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訇,原名刘刚范,1937年10月出生,河北晋州市人。196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曾在某大学任教。1983年起调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任近代史研究员。著有《直系军阀始末》、《冯国璋年谱》、《义和团运动在河北》、《辛亥河北革命》、《高树勋将军》等,主编《高树勋纪念文集》、《周学鳌纪念文集》。在国家及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1995年任冯国璋研究会筹备委员会召集人、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理事;1996年被聘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2003年担任中国民革研究会常务理事;2008年任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常务理事。
作品先后编入《义和团大字典》、《中国社会科学家大字典》、《世界专家人才名典》等多种辞书。
近现代以来,在华北这片土地上生活和战斗过的人们,以及发生在华北尤其是燕赵大地上的故事,逐渐都载入了史册。关于王照、赵三多、吴禄贞、白毓昆、周道如、周学熙这样的名字,关于热河人民大起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廊坊大捷这样的事件,或许还有人印象深刻,翻出来仍津津乐道,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多的人可能都已经忘却了。
但作者却以严谨的记史写史的方式,将这些人和事件串联起来,记录下来,并且深入研究,在对其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展示出了个人对这些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独特见解。
当一些旧事逐渐成为历史,选择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回顾和缅怀这样一段历史,无疑是值得敬重并值得关注的。
《玉壶冰斋史学文选》:
王士珍,字聘卿,号冠乔,别号冠儒,直隶(今河北省)正定县牛家庄人。生于1861年7月14日(清咸丰十一年六月初七)。曾祖父王朝凤,精通医*,长于书法。祖父王履安是个秀才,工医之外,擅长武*,有戎马书生之称。父亲如柏和伯父如松都早逝,王士珍兼挑两房。由伯母刘氏和生母丁氏抚养成人。王9岁入塾读书,16岁习弓马。这时家道已经中落,王于1878年考入正定镇标学兵队,不久开赴山海关驻防。
1885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培养新式军事人才,仿照德国军事教育制度,奏准在天津创立北洋武备学堂,通饬淮军各部选送学员。王因性格温和,又兼稍通文墨,甚得上司喜爱,遂被聂士成保荐考入北洋武备学堂。王刻苦学习西方军事,肄业三年,“行学绩俱优”。期满,仍回山海关,督办随营炮队学堂。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王奉命率由学员组成的炮队,随直隶提督叶志超于6月开赴朝鲜牙山。7月29日,日军进犯牙山,清军奋起抵抗。激战时,王士珍曾多次请战增援,皆被叶志超所拒绝。成欢驿失陷,叶志超惧敌怯战,遂率残军绕道向平壤撤退。8月下旬,王士珍所率炮队随叶志超抵达平壤,与入朝清军奉天练军统领左宝贵等部会合,兵力15000余人,叶志超为平壤清军总指挥。9月12日,日军兵临城下,王士珍所部防守大西门至七星门阵地。王士珍观察阵地地形后,积极建议:应于城外山上设奇布防,敌至方能应战。叶志超以为王士珍年轻多奇,不予采纳。14日,日军攻城时,王士珍誓言为国效力,率炮队与进犯的日军顽强鏖战,给敌军以杀伤。当王士珍闻知左宝贵壮烈牺牲的消息时,他亲手炮,轰击日军。作战中他左手无名指被炸掉,额头也被弹片击伤,后在炮队官兵护卫下突围。
平壤失守后,清军撤退时又遭到日军伏击,溃不成军。加之黑夜昏暗,不辨方向,幸好王士珍携有地图,按图指引清军安全抵达义州。此时炮队官兵“饥渴特甚”,他们在一村休息时,从一户人家的乱柴下发现两口大缸,装着衣服和麦粉。王只准炮队官兵以麦粉充饥,临行前,他将银五两放人缸中,仍旧封好,才命炮队上路。
回国后,王改统榆防炮队,仍驻防山海关。和议签订后,王随新任直隶提督聂士成移驻芦台。
中日甲午战争暴*出湘、淮军的腐败,清逐渐认识到编练新式军队的重要性。1895年12月,任命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在天津附近的小站编练新军。袁世凯广为延揽军事教学人才,北洋武备学堂总办荫昌遂将前毕业于武备学堂的高材生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和梁华殿四人提名推荐。王被任命为督营务处会办兼讲武堂总教习,旋即转任工程营管带,兼工兵德文学堂监督。王在小站辅佐袁世凯练兵,以悉心筹划、办事认真,博得了袁世凯的重用,凡有关训练军队的上奏或下发的文牍,袁世凯都命王士珍参赞擘画。凡全军成绩考核和升降黜陟,也无不与之磋商。王为袁世凯小站练兵是出了大力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辛酉政变”与“借师助剿”、关于1891年热河人民大起义、王照与戊戌变法、赵三多与义和团运动、关于廊坊大捷的几个问题、论直隶义和团运动的地位与作用等。