究竟图的什么?让我们跨越1400公里的距离,走近“时代楷模”陈立群和他的孩子们…… 作者简介 袁敏,作家、编辑、出版人。 创作文学作品多部,尤以纪实文学《重返1976》对历史的深沉叙述和深度哲思,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并被几十家媒体连载、评介。 编辑出版1-7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韩寒《三重门》等图书,以对中国教育现状的犀利切入,掀起了反思传统应试教育的浪潮。 在暖心教育读本《蒜头的世界》中,作者以自己教养孩子的亲身感悟,提出“快乐教养”理念和方法论,旨在将“快乐”还给被各种升学压力困扰的中国青少年。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生死时速 第二章 头三把火 第三章 寻找马背上的女孩 第四章 大山深处的来路 第五章 宏志生 第六章 小江村小学的远方 序言 2018年,我在《收获》推出知青专栏“兴隆公社”, 其中有一篇《乡村教师》,写的是半个世纪以前为北大荒 农村孩子们奉献青春的一群知青教师。 文章发表后,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之后不断地有人来和我探讨乡村教师的话题;也有不少 热心的读者,主动给我提供当下仍在乡村从教者的新的采 访线索;一家著名的大学出版社社长深夜给我打电话,希 望出版《乡村教师》一书。 为什么半个世纪前的一群知青教师,在偏远蛮荒的北 方农村展开的乡村教育,会在50年以后的今天,依旧散发 出不灭的光彩?为什么当时代进程已经跨入高科技、网络 化,中国教育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设施早已今非昔比时,还 会有这么多人怀念那些曾经在茅草棚和田间地头给孩子们 上课的乡村教师?中国大地的版图上,还有多少像当年的 兴隆公社一样边远、落后的穷乡僻壤的孩子,睁着一双双 渴望读书的眼睛?那儿的乡村教育是不是至今还停滞不前 ?当今天的精英教育越来越成为无数家长疯狂追逐的梦想 ,争先恐后地往孩子身上砸钱时,还有多少具有奉献精神 和教育情怀的老师,能不为名利所动,不被钱财驱使,真 正为广大中国乡村基础教育,为中华民族最底层的基石, 奉献自己最温暖的爱心,坚守一个老师最神圣的职责? 当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上来时,我终于明白,从 我采写《乡村教师》开始,我的心已跌落在中国贫困落后 地区千千万万个孩子中间,我的目光再也无法离开中国乡 村教育这块阔大深广的土地。 2019年9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前夕,也 是第35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候,中宣部为贵州省台江县民族 中学校长陈立群颁发了“时代楷模”的荣誉证书。一时间 ,中央和地方媒体密集地报道了这位曾经是发达富裕地区 浙江省名校校长的感人事迹。 也许不该责怪这些质疑者,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确实 见过一些不太真实的先进典型,让老百姓对“劳模”“楷 模”这样的光环人物,有时候难免敬而远之,总觉得他们 身上贴着某种时效性的标签,雾里看花,遥不可及。 与能够见到的种种公开报道相比,我更相信自己的眼 睛。 想采访陈校长的想法,就是那一刻冒出来的。但真正 促使自己下决心,尽快踏上采访旅途,还是在看了庆祝新 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盛典以后。 祖国那么强大昌盛,但还有多少被遗忘的贫穷角落? 陈立群校长早就功成名就,为什么还要在退休以后再次出 征?他放弃高薪聘请,扑向贫困落后,究竟图的什么? 我想去寻找答案。 导语 《燃灯者》是一部讲述“时代楷模”陈立群先进事迹、聚焦教育扶贫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追寻陈立群校长的脚步,通过讲述这样一位有情怀、有思考、有经验的教育专家的感人事迹,深度挖掘人物背后的成长和心路历程,生动展现了陈立群不忘初心,始终用真心、动真情搞教育,从而成为一名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同时,本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部扶贫协作,让优质教育资源走进祖国西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身影。书中配有大量实地采访照片,颇具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 精彩页 辗转打听到陈校长的手机号码时,我并没有贸然拨打。 我知道陈校长一定很忙,追逐他的全国各大媒体早就蜂拥而至,报道他先进事迹的文章也已经连篇累牍,我一个普通的写作者,凭什么让他接受你的采访? 我在微信中输入陈校长的手机号码,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搜索他的微信号,并加了他。加他时,我介绍自己是作家。 微信发出后,我其实没有多大信心,如今作家太多了,陈校长这样一个正被大众瞩目的“时代楷模”,恐怕不会随便接受一个自称“作家”者的微信好友申请。 没想到陈校长很快就回了我的微信:袁作家好! 我首先注意到陈校长的微信头像,既不是本人潮拍,也不是虚拟头像,更不是许多人常会采用的卡通漫画、四季花草、自然风景之类,而是一张破烂木板房的照片。 我将照片放大,端详了半天。 照片中的木板房摇摇欲坠,门就是一个长方形的空框,窗户是一根根木条钉起来的,没有玻璃,透着宽大的缝隙。黑乎乎的屋顶上,颤巍巍地支着一个白色的圆盘,像是电视天线,这大概是唯一还能和当下联系起来的标记了。 这是什么房子呢?陈校长为什么用它来做自己的微信头像呢?我将照片拷到电脑上,进一步放大,终于在碎鱼鳞一般的黑瓦屋顶下,看到一块带字的木牌,上面写着:小江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原来这是一所学校。我无法想象,今天的乡村,还会有这样破败的学校! 我不由得想起自己为采写《乡村教师》,走访北大荒农村时,看到的那些正在消亡的乡村小学。我曾经拍下一张据说晚来两天就要被扒掉的茅草棚小学校照片,和眼前陈校长这张微信头像中的破烂学校何其相似! 我似乎隐隐体悟到,陈校长用这张破烂的乡村学校照片做微信头像时,某种感伤的心境。 我将自己写的《乡村教师》一文,用微信发给了陈校长,并在下面写了一段话:这是我去年发在《收获》杂志的文章, 请陈校长指教! 明年我将继续在《收获》开中国教育话题的专栏。你离开学军中学后,选择去贵州贫困山区支教,而你当年在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创办的“宏志班”,也影响和拯救了一批批上不起学的贫困孩子。我很想知道,作为一个中国教育改革的践行者,你做过多个中学的校长,你任校长时间最长的长河高中,原本地处浙江富裕的区域萧山;而你退休之前最后一任校长岗位,是位于杭州市中心的名校学军中学——这两个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家境比较好的家庭,可你为什么却一直关注贫困生这个群体?又为什么要在退休以后,放弃安逸生活和高薪聘请,远赴边远的西部,去贵州一所少数民族中学再当校长呢?这一次,陈校长并没有马上回复。 直到第二天下午,陈校长才发来第二条微信:我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国庆节不回杭了,都在学校。如果你有时间,就来苗寨实地看一下吧。不要坐飞机从贵阳转,直接坐高铁到凯里南。 P8-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