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菊与刀(从日常生活的细节解析日本文化全新插图本)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菊与刀》是作者以文化遥距研究法获得的成果。她透过当时日本发布的宣传电影、集中营中的日裔美国人和战俘访谈记录。以及从日本人写作的文学作品中收集的资料。重新构建了日本文化以及她对“二战”后日本重建的期许。书中。她以对比鲜明的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为意象。运用文化形貌学方法,分析了日本文化的独特特质,并从孩童教养的角度出发,审视了日本人的生命史。并将日本文化总结为一种耻感文化。
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1887年生于纽约,1948年病逝。曾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弗朗茨·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二战期间,对日本、荷兰、德国等国民族性进行研究。著有《文化模式》《种族:科学与政治》《菊与刀》等,其中尤以《菊与刀》影响巨大。
目录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任务:解读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亏欠者
第六章 回报万分之一
第七章 最难承受的“道义”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情的范畴
第十章 美德的两难处境
第十一章 自我约束
第十二章 儿童的学习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附录:武士道
前言
第一版序
绪言
第一章 作为道德体系的武士道
第二章 武士道的起源
第三章 义——正直与公正
第四章 勇——果敢坚忍的精神
第五章 仁——恻隐之心
第六章 礼——喜悦与共喜悦
第七章 诚——诺言即凭证
第八章 名誉
第九章 忠义
第十章 武士的教育与训练
第十一章 克己
第十二章 自杀与复仇的制度
第十三章 刀——武士之魂
第十四章 妇女的教育及其地位
第十五章 武士道的影响
第十六章 武士道还存在吗?
第十七章 武士道的未来
序言
即使在最有利的情况下
,了解另一种文化也是很困
难的。正如鲁思·本尼迪克
特所说,你需要坚强的意志
,面对各种纷扰不安,仍然
能够辨别个中差异。这并不
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充满手
足情谊的世界,表象之下,
世界多元。每个人有各自特
有的兴趣、历史和经历,看
世界便拥有了不同的视角。
对个人来说如此,对国家而
言同样适用,否则就太奇怪
了。最重要的是,鲁思·本
尼迪克特将对其他文化的研
究称为“某种宽容”——此处
的宽容指的是她审视的其他
观点,即使有悖于我们的价
值观念,也仍然有其自身存
在的合理性。狂热的爱国者
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文化
学者。
想要在残酷的冲突中了
解敌人,需要一种非同寻常
的宽容。这种宽容在任何时
期都需要,因为只有客观评
价敌人的优劣,我们的研究
才有作用。1944年6月,鲁
思·本尼迪克特任职于美国
政府,撰写了一份日本文化
分析报告。要证实美国人对
这个依旧遥远而陌生的民族
存在偏见,将会轻而易举,
但却毫无价值。
这些偏见在战争时期,
就已经充分迎合了宣传的需
求——日本人天生就是狂热
分子,奸诈又野蛮。他们就
是猿人、野蛮人、老鼠、疯
狗或者疯狂的武士,就好像
准备杀人的同时随时准备自
杀。想要驯服这个残暴的民
族,正如《悉尼每日电讯报
》在1945年所说的:“我们
需要跨越2000年的一种落
后的思维认知,拨开我们的
文明所创造的技术知识的面
纱,蕴藏其下的是和野蛮人
一样凶狠的人群,他们用棍
棒战斗,并深信打雷是神的
声音。”
本尼迪克特不得不透过
那些荒谬的理论来完成一份
报告,使盟军领导人能够准
确地预测出日本人将会怎样
行动:是投降,还是战斗到
最后一个人,不论男人、女
人还是孩子;如何结束战争
;如何处置天皇;日本在盟
军占领下会发生什么等。即
便是对曾在日本居住多年的
专家而言,在1944年写下
这种论述也是非常困难的。
而本尼迪克特,正如她自己
所言,她既不是专家,也从
未去过日本,她完成这份报
告只能借力于书面材料——
从有关学术书籍到日本小说
译本的任何材料——还包括
电影,以及同日裔美国人的
访谈。
然而,成为一名专家未
必是一种优势。专家有时会
有相当固执的想法,不愿意
让新的思路打破他们专业知
识的舒适圈。例如,约瑟夫
·格鲁是一位资深日本专家
,在太平洋战争前,他曾任
美国驻日本大使,他深信日
本人本质上是非理性的,绝
不会转向民主政府。鲁思·
本尼迪克特最大的优点之一
,就是她坚决反对对民族文
化的歧视,在研究中保持着
头脑的开放。
当然,有人可能会反对
传统文化人类学的一种假说
,即“民族性格”的存在。现
在,它并不是一种流行的概
念。有关种族和民族的伪科
学理论已经腐蚀了集体特征
的“同质化”。理论家更倾向
于强调“混杂性”或民族多元
文化,而不是从单一的文化
认同去思考。与此同时,我
们还受困于自身的文化认同
。事实上,或许由于生活在
多元文化社会的不确定性,
我们被卷入全球经济之中,
已经无法满足自我。关于民
族英雄、民族“价值观”和民
族历史的书籍在各处立即畅
销起来。
国家的固执己见,恰恰
与鲁思·本尼迪克特的研究
背道而驰。这种自我陶醉,
只会使研究寸步难行。她确
实对异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问题在于异国文化的
轮廓和特征,是否如她所想
的那般清晰。
我曾对政治事件的文化
阐释持怀疑态度。过去也对
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名的耻
感文化和罪感文化间的差异
性表示怀疑。文化分析的危
险性在于,它认为世界是静
止不变、始终如一的。鲁思
·本尼迪克特非常清楚这种
危害。但是,虽然承认许多
变化随着时间流逝会对民族
和文化产生影响,她仍固执
地深信某些形式的影响。就
如同她讲述英语语言的发展
,只是因为他们“太过自我
,以至于不同时期,有不同
的标准和语气表达”。
那么,日本人的“自我”
又是什么样的?再次读到鲁
思·本尼迪克特这本书的时
候,我对她巧妙的研究方法
印象深刻。当她讨论罪与耻
之间的差异时,她并没有标
明绝对的标准,只是着重强
调,每个日本人既知道罪也
知道耻,但是日本社会不像
西方社会那样,对道德准则
绝对重视,他们更注重“得
体行为的外在认可”。
她强调,日本人对他人
的看法异常敏感。耻源于未
能履行社会义务。日本人会
因为被注意到的罪行而产生
负罪感。耻感与他们的观察
密不可分。
关于日本人迫于压力的
种种行为的描述也非常形象
,就像她亲自看到过这些情
形一样——出于对母亲的顺
从,孝子无视爱妻的要求;
留学美国的女学生因受恩于
同学而万分苦恼,因为她不
知道如何偿还,来回报他们
的恩。
由于研究任务的特殊性
,她的工作困难重重。单单
观察和分析日本的民族特性
是不够的,本尼迪克特还需
要帮助美国政府预测日本未
来将有何行动。按照美国人
的计划,他们将以更加自由
民主的路线重建日本。因此
,他们需要了解日本对于战
导语
本书作者以“文化遥距研究法”为考察手段,透过当时日本发布的宣传电影、集中营中的日裔美国人和战俘访谈录,以及从日本人写作的文学作品中收集的资料,重新构建了日本文化以及她对日本战后重建的期许。她以对比鲜明的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为意象,运用文化形貌学方法,分析了日本文化的独特特质,并从孩童教养的角度出发,审视了日本人的生命史,并将日本文化总结为一种耻感文化。
精彩页
第一章任务:解读日本
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所有敌人之中,日本人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在其他战争中,从未有过这样的对手,其行为举止与思维习惯是如此迥异于他人,使美国不得不调动更多的资源认真对待。如同1905年的沙皇俄国一样,我们都在与一个不属于西方文化传统,却又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民族战斗。西方国家所认可的基于人性的战争惯例,在日本人那里并不存在。因此,太平洋上的战争就不仅仅是岛屿登陆作战,也不仅仅是解决艰难的后勤补给问题,了解敌人的本性也成为战争中的核心问题。我们要与之作战,就必须先掌握他们的行为方式。
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从日本紧闭的大门被打开后的七十五年里,所有对日本人的描述都使用了“既……又……”这种非常不可思议的句式。在描述其他任何国家时,这样的句式并不多见。除非描述日本,一位严谨的观察家在提及其他民族时,不太可能既认定其彬彬有礼,又说他们“倨傲狂妄”;既认定其保守刻板,又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改革创新”;既认定其具有顺从特性,又说他们不轻易接受上级控制;既认定其赤胆忠心,又说他们“背信弃义,满腹怨恨”;既认定其生性勇敢,又说他们怯懦胆小;既认定其行为是出于对他们评价的考量,又说他们的行为是发自真诚的良心;既认定其军队中存在着机器人一般的纪律军规,又说他们的士兵如何不服管教;既认定其对西方文化满怀热情,又说他们是狂热的保守主义。当他写一本书来描写一个民族普遍爱美,给予演员和艺术家以崇高的赞誉,甚至人们醉心于对菊花的培育时,他一般不会又写一本书,在书中描写人们崇尚刀剑以及给予武士至高的荣誉。
然而,所有这些矛盾的论述却构成了有关日本论著的基础。这些矛盾是确实存在的。刀与菊,就是这幅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性格极端,他们既好斗又温和,既黩武又爱美,既狂傲又有礼,既执而不化又随俗浮沉,既顺从又不听摆布,既忠诚又容易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因循守旧又顺应改变。他们极端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但如果没有人发现他们的过失时,他们又会臣服于罪恶之下。他们的士兵被训练得俯首听命,又并不一味顺从。
美国要了解日本,已经刻不容缓。对这些矛盾,以及其他同样突出的问题,我们不能再置之不理。各种严峻局面已接踵而至。日本人接下来会采取什么行动?我们能否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否应该轰炸日本皇宫?日本战俘能否发挥更多的作用?对于日本军队和日本本土民众的宣传,怎样才能削弱日本决死之心以保护美军的生命?这些问题,在日本问题专家内部,也存在巨大的分歧。当和平来临后,日本是否需要采用永久军事管制来维护社会秩序?我们的军队是否做好了准备,与身处深山要塞、负隅顽抗的日本敌人作战到底?在世界和平到来之前,是否需要在日本发动一场类似法国或者俄国的革命,以及谁来领导这场革命?除了灭绝日本民族,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对这些问题的判断,我们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1944年6月,我奉命研究日本。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我需要竭尽所能地描绘出日本到底是怎样的民族。同年夏初,我们对日本展开的大规模反攻初露端倪。在美国,人们认为这场对日战争还将持续三年至十年,甚至更久。日本人则认为战争会持续一个世纪。他们说,虽然美国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是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距离日本本土尚有千里之遥。他们的官方公报根本不承认海军的失利,日本民众仍然认为自己是胜利者。
但是,局势从6月开始出现转变。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最高指挥部一直给予欧洲战场军事优先权。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后,对德战争已经胜利在望。在太平洋地区,美军已经登陆塞班岛,大规模的行动预示着日本终将战败。自此,我们的士兵将与日军短兵相接。通过新几内亚、瓜达康纳尔岛、缅甸、阿图岛、塔拉瓦和比亚克岛等战场上的交战,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对手是多么可怕。
因此,到了1944年6月,回答一系列有关敌国日本的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不管是军事战略还是外交策略,也不管是最高决策的要求还是由投放在日军前线的传单所引发,对每个问题的见解都显得尤为重要。在这场由日本发动的全面战争中,我们必须了解的不仅仅是东京当权者的目的和动机,日本漫长的历史、经济和军事上的统计资料,我们还应该知道日本政府可能获得民众怎样的支持。我们必须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情感习惯以及这些习惯的表现模式。我们必须知道这些行动和主张背后所隐藏的强制力量。我们必须暂时放下美国人行动的依据和前提,尽可能不要妄下定论,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在特定的情境下日本人的所作所为会与我们一样。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